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使银行资金更加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急需进一步破题。
近日召开的“2013年中国金融论坛”,专门围绕“金融改革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展开讨论。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指出,“目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动性极度充裕的情况下,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并没有得到保障。”
这种情况在中国更加突出。朱光耀强调,应让银行资金运作得更加有效,让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更加突出它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效益。财政政策,以及整体的宏观经济环境,应该同银行一起,为实体经济创造更好的条件,也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从而保证中国的经济,能够在当前国际金融形势错综复杂的环境下,能够在深化结构调整,结构改革的前提下,保持健康持续地发展。
加快金融结构转型
要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金融业改革创新势在必行。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近十年来,随着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中国金融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2002年,新增银行信贷达到96%,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占社会的比例上升到16%。从增量来看,当前中国金融结构已经开始由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
潘功胜认为,中国债务性融资仍然高度信赖产品信贷,但这种融资结构已无法满足多元化的融资需求。因此中国金融结构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快建设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满足多方面的需求。
同时,推动金融资源产业配制结构的转型。“十二五”规划指出要促进经济增长向一二三线城市发展。加强对服务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支持,也是实现金融结构转型的重要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表现为资金在各个部门间的移动。实际上,经济资源在各个产业部门的组合和优化配置,实现不同部门的调控,可以通过改变不同产业部门的融资结构,引导金融资源在产业之间流动。
还要建立更加多元的金融机构的股权结构。随着大型银行的股改和上市,民间资本的占比有待进一步提高,推进金融机构的股权多元化,是中国金融结构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
潘功胜相信,随着中国金融结构的转型,金融将会更有效率地为中国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服务。
深化科技与金融结合
毫无疑问,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发展极为有利。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郭利根表示:“金融与科技融合,总体而言仍处于探索阶段,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相比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认为,银行业推进科技创新大有作为。下一步,中国银行业应重点增强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增强以金融创新促进科技创新的使命感。
郭利根指出,增强创新能力,一方面,银行业要充分考虑科技创新领域金融需求的特殊性、专业性,组建相关背景的专家团队,加快金融理念、组织结构、管理模式、服务产品等方面的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获得性;另一方面银行业要转变思路,跟踪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趋势,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创新成果运用到经营管理中来,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延长服务时间,对科技创新提供全天候优质服务。
银行业还需增强风险管理的能力。郭利根认为,根据科技型企业的特征,创新符合实际的风险防控机制,是银行业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的内在需要,也是持续提高金融支持能力的基本前提。要深入研究科技创新领域金融交易的风险案例,有针对性地开发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健全完善风险分担体系,做到对风险早监测、早发现、早处置。同时,充分发挥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专业优势,帮助科技创新企业科学管理风险,激发社会科技创新的活力。
此外,还需要增强协作能力。郭利根强调,做好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仅靠银行业是不够的。需要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协调联动,需要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互配合,需要多种融资渠道有机对接,特别需要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符合科技创新特征的新金融模式积极发挥作用,实现对科技创新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服务。还需要与科技部门、财税部门及地方政府密切地协作,建立财政、税收支持等长效机制,增加政策的协同性,防止碎片化,提高金融对科技创新持续的支持能力。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金融和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引导资源流动的机制。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刘新华表示,今后一段时期,证监会将以多层次市场建设中心,积极拓展市场的广度深度,积极发展分层次的场外市场,扩大新三板试点范围,稳步推进市场间的有机衔接,推动中小企业私募债扩大到全国,继续支持境内企业以直接方式境外上市。
