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相互转换,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生动形象地再现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在小学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架起桥梁,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了条件。在空间与图形知识教学中,编制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电脑程序,能解决常规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教学就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创设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学习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能将有时难以表达甚至根本不能用语言完整而准确地表达的图形、图象的运动信息以及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空间结构,通过文字、图形、三维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使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設生动直观的原生态的情境,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比如,在认识“角”一课时,我以“大雁南飞图”入手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从大雁不断变换的队形中,放大大雁的“人”字形轮廊线,引入本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角”,为学生认识“角”提供了生动的可感知的原生态材料。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又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通过多媒体演示,先让学生观看生活中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等的轮子,然后将它们的轮子依次换成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正六边形等形状,同时提问“为什么这些轮子是圆形,其它的形状可不可以呢?”在教师的启发下,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对圆特征的认识就变得水到渠成了。这种借助具体的生活原型,搭建脚手架,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其实就是整合数学课程资源的过程。它不但能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启迪思维;还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索,解决遇到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构筑情境型学习平台是非常有效的整合思路。
二、加强直观印象,优化教学过程
图形教学中有些问题即使是借用直观的教具,也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直观性强、便于操作观察的特点来组织教学,使学生趣味横生,加深理解,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有利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联系。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用传统手段,包括直观操作、投影演示等都很难把重难点讲清楚。而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方便地播放动画片演示。学生通过观察动态的过程,很容易地归纳出“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无关,而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样,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又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再现思维过程,完善认知结构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多媒体技术能形象地模拟思维世界,再现思维过程。几何知识前后联系紧密,逻辑性强。教学中,适时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学生“散装”的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去,从而完善认知结构。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演示将圆柱转化成三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学生直观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1/3,即V锥=sh/3;接着演示圆柱沿着高切割,等分成16份,然后拼成一个“长方体”;紧接着演示将圆柱体等分成32份、64份……分的过程具体、形象、清晰,突破了现实的局限,既较好地解决了“曲变直”的认识过程,还顺利地渗透了极限思想。在等分、切割、拼摆、比较的过程中,学生得出长方体的体积,也等于底乘高。通过电脑直观、形象的演变,学生进一步理解以上几种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转化的辩证关系,利于形成认知结构,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学《观察物体》时,由于学生的空间观念受年龄的限制,我便事先拍摄了学校教学楼的不同方位的照片制成了课件。在教学中,我利用投影仪从不同角度展示教学楼,学生从熟悉的教学楼很好地掌握了位置和方向。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空间意识
在数学的图形教学中,有不少的教师会发现,好多的学生缺少空间观念,这将导致学生一些认知上的模糊和错误,巧妙的利用电脑,发挥它直观性和演示性很强的优点,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学生在解决数堆砌图形中正方体的数目的时候,好多同学觉得无从下手,很茫然地死盯着题目。传统的教学,教师会很生硬地画出这一复杂的图形,一点一点地给学生把图形进行分解,讲说,有的教师也会拿出很多的正方体的教具,让学生摆一摆看,这两种教学方法只适合空间观念强的同学,对大多数的学生还是收效甚微。现在有了信息技术的帮助,教师就可以在课前设计好课件,这时让学生来进行操作。学生可以将这一图形进行自由的分解,可以把它分成几层或几列,然后分别来数出正方体的数量,这样就可以很轻松地解决这一难题,省时省力,学生还容易理解。
