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丈三画里空疏处,一望空疏尽是诗。”“盖自诗法既变,而以清新为尚,莫克究古雅。处士之诗,不求工,而自理致,冲淡萧散,尤负气节。见于国朝风雅,而与虞、范诸先辈垺,今板行于世,故弗论。”
【关键词】:画学研究;文人画;山水画
倪瓒(1301--1374),江苏无锡人,字元镇,号云林,别号有朱阳馆主、如幻居士、无住庵主、荆蛮民以及懒瓒、东海瓒等,而题画最常用的是“云林”这个号。倪瓒出身于富裕之家,但不善理财。家有园林之胜,其中筑有收藏书画文物的清秘阁。常以高价广收古书画及鼎彝等物,藏之“秘阁”以为清玩。如此家底渐薄。又因倪家富甲乡里,官府频频“光顾”,勒索之事多有发生。而倪瓒性本高洁,更“不为谄曲以事上官”,于是视财物为累赘,“斥卖田宅,尽散交亲”。他因为欠租遭到官衙的拘禁。之后,他便弃家隐迹江湖。走上了一条“飘然于五湖三泖间”的人生路。
元代政權的腐败,与倪瓒孤傲绝俗的品格决定他不可能去追求仕途。但于经史之学,及诸子百家等,倪瓒均有深入研究。《元处士云林先生墓志铭》记其所居清秘阁曰:“中有书数千卷,悉手所校定,经史诸子,释老岐黄,纪胜之书,尽日成诵。古鼎彝名琴,陈列左右,松桂兰竹,香菊之属,敷纡缭绕。而其外则乔木脩篁,蔚然深秀。”
倪瓒于经史之学无所不通,但不为仕途。他与黄公望五十而后开始作画的情况不同,绘画与他相伴一生。倪瓒青少年时沉湎于诗书画,并有一诗记述当时的学画情形:我初学挥染,见物皆画似;郊行及城游,物物归画笥;为问方厓师,孰假孰为真?墨池挹涓滴,寓我无边春。;初学画是画似与其后来不单单追求形似的风格有了很大不同。倪瓒晚年常扁舟箬笠往来于湖泖,喜欢投宿寺院,结交僧、道,他那种出世的思想与他那概括而简练、幽邃而清淡的画风之间,可能也有着某种隐约的联系。
中国画,有大空、小空。大空往往构成画之“疏体”,小空为画之“活眼”或“窗口”。大空、小空均为画之最有生机与最活络的部分。中国画的空,空的如天成的那样自然,空的富有生气、富有诗意,因此获得在审美上的很高价值。倪瓒山水画面空疏,故其所作,向有“疏体”之称。并与同时代王蒙的“密体”山水形成强烈对比。倪瓒画的空,空中有灵气,疏中有秀气。他所描绘的空疏景色,如抚琴者得弦外之音,吟诗者得言外之境,与艺术的审美境界的无限广阔取得一致。后人总结其作品:“疏林坡岸,浅水遥岑。”恰到好处。
倪瓒画学董源、巨然,兼用荆浩、关仝画法。因为其长期生活在太湖一带,其作品也带有强烈的地域面貌。他的布局,往往近景是平坡,上有竹树,其间有茅屋或是幽亭,中景是一片平静的水,远景是坡岸,其上或有起伏的山峦,章法极简。传世作品如《虞山林壑图》、《渔庄秋霁图》、《松树亭子图》、《西林禅室图》等,笔墨不多意境幽深,做到“疏而不简”、“简而不少”的长处,山水画笔墨淡雅,景物萧疏,寂静的画面予人以一种天老地荒之感。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提到:“作云林画需用侧笔,有轻有重,不得用圆笔,其佳作在笔法秀峭耳。”倪瓒常用干笔皴擦,特别是他的折带皴,最为别致,也最有特点。有的作品,在明洁的水墨中,用上千而毛棘的“渴笔”,利落而有变化,在以干笔为特色的黄、王、倪三家中,倪瓒在精神上最为萧散淡泊。为一般画家所不及。
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迂客画,可匹陶靖节诗、褚河南字,皆洗空凡想,独运天机。倪自然为法,不假造作,是三家者,可为艺林鼎足矣。”如方薰所言,其画,法在自然,意在象外,是因为倪云林不仅是一位山水画家,而且又是一位饱学之士,文人的高情所系,包容着作者的情藻,和对事物的独特见解。传统的文人画,历来以“逸品”为最高的品味,要想达到“逸”的境界,就要求艺术家在制作时要摆脱世俗社会名利心的羁绊,甚至还要摆脱表现技巧的羁绊,从而能够脱然无累,自由自在的进如到艺术创作状态。逸品往往以“淡”为艺术特征。这“淡”按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解释——“是由有限以通无限的连接点。”
倪瓒蔑视低俗的单单追求形似的绘画,并对自己的画格极为自信。他写过两段著名的题跋:
“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今迂来游城邑,索画者必欲依彼所指授,又欲应时而得,鄙辱怒骂。无所不有。冤矣乎,讵可责僧人以不髯也!”
