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话是小说叙事中的常见方式,《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对话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概述典型历史事件,凸显了民间话语的特点。
◆关键词:《许三观卖血记》;对话
《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了丝厂送茧工许三观多次卖血维持生计的故事。作者大量运用对话展开叙事,在当时的小说创作中独具一格。
一、对话塑造人物形象
在小说的叙事中,对话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从许三观、许玉蘭等人物的对话中,可以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栩栩如生地还原人物的性格特征。许三观得知许玉兰与何小勇发生过关系后,开始“惩罚”许玉兰。许玉兰先后五次向许三观提出帮助的请求或是生活的提醒,包括搬米、揪水、搬箱子、吃饭和睡觉,许三观则开启了“花式耍赖”的拒绝方式,拒绝许玉兰提出帮忙搬米的要求,甚至吃饭也要许玉兰端过来,他要坐在藤椅里享受着吃。他认为许玉兰的行为让他生气,于是理直气壮地表示自己要躺在藤椅里享受一整天。此处的对话呈现出两人的冲突对抗,但冲突由强减弱,最终以许三观的妥协作为和解,结束对话。短短的你来我往读来颇有趣味,生动而鲜活地表现了许三观的心理——虽然内心对于许玉兰与何小勇发生关系产生不满,但自称“享受”、对许玉兰的“惩罚”更多是体现了一种诙谐,可见许三观实则是心地善良。小说在后文中也证实了这一点。何小勇发生意外后,乡里的医生说需要一乐上屋顶大喊,为何小勇招魂,许三观还是让一乐去了;尽管许三观在得知许玉兰被何小勇侵犯后,恼火之余告诉三个儿子长大之后要去强奸何小勇的女儿,但这只是一种口头上的气话,相比于默默记仇、阴鸷晦暗的复仇型人格而言,许三观的语言反而体现出人物爽朗平实的本质。对待外人是如此,对待亲人更是。文革期间,许玉兰被污蔑成妓女,在街上挂牌示众。当时的人们倡导不给妓女饱饭吃,但许三观给许玉兰送饭时,偷偷地把肉藏在饭的下面。这一细节描写凸显了许三观这个小人物温情的一面。
二、对话概述典型历史事件
小说中的对话还有不少是对典型历史事件的概述。第十八章整个章节都以“许三观对许玉兰说”为线索展开,讲述了1958年前后人民公社和大跃进的历史。许三观讲述了土地收归国家,丝厂炼钢铁的概况,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红卫兵收缴各家的粮食、开办大食堂;讲述了他带着家里人去大食堂吃饭的经历,最后交代了大食堂引起混乱、关门倒闭的结果。这几段对话以个体的视角还原了当时大炼钢铁、吃大食堂等历史面貌,刻板平白的客观事实以及琐碎的细节被人物的见闻、感受和举止所替代。此处的叙事以许三观为中心,对许三观赋予了听说者、目击者和亲历者三种交替的身份,立足于历史事实又不失个体化的特色。相比于客观的事实陈述,通过事件的经历者的视角并以对话的形式讲述历史,融合了个人感受,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特别是章节最后,大食堂倒闭,许玉兰才以一小段对话出场。她袒露心声,表示当初她舍不得两缸辛辛苦苦攒出来的米,于是将它们私藏了起来,最终在大食堂倒闭后拯救了一家人的生计。这一对话短小精悍,将许玉兰关爱家庭的贤良本色、对于生计的精打细算和随机应变的民间智慧独特地展现了出来,也是补充讲述了历史事件影响下作为个体的抉择和权衡。
三、对话的民间性质和集体无意识力量
