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古诗词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创造古诗词教学的愉悦环境,增强古诗词教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开拓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思路,从而大大提高教学古诗词的效率和质量。代表先进教学手段的多媒体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它将以新颖的形式,强大的功能,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关键词】形象直观,情感共鸣,氛围,信息技术环境,感性与理性,创设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学会从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出发,以此来实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现阶段多媒体技术越来越成为教育的重要工具,多媒体课件以文字注释、图像展示、声音朗读、动画和影视演示的形式,将古诗词逐句解读,尤其是配上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学生一看就懂,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中记住了古诗词。多媒体技术声图文的形象直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的交互性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它浩如烟海的信息量能培养学生探究和发现的学习能力。我们也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教学中学会迁移功能,会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产生兴趣,引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共鸣。
诗乐渲染,通过声音文件,以唱的形式,在悠扬的旋律伴奏下,使学生沉浸于古诗词中,感悟诗以言志,古今相同的特点。领悟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牢笼百态的情怀。架设好多媒体与诗词中间的桥梁,发展学生的迁移联想能力,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领会它的精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如,《送元二使安西》配以管弦曲《送别》,将曲与诗的意境进行融合,让人产生联想,情不自禁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可突显出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感情之深厚,强烈,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邓丽君主唱)、《明月几时有》(王菲主唱)、《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主题曲)、《枉凝眉》(《红楼梦》主题曲)、《满江红》、《送别》、《孔雀东南飞》等。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师生沉浸于诗词,自然感悟诗以言志古今相同。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惑醉惑醒,或执着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风情万种,千古流芳。
在学生受到感染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训练,效果就更加明显,因为诗词需要多读,读几乎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播放背景音乐,加上优美的图像,使诗词具有更强的感染力,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体味诗词的意境,在体会作者所具有的思想感情时,用包含深情的声音把诗词朗诵出来。这种效果与单纯阅读文字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可见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在诗词教学中,不仅可以借助配乐朗读录音进行声情并茂的范读,还可以用音响等设备渲染气氛。现代教育技术在诗词朗读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并且鲜明的表达出作品的艺术形象和强烈的感情,进而能深深地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全诗的感情变化中掌握诗的情感脉络,为学生用心感受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在丰富的诗情中受到陶冶。形象的电教多媒体的介入,使得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情绪高涨,而且乐在其中。
图文互衬,将古诗词融入社会生活中,引导学生走进作家的生活时代,让学生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和作家同呼吸,共命运,以此激发情感的共鸣。如,胡适《兰花草》,选用兰花草的实景配以淡雅的山水风景表示空谷幽兰的素雅和恬静。《明月几时有》,皓月当空、清冷孤寂的环境氛围。《枫桥夜泊》辞约义丰,传达出厚重深远的内涵。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撞击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画面突出当时的细雨的景色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体现王维对元二的牵挂与担忧,这样可将学生拉回当时的历史背景当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蒹葭》改编成《在水一方》,那么《蒹葭》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是爱情诗还是文人理想诗。讨论中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写爱情;有人说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这样就上升到探究的境界。
新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主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与学生都成了课堂的主体,实现了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学生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的根本转变。教学相长,苦乐相生。尽快让学生进入诗词情境是学好古诗词的开端,古诗歌,意蕴深广,难以理解。进行诗词教学,情境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方式是通过设计导语与范读来达到这一目的。诗词是情感的精华、美神的骄子、灵感的造化,其中语言文字已不仅表示一定的概念,而且具有一种虚拟的形象性,它的字里行间都包含着丰富的意蕴。对诗词作一些理性的概括和抽象的界定,必须对诗词的形象、意境尤其是感情因素进行深入的挖掘。古诗的意境,绝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教学中,可利用现有的插图,仿制的幻灯片或根据诗的内容绘制的诗意图,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古诗词有关的音乐或图片,再现形象,使学生触景生情,进入诗的意境,这样学生就被带入情境中,使古诗词学习变得不再是枯燥乏味,那么就可以感觉到它的美。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们可以配(王菲主唱的)的《明月几时有》歌曲,这样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中指出,人类对于知识地掌握总是从感性过渡到理性。