“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但不知以中视为何物耳!”
通过倪瓒这两段跋能看出其当时的绘画心境,他不在乎自己所画之物似与不似,而是通过绘画这种手段去抒发胸中逸气。由于绘画是以追求表现自己的个性为主,至于形似与否、别人理解与否,他认为无需辩解更无需多言。空,在绘画艺术上极为重要,在表现上极为微妙。空白运用得当将会使有限的画面显得具有无限的广阔。也因为倪瓒对“逸”的推崇与艺术上的表现,一言以蔽之,画面的空灵疏秀是一种艺术美,超越了“神、妙、能。”正因为它是美,中国的传统文人画家,都在不同的程度地追求着这种艺术美。
元四家中,倪瓒在士大夫的心目中地位最高,他的画到了明代,“江南人家以有无为清浊”;清人在《一峰道人遗集序》中直言不讳,“元代人才,虽不若赵宋之盛,而高士特著,高士之中,首推倪黄。”所以在明清画家中,倪瓒的诗、文、书、画都受到了极大重视,并对文人画的影响产生了新高度。
文献参考:
[1]王伯敏,山水画纵横谈,[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1
[2]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1.
[3]舒士俊,水墨的诗情,[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4]刘中玉,元代文人画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徐英槐,中国山水画史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9
【关键词】:画学研究;文人画;山水画
倪瓒(1301--1374),江苏无锡人,字元镇,号云林,别号有朱阳馆主、如幻居士、无住庵主、荆蛮民以及懒瓒、东海瓒等,而题画最常用的是“云林”这个号。倪瓒出身于富裕之家,但不善理财。家有园林之胜,其中筑有收藏书画文物的清秘阁。常以高价广收古书画及鼎彝等物,藏之“秘阁”以为清玩。如此家底渐薄。又因倪家富甲乡里,官府频频“光顾”,勒索之事多有发生。而倪瓒性本高洁,更“不为谄曲以事上官”,于是视财物为累赘,“斥卖田宅,尽散交亲”。他因为欠租遭到官衙的拘禁。之后,他便弃家隐迹江湖。走上了一条“飘然于五湖三泖间”的人生路。
元代政權的腐败,与倪瓒孤傲绝俗的品格决定他不可能去追求仕途。但于经史之学,及诸子百家等,倪瓒均有深入研究。《元处士云林先生墓志铭》记其所居清秘阁曰:“中有书数千卷,悉手所校定,经史诸子,释老岐黄,纪胜之书,尽日成诵。古鼎彝名琴,陈列左右,松桂兰竹,香菊之属,敷纡缭绕。而其外则乔木脩篁,蔚然深秀。”
倪瓒于经史之学无所不通,但不为仕途。他与黄公望五十而后开始作画的情况不同,绘画与他相伴一生。倪瓒青少年时沉湎于诗书画,并有一诗记述当时的学画情形:我初学挥染,见物皆画似;郊行及城游,物物归画笥;为问方厓师,孰假孰为真?墨池挹涓滴,寓我无边春。;初学画是画似与其后来不单单追求形似的风格有了很大不同。倪瓒晚年常扁舟箬笠往来于湖泖,喜欢投宿寺院,结交僧、道,他那种出世的思想与他那概括而简练、幽邃而清淡的画风之间,可能也有着某种隐约的联系。
中国画,有大空、小空。大空往往构成画之“疏体”,小空为画之“活眼”或“窗口”。大空、小空均为画之最有生机与最活络的部分。中国画的空,空的如天成的那样自然,空的富有生气、富有诗意,因此获得在审美上的很高价值。倪瓒山水画面空疏,故其所作,向有“疏体”之称。并与同时代王蒙的“密体”山水形成强烈对比。倪瓒画的空,空中有灵气,疏中有秀气。他所描绘的空疏景色,如抚琴者得弦外之音,吟诗者得言外之境,与艺术的审美境界的无限广阔取得一致。后人总结其作品:“疏林坡岸,浅水遥岑。”恰到好处。