刘新华认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一方面能够以市场化的方式把宝贵的要素资源,特别是民间资本集中起来,在实体经济不同的领域进行有效的优化配置,从而把资源引导到最需要和最有竞争力的环节。另一方面,能够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激发企业的活力,推动各领域行政审批。
为此,刘新华表示,证监会将以改革为动力,增强市场发展的活力,鼓励证券期货机构开展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积极推出国债期货,推动煤炭、铁矿石等期货品种的上市,积极开发期权等新产品。同时,还将完善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机制,探索市场化投资者保护机制。
产业融资渠道应更多样化
对于实体经济而言,目前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融资渠道过于单一。
以房地产业为例,开发资金仍以银行贷款为主。卓越置业集团执行总裁张远博士表示:“我们感觉到现在房地产业融资工具的局限性,融资组合是非常简单的。”他认为,在整个房地产发展过程当中,融资工具和融资组合创新的力度是不够的。应该说房地产对融资工具和融资组合方面有更多的要求。
虽然信托渐渐成为房地产融资新的渠道,但张远指出:“在这方面还有很多政策和规定方面的限制。”
文化产业也碰到了同样的问题。深圳天荣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浩杰表示:“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文化产业高速发展。但到目前为止,文化产业的发展和金融的结合,以及金融工具在文化产业的延伸还是远远不够的。”
如何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法国前财政部部长、欧洲50人论坛主席和创始人埃德蒙·阿尔方戴利认为:“金融创新是关键,但因为缺少监管和控制,它扮演的角色并不如我们所预期的。”他觉得碳融资就是一个例证。
“产融结合”被看成当前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华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蒋伟表示,从国际经验来看,在世界500强企业里面,大致有80%的企业都是在做产业和金融的结合。“像通用、福特这些汽车制造企业,他们的金融和产业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统计数据上看到,福特汽车的营业净利润里,有40%是来自于金融。”
不过,对于中国企业来讲,蒋伟认为,产融结合挑战非常大,“这里面有理论、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我们对金融规律认知的能力等诸多方面的限制。”
“对于我们来讲,产融结合最基本的应该是做产业的同时具有金融的思维,金融的企业具有产业的思维。” 蒋伟解释说,所谓的金融思维,就是做实业时,怎样去培养对机会成本的认知把控能力,怎么把握时间价值,通过对资金最有效的利用,来实现最高的回报。
近日召开的“2013年中国金融论坛”,专门围绕“金融改革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展开讨论。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指出,“目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动性极度充裕的情况下,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并没有得到保障。”
这种情况在中国更加突出。朱光耀强调,应让银行资金运作得更加有效,让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更加突出它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效益。财政政策,以及整体的宏观经济环境,应该同银行一起,为实体经济创造更好的条件,也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从而保证中国的经济,能够在当前国际金融形势错综复杂的环境下,能够在深化结构调整,结构改革的前提下,保持健康持续地发展。
加快金融结构转型
要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金融业改革创新势在必行。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近十年来,随着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中国金融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2002年,新增银行信贷达到96%,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占社会的比例上升到16%。从增量来看,当前中国金融结构已经开始由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
潘功胜认为,中国债务性融资仍然高度信赖产品信贷,但这种融资结构已无法满足多元化的融资需求。因此中国金融结构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快建设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满足多方面的需求。
同时,推动金融资源产业配制结构的转型。“十二五”规划指出要促进经济增长向一二三线城市发展。加强对服务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支持,也是实现金融结构转型的重要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表现为资金在各个部门间的移动。实际上,经济资源在各个产业部门的组合和优化配置,实现不同部门的调控,可以通过改变不同产业部门的融资结构,引导金融资源在产业之间流动。
还要建立更加多元的金融机构的股权结构。随着大型银行的股改和上市,民间资本的占比有待进一步提高,推进金融机构的股权多元化,是中国金融结构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
潘功胜相信,随着中国金融结构的转型,金融将会更有效率地为中国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服务。
深化科技与金融结合
