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题组对珠海市三所独立学院大学生政治认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总体情况趋于稳定,对政治关心程度、政治认同概念的了解程度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强,但对政治参与满意度、基层民主选举活动的满意度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减弱。民办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心理特征,完善政治认同心理机制;增强宣传思想工作力度,优化政治认同培育体系;增设政治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规避网络自由化风险,防止不良因素腐蚀,以促进大学生关心政治、学习政治、了解政治、参与政治进而认同政治。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5-0023-05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把人们组织起来的重要凝聚力量[1]。主要由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政治信念、政治行为等既相对独立、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的相对完整的政治参与过程,是公民对政治体系认知、判断、认可、服从和参与。从现实来看,政治认同是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首要的问题,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重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政治认同度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尤为重要。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的状态直接反映着一个国家政治社会化的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政治体系的稳固与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以及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我国大学生的政治观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民办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栋梁之才,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政治认同方面的表现达到何种程度,存在何种问题,是我们无法估量和预测的。因此,本课题组以珠海市三所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情况进行全面了解,进而挖掘当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现状
本课题组以珠海市三所独立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作为集中调查的对象,通过问卷的方法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较为广泛的调研。同时课题组还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访谈,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次发放65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08份,回收率高达93.53%。
(一)问卷总体情况
为方便统计分析,本课题组将收集到的问卷进行系统分类,其中:总数为608人,各个年级人数152人,男女比例为1:1。户籍情况:农村户口287人,占总人数47.20%;城市户口321人,占总人数52.80%。政治面貌:共青团员370人,占比60.86%;预备党员172,占比28.95%;正式党员62人,占比10.37%,如表1所示。
(二)问卷分析
1.民办高校大学生对政治的关心程度随着年级升高而递增,男生关心政治的程度比女生高。例如:本课题组问卷设计了一些涉及人员选择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为“你对政治的关心程度”。该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为:“A、十分关心,B、关心,C、一般,D、没兴趣”。在回收的问卷中,选择A答案占总数12.00%,选择B答案占总数38.82%,选择C答案占总数35.20%,选择D答案占总数13.98%。如图1所示,男生对政治的关心程度较女生高;年级越高的大学生对政治关心程度越高,反之亦然;对政治十分关心程度较高的阶段为大二与大三阶段,对政治的漠视(一般、没兴趣)程度随着年级的降低而提高,尤其是女生对政治的漠视(一般、没兴趣)程度比男生高。显而易见,随着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力度不断加大,大学生对政治的关心程度呈明显上升趋势。但也可以看出,民办高校大学女生对政治的关心程度较低,仍需要高校不断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换言之,民办高校大学生对政治的不关心(冷漠)势必会降低政治认同感。
2.民办高校大学生对“政治认同”相关观念较为模糊,尤其是女生的模糊程度比男生高,而随着年级的增长,对政治认同的相关概念的了解程度不断提高。本课题组以“你对‘政治认同’概念了解程度”为问题,其答案为“A、十分了解,B、概念模糊,C、听说过这个词,D、从未听说”。问卷收集发现,选择A答案占总人数3.12%,选择B答案占总人数56.74%,选择C答案占总人数21.38%,选择D答案占总人数18.76%。如图2所示,民办高校大学生对“政治认同”相关概念的模糊程度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女生对“政治认同”概念模糊程度比男生高;换言之,年级越高的大学生对政治认同的了解程度也相应较高。一方面,以应试教育为主的高中生通过高考初次进入大学学习,大多数学生仍停留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思维,对政治的敏感度相对较低,随着入学教育以及通识教育的不断推进,尤其是民办高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让大学生充分了解我国政治制度以及相关知识,学生对政治的认知不断增强,其认同感也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深入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本课题组在随机访谈中发现,大多数民办高校大学生能够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24字),也表示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自己的行为。
3.网络的开放性与先进性,加深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对我国政治了解程度,但也带来一定的挑战。在问卷中,民办高校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了解我国政治。选择“网络”渠道了解占总人数63.48%,选择“新闻媒体”了解占总人数35.53%,而“亲身参加体验”的不足1%,如图3所示。同时,课题组以“你参加过人大代表的选举吗?”为题目进行访谈时发现,回答“参加过”占比仅为2.79%,“未参加过”竟达到97.21%。本课题组针对“未参加过”的大学生进行进一步了解,回答“不知道什么时候选举”和“不清楚谁是被选举人”占85.32%。实践表明,网络自由化不仅给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提出了挑战,同时也给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带来了机遇。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与先进性无形中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沟通方式和学习方式,对“说教—灌输—典型—示范”等传统的政治认同教育模式造成一定的冲击,这种模式也逐渐丧失了以往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知识的快速传播成为可能,这些变化无形中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办高校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更要掌握和利用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进行政治认同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增强大学的政治认同感。 4.民办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度低,对当前的政治参与(选举、表达等)满意度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其政治认同感相应变低。本课题组以“你对当前的政治参与(选举、表达等)满意度”为问题,以“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满意,D、不满意,E、非常不满意”为选择,问卷收集发现,选择A答案占总人数8.72%,选择B答案占总人数32.89%,选择C答案占总人数33.72%,选择D答案占总人数14.47%,选择E答案占总人数10.20%。如图4所示,虽然选择A、B、C答案的人数比重较高,但不难发现,民办高校大学生对当前政治参与(选举、表达)的“不满意”度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提高,“非常不满意”度亦是如此,男生的不满意度相对于女生高。再者,本课题组以“你是否对当前的基层民主选举满意?”为问题进行访谈也发现,满意率仅为15.46%,不满意率达到84.54%,如图5所示。可见,从民办高校大学生对基层民主选举满意度来看,随着年级的增长,满意度变低,男生的满意度较女生低。换言之,民办高校大学生由于政治参与度低,导致对政治活动的认可度随之降低,甚至不满意当前的基层的政治活动。