倪瓒画学董源、巨然,兼用荆浩、关仝画法。因为其长期生活在太湖一带,其作品也带有强烈的地域面貌。他的布局,往往近景是平坡,上有竹树,其间有茅屋或是幽亭,中景是一片平静的水,远景是坡岸,其上或有起伏的山峦,章法极简。传世作品如《虞山林壑图》、《渔庄秋霁图》、《松树亭子图》、《西林禅室图》等,笔墨不多意境幽深,做到“疏而不简”、“简而不少”的长处,山水画笔墨淡雅,景物萧疏,寂静的画面予人以一种天老地荒之感。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提到:“作云林画需用侧笔,有轻有重,不得用圆笔,其佳作在笔法秀峭耳。”倪瓒常用干笔皴擦,特别是他的折带皴,最为别致,也最有特点。有的作品,在明洁的水墨中,用上千而毛棘的“渴笔”,利落而有变化,在以干笔为特色的黄、王、倪三家中,倪瓒在精神上最为萧散淡泊。为一般画家所不及。
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迂客画,可匹陶靖节诗、褚河南字,皆洗空凡想,独运天机。倪自然为法,不假造作,是三家者,可为艺林鼎足矣。”如方薰所言,其画,法在自然,意在象外,是因为倪云林不仅是一位山水画家,而且又是一位饱学之士,文人的高情所系,包容着作者的情藻,和对事物的独特见解。传统的文人画,历来以“逸品”为最高的品味,要想达到“逸”的境界,就要求艺术家在制作时要摆脱世俗社会名利心的羁绊,甚至还要摆脱表现技巧的羁绊,从而能够脱然无累,自由自在的进如到艺术创作状态。逸品往往以“淡”为艺术特征。这“淡”按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解释——“是由有限以通无限的连接点。”
倪瓒蔑视低俗的单单追求形似的绘画,并对自己的画格极为自信。他写过两段著名的题跋:
“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今迂来游城邑,索画者必欲依彼所指授,又欲应时而得,鄙辱怒骂。无所不有。冤矣乎,讵可责僧人以不髯也!”
“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但不知以中视为何物耳!”
通过倪瓒这两段跋能看出其当时的绘画心境,他不在乎自己所画之物似与不似,而是通过绘画这种手段去抒发胸中逸气。由于绘画是以追求表现自己的个性为主,至于形似与否、别人理解与否,他认为无需辩解更无需多言。空,在绘画艺术上极为重要,在表现上极为微妙。空白运用得当将会使有限的画面显得具有无限的广阔。也因为倪瓒对“逸”的推崇与艺术上的表现,一言以蔽之,画面的空灵疏秀是一种艺术美,超越了“神、妙、能。”正因为它是美,中国的传统文人画家,都在不同的程度地追求着这种艺术美。
元四家中,倪瓒在士大夫的心目中地位最高,他的画到了明代,“江南人家以有无为清浊”;清人在《一峰道人遗集序》中直言不讳,“元代人才,虽不若赵宋之盛,而高士特著,高士之中,首推倪黄。”所以在明清画家中,倪瓒的诗、文、书、画都受到了极大重视,并对文人画的影响产生了新高度。
文献参考:
[1]王伯敏,山水画纵横谈,[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1
[2]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1.
[3]舒士俊,水墨的诗情,[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4]刘中玉,元代文人画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徐英槐,中国山水画史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