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新闻中经常可以见到类似这样的报道:全球平均每天有10余种动物、两种植物灭绝……这也许是比较保守的估计了。也有人说,地球正面临第6次生物大灭绝,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还有甚者称,现在每天都有100多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
毋庸讳言,如今野生动物的灭绝速度远远超过了自然灭绝速度,根本原因是人类各种活动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您可曾注意到,很多动物也在不断被人们发现和描述。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新世纪,能够有新的大型物种被发现是极为罕见的。比如一些人类近些年才认识的新物种,我们的近亲——猿猴家族就是很好的例子。
漫长的寻亲史
人类认识包括自己在内的灵长类动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种猿猴”是学术界、自然保护组织,以及爱好野生动物的朋友们长期关注的焦点问题。
1965年,时任英国伦敦动物学会兽类学部负责人的Desmond Morris出版了《现生哺乳动物指南》,提出世界上有灵长类193种(包括人类,下同);1980年,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哺乳动物学家Gordon B.Corbet和John E.Hill出版了《哺乳动物种的世界名录》,指出世界上有灵长类179种,到1991年该书第三版时已上升到201种;1993年,Don E.Wilson和DeeAnn M.Reeder合编了《世界哺乳动物种》第二版,指出灵长类216种。2002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第19届国际灵长类学大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SSC)灵长类专家组(PSG)主席、Russell A. Mittermeier博士在大会报告中指出世界灵长类为346种或623个分类群(种和亚种的总和)。以上是哺乳动物分类学的经典著作,从各家反映的数字可以窥见世界灵长类动物的种类变化。
正在壮大的猿猴家族
如果从1993年算起,10多年以来,世界的猿猴家族出现了壮大的趋势,竟然增长了近130种。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新物种出现呢?其实,除了有些种类是人类从来没有科学描述过的以外,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他系统学研究的手段(例如细胞生物学、声学、行为学)对传统经典分类学的渗透,人们对种和亚种的划分或区别已经不再停留在物种的外形特征上。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新种是由原来的亚种提升上来的。
下面让我们走马观花地看看灵长类家族都增加了哪些新成员。
鼠狐猴属 这个家族原本只有两个成员:大鼠狐猴和西肥尾鼠狐猴。在2000年,Groves教授比对了已有标本,将原来的亚种提升为种,增加了南肥尾鼠狐猴、夸氏鼠狐猴和斯氏鼠狐猴。与此同时,他还根据原来的标本增加了两个以前没有被描述的新种——小灰鼠狐猴和大灰鼠狐猴。
倭狐猴属 这个家族原本也只有两个成员:灰倭狐猴和赤倭狐猴。1994年,科学家重新发现了小倭狐猴,这个物种被认为早在140年前就灭绝了,没想到居然失而复得;1997年,科学家在马达加斯加的丛林里发现了金倭狐猴;2000年,德国灵长类学家Rodin M. Rasoloarison等人重新修订了马达加斯加岛西部的倭狐猴分类问题,灰褐倭狐猴被重新确定为一个有效种,并且他们又意外地在森林里发现了3个新种:贝氏倭狐猴、桑比拉倭狐猴和塔瓦拉倭狐猴。
鼠狐猴和倭狐猴是鼠狐猴科两个最主要的大家族。此外,还有科氏倭狐猴属、毛耳鼠狐猴属各1种;叉斑鼠狐猴属原来只有1种,在1991年Groves教授提升了亚种,所以现在有4种。这个科的灵长类是世界上最小的,它们的体重一般只有60克,有的种类竟然没有一个鸡蛋重。马达加斯加岛及其附近的科摩罗群岛是狐猴的故乡,灵长类中最原始的狐猴生活在这些岛屿上已经4000万年了。如今,狐猴家族现存约54种,美狐猴、驯狐猴、领狐猴、毛狐猴、冕狐猴这几个属最近几年也都有新种发现。