从问卷反馈的总体来看,目前民办高校学生政治认同的总体状况是非常稳定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政治的关心程度不够,尤其是大学女生对政治的关心程度较低。二是对政治认同概念模糊,尤其是低年级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的认识。三是网络的自由化与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民办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带来一定的挑战和机遇。四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对政治参与的(选举、表达等)满意率比较低,政治参与程度普遍偏低,因而政治认同感相对较低。
二、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路径
了解和掌握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的现状,是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程度的前提和基础,而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存在的问题是亟需民办高校管理层着重解决的,因此,本课题组以问卷和访谈反馈的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以下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举措:
(一)基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特征,完善政治认同心理机制
政治认同心理机制指的是在政治认同过程中,政治认同心理结构诸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影响政治认同心理形成的主客观因素与政治认同心理结构诸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2]。随着改革成果的逐步显现和国家的日益强大,积极正确的政治认同感在民办高校大学生中基本形成。但是,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受到不同的“三观”教育、以及复杂多变的社会意识和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形成了差异、矛盾、多变性的政治认同。尤其是初入高校学习的大一新生,由于心理尚未成熟,且心理发展不稳定,加之缺乏社会经验,以至于对我国现阶段的政治制度认同感不强,甚至冷漠。正如问卷反馈出来的问题:对政治“一般”、“没兴趣”的选择达到49.18%,而对政治“十分关心”的选择随着年级的增长却逐渐降低,对“政治认同”概念的模糊程度超过半数。因此,完善大学生政治认同心理机制是民办高校亟待解决的难题。首先,注重将我国现阶段政治制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尤其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树立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政治信念和价值观,达到同化。其次,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心理特征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着重培育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同时激发其积极健康的政治需求。最后,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民主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社会政治现实问题的引导,在进行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基层政治活动,把枯燥的理论变为自主实践。
(二)加大民办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力度,优化政治认同培育体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对于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和开发中作用举足轻重,尤其宣传思想工作更是意义重大,不仅关系到民办高校未来的办学方向,更关系到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大局,以及“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些重要问题。正如访谈发现:民办高校大学生因不知道政治活动(选举、表达等)何时举行,而导致政治认同感降低,甚至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程度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长)。其根源在于相关政治知识宣传不到位,以致民办高校大学生对政治不关心,甚至冷漠(没兴趣)。因此,民办高校在开展宣传思想工作过程中,应结合新时期新要求,着重与政治认同培育相结合。一方面,民办高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与政治认同培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与政治认同培育提升至新的战略高度。另一方面,建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和政治认同培育联动机制,优化各职能部门与人员之间协作,形成横向聚合力,同时完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和政治认同培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该项工作财力和物力支持。此外,优化高校宣传工作与政治认同培育队伍建设,积极动员多元主体参与,努力构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与政治认同培育协同体系。
(三)增设政治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
首先,民办高校应在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础上,增设《政治学概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实践课程,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着重以中国政治问题为切入点,以案例引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和表达观点等,同时高校教师应以正能量积极引导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培育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政治观。其次,民办高校应通过党团活动和社团活动来增强大学生对政治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树立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政治技能[3]。如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开展各类民主选举活动,如学生会主席选举、团委书记选举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和了解选举过程,以提高他们的政治认同感。最后,民办高校应结合时事政治,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及时将与大学生相关的国家政策、方针进行解读和宣传,丰富大学生的政治知识,不断激励大学生关心政治、学习政治、了解政治和参与政治进而认同政治。
(四)规避网络自由化风险,防止不良因素腐蚀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政治认同不仅关系着当前的政治稳定,影响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而且对未来的政治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4]。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尤其是青年一代加紧了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以致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扭曲。据2016年1月22日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手机网民达6.20亿,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正如问卷反馈:民办高校大学生通过网络途径了解政治达到63.48%,亲身参加体验的少之又少。网络自由化虽然给予民办高校大学生多种途径了解政治,但也带来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等诸多风险,亟须民办高校通过完善信息平台,主动占领意识形态高地,方可规避风险。一方面,民办高校拓宽宣传教育方式,为在校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不仅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等传统宣传媒介,更要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宣传平台,以柔性化方式对大学生政治认同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另一方面,民办高校要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控,倡导科学理性的网络政治道德,积极引导学生理性表达政治诉求,使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够健康有序地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501.
