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大部分教师要么以作品的背景,要么以作者的简介为主要导入方法,积极一点的老师可能会播首曲子、说个故事作为引子导入。这些固然是不错,也是常用的导入方法,但假如我们肯多花点心思的话,用心设置一下导入语,会使一节课更加生动丰富,也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导入 教学情境 激发兴趣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它犹如一把钥匙,只要把学生的兴趣之门打开了,那么学生的求知欲便会提高。一名好的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导入“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同时,还要明确,应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1 直接导入法
教师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学习的内容,明确学习目的。如我教《看云识天气》时的导语是:生活中,我们可根据天气预报知道天气变化,也可通过观察天空中的云来识别天气,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云识天气》。这样导入既节省时间又能引发学生了解的心理。
2 故事导入法
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结合学生的实际可采用猜谜语、唱歌、讲故事、做游戏、放录音等导入方法。比如:教学《凡卡》一课时,教学导入就可以设计成讲故事的形式。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好,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有一个9岁的孩子孤身一人从乡下来到城里做学徒。狠毒的老师打他、骂他,不给他吃饱饭,让她睡在冰冷的过道上。他受尽了折磨,再也收不住了,就偷偷给唯一的情人——乡下的爷爷写了一封信,要求爷爷把她接回去,不然,他就要被折磨死了。信写完后,他又在没贴邮票的信封上写上了地址——乡下爷爷收。他天天盼望爷爷的回信,希望爷爷赶快来把他接回去。你们说他的愿望能够实现吗?
生:不能。
师:你们是不是很为这个苦命的孩子担忧,并且很想知道他是谁?
生:是。
师;好,现在我们一起学习第十一课《凡卡》。
通过这样的生动有趣的导入,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愉悦的氛围,使学生乐知、乐学,在欢乐的心境中获取知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的兴趣,为学生积极的投入本课学习,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3 情境导入法
文学作品往往蕴含作者的某种情感因素。学生要将作品中的情感迁移过来,成为自己的体验,需要一种气氛。语文教师要善于创造情境、营造特定的气氛。于漪老师教《春》时,先给学生描述了美妙的春景,给学生以春的生机与力量。然后让学生背诵描绘春景的古诗,带学生进入一个诗情画意、如沐春风的境地,收到极好的效果。导入《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我播放音乐,并用饱含深情、凝重的语调叙述:“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我们永别了,噩耗传来,草木皆悲,江河流泪,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极度悲痛之中。”这样,学生在无限悲痛的气氛中学习这首缅怀伟人的诗,容易引起共鸣。
4 录音导入法
健康向上的音乐,感染力强,吸引力大,小学生乐于接受,能使他们振奋精神,激发热情,有助于养成乐观向上的爱国主义优秀品质。比如:有位教师在教《月光曲》……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生:喜欢。师:现在老师请你们听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听后请同学们说出这首曲子的名字和你的感受。好不好?
生:好。﹙放录音﹚
师:录音听完了,谁来回答老师的问题?生:这首曲子的名字叫《月光曲》。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这首美妙动听的曲子叫《月光曲》,它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一百多年前在一座茅屋里,借着清幽的月光为一对穷兄妹弹奏的。听着它,使人遐想,令人陶醉。下面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看谁能读明白贝多芬是怎样创作这首举世闻名的钢琴曲的。音乐导入是一种常用的激发情趣的导入方式,这种方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可创设一个热烈而和谐的学习气氛。
5 直观导入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思维空间是三维空间。因此,我们应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刺激学生,引入新课,以引起兴趣。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直观形式有以下五种:
5.1 实物。引导学生欣赏课本的彩图《吃土豆的人》来引入《梵高传》;或用令人垂涎欲滴的新鲜荔枝来引入《荔枝图序》。
5.2 声音。我曾用《好汉歌》、紧扣“该出手时就出手”导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用《志愿军军歌》导入《谁是最可爱的人》;用欣赏口技表演的录音片段导入《口技》。
5.3 图像。如为导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让学生观看录像《开国大典》中的有关片断;而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关杨修的片段可以引入《杨修之死》。
5.4 演示。有一次上课我先做一个实验:将一个鸡蛋先后放进两个装着水的大小相同的烧杯。鸡蛋在一个烧杯中下沉,在另一个烧杯中半沉半浮。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其原因,并让一个学生品尝两杯水。最终得出结论:咸度高的水浮力大。由此引入《死海不死》。
5.5 操作。學生动手操作,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会更为深刻。在教《核舟记》时,我先让学生画一只长二点九厘米,宽二厘米的小船。再让他们在船头画三个人,在船尾画两个人,且船头中间的那个人戴着高帽子……当学生说地方太小画不上时,我告诉他们,古代有个人叫王叔远,他能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出这么多人,而且人物神态栩栩如生。就这样自然地导入新课。
在直观导入时,学生同时运用多种感官,直观刺激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还能强化理解和记忆。实践证明,这种导入法很受学生欢迎。
除了以上几种导入法之外,像学生表演法,游戏法,讲故事法也是备受教师亲睐的。在现代的教学中,导入法异彩纷呈,但不管我们采取何种的导入法,我们都要记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莫使开头成噱头”。不管我们怎样精心设计导入语,都是想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一节课的效率,只要是能够有效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都是值得大家去尝试。
【关键词】 导入 教学情境 激发兴趣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它犹如一把钥匙,只要把学生的兴趣之门打开了,那么学生的求知欲便会提高。一名好的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导入“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同时,还要明确,应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1 直接导入法
教师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学习的内容,明确学习目的。如我教《看云识天气》时的导语是:生活中,我们可根据天气预报知道天气变化,也可通过观察天空中的云来识别天气,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云识天气》。这样导入既节省时间又能引发学生了解的心理。
2 故事导入法
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结合学生的实际可采用猜谜语、唱歌、讲故事、做游戏、放录音等导入方法。比如:教学《凡卡》一课时,教学导入就可以设计成讲故事的形式。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好,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有一个9岁的孩子孤身一人从乡下来到城里做学徒。狠毒的老师打他、骂他,不给他吃饱饭,让她睡在冰冷的过道上。他受尽了折磨,再也收不住了,就偷偷给唯一的情人——乡下的爷爷写了一封信,要求爷爷把她接回去,不然,他就要被折磨死了。信写完后,他又在没贴邮票的信封上写上了地址——乡下爷爷收。他天天盼望爷爷的回信,希望爷爷赶快来把他接回去。你们说他的愿望能够实现吗?