对话所发生的空间同样影响着对话的性质。民间处在权威的边缘,是人民真实的活动空间,蕴藏着群众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相比于象征着权威和规范的国家话语,民间话语具备了鲜活自然的特点。《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对话属于典型的民间对话,充斥着大量的口语,粗俗和鄙陋反而是真实自然的。许三观每次卖血之后上酒楼,都吆喝一句:“一盘猪肝,二两黄酒,黄酒给我温一温”。这是他从老乡处学来的口头语,简短有力的显摆式的吆喝将许三观卖血赚钱的神气展现出来。许玉兰在何小勇家门口炫耀许三观卖血偿债的“英雄行为”,与何小勇的女人发生了争吵,两人互骂对方的裤裆里夹着“公共厕所”和“百货商店”,语言可谓粗俗下流,但却是当时争吵状态下最真实的刻画。在民间对话的类型中,除了具有明确的对话发出者外,还有一种对话,它的发出者并非准确的对象,而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可以看作是民间群体的整体代表。一乐把方铁匠的儿子打伤后,对于具体情况的叙述就是如此呈现的。整个第八章以“他们说”以及“许玉兰对许三观说:‘你听到他们说什么了吗?’”形成叙事双线,突出了群体意见对个体的无形影响。除此之外,在文革期间,许玉兰被批斗,被迫站在街上示众,许三观给她送饭时,“他们”问许三观给她吃什么,暗示不能给许玉兰好的饮食待遇;“他们”还怂恿许三观在家里开批斗会,批斗许玉兰。“他们”是民间舆论空间中的主宰者,好比勒庞所形容的“乌合之众”,“他们”仅仅是集体的传声筒,理智在“他们”身上无法发挥作用,“他们”作为集体中的个体影响着集体中的其他个体,同时也被其他个体影响着,因此以“他们”为发出者的这种“群口”对话,由集体无意识驱动,具有“众口铄金”的破坏力量,而“他们”却在其中享受着“狂欢化”的快感。
四、结语
小说的对话叙事是作者在有意识创作的基础之上的创作自觉,余华表示他发现“虚构的人物同样有自己的声音”,这种尊重文本内部的声音的写作经验值得后人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
[1]韩会敏.对话叙事——《许三观卖血记》中的戏剧因素[J].四川戏剧,2009(04):58-60.
[2]韩会敏.《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对话与民间话语[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88-91.
[3]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1.
◆关键词:《许三观卖血记》;对话
《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了丝厂送茧工许三观多次卖血维持生计的故事。作者大量运用对话展开叙事,在当时的小说创作中独具一格。
一、对话塑造人物形象
在小说的叙事中,对话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从许三观、许玉蘭等人物的对话中,可以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栩栩如生地还原人物的性格特征。许三观得知许玉兰与何小勇发生过关系后,开始“惩罚”许玉兰。许玉兰先后五次向许三观提出帮助的请求或是生活的提醒,包括搬米、揪水、搬箱子、吃饭和睡觉,许三观则开启了“花式耍赖”的拒绝方式,拒绝许玉兰提出帮忙搬米的要求,甚至吃饭也要许玉兰端过来,他要坐在藤椅里享受着吃。他认为许玉兰的行为让他生气,于是理直气壮地表示自己要躺在藤椅里享受一整天。此处的对话呈现出两人的冲突对抗,但冲突由强减弱,最终以许三观的妥协作为和解,结束对话。短短的你来我往读来颇有趣味,生动而鲜活地表现了许三观的心理——虽然内心对于许玉兰与何小勇发生关系产生不满,但自称“享受”、对许玉兰的“惩罚”更多是体现了一种诙谐,可见许三观实则是心地善良。小说在后文中也证实了这一点。何小勇发生意外后,乡里的医生说需要一乐上屋顶大喊,为何小勇招魂,许三观还是让一乐去了;尽管许三观在得知许玉兰被何小勇侵犯后,恼火之余告诉三个儿子长大之后要去强奸何小勇的女儿,但这只是一种口头上的气话,相比于默默记仇、阴鸷晦暗的复仇型人格而言,许三观的语言反而体现出人物爽朗平实的本质。对待外人是如此,对待亲人更是。文革期间,许玉兰被污蔑成妓女,在街上挂牌示众。当时的人们倡导不给妓女饱饭吃,但许三观给许玉兰送饭时,偷偷地把肉藏在饭的下面。这一细节描写凸显了许三观这个小人物温情的一面。