[2]薛中国.国外政治认同心理机制理论评述[J].社会科学战线,2009,(9):249-252.
[3]黎斌.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研究[J].天府新论,2013,(6):154-157.
[4]黄建龙.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人民论坛,2013,(3):150-151.
责任编辑 宋桂祝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5-0023-05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把人们组织起来的重要凝聚力量[1]。主要由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政治信念、政治行为等既相对独立、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的相对完整的政治参与过程,是公民对政治体系认知、判断、认可、服从和参与。从现实来看,政治认同是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首要的问题,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重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政治认同度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尤为重要。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的状态直接反映着一个国家政治社会化的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政治体系的稳固与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以及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我国大学生的政治观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民办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栋梁之才,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政治认同方面的表现达到何种程度,存在何种问题,是我们无法估量和预测的。因此,本课题组以珠海市三所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情况进行全面了解,进而挖掘当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现状
本课题组以珠海市三所独立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作为集中调查的对象,通过问卷的方法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较为广泛的调研。同时课题组还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访谈,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次发放65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08份,回收率高达93.53%。
(一)问卷总体情况
为方便统计分析,本课题组将收集到的问卷进行系统分类,其中:总数为608人,各个年级人数152人,男女比例为1:1。户籍情况:农村户口287人,占总人数47.20%;城市户口321人,占总人数52.80%。政治面貌:共青团员370人,占比60.86%;预备党员172,占比28.95%;正式党员62人,占比10.37%,如表1所示。
(二)问卷分析
1.民办高校大学生对政治的关心程度随着年级升高而递增,男生关心政治的程度比女生高。例如:本课题组问卷设计了一些涉及人员选择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为“你对政治的关心程度”。该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为:“A、十分关心,B、关心,C、一般,D、没兴趣”。在回收的问卷中,选择A答案占总数12.00%,选择B答案占总数38.82%,选择C答案占总数35.20%,选择D答案占总数13.98%。如图1所示,男生对政治的关心程度较女生高;年级越高的大学生对政治关心程度越高,反之亦然;对政治十分关心程度较高的阶段为大二与大三阶段,对政治的漠视(一般、没兴趣)程度随着年级的降低而提高,尤其是女生对政治的漠视(一般、没兴趣)程度比男生高。显而易见,随着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力度不断加大,大学生对政治的关心程度呈明显上升趋势。但也可以看出,民办高校大学女生对政治的关心程度较低,仍需要高校不断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换言之,民办高校大学生对政治的不关心(冷漠)势必会降低政治认同感。
2.民办高校大学生对“政治认同”相关观念较为模糊,尤其是女生的模糊程度比男生高,而随着年级的增长,对政治认同的相关概念的了解程度不断提高。本课题组以“你对‘政治认同’概念了解程度”为问题,其答案为“A、十分了解,B、概念模糊,C、听说过这个词,D、从未听说”。问卷收集发现,选择A答案占总人数3.12%,选择B答案占总人数56.74%,选择C答案占总人数21.38%,选择D答案占总人数18.76%。如图2所示,民办高校大学生对“政治认同”相关概念的模糊程度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女生对“政治认同”概念模糊程度比男生高;换言之,年级越高的大学生对政治认同的了解程度也相应较高。一方面,以应试教育为主的高中生通过高考初次进入大学学习,大多数学生仍停留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思维,对政治的敏感度相对较低,随着入学教育以及通识教育的不断推进,尤其是民办高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让大学生充分了解我国政治制度以及相关知识,学生对政治的认知不断增强,其认同感也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深入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本课题组在随机访谈中发现,大多数民办高校大学生能够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24字),也表示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自己的行为。
3.网络的开放性与先进性,加深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对我国政治了解程度,但也带来一定的挑战。在问卷中,民办高校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了解我国政治。选择“网络”渠道了解占总人数63.48%,选择“新闻媒体”了解占总人数35.53%,而“亲身参加体验”的不足1%,如图3所示。同时,课题组以“你参加过人大代表的选举吗?”为题目进行访谈时发现,回答“参加过”占比仅为2.79%,“未参加过”竟达到97.21%。本课题组针对“未参加过”的大学生进行进一步了解,回答“不知道什么时候选举”和“不清楚谁是被选举人”占85.32%。实践表明,网络自由化不仅给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提出了挑战,同时也给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带来了机遇。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与先进性无形中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沟通方式和学习方式,对“说教—灌输—典型—示范”等传统的政治认同教育模式造成一定的冲击,这种模式也逐渐丧失了以往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知识的快速传播成为可能,这些变化无形中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办高校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更要掌握和利用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进行政治认同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增强大学的政治认同感。 4.民办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度低,对当前的政治参与(选举、表达等)满意度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其政治认同感相应变低。本课题组以“你对当前的政治参与(选举、表达等)满意度”为问题,以“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满意,D、不满意,E、非常不满意”为选择,问卷收集发现,选择A答案占总人数8.72%,选择B答案占总人数32.89%,选择C答案占总人数33.72%,选择D答案占总人数14.47%,选择E答案占总人数10.20%。如图4所示,虽然选择A、B、C答案的人数比重较高,但不难发现,民办高校大学生对当前政治参与(选举、表达)的“不满意”度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提高,“非常不满意”度亦是如此,男生的不满意度相对于女生高。再者,本课题组以“你是否对当前的基层民主选举满意?”为问题进行访谈也发现,满意率仅为15.46%,不满意率达到84.54%,如图5所示。可见,从民办高校大学生对基层民主选举满意度来看,随着年级的增长,满意度变低,男生的满意度较女生低。换言之,民办高校大学生由于政治参与度低,导致对政治活动的认可度随之降低,甚至不满意当前的基层的政治活动。