生:不能。
师:你们是不是很为这个苦命的孩子担忧,并且很想知道他是谁?
生:是。
师;好,现在我们一起学习第十一课《凡卡》。
通过这样的生动有趣的导入,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愉悦的氛围,使学生乐知、乐学,在欢乐的心境中获取知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的兴趣,为学生积极的投入本课学习,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3 情境导入法
文学作品往往蕴含作者的某种情感因素。学生要将作品中的情感迁移过来,成为自己的体验,需要一种气氛。语文教师要善于创造情境、营造特定的气氛。于漪老师教《春》时,先给学生描述了美妙的春景,给学生以春的生机与力量。然后让学生背诵描绘春景的古诗,带学生进入一个诗情画意、如沐春风的境地,收到极好的效果。导入《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我播放音乐,并用饱含深情、凝重的语调叙述:“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我们永别了,噩耗传来,草木皆悲,江河流泪,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极度悲痛之中。”这样,学生在无限悲痛的气氛中学习这首缅怀伟人的诗,容易引起共鸣。
4 录音导入法
健康向上的音乐,感染力强,吸引力大,小学生乐于接受,能使他们振奋精神,激发热情,有助于养成乐观向上的爱国主义优秀品质。比如:有位教师在教《月光曲》……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生:喜欢。师:现在老师请你们听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听后请同学们说出这首曲子的名字和你的感受。好不好?
生:好。﹙放录音﹚
师:录音听完了,谁来回答老师的问题?生:这首曲子的名字叫《月光曲》。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这首美妙动听的曲子叫《月光曲》,它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一百多年前在一座茅屋里,借着清幽的月光为一对穷兄妹弹奏的。听着它,使人遐想,令人陶醉。下面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看谁能读明白贝多芬是怎样创作这首举世闻名的钢琴曲的。音乐导入是一种常用的激发情趣的导入方式,这种方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可创设一个热烈而和谐的学习气氛。
5 直观导入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思维空间是三维空间。因此,我们应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刺激学生,引入新课,以引起兴趣。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直观形式有以下五种:
5.1 实物。引导学生欣赏课本的彩图《吃土豆的人》来引入《梵高传》;或用令人垂涎欲滴的新鲜荔枝来引入《荔枝图序》。
5.2 声音。我曾用《好汉歌》、紧扣“该出手时就出手”导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用《志愿军军歌》导入《谁是最可爱的人》;用欣赏口技表演的录音片段导入《口技》。
5.3 图像。如为导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让学生观看录像《开国大典》中的有关片断;而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关杨修的片段可以引入《杨修之死》。
5.4 演示。有一次上课我先做一个实验:将一个鸡蛋先后放进两个装着水的大小相同的烧杯。鸡蛋在一个烧杯中下沉,在另一个烧杯中半沉半浮。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其原因,并让一个学生品尝两杯水。最终得出结论:咸度高的水浮力大。由此引入《死海不死》。
5.5 操作。學生动手操作,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会更为深刻。在教《核舟记》时,我先让学生画一只长二点九厘米,宽二厘米的小船。再让他们在船头画三个人,在船尾画两个人,且船头中间的那个人戴着高帽子……当学生说地方太小画不上时,我告诉他们,古代有个人叫王叔远,他能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出这么多人,而且人物神态栩栩如生。就这样自然地导入新课。
在直观导入时,学生同时运用多种感官,直观刺激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还能强化理解和记忆。实践证明,这种导入法很受学生欢迎。
除了以上几种导入法之外,像学生表演法,游戏法,讲故事法也是备受教师亲睐的。在现代的教学中,导入法异彩纷呈,但不管我们采取何种的导入法,我们都要记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莫使开头成噱头”。不管我们怎样精心设计导入语,都是想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一节课的效率,只要是能够有效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都是值得大家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