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释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概念,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建议。
关键词:建筑工程 质量管理 问题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概念
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步骤,质量管理首先需要确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质量体系,并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策划手段,按照质量计划有步骤、有秩序、进行工程质量的改进过程,实现管理体系的各个管理职能。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建筑工程质量,通过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严格的手段和方法所进行的系统管理活动。广义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泛指建筑工程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包括建筑工程建设的决策阶段、勘察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等全过程。我们平时所说的质量管理,则主要指的是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它以系统管理理论为指导,工程施工过程为周期,以正确的建筑工程设计文件、施工图纸为依据,结合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和数理统计等等,建立起的一套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它的投入生产和交付使用可以使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只有建筑工程达到我国建筑工程国家质量标准规范,才能建成交付业主满意的建筑工程产品。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方针是“质量第一,预防为主”,这就要求把建筑工程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并尽可能的提高建筑产品质量。即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点是要变被动为主动,变事后检查为预防为主,在工程施工前就要把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的各项因素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考虑到,发动全员、全过程、多部门参加,依靠科学理论、程序、方法,尽量避免质量问题的产生,把工程损失降为最低,使工程建设的全过程都处于受管控状态。
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是建立在旧的体制基础之上,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更新之后,很多地方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存在着政企不分的状况,在体制的建设中缺乏战略统筹。同时政府管理监督部门之间管理比较混乱,有利的就管,无利益的就不管。比如某些环节依然存在着多头管理、体制混乱的状况,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工程质量的公证监督、有效制约机制的建立还有一定难度。加上某些政府部门的执法不力,行业内的地方保护主义乃至部门保护主义现象屡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企业自身必须加强质量管理,否则极大地影响了建筑工程质量。
2.2忽视设计阶段质量监督
在许多地区建筑行业从业人员认为,施工质量应当是工程结构实体质量的关键,从而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各工序流程的疏漏问题,在质量管理中造成根源上产生了明显偏差。众所周知,现在许多工程都由非本地区的一些设计研究院设计,他们多考虑了建筑外观造型、结构形式新颖等因素,考虑地区环境差异、抗震构造、施工条件限制和整改难度等很少,在施工过程中变更核定单手续出具也较繁琐。鉴于这些情况应当加强图纸会审和工程设计方案的竞选招投标工作,使其规范化、合理化、制度化。
2.3出现质量问题,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
在工程过程中,出现各种质量问题,如雨篷局部有滴、漏现象,主要原因是密封缝材料质量差,填缝不严格,幕墙变形。项目部、公司各部门和施工队怕承担责任,担心被扣工资和奖金,因此相互之间推卸责任,对施工组织过程中的问题釆取回避等消极态度。
2.4侧重产品表面质量,忽视产品内在质量隐患
一般工地检查质量、评估工程、竣工验收时,往往偏重于外露的质量问题,对较隐蔽的质量问题,如:钢筋间距均匀性、下料长度、箍筋弯钩角度、搭接绑扎质量、焊接接头质量、设备器材调试及管线耐久性等均较容易忽视。再加上现场管理人员质量责任意识不强,知识水平较低等因素,造成某些表面质量不错工程,实际存在着砼强度不足、主筋位移导致砼保护层增大或减小、设备启动困难或耐久性差、防水材料不防水或过早老化剥落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隐蔽工程质量的监督和检查,这就需要建设、施工、监理单位做好协调配合隐蔽报检及签字验收等工作,把由隐蔽不合格引发的质量隐患彻底消灭。
3. 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3.1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制度
企业应积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按照质量管理的原则和市场及客户的需求,制定企业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质量记录体系文件,并将质量目标分解落实到相关层次、相关岗位的职能和职责中,形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执行系统。质量体系形成之后,还应该认真组织企业不同层次的员工进行培训,形成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
3. 2强化建筑工程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建设工程项目设计质量的控制,主要是从满足建设单位需求入手,包括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和合同规定的要求,以使用功能和安全可靠性为核心,进行下列设计质量的综合控制。
(一)功能性设计质量控制
功能性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保证建设工程项目使用功能的符合性,其内容包括项目内部的平面空间组织,生产工艺流程组织,如满足使用功能的建筑面积分配、宽度、高度、净空、通风等的物理指标的符合性要求。
(二)可靠性设计质量控制