以上提到的狐猴被分类学家放于灵长目、原猴亚目、狐猴型下目的位置上。在低等的一类灵长目动物中,还有懒猴型下目和跗猴型下目两类。前者有两个科,懒猴科9种和婴猴科(又叫丛猴科)20种;后者1个科,即跗猴科7种。懒猴科包括分布于南亚的懒猴或瘠懒猴、分布于东南亚的蜂猴、分布于赤道非洲的树熊猴和金熊猴以及1996年才发现的假树熊猴5个属,均为生活于热带森林中独居的夜行性树栖动物。懒猴科是以食虫为主的杂食性动物,平时行动缓慢,但在短时间内可以做比较敏捷的动作。婴猴生活于非洲大陆,分布虽然比懒猴科略狭窄,但是适应的栖息环境更加多样化。它们的英文名叫Bushbaby,即丛林婴儿之意,因在夜间发出婴儿啼哭般的叫声而得名。1997年科学家发现了两种婴猴;大婴猴属的分类也作了调整,所以无形中也增加了一些新种。
新大陆阔鼻猴是值得重点关注的一大类群。在南美洲尤其是亚马逊热带雨林,生活着种类繁多的卷尾猴、夜猴、僧面猴和蜘蛛猴等,有大量种类是从来没有被人们科学描述过的。按照最新的Groves分类系统,它们就是4个科。卷尾猴科有狨属22种、狮面狨属4种、柽柳猴属17种、节尾猴属1种、卷尾猴属8种和松鼠猴属5种。其中狨这类体积非常小、行动敏捷的猴子在最近几年出尽了风头,频频在媒体曝光,人们发现了很多个新种,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至少新增了10个种。其他科属也是不甘示弱,新种不断被发现,而突飞猛进的分子分类技术也使得新大陆猴种类激增到114种。
相对新大陆阔鼻猴而言,再进化一步的就是旧大陆狭鼻猴了。这个类群包括现存的猴科133种、长臂猿科14种和人科7种。猴科又分成猕猴亚科和疣猴亚科。这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猴亚科成员有可以储存食物的颊囊,齿尖低,食性比较杂,通常四肢基本等长,有11个属74种,绿猴属和长尾猴属是这个亚科发现新种较多的两个类群;疣猴亚科成员有比较复杂的消化系统,齿尖高,主要食树叶等植物性食物,后肢通常比前肢长,有10个属59种。
最引人注目的是2004年12月在印度东北部喜马拉雅地区发现的一种阿鲁纳卡猕猴,英文名为Arunachal macaque。这种猕猴体型矮壮、尾短、身体棕褐色,生活在海拔2000~3500米的高山上。这是人类发现的最晚的一种灵长类动物,它的发现使整个世界震惊,科学家没有料到竟然会发现一种中大型的灵长类动物!要知道全世界已知猕猴属20种,最近一次的发现是1903年在印度尼西亚明打威群岛的明打威猕猴。时隔101年之后,人类竟又发现了一个猕猴新种。
由于篇幅的限制,笔者不可能一一介绍科学家们对我们近亲的新发现。虽然新种的发现是一个令人鼓舞的信号,但是,残酷的事实摆在眼前,绝大多数灵长类动物都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几乎任何最近的新物种都是种群数量极其稀少的濒危动物,我们理应更加注意保护它们。
毋庸讳言,如今野生动物的灭绝速度远远超过了自然灭绝速度,根本原因是人类各种活动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您可曾注意到,很多动物也在不断被人们发现和描述。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新世纪,能够有新的大型物种被发现是极为罕见的。比如一些人类近些年才认识的新物种,我们的近亲——猿猴家族就是很好的例子。
漫长的寻亲史
人类认识包括自己在内的灵长类动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种猿猴”是学术界、自然保护组织,以及爱好野生动物的朋友们长期关注的焦点问题。
1965年,时任英国伦敦动物学会兽类学部负责人的Desmond Morris出版了《现生哺乳动物指南》,提出世界上有灵长类193种(包括人类,下同);1980年,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哺乳动物学家Gordon B.Corbet和John E.Hill出版了《哺乳动物种的世界名录》,指出世界上有灵长类179种,到1991年该书第三版时已上升到201种;1993年,Don E.Wilson和DeeAnn M.Reeder合编了《世界哺乳动物种》第二版,指出灵长类216种。2002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第19届国际灵长类学大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SSC)灵长类专家组(PSG)主席、Russell A. Mittermeier博士在大会报告中指出世界灵长类为346种或623个分类群(种和亚种的总和)。以上是哺乳动物分类学的经典著作,从各家反映的数字可以窥见世界灵长类动物的种类变化。
正在壮大的猿猴家族
