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不封阳台》教学设计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world5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初中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在文中“我”看到一只受伤的鸽子在书架底下孵蛋,儿子希望明天不封阳台,是出于对这一只鸽子的忧虑和喜爱。“我”则不但关注着这只鸽子的命运,而且关注着自然界的许多生灵;不但关注着自然界,而且关注着人类自身。全文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就是“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共生共荣。
  二、教学目标
  1.在抓住中心事件的基础上,把握贯穿本文的线索, 体会简洁而传神的描写和形象化的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2.学习并运用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
  3.感受本文“我”和儿子的美好情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1.体会简洁而传神的描写和形象化的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2.体会并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3.体会本文表达的思想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上升为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迁移拓展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家里有阳台吗?你们家的阳台是什么样的呢?你喜欢这样的陽台吗?你们觉得阳台要不要封起来呢?
  现在,关于封不封阳台在一户人家引起了一对父子的关注,也引发 了父亲对生活的一些思考,今天让我们一同体验他们的一段心路历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理出文章的叙事线索。
  讨论后板书:要封阳台 。——封阳台吗?——不封阳台
  课文有一条明显的叙事的线索:封不封阳台
  (三)精读文本,探究学习
  1.在正确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课文,画出文中对你感触最深的句子,反复品读,两分钟后,比谁能富有感情地朗读,同时讲出句子的内涵。
  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2.探究一:
  (1)看到一只受伤的鸽子在书架底下孵蛋,儿子希望明天不封阳台与“我”决定明天不封阳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考虑?你认为全文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我蹲下身子,果然见一只鸽子蜷缩在书架底下,正瞪大惊恐的眼睛望着我们。
  鸽子的眼睛为什么“惊恐”?它想到了什么?身子“蜷缩”与“惊恐”有没有关系?
  (3)“要封阳台。“是句号,”封阳台吗?“是问号,最后”不封阳台“请你们帮我添上一个标点符号。)
  明确:引导学生添上感叹号,表明作者态度坚决,也呼吁人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保护动物。
  (四)感悟手法,迁移拓展
  探究二:
  1.本文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
  知识迁移: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或者同学们的写作过程中有哪些是以小见大的手法,请结合具体例子来谈一谈。
  2.描写、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手法。
  (1)请同学们在文章中分别勾划出描写、抒情和议论的句子;
  (2)体会描写、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作用,根据学案上的情景,按要求补写出相应的描写、抒情和议论的句子。
  (五)总结课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明天不封阳台》,了解了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会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和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六、板书设计
  24、明天不封阳台!
  要封阳台。
  ↓ 父子关爱受伤的鸽子 传神的描写
  封阳台吗? 以小见大
  ↓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形象化的议论
  不封阳台!
  《明天不封阳台》学案设计:
  1.在课文中分别勾划出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句子,并体会在文中的作用。
  2.文章评议: 比较下列两篇短文你更喜欢哪一个?理由是?
  A、爸妈经常在晚上出门,我一个人待在家里, 非常害怕,这种害怕是文章所写不出来的。啊!晚上看家,太害怕了。
  B、爸妈上街去了,我一个人待在家里。当我看到行人从窗外走过的黑影,或是听到厨房里传来“砰砰”的声音,我便以为小偷来了,吓得说不出话来。假如小偷来了,他会把我绑起来,用毛巾把我的嘴塞住,不让我喊叫,然后偷我们家的钱,搬走我们家的电视机。我不敢抓小偷,所以冲进卧室里,锁起了房门,躲在被窝里,捂着头,哆哆嗦嗦的一直祈祷:爸、妈,赶快回来吧!
  3.请根据以下片段情景,运用描写的表达手法,续写这个片段。
  校园生活之考试风波
  下午第一节课,班主任抱着大堆试卷进了教室。
  “惨了,今天考试!”“啊!怎么办?”班里的同学大部分做出恐慌及惊讶状。
  4.请根据以下情景,运用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手法补写出一段话。
  “安安,我们快到家了。”妈妈的话把我的思绪拉了回来。在两排路灯的陪伴下,我们又走完了这条路,我望着那明亮、温暖、柔和的灯光,突然一个念头跳进我的脑海……
其他文献
【教师】请写出碳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一学生板书:C + O2 点燃CO2 ↑。(针对学生书写情况,教师进行点评,此反应不需要标“↑”。)  【教师】此反应属于什么反应?学生:氧化反应、化合反应、化学反应。 [师生共同小结]C得到氧发生了氧化反应  ②H2 + CuO H2O + Cu ,问此反应属于什么反应?(学生:CuO失去氧发生还原反应)  【教师】:以前我们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认识了
期刊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下面就结合在教学中的案例谈一下浅显的认识:  一、复杂运算  在数学运算过程中,经常会有复杂的某个式子重复出现导致书写繁琐和计算复杂,如采取整体换元的方法就会迎刃而解,即将此复杂的式子用简单的A或B或其它字母代替。例如解分式方程时用到整
期刊
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个特征的关系;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种群密度调查法调查某一种群的密度;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有自己的见解。  重难点:  1.重点:种群的特征  2.难点:样方的选择与确定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必修3第4章第1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
期刊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它既是一个知识点,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后继学习特别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认知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已学过和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比的意义”。虽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到了一
期刊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经历中,我深深感到,语文这门基础学科,从小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小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有着很多不同天真的童趣及独到的创意和想法。如果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和开发,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他们能在前人和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我就此谈一点浅见。  一、教
期刊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理解《陋室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意。  理解《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诗意。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讲授、诵读、讨论理解作者诗文中的“豪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高洁的品质和豪迈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2.领悟作者诗文中的“豪情”和高洁的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诗文中的“豪情”和高洁的品质
期刊
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中,“生活中的物理”是物理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怎样将“生活化”运用于物理教学,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如何加以改进和提高,值得我们反复思索的一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难度的生活化情境,能使他们体会到物理其实就在身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对于促进学生物理教育的发展和深化教育改革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以教学“惯性 惯性现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数学估算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数学估算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没有选择合适的课程导入方式,将会降低教学质量,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以期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估算情境,增强小学生的估算意识,使小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处理估算教学问题。下面是我在估算教学中的一些设计策略。  一、合理引导学生进入估算情境,选择应用估算方法  在小
期刊
人的一生要接受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步,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正确的家庭教育能够培养孩子成为有责任感、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夠帮助孩子成就完美人生。那么,作为班主任既是学生的教育者,又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的桥梁。班主任对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给予必要指导,使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使每
期刊
一、贴近生活,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  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下册“位置与方向”这一内容时,虽然生活中“位置”“方向”的知识比较常用,但是小学生却很少去关注它。即使学生的头脑中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