又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该课知识点包括面、棱、顶点三方面,而将长方体、正方体制作成在电脑上可以进行拼凑、拆解的动态过关游戏,把游戏活动设置为“棱长”、“顶点”和“面”的认识三道关卡,每道关卡设置对应的认知操作,电脑会根据操作完成的情况判断是否过关。在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分组竞赛,以小组全体成员过关获胜。这样让学生亲历了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了深入的认识。这样利用知识点切入进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整合教学,既节约教学时间,又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为“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有效地转变了“空间与图形”教与学的方式。因此,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应该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提高数学课堂质量的有效手段。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教学就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创设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学习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能将有时难以表达甚至根本不能用语言完整而准确地表达的图形、图象的运动信息以及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空间结构,通过文字、图形、三维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使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設生动直观的原生态的情境,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比如,在认识“角”一课时,我以“大雁南飞图”入手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从大雁不断变换的队形中,放大大雁的“人”字形轮廊线,引入本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角”,为学生认识“角”提供了生动的可感知的原生态材料。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又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通过多媒体演示,先让学生观看生活中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等的轮子,然后将它们的轮子依次换成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正六边形等形状,同时提问“为什么这些轮子是圆形,其它的形状可不可以呢?”在教师的启发下,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对圆特征的认识就变得水到渠成了。这种借助具体的生活原型,搭建脚手架,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其实就是整合数学课程资源的过程。它不但能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启迪思维;还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索,解决遇到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构筑情境型学习平台是非常有效的整合思路。
二、加强直观印象,优化教学过程
图形教学中有些问题即使是借用直观的教具,也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直观性强、便于操作观察的特点来组织教学,使学生趣味横生,加深理解,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有利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联系。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用传统手段,包括直观操作、投影演示等都很难把重难点讲清楚。而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方便地播放动画片演示。学生通过观察动态的过程,很容易地归纳出“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无关,而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样,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又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再现思维过程,完善认知结构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多媒体技术能形象地模拟思维世界,再现思维过程。几何知识前后联系紧密,逻辑性强。教学中,适时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学生“散装”的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去,从而完善认知结构。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演示将圆柱转化成三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学生直观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1/3,即V锥=sh/3;接着演示圆柱沿着高切割,等分成16份,然后拼成一个“长方体”;紧接着演示将圆柱体等分成32份、64份……分的过程具体、形象、清晰,突破了现实的局限,既较好地解决了“曲变直”的认识过程,还顺利地渗透了极限思想。在等分、切割、拼摆、比较的过程中,学生得出长方体的体积,也等于底乘高。通过电脑直观、形象的演变,学生进一步理解以上几种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转化的辩证关系,利于形成认知结构,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学《观察物体》时,由于学生的空间观念受年龄的限制,我便事先拍摄了学校教学楼的不同方位的照片制成了课件。在教学中,我利用投影仪从不同角度展示教学楼,学生从熟悉的教学楼很好地掌握了位置和方向。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空间意识
在数学的图形教学中,有不少的教师会发现,好多的学生缺少空间观念,这将导致学生一些认知上的模糊和错误,巧妙的利用电脑,发挥它直观性和演示性很强的优点,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学生在解决数堆砌图形中正方体的数目的时候,好多同学觉得无从下手,很茫然地死盯着题目。传统的教学,教师会很生硬地画出这一复杂的图形,一点一点地给学生把图形进行分解,讲说,有的教师也会拿出很多的正方体的教具,让学生摆一摆看,这两种教学方法只适合空间观念强的同学,对大多数的学生还是收效甚微。现在有了信息技术的帮助,教师就可以在课前设计好课件,这时让学生来进行操作。学生可以将这一图形进行自由的分解,可以把它分成几层或几列,然后分别来数出正方体的数量,这样就可以很轻松地解决这一难题,省时省力,学生还容易理解。
又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该课知识点包括面、棱、顶点三方面,而将长方体、正方体制作成在电脑上可以进行拼凑、拆解的动态过关游戏,把游戏活动设置为“棱长”、“顶点”和“面”的认识三道关卡,每道关卡设置对应的认知操作,电脑会根据操作完成的情况判断是否过关。在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分组竞赛,以小组全体成员过关获胜。这样让学生亲历了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了深入的认识。这样利用知识点切入进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整合教学,既节约教学时间,又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为“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有效地转变了“空间与图形”教与学的方式。因此,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应该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提高数学课堂质量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