建设工程项目建成后,在规定的使用年限和正常的使用条件下,保证使用安全,建筑物、构筑物及其设备系统性能稳定、可靠。
(三)观感性设计质量控制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主要是指建筑物的总体格调、外部形体及内部空间观感效果,整体环境的适宜性、协调性,文化内涵的韵味及其魅力等的体现,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工程同样也有其独特的构型格调、观感效果及其環境适宜的要求。
(四)经济性设计质量控制
建设工程项目设计经济性质量,是指不同设计方案的选择对建设投资的影响。设计经济性质量控制目的,在于强调设计过程的多方案比较,通过优化设计不断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性价比。在建项目投资目标要求的条件下,做到物有所值,防止浪费。
3.3 强化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出现问题有据可查
1)每道工序或分项工程完成后,先由施工班组之间互检,再由施工员组织班组进行质量自检,最后由质检员验评,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2)隐蔽工程和工程试验项目在自检和验收合格后,应经监理(或业主)认可,并履行签章手续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3)工程完成后,由项目经理或技术负责人组织自评,质检员进行核定,重点重要工程的最终检验和试验应报公司总工程师或总工办,由公司总工程师或总工办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检查最终检验情况,并决定交付事宜。
4)材料部门和项目经理部对每批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成品、半成品,必需按“采购及工程分包控制程序”进行验收,并填写验收记录。
3.4保障工程整体质量,减少工程质量隐患
在签订材料供销合同时,应仔细了解招标文件、设计要求,国家规范及标准对原材料的要求,包括材质、数量、规格、型号、产地、生产厂家、等级、技术条件、标志等,避免合同内容出错。建立创优质量管理小组,明确质量管理岗位责任制,配备专职检查小组,负责制订工程施工的总体质量计划、方针和目标。由专职质量检查人员,直接对施工质量监督把关,负责现场质量管理工作,处理一般质量事故。施工负责人负责工程施工的事前管理,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公司标准施工,对各工种班组的施工情况进行总结,并及时地汇报施工质量情况。工种班组长为兼职质量员,加强施工序和操作规程及验收规范的执行力度,坚持工程质量自检工作,组织本班组内的施工活动,制止违章操作。把企业和职工的经济利益同承担的经济责任和实现效果联系在一起,统筹责、权、利三者密切结合的经营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广大职工创优积极性和创造性。
小结
随着科技的进步,建筑行业内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办法的不断推广应用,对企业和业主都可以节约成本,降低投资,同时可以加快进度,保证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在今后的建筑工程施工中,只有工程项目的质量,方能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加速提高我国建筑业的前进步伐。
参考文献:
[1] 王安,卢海玲.浅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5)
[2] 王玉媚.浅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及技术控制要点分析[J].建材与装饰:上旬.2012(07
关键词:建筑工程 质量管理 问题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概念
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步骤,质量管理首先需要确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质量体系,并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策划手段,按照质量计划有步骤、有秩序、进行工程质量的改进过程,实现管理体系的各个管理职能。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建筑工程质量,通过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严格的手段和方法所进行的系统管理活动。广义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泛指建筑工程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包括建筑工程建设的决策阶段、勘察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等全过程。我们平时所说的质量管理,则主要指的是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它以系统管理理论为指导,工程施工过程为周期,以正确的建筑工程设计文件、施工图纸为依据,结合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和数理统计等等,建立起的一套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它的投入生产和交付使用可以使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只有建筑工程达到我国建筑工程国家质量标准规范,才能建成交付业主满意的建筑工程产品。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方针是“质量第一,预防为主”,这就要求把建筑工程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并尽可能的提高建筑产品质量。即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点是要变被动为主动,变事后检查为预防为主,在工程施工前就要把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的各项因素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考虑到,发动全员、全过程、多部门参加,依靠科学理论、程序、方法,尽量避免质量问题的产生,把工程损失降为最低,使工程建设的全过程都处于受管控状态。
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是建立在旧的体制基础之上,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更新之后,很多地方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存在着政企不分的状况,在体制的建设中缺乏战略统筹。同时政府管理监督部门之间管理比较混乱,有利的就管,无利益的就不管。比如某些环节依然存在着多头管理、体制混乱的状况,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工程质量的公证监督、有效制约机制的建立还有一定难度。加上某些政府部门的执法不力,行业内的地方保护主义乃至部门保护主义现象屡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企业自身必须加强质量管理,否则极大地影响了建筑工程质量。