现代教育技术是进行情境教学最有效的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固然在创设情境方面也不乏成功的范例,但毕竟单一且单调,在很多情况下显得微不足道,因而难以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借助信息技术调控自如灵活的优势,可将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内容,通过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屏、动画等变成形声搭配,立体平面交叉,有声无声结合的画面图式,形成特殊的情境,就恰恰可化抽象为具象,变理性为感性,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营造心境,引起强烈的审美共振,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理解能力相对弱的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的图像、声音、动画等来弥补学生的学习弱点,突破学生学习过程的重点、难点,可以更深切地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更真切地感受古人对大自然的讴歌,对人生社会的思索,从而获得某种启迪与感悟。比如对南唐李煜李后主,我们通过网络资源了解到,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之类。亡国后,估计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想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关照事物,这样,词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通过这个例子,我们认识到感情是诗的直接表现对象,也是诗的内在生命,便加深了对白居易的诗歌理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理解。诗歌是用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内容,这种内容是需要自己去体会和添加。恩格斯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生动的多媒体图景,学生可以使想象的空间不断扩大,使诗歌的含蓄美透过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显现出来。
运用现代技术平台,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多媒体课件、网络技术等多元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着力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育手段充分发挥,节约备课时间。借助直观形象可达到大容量全面快速的效果。增加习题训练,如学习了《送元二使安西》,可以给学生补充《无题》、《送友人》等诗词,并配以讲解,让学生欣赏,可见多媒体手段的介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使我国的古典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它与实际教学存在的相异性,因此我们也不能盲目地为追求潮流而过多使用,该用的时候才应该用,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而将信息技术拒之门外,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对的,不科学的,我们因对信息技术在古诗词教学中乃至整个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都应有理性的认识,要本着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思想,根据教育教学内容的特点、规律,扬长避短,合理运用,才能让信息技术真正服务于教育学,从而开创教育教学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闻一多.唐诗杂论[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5.
[2] 沈德潜.古诗源[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4.
[3] 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8.
[4] 李建军,程学士,张黎苹.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研究与实践[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关键词】形象直观,情感共鸣,氛围,信息技术环境,感性与理性,创设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学会从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出发,以此来实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现阶段多媒体技术越来越成为教育的重要工具,多媒体课件以文字注释、图像展示、声音朗读、动画和影视演示的形式,将古诗词逐句解读,尤其是配上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学生一看就懂,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中记住了古诗词。多媒体技术声图文的形象直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的交互性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它浩如烟海的信息量能培养学生探究和发现的学习能力。我们也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教学中学会迁移功能,会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产生兴趣,引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共鸣。
诗乐渲染,通过声音文件,以唱的形式,在悠扬的旋律伴奏下,使学生沉浸于古诗词中,感悟诗以言志,古今相同的特点。领悟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牢笼百态的情怀。架设好多媒体与诗词中间的桥梁,发展学生的迁移联想能力,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领会它的精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如,《送元二使安西》配以管弦曲《送别》,将曲与诗的意境进行融合,让人产生联想,情不自禁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可突显出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感情之深厚,强烈,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邓丽君主唱)、《明月几时有》(王菲主唱)、《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主题曲)、《枉凝眉》(《红楼梦》主题曲)、《满江红》、《送别》、《孔雀东南飞》等。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师生沉浸于诗词,自然感悟诗以言志古今相同。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惑醉惑醒,或执着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风情万种,千古流芳。
在学生受到感染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训练,效果就更加明显,因为诗词需要多读,读几乎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播放背景音乐,加上优美的图像,使诗词具有更强的感染力,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体味诗词的意境,在体会作者所具有的思想感情时,用包含深情的声音把诗词朗诵出来。这种效果与单纯阅读文字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可见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在诗词教学中,不仅可以借助配乐朗读录音进行声情并茂的范读,还可以用音响等设备渲染气氛。现代教育技术在诗词朗读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并且鲜明的表达出作品的艺术形象和强烈的感情,进而能深深地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全诗的感情变化中掌握诗的情感脉络,为学生用心感受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在丰富的诗情中受到陶冶。形象的电教多媒体的介入,使得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情绪高涨,而且乐在其中。