毫无疑问,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发展极为有利。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郭利根表示:“金融与科技融合,总体而言仍处于探索阶段,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相比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认为,银行业推进科技创新大有作为。下一步,中国银行业应重点增强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增强以金融创新促进科技创新的使命感。
郭利根指出,增强创新能力,一方面,银行业要充分考虑科技创新领域金融需求的特殊性、专业性,组建相关背景的专家团队,加快金融理念、组织结构、管理模式、服务产品等方面的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获得性;另一方面银行业要转变思路,跟踪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趋势,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创新成果运用到经营管理中来,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延长服务时间,对科技创新提供全天候优质服务。
银行业还需增强风险管理的能力。郭利根认为,根据科技型企业的特征,创新符合实际的风险防控机制,是银行业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的内在需要,也是持续提高金融支持能力的基本前提。要深入研究科技创新领域金融交易的风险案例,有针对性地开发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健全完善风险分担体系,做到对风险早监测、早发现、早处置。同时,充分发挥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专业优势,帮助科技创新企业科学管理风险,激发社会科技创新的活力。
此外,还需要增强协作能力。郭利根强调,做好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仅靠银行业是不够的。需要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协调联动,需要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互配合,需要多种融资渠道有机对接,特别需要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符合科技创新特征的新金融模式积极发挥作用,实现对科技创新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服务。还需要与科技部门、财税部门及地方政府密切地协作,建立财政、税收支持等长效机制,增加政策的协同性,防止碎片化,提高金融对科技创新持续的支持能力。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金融和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引导资源流动的机制。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刘新华表示,今后一段时期,证监会将以多层次市场建设中心,积极拓展市场的广度深度,积极发展分层次的场外市场,扩大新三板试点范围,稳步推进市场间的有机衔接,推动中小企业私募债扩大到全国,继续支持境内企业以直接方式境外上市。
刘新华认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一方面能够以市场化的方式把宝贵的要素资源,特别是民间资本集中起来,在实体经济不同的领域进行有效的优化配置,从而把资源引导到最需要和最有竞争力的环节。另一方面,能够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激发企业的活力,推动各领域行政审批。
为此,刘新华表示,证监会将以改革为动力,增强市场发展的活力,鼓励证券期货机构开展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积极推出国债期货,推动煤炭、铁矿石等期货品种的上市,积极开发期权等新产品。同时,还将完善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机制,探索市场化投资者保护机制。
产业融资渠道应更多样化
对于实体经济而言,目前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融资渠道过于单一。
以房地产业为例,开发资金仍以银行贷款为主。卓越置业集团执行总裁张远博士表示:“我们感觉到现在房地产业融资工具的局限性,融资组合是非常简单的。”他认为,在整个房地产发展过程当中,融资工具和融资组合创新的力度是不够的。应该说房地产对融资工具和融资组合方面有更多的要求。
虽然信托渐渐成为房地产融资新的渠道,但张远指出:“在这方面还有很多政策和规定方面的限制。”
文化产业也碰到了同样的问题。深圳天荣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浩杰表示:“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文化产业高速发展。但到目前为止,文化产业的发展和金融的结合,以及金融工具在文化产业的延伸还是远远不够的。”
如何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法国前财政部部长、欧洲50人论坛主席和创始人埃德蒙·阿尔方戴利认为:“金融创新是关键,但因为缺少监管和控制,它扮演的角色并不如我们所预期的。”他觉得碳融资就是一个例证。
“产融结合”被看成当前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华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蒋伟表示,从国际经验来看,在世界500强企业里面,大致有80%的企业都是在做产业和金融的结合。“像通用、福特这些汽车制造企业,他们的金融和产业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统计数据上看到,福特汽车的营业净利润里,有40%是来自于金融。”
不过,对于中国企业来讲,蒋伟认为,产融结合挑战非常大,“这里面有理论、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我们对金融规律认知的能力等诸多方面的限制。”
“对于我们来讲,产融结合最基本的应该是做产业的同时具有金融的思维,金融的企业具有产业的思维。” 蒋伟解释说,所谓的金融思维,就是做实业时,怎样去培养对机会成本的认知把控能力,怎么把握时间价值,通过对资金最有效的利用,来实现最高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