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国有企业群众工作面临着员工身份多元化、员工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覆盖不到位、体制机制不顺、工作方式方法简单、队伍素质存在差距等各方面的挑战。探索清楚这些挑战及其成因,对国有企业的群众工作和企业的转型跨越都具有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转型跨越时期;国有企业;企业群众;挑战及成因群众工作是党的重要法宝,是密切联系群众,提高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转型跨越时期,国有企业面临着来自内部、外部各个方面的挑战,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也出现了新变化、新特点,做好企业员工的思想工作,对统一员工思想,调动员工积极性,保证企业改革的顺利推进和现代企业的良性运转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国有企业的发展与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群众工作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在保证和服务企业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有企业的群众工作打开了新的局面,使企业员工的幸福感指数不断提高。然而,随着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新一轮改革的推进,随着转型跨越期攻坚任务的加重,国有企业群众工作出现了许多薄弱环节,面临着众多挑战,有的甚至十分突出和尖锐。
一、国有企业员工身份多元化,给群众工作带来新任务
当前,国有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和用工制度改革日益深化,国有企业员工的身份角色逐渐走向多元化。农民工、劳务派遣人员等员工群体大量涌现,国有企业员工队伍结构呈现出新变化、新特点。农民工和劳务派遣人员在加入国有企业之后,由于他们与正式员工之间存在身份、角色、待遇等各方面的差别,一方面他们有加入国有企业的荣誉感,另一方面又存在自由散漫的游离感。这个新变化、新特点给国有企业群众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培育企业员工、尤其是非正式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的重任就成为国有企业群众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国有企业员工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新趋势明显,增大了群众工作的难度
一个时代的群众有一个时代群众的特点。群众在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过程中,自身也在发生变化。在四个多样化的社会现实背景下,群众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新趋势越来越明显。如利益观念中的自我与奉献并存,具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差异性并存,尤其是思想观念逐渐多元分化,过去那种高度单一集中式的思想观念、内心信条、行为模式等不复存在。国有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也不可避免地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比较突出的改变有:一是对党的理论和意识形态认同感逐渐下降,思想上的追求更加开放和多元;二是员工群众普遍较为现实,以追逐利益、实现自身发展为主要目的和导向;三是对企业党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望党组织由过去的“统管”角色转变为“服务”较色,把其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层进行比较和等同等。这些新的形势变化,给国有企业群众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大增加了群众工作的难度。
三、国有企业群众工作覆盖不到位,弱化了群众工作的基础
当前,国有企业打破了传统的地域模式,实现了跨地区、跨行业、甚至国际化的运营,同时,也突破了单一所有制的限制,实现了控股参股集团化的组合。这些变化使得国有企业群众概念的外延需要得到进一步“擴张”。国有企业员工不仅在人员构成上发生了变化,而且在地域上出现了广延性。然而,传统的国有企业群众工作远远不能适应这一新变化,也就是说,国有企业群众工作有一个“全覆盖”的问题,即尚未能覆盖到“新地域的群众”或“旧地域的新群众”。在新形势下,做好国有企业的群众工作,需要覆盖到所有员工群众,尤其是“新地域的群众”或“旧地域的新群众”。
四、国有企业群众工作体制机制不顺,削弱了群众工作的效果
“制度问题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建立党联系群众的体制与机制,是适应我国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1]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国有企业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关系到群众工作的实效性,关系到群众工作能否落到实处。好的群众工作的体制和机制,是国有企业的党群、政工干部和工作人员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惟其此,才能实现群众工作的目的,落实群众工作的责任。当前,国有企业群众工作的体制机制呈现出一些与新时期群众工作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以“管、治、堵”为主的群众工作制度思路传统,堵塞了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导致群众上访,甚至员工罢工等群体事件;二是群众工作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创新较弱,致使群众工作的关口后移,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员工群众的要求。诸如国有企业的员工代表大会或者工会组织,自身职能没有有效发挥,机构形同虚设,缺乏体制和机制的与时俱进和创新,不能顺应广大员工群众要求积极参与企业管理、积极表达民主权利等的变化。
五、国有企业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简单,制约了群众工作的发展
在转型跨越时期,社会转型与企业改革给企业带来了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企业运行机制的深刻转变、员工群众价值观念的再度定位、社会心理的重大调适等,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对国有企业群众工作的传统方式方法提出了挑战,对群众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然而,国有企业群众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工作方式粗放、工作方法简单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一是方法单一,仅靠行政命令,靠组织“权威”进行工作;二是工作情绪化,疏远了广大员工群众;三是工作方式方法固定、模式化,缺乏与时俱进。这就使国有企业群众工作在凝聚群众、推进群众工作的步伐和力度上与国有企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六、国有企业群众工作队伍素质存在差距,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欠缺
总体来说,国有企业中的群众工作干部大多是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他们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与广大员工群众有着天然的深厚感情。但在现实中,国有企业党群工作队伍中还部分存在着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漠视员工群众利益,一些党群工作者能力不足,存在“本领恐慌”,但仍不积极学习,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理。这些倾向必然会导致脱离群众的危险。
参考文献:
[1]张荣臣,谢英芬.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200.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
【关键词】转型跨越时期;国有企业;企业群众;挑战及成因群众工作是党的重要法宝,是密切联系群众,提高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转型跨越时期,国有企业面临着来自内部、外部各个方面的挑战,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也出现了新变化、新特点,做好企业员工的思想工作,对统一员工思想,调动员工积极性,保证企业改革的顺利推进和现代企业的良性运转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国有企业的发展与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群众工作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在保证和服务企业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有企业的群众工作打开了新的局面,使企业员工的幸福感指数不断提高。然而,随着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新一轮改革的推进,随着转型跨越期攻坚任务的加重,国有企业群众工作出现了许多薄弱环节,面临着众多挑战,有的甚至十分突出和尖锐。
一、国有企业员工身份多元化,给群众工作带来新任务
当前,国有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和用工制度改革日益深化,国有企业员工的身份角色逐渐走向多元化。农民工、劳务派遣人员等员工群体大量涌现,国有企业员工队伍结构呈现出新变化、新特点。农民工和劳务派遣人员在加入国有企业之后,由于他们与正式员工之间存在身份、角色、待遇等各方面的差别,一方面他们有加入国有企业的荣誉感,另一方面又存在自由散漫的游离感。这个新变化、新特点给国有企业群众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培育企业员工、尤其是非正式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的重任就成为国有企业群众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国有企业员工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新趋势明显,增大了群众工作的难度
一个时代的群众有一个时代群众的特点。群众在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过程中,自身也在发生变化。在四个多样化的社会现实背景下,群众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新趋势越来越明显。如利益观念中的自我与奉献并存,具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差异性并存,尤其是思想观念逐渐多元分化,过去那种高度单一集中式的思想观念、内心信条、行为模式等不复存在。国有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也不可避免地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比较突出的改变有:一是对党的理论和意识形态认同感逐渐下降,思想上的追求更加开放和多元;二是员工群众普遍较为现实,以追逐利益、实现自身发展为主要目的和导向;三是对企业党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望党组织由过去的“统管”角色转变为“服务”较色,把其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层进行比较和等同等。这些新的形势变化,给国有企业群众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大增加了群众工作的难度。
三、国有企业群众工作覆盖不到位,弱化了群众工作的基础
当前,国有企业打破了传统的地域模式,实现了跨地区、跨行业、甚至国际化的运营,同时,也突破了单一所有制的限制,实现了控股参股集团化的组合。这些变化使得国有企业群众概念的外延需要得到进一步“擴张”。国有企业员工不仅在人员构成上发生了变化,而且在地域上出现了广延性。然而,传统的国有企业群众工作远远不能适应这一新变化,也就是说,国有企业群众工作有一个“全覆盖”的问题,即尚未能覆盖到“新地域的群众”或“旧地域的新群众”。在新形势下,做好国有企业的群众工作,需要覆盖到所有员工群众,尤其是“新地域的群众”或“旧地域的新群众”。
四、国有企业群众工作体制机制不顺,削弱了群众工作的效果
“制度问题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建立党联系群众的体制与机制,是适应我国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1]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国有企业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关系到群众工作的实效性,关系到群众工作能否落到实处。好的群众工作的体制和机制,是国有企业的党群、政工干部和工作人员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惟其此,才能实现群众工作的目的,落实群众工作的责任。当前,国有企业群众工作的体制机制呈现出一些与新时期群众工作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以“管、治、堵”为主的群众工作制度思路传统,堵塞了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导致群众上访,甚至员工罢工等群体事件;二是群众工作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创新较弱,致使群众工作的关口后移,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员工群众的要求。诸如国有企业的员工代表大会或者工会组织,自身职能没有有效发挥,机构形同虚设,缺乏体制和机制的与时俱进和创新,不能顺应广大员工群众要求积极参与企业管理、积极表达民主权利等的变化。
五、国有企业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简单,制约了群众工作的发展
在转型跨越时期,社会转型与企业改革给企业带来了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企业运行机制的深刻转变、员工群众价值观念的再度定位、社会心理的重大调适等,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对国有企业群众工作的传统方式方法提出了挑战,对群众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然而,国有企业群众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工作方式粗放、工作方法简单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一是方法单一,仅靠行政命令,靠组织“权威”进行工作;二是工作情绪化,疏远了广大员工群众;三是工作方式方法固定、模式化,缺乏与时俱进。这就使国有企业群众工作在凝聚群众、推进群众工作的步伐和力度上与国有企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六、国有企业群众工作队伍素质存在差距,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欠缺
总体来说,国有企业中的群众工作干部大多是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他们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与广大员工群众有着天然的深厚感情。但在现实中,国有企业党群工作队伍中还部分存在着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漠视员工群众利益,一些党群工作者能力不足,存在“本领恐慌”,但仍不积极学习,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理。这些倾向必然会导致脱离群众的危险。
参考文献:
[1]张荣臣,谢英芬.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200.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