2.2忽视设计阶段质量监督
在许多地区建筑行业从业人员认为,施工质量应当是工程结构实体质量的关键,从而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各工序流程的疏漏问题,在质量管理中造成根源上产生了明显偏差。众所周知,现在许多工程都由非本地区的一些设计研究院设计,他们多考虑了建筑外观造型、结构形式新颖等因素,考虑地区环境差异、抗震构造、施工条件限制和整改难度等很少,在施工过程中变更核定单手续出具也较繁琐。鉴于这些情况应当加强图纸会审和工程设计方案的竞选招投标工作,使其规范化、合理化、制度化。
2.3出现质量问题,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
在工程过程中,出现各种质量问题,如雨篷局部有滴、漏现象,主要原因是密封缝材料质量差,填缝不严格,幕墙变形。项目部、公司各部门和施工队怕承担责任,担心被扣工资和奖金,因此相互之间推卸责任,对施工组织过程中的问题釆取回避等消极态度。
2.4侧重产品表面质量,忽视产品内在质量隐患
一般工地检查质量、评估工程、竣工验收时,往往偏重于外露的质量问题,对较隐蔽的质量问题,如:钢筋间距均匀性、下料长度、箍筋弯钩角度、搭接绑扎质量、焊接接头质量、设备器材调试及管线耐久性等均较容易忽视。再加上现场管理人员质量责任意识不强,知识水平较低等因素,造成某些表面质量不错工程,实际存在着砼强度不足、主筋位移导致砼保护层增大或减小、设备启动困难或耐久性差、防水材料不防水或过早老化剥落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隐蔽工程质量的监督和检查,这就需要建设、施工、监理单位做好协调配合隐蔽报检及签字验收等工作,把由隐蔽不合格引发的质量隐患彻底消灭。
3. 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3.1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制度
企业应积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按照质量管理的原则和市场及客户的需求,制定企业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质量记录体系文件,并将质量目标分解落实到相关层次、相关岗位的职能和职责中,形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执行系统。质量体系形成之后,还应该认真组织企业不同层次的员工进行培训,形成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
3. 2强化建筑工程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建设工程项目设计质量的控制,主要是从满足建设单位需求入手,包括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和合同规定的要求,以使用功能和安全可靠性为核心,进行下列设计质量的综合控制。
(一)功能性设计质量控制
功能性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保证建设工程项目使用功能的符合性,其内容包括项目内部的平面空间组织,生产工艺流程组织,如满足使用功能的建筑面积分配、宽度、高度、净空、通风等的物理指标的符合性要求。
(二)可靠性设计质量控制
建设工程项目建成后,在规定的使用年限和正常的使用条件下,保证使用安全,建筑物、构筑物及其设备系统性能稳定、可靠。
(三)观感性设计质量控制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主要是指建筑物的总体格调、外部形体及内部空间观感效果,整体环境的适宜性、协调性,文化内涵的韵味及其魅力等的体现,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工程同样也有其独特的构型格调、观感效果及其環境适宜的要求。
(四)经济性设计质量控制
建设工程项目设计经济性质量,是指不同设计方案的选择对建设投资的影响。设计经济性质量控制目的,在于强调设计过程的多方案比较,通过优化设计不断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性价比。在建项目投资目标要求的条件下,做到物有所值,防止浪费。
3.3 强化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出现问题有据可查
1)每道工序或分项工程完成后,先由施工班组之间互检,再由施工员组织班组进行质量自检,最后由质检员验评,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2)隐蔽工程和工程试验项目在自检和验收合格后,应经监理(或业主)认可,并履行签章手续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3)工程完成后,由项目经理或技术负责人组织自评,质检员进行核定,重点重要工程的最终检验和试验应报公司总工程师或总工办,由公司总工程师或总工办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检查最终检验情况,并决定交付事宜。
4)材料部门和项目经理部对每批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成品、半成品,必需按“采购及工程分包控制程序”进行验收,并填写验收记录。
3.4保障工程整体质量,减少工程质量隐患
在签订材料供销合同时,应仔细了解招标文件、设计要求,国家规范及标准对原材料的要求,包括材质、数量、规格、型号、产地、生产厂家、等级、技术条件、标志等,避免合同内容出错。建立创优质量管理小组,明确质量管理岗位责任制,配备专职检查小组,负责制订工程施工的总体质量计划、方针和目标。由专职质量检查人员,直接对施工质量监督把关,负责现场质量管理工作,处理一般质量事故。施工负责人负责工程施工的事前管理,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公司标准施工,对各工种班组的施工情况进行总结,并及时地汇报施工质量情况。工种班组长为兼职质量员,加强施工序和操作规程及验收规范的执行力度,坚持工程质量自检工作,组织本班组内的施工活动,制止违章操作。把企业和职工的经济利益同承担的经济责任和实现效果联系在一起,统筹责、权、利三者密切结合的经营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广大职工创优积极性和创造性。
小结
随着科技的进步,建筑行业内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办法的不断推广应用,对企业和业主都可以节约成本,降低投资,同时可以加快进度,保证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在今后的建筑工程施工中,只有工程项目的质量,方能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加速提高我国建筑业的前进步伐。
参考文献:
[1] 王安,卢海玲.浅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5)
[2] 王玉媚.浅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及技术控制要点分析[J].建材与装饰:上旬.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