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均气温对深圳市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影响

来源 :中国公共卫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h0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日平均气温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影响,为降低气温导致的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深圳市2013-2017年气象监测数据和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监测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日均气温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以及对循环系统主要疾病死亡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以日均气温中位数(24.7℃)为参照,分别计算高温和低温情况下气温每上升或下降1℃时相对危险度.结果 极端高温对于循环系统疾病总死亡及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和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极端低温显著增加循环系统疾病总死亡(RR=1.603,95 CI%= 1.123~2.288)、≥65岁人群(RR=1.706,95 CI%= 1.080~2.696)和男性人群(RR= 1.800,95CI%=1.163~2.785)循环系统疾病及脑血管疾病(RR=1.985,95 CI%= 1.170~3.434)的死亡风险,但对于女性、<65岁人群循环系统疾病和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极端低温可增加深圳市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且存在滞后效应;在极端低温期间应加强男性、≥65岁人群和脑血管疾病等敏感人群防寒能力,降低由气温导致的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靶向miR-138并介导TLR4依赖性信号通路对脂多糖(LPS)诱导的脓毒症大鼠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
近年来,精准公共卫生在国际医学界迅速兴起.精准公共卫生是以人群为中心,通过基因组学、生物信息技术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工具的交叉应用,定义人群的疾病发生风险,确定可行
目的 调查社区老年人社会隔离现状,探讨社区老年人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7年12月-2018年8月.取便利选取的方法 在河北省唐山市6个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是一种能干扰内源性激素作用的外源性化学物质或化学混合物,可对发育中的机体组织产生危害.在亲代暴露者接触EDCs暴露一定时间后,化合物可能对子代造
目的 了解初中生心理亚健康发生情况,探讨青春发动时相提前和延迟与初中生心理亚健康的关联及性别差异.方法 于2015年10-12月选取沈阳、新乡、广州和重庆4个城市的初中生8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