二、对话概述典型历史事件
小说中的对话还有不少是对典型历史事件的概述。第十八章整个章节都以“许三观对许玉兰说”为线索展开,讲述了1958年前后人民公社和大跃进的历史。许三观讲述了土地收归国家,丝厂炼钢铁的概况,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红卫兵收缴各家的粮食、开办大食堂;讲述了他带着家里人去大食堂吃饭的经历,最后交代了大食堂引起混乱、关门倒闭的结果。这几段对话以个体的视角还原了当时大炼钢铁、吃大食堂等历史面貌,刻板平白的客观事实以及琐碎的细节被人物的见闻、感受和举止所替代。此处的叙事以许三观为中心,对许三观赋予了听说者、目击者和亲历者三种交替的身份,立足于历史事实又不失个体化的特色。相比于客观的事实陈述,通过事件的经历者的视角并以对话的形式讲述历史,融合了个人感受,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特别是章节最后,大食堂倒闭,许玉兰才以一小段对话出场。她袒露心声,表示当初她舍不得两缸辛辛苦苦攒出来的米,于是将它们私藏了起来,最终在大食堂倒闭后拯救了一家人的生计。这一对话短小精悍,将许玉兰关爱家庭的贤良本色、对于生计的精打细算和随机应变的民间智慧独特地展现了出来,也是补充讲述了历史事件影响下作为个体的抉择和权衡。
三、对话的民间性质和集体无意识力量
对话所发生的空间同样影响着对话的性质。民间处在权威的边缘,是人民真实的活动空间,蕴藏着群众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相比于象征着权威和规范的国家话语,民间话语具备了鲜活自然的特点。《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对话属于典型的民间对话,充斥着大量的口语,粗俗和鄙陋反而是真实自然的。许三观每次卖血之后上酒楼,都吆喝一句:“一盘猪肝,二两黄酒,黄酒给我温一温”。这是他从老乡处学来的口头语,简短有力的显摆式的吆喝将许三观卖血赚钱的神气展现出来。许玉兰在何小勇家门口炫耀许三观卖血偿债的“英雄行为”,与何小勇的女人发生了争吵,两人互骂对方的裤裆里夹着“公共厕所”和“百货商店”,语言可谓粗俗下流,但却是当时争吵状态下最真实的刻画。在民间对话的类型中,除了具有明确的对话发出者外,还有一种对话,它的发出者并非准确的对象,而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可以看作是民间群体的整体代表。一乐把方铁匠的儿子打伤后,对于具体情况的叙述就是如此呈现的。整个第八章以“他们说”以及“许玉兰对许三观说:‘你听到他们说什么了吗?’”形成叙事双线,突出了群体意见对个体的无形影响。除此之外,在文革期间,许玉兰被批斗,被迫站在街上示众,许三观给她送饭时,“他们”问许三观给她吃什么,暗示不能给许玉兰好的饮食待遇;“他们”还怂恿许三观在家里开批斗会,批斗许玉兰。“他们”是民间舆论空间中的主宰者,好比勒庞所形容的“乌合之众”,“他们”仅仅是集体的传声筒,理智在“他们”身上无法发挥作用,“他们”作为集体中的个体影响着集体中的其他个体,同时也被其他个体影响着,因此以“他们”为发出者的这种“群口”对话,由集体无意识驱动,具有“众口铄金”的破坏力量,而“他们”却在其中享受着“狂欢化”的快感。
四、结语
小说的对话叙事是作者在有意识创作的基础之上的创作自觉,余华表示他发现“虚构的人物同样有自己的声音”,这种尊重文本内部的声音的写作经验值得后人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
[1]韩会敏.对话叙事——《许三观卖血记》中的戏剧因素[J].四川戏剧,2009(04):58-60.
[2]韩会敏.《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对话与民间话语[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88-91.
[3]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