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程硕士是顺应社会发展需要而设置的,其培养侧重于工程运用。本文根据作者从事的工程硕士培养相关工作的实践经验,分析了目前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作了相关思考。
关键词:工程硕士 培养 课程设置 学位论文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019-01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企业对人才需求不断增强,“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在企业激烈竞争环境中得到渗透。为了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84年就开始实施工程硕士教育的试点工作,并于1997年颁布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这一方案的颁布不仅为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指明了方向,而且打破了我国工科学位单一的培养模式,即实施校企结合的双培养模式。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工程硕士的培养单位已由最初的9个发展到390个,工程领域已由仅有的10个扩大到41个,年招生规模更是迅速的增长由原来的1000余人达到8万余人,为社会和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虽然我国的工程硕士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发展格局,规模也在不断的壮大,但是在工程硕士培养的过程中,也逐渐呈现出了一些问题,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去完善和改进。
1 我国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工程硕士的培养是一种企校结合的双培养模式,它与工学硕士的培养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工学硕士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工程硕培养侧重于解决企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在课程设置、课程讲授以及论文的选题和撰写等环节中都需要有自己独特的方案。然而,随着作者近年来参与的工程硕士培养的有关工作,深感无论是从学生对工程硕士学位的认知观,还是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讲授以及论文的选题和撰写等培养方式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纠正和改进。
(1)很多学生将读工程硕士看作是“花钱买学位”。
工程硕士培养目的不是为工程硕士生在企业中“升官、加工资”设置的,而是针对那些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以及明确未来职业发展,并致力于将所学运用于解决企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人员开设的,它的培养不是一个简单的花钱就能拿学位的过程,需要学生真正的投身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中,并努力的提高自己。
(2)课程设置和工程硕士教育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工程硕士教育目的是培养工程实践者,故在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时,应该在满足研究生基本的课程设置的基础之上,将其重点课程(计算机和英语)设置的更宽更深,突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另外由于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式是校企结合的方式,许多学生由于时间和地域方面的原因无法亲自到学校上课学习,虽然目前实施了网上课程教学的方式,但是一方面大多数的网上课程得不到及时的更新,使得学生无法获得最新的知识;另一方面网上课程教学使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这样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使得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3)授课内容不能满足工程硕士的知识需求,与实际脱节。
工程硕士学习是带有目的和问题的,需要在老师的课堂中得到解决。然而有些老师在授课时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导致教课内容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工程硕士的需求。甚至有些教师讲授的内容已经过时,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
(4)学位论文在选题上没有针对性,在质量上呈现良莠不齐的情况。
工程硕士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企业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是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桥梁”。因此,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应该是针对企业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题材,而不是和工学硕士一样泛泛而谈,没有实际针对性,这样违背了工程硕士教育的初衷。虽然有的论文的选题是具有针对性,但是在论文的质量方面却体现不出学员充足的理论知识即论文缺乏理论的支撑,只是单纯的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失去了研究的意义。
(5)双导师制发挥不足。
校企联合的培养方式应该是学校和企业双方都是监督人员,共同督促学生完成工程硕士的学习。然而,目前的状况基本上完全由学校一方监督,企业很少或基本上不参与。校企双方在沟通交流方面也不够,导致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未能给企业面临的问题带来实质性的解决方案。
2 对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问题的一些思考
(1)加强校企双方的沟通与交流。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明确规定“对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人员实行高等学校与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合作培养。要加强合作培养基地的建设,形成合作培养的有效机制”[1]。因此,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要充分的调动企业和学校两方面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和学校共同监督和担负起工程硕士培养的职责,这样不仅能够迫使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认知观得到改善,而且还能保证培养质量和提高办学效益,达到“双赢”。
(2)工程硕士培养课程应该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工程硕士课程体系的设计,应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着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原则,注重使工程硕士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注意扩宽和加深工程技术知识[2]。因此工程硕士培养的课程应该结合企业需求和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来设置一些比较有特色的课程。另外,由于工程硕士研究生都处于企业当中,随着全球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也越与国际接轨,在工程硕士培养的课程设置中,应该定期的聘请国内外各相关领域著名的专家针对当前此领域最新的发展状况给工程硕士做相关报告,以保障学生能够了解此领域的最新动态,掌握此领域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并将其运用到企业中。
(3)加强教学监督力度。
针对教师授课的情况,我们可以定期的在学生当中举行一次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在评估中不仅要找出哪些老师在交课的过程中存在问题,而且还要找出存在哪些问题。这样不但可以督促老师在课程中更加的认真负责,同时,也可以找出问题的所在并给予及时更正,使教学质量得到實质性的提升,将教学质量管理真正的落到实处。
(4)对学位论文进行严格把关。
当前,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的选题和评审与工学硕士基本一样,过分的追求学术价值,失去了为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初衷[3]。工程硕士论文的选题应该具有明确的企业应用价值,可以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对工程硕士论文的评审,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并建立一套完备的评价准则,确保工程硕士论文除了满足论文的基本要求外,更应该满足企业培养的需求,实现工程硕士培养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丽慧.对工程硕士培养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2):26-28.