图文互衬,将古诗词融入社会生活中,引导学生走进作家的生活时代,让学生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和作家同呼吸,共命运,以此激发情感的共鸣。如,胡适《兰花草》,选用兰花草的实景配以淡雅的山水风景表示空谷幽兰的素雅和恬静。《明月几时有》,皓月当空、清冷孤寂的环境氛围。《枫桥夜泊》辞约义丰,传达出厚重深远的内涵。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撞击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画面突出当时的细雨的景色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体现王维对元二的牵挂与担忧,这样可将学生拉回当时的历史背景当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蒹葭》改编成《在水一方》,那么《蒹葭》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是爱情诗还是文人理想诗。讨论中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写爱情;有人说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这样就上升到探究的境界。
新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主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与学生都成了课堂的主体,实现了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学生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的根本转变。教学相长,苦乐相生。尽快让学生进入诗词情境是学好古诗词的开端,古诗歌,意蕴深广,难以理解。进行诗词教学,情境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方式是通过设计导语与范读来达到这一目的。诗词是情感的精华、美神的骄子、灵感的造化,其中语言文字已不仅表示一定的概念,而且具有一种虚拟的形象性,它的字里行间都包含着丰富的意蕴。对诗词作一些理性的概括和抽象的界定,必须对诗词的形象、意境尤其是感情因素进行深入的挖掘。古诗的意境,绝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教学中,可利用现有的插图,仿制的幻灯片或根据诗的内容绘制的诗意图,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古诗词有关的音乐或图片,再现形象,使学生触景生情,进入诗的意境,这样学生就被带入情境中,使古诗词学习变得不再是枯燥乏味,那么就可以感觉到它的美。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们可以配(王菲主唱的)的《明月几时有》歌曲,这样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中指出,人类对于知识地掌握总是从感性过渡到理性。现代教育技术是进行情境教学最有效的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固然在创设情境方面也不乏成功的范例,但毕竟单一且单调,在很多情况下显得微不足道,因而难以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借助信息技术调控自如灵活的优势,可将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内容,通过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屏、动画等变成形声搭配,立体平面交叉,有声无声结合的画面图式,形成特殊的情境,就恰恰可化抽象为具象,变理性为感性,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营造心境,引起强烈的审美共振,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理解能力相对弱的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的图像、声音、动画等来弥补学生的学习弱点,突破学生学习过程的重点、难点,可以更深切地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更真切地感受古人对大自然的讴歌,对人生社会的思索,从而获得某种启迪与感悟。比如对南唐李煜李后主,我们通过网络资源了解到,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之类。亡国后,估计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想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关照事物,这样,词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通过这个例子,我们认识到感情是诗的直接表现对象,也是诗的内在生命,便加深了对白居易的诗歌理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理解。诗歌是用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内容,这种内容是需要自己去体会和添加。恩格斯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生动的多媒体图景,学生可以使想象的空间不断扩大,使诗歌的含蓄美透过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显现出来。
运用现代技术平台,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多媒体课件、网络技术等多元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着力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育手段充分发挥,节约备课时间。借助直观形象可达到大容量全面快速的效果。增加习题训练,如学习了《送元二使安西》,可以给学生补充《无题》、《送友人》等诗词,并配以讲解,让学生欣赏,可见多媒体手段的介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使我国的古典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它与实际教学存在的相异性,因此我们也不能盲目地为追求潮流而过多使用,该用的时候才应该用,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而将信息技术拒之门外,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对的,不科学的,我们因对信息技术在古诗词教学中乃至整个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都应有理性的认识,要本着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思想,根据教育教学内容的特点、规律,扬长避短,合理运用,才能让信息技术真正服务于教育学,从而开创教育教学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闻一多.唐诗杂论[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5.
[2] 沈德潜.古诗源[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4.
[3] 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8.
[4] 李建军,程学士,张黎苹.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研究与实践[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