如果从1993年算起,10多年以来,世界的猿猴家族出现了壮大的趋势,竟然增长了近130种。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新物种出现呢?其实,除了有些种类是人类从来没有科学描述过的以外,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他系统学研究的手段(例如细胞生物学、声学、行为学)对传统经典分类学的渗透,人们对种和亚种的划分或区别已经不再停留在物种的外形特征上。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新种是由原来的亚种提升上来的。
下面让我们走马观花地看看灵长类家族都增加了哪些新成员。
鼠狐猴属 这个家族原本只有两个成员:大鼠狐猴和西肥尾鼠狐猴。在2000年,Groves教授比对了已有标本,将原来的亚种提升为种,增加了南肥尾鼠狐猴、夸氏鼠狐猴和斯氏鼠狐猴。与此同时,他还根据原来的标本增加了两个以前没有被描述的新种——小灰鼠狐猴和大灰鼠狐猴。
倭狐猴属 这个家族原本也只有两个成员:灰倭狐猴和赤倭狐猴。1994年,科学家重新发现了小倭狐猴,这个物种被认为早在140年前就灭绝了,没想到居然失而复得;1997年,科学家在马达加斯加的丛林里发现了金倭狐猴;2000年,德国灵长类学家Rodin M. Rasoloarison等人重新修订了马达加斯加岛西部的倭狐猴分类问题,灰褐倭狐猴被重新确定为一个有效种,并且他们又意外地在森林里发现了3个新种:贝氏倭狐猴、桑比拉倭狐猴和塔瓦拉倭狐猴。
鼠狐猴和倭狐猴是鼠狐猴科两个最主要的大家族。此外,还有科氏倭狐猴属、毛耳鼠狐猴属各1种;叉斑鼠狐猴属原来只有1种,在1991年Groves教授提升了亚种,所以现在有4种。这个科的灵长类是世界上最小的,它们的体重一般只有60克,有的种类竟然没有一个鸡蛋重。马达加斯加岛及其附近的科摩罗群岛是狐猴的故乡,灵长类中最原始的狐猴生活在这些岛屿上已经4000万年了。如今,狐猴家族现存约54种,美狐猴、驯狐猴、领狐猴、毛狐猴、冕狐猴这几个属最近几年也都有新种发现。
以上提到的狐猴被分类学家放于灵长目、原猴亚目、狐猴型下目的位置上。在低等的一类灵长目动物中,还有懒猴型下目和跗猴型下目两类。前者有两个科,懒猴科9种和婴猴科(又叫丛猴科)20种;后者1个科,即跗猴科7种。懒猴科包括分布于南亚的懒猴或瘠懒猴、分布于东南亚的蜂猴、分布于赤道非洲的树熊猴和金熊猴以及1996年才发现的假树熊猴5个属,均为生活于热带森林中独居的夜行性树栖动物。懒猴科是以食虫为主的杂食性动物,平时行动缓慢,但在短时间内可以做比较敏捷的动作。婴猴生活于非洲大陆,分布虽然比懒猴科略狭窄,但是适应的栖息环境更加多样化。它们的英文名叫Bushbaby,即丛林婴儿之意,因在夜间发出婴儿啼哭般的叫声而得名。1997年科学家发现了两种婴猴;大婴猴属的分类也作了调整,所以无形中也增加了一些新种。
新大陆阔鼻猴是值得重点关注的一大类群。在南美洲尤其是亚马逊热带雨林,生活着种类繁多的卷尾猴、夜猴、僧面猴和蜘蛛猴等,有大量种类是从来没有被人们科学描述过的。按照最新的Groves分类系统,它们就是4个科。卷尾猴科有狨属22种、狮面狨属4种、柽柳猴属17种、节尾猴属1种、卷尾猴属8种和松鼠猴属5种。其中狨这类体积非常小、行动敏捷的猴子在最近几年出尽了风头,频频在媒体曝光,人们发现了很多个新种,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至少新增了10个种。其他科属也是不甘示弱,新种不断被发现,而突飞猛进的分子分类技术也使得新大陆猴种类激增到114种。
相对新大陆阔鼻猴而言,再进化一步的就是旧大陆狭鼻猴了。这个类群包括现存的猴科133种、长臂猿科14种和人科7种。猴科又分成猕猴亚科和疣猴亚科。这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猴亚科成员有可以储存食物的颊囊,齿尖低,食性比较杂,通常四肢基本等长,有11个属74种,绿猴属和长尾猴属是这个亚科发现新种较多的两个类群;疣猴亚科成员有比较复杂的消化系统,齿尖高,主要食树叶等植物性食物,后肢通常比前肢长,有10个属59种。
最引人注目的是2004年12月在印度东北部喜马拉雅地区发现的一种阿鲁纳卡猕猴,英文名为Arunachal macaque。这种猕猴体型矮壮、尾短、身体棕褐色,生活在海拔2000~3500米的高山上。这是人类发现的最晚的一种灵长类动物,它的发现使整个世界震惊,科学家没有料到竟然会发现一种中大型的灵长类动物!要知道全世界已知猕猴属20种,最近一次的发现是1903年在印度尼西亚明打威群岛的明打威猕猴。时隔101年之后,人类竟又发现了一个猕猴新种。
由于篇幅的限制,笔者不可能一一介绍科学家们对我们近亲的新发现。虽然新种的发现是一个令人鼓舞的信号,但是,残酷的事实摆在眼前,绝大多数灵长类动物都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几乎任何最近的新物种都是种群数量极其稀少的濒危动物,我们理应更加注意保护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