[2] 于书洁,杨德勇,曹薇.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探索[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78-82.
[3] 张士峰.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1):83-84.
关键词:工程硕士 培养 课程设置 学位论文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019-01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企业对人才需求不断增强,“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在企业激烈竞争环境中得到渗透。为了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84年就开始实施工程硕士教育的试点工作,并于1997年颁布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这一方案的颁布不仅为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指明了方向,而且打破了我国工科学位单一的培养模式,即实施校企结合的双培养模式。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工程硕士的培养单位已由最初的9个发展到390个,工程领域已由仅有的10个扩大到41个,年招生规模更是迅速的增长由原来的1000余人达到8万余人,为社会和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虽然我国的工程硕士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发展格局,规模也在不断的壮大,但是在工程硕士培养的过程中,也逐渐呈现出了一些问题,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去完善和改进。
1 我国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工程硕士的培养是一种企校结合的双培养模式,它与工学硕士的培养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工学硕士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工程硕培养侧重于解决企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在课程设置、课程讲授以及论文的选题和撰写等环节中都需要有自己独特的方案。然而,随着作者近年来参与的工程硕士培养的有关工作,深感无论是从学生对工程硕士学位的认知观,还是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讲授以及论文的选题和撰写等培养方式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纠正和改进。
(1)很多学生将读工程硕士看作是“花钱买学位”。
工程硕士培养目的不是为工程硕士生在企业中“升官、加工资”设置的,而是针对那些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以及明确未来职业发展,并致力于将所学运用于解决企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人员开设的,它的培养不是一个简单的花钱就能拿学位的过程,需要学生真正的投身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中,并努力的提高自己。
(2)课程设置和工程硕士教育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工程硕士教育目的是培养工程实践者,故在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时,应该在满足研究生基本的课程设置的基础之上,将其重点课程(计算机和英语)设置的更宽更深,突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另外由于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式是校企结合的方式,许多学生由于时间和地域方面的原因无法亲自到学校上课学习,虽然目前实施了网上课程教学的方式,但是一方面大多数的网上课程得不到及时的更新,使得学生无法获得最新的知识;另一方面网上课程教学使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这样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使得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3)授课内容不能满足工程硕士的知识需求,与实际脱节。
工程硕士学习是带有目的和问题的,需要在老师的课堂中得到解决。然而有些老师在授课时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导致教课内容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工程硕士的需求。甚至有些教师讲授的内容已经过时,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
(4)学位论文在选题上没有针对性,在质量上呈现良莠不齐的情况。
工程硕士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企业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是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桥梁”。因此,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应该是针对企业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题材,而不是和工学硕士一样泛泛而谈,没有实际针对性,这样违背了工程硕士教育的初衷。虽然有的论文的选题是具有针对性,但是在论文的质量方面却体现不出学员充足的理论知识即论文缺乏理论的支撑,只是单纯的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失去了研究的意义。
(5)双导师制发挥不足。
校企联合的培养方式应该是学校和企业双方都是监督人员,共同督促学生完成工程硕士的学习。然而,目前的状况基本上完全由学校一方监督,企业很少或基本上不参与。校企双方在沟通交流方面也不够,导致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未能给企业面临的问题带来实质性的解决方案。
2 对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问题的一些思考
(1)加强校企双方的沟通与交流。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明确规定“对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人员实行高等学校与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合作培养。要加强合作培养基地的建设,形成合作培养的有效机制”[1]。因此,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要充分的调动企业和学校两方面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和学校共同监督和担负起工程硕士培养的职责,这样不仅能够迫使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认知观得到改善,而且还能保证培养质量和提高办学效益,达到“双赢”。
(2)工程硕士培养课程应该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工程硕士课程体系的设计,应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着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原则,注重使工程硕士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注意扩宽和加深工程技术知识[2]。因此工程硕士培养的课程应该结合企业需求和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来设置一些比较有特色的课程。另外,由于工程硕士研究生都处于企业当中,随着全球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也越与国际接轨,在工程硕士培养的课程设置中,应该定期的聘请国内外各相关领域著名的专家针对当前此领域最新的发展状况给工程硕士做相关报告,以保障学生能够了解此领域的最新动态,掌握此领域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并将其运用到企业中。
(3)加强教学监督力度。
针对教师授课的情况,我们可以定期的在学生当中举行一次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在评估中不仅要找出哪些老师在交课的过程中存在问题,而且还要找出存在哪些问题。这样不但可以督促老师在课程中更加的认真负责,同时,也可以找出问题的所在并给予及时更正,使教学质量得到實质性的提升,将教学质量管理真正的落到实处。
(4)对学位论文进行严格把关。
当前,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的选题和评审与工学硕士基本一样,过分的追求学术价值,失去了为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初衷[3]。工程硕士论文的选题应该具有明确的企业应用价值,可以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对工程硕士论文的评审,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并建立一套完备的评价准则,确保工程硕士论文除了满足论文的基本要求外,更应该满足企业培养的需求,实现工程硕士培养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丽慧.对工程硕士培养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2):26-28.
[2] 于书洁,杨德勇,曹薇.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探索[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78-82.
[3] 张士峰.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