从问卷反馈的总体来看,目前民办高校学生政治认同的总体状况是非常稳定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政治的关心程度不够,尤其是大学女生对政治的关心程度较低。二是对政治认同概念模糊,尤其是低年级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的认识。三是网络的自由化与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民办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带来一定的挑战和机遇。四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对政治参与的(选举、表达等)满意率比较低,政治参与程度普遍偏低,因而政治认同感相对较低。
二、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路径
了解和掌握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的现状,是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程度的前提和基础,而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存在的问题是亟需民办高校管理层着重解决的,因此,本课题组以问卷和访谈反馈的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以下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举措:
(一)基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特征,完善政治认同心理机制
政治认同心理机制指的是在政治认同过程中,政治认同心理结构诸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影响政治认同心理形成的主客观因素与政治认同心理结构诸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2]。随着改革成果的逐步显现和国家的日益强大,积极正确的政治认同感在民办高校大学生中基本形成。但是,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受到不同的“三观”教育、以及复杂多变的社会意识和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形成了差异、矛盾、多变性的政治认同。尤其是初入高校学习的大一新生,由于心理尚未成熟,且心理发展不稳定,加之缺乏社会经验,以至于对我国现阶段的政治制度认同感不强,甚至冷漠。正如问卷反馈出来的问题:对政治“一般”、“没兴趣”的选择达到49.18%,而对政治“十分关心”的选择随着年级的增长却逐渐降低,对“政治认同”概念的模糊程度超过半数。因此,完善大学生政治认同心理机制是民办高校亟待解决的难题。首先,注重将我国现阶段政治制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尤其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树立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政治信念和价值观,达到同化。其次,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心理特征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着重培育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同时激发其积极健康的政治需求。最后,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民主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社会政治现实问题的引导,在进行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基层政治活动,把枯燥的理论变为自主实践。
(二)加大民办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力度,优化政治认同培育体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对于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和开发中作用举足轻重,尤其宣传思想工作更是意义重大,不仅关系到民办高校未来的办学方向,更关系到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大局,以及“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些重要问题。正如访谈发现:民办高校大学生因不知道政治活动(选举、表达等)何时举行,而导致政治认同感降低,甚至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程度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长)。其根源在于相关政治知识宣传不到位,以致民办高校大学生对政治不关心,甚至冷漠(没兴趣)。因此,民办高校在开展宣传思想工作过程中,应结合新时期新要求,着重与政治认同培育相结合。一方面,民办高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与政治认同培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与政治认同培育提升至新的战略高度。另一方面,建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和政治认同培育联动机制,优化各职能部门与人员之间协作,形成横向聚合力,同时完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和政治认同培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该项工作财力和物力支持。此外,优化高校宣传工作与政治认同培育队伍建设,积极动员多元主体参与,努力构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与政治认同培育协同体系。
(三)增设政治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
首先,民办高校应在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础上,增设《政治学概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实践课程,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着重以中国政治问题为切入点,以案例引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和表达观点等,同时高校教师应以正能量积极引导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培育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政治观。其次,民办高校应通过党团活动和社团活动来增强大学生对政治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树立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政治技能[3]。如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开展各类民主选举活动,如学生会主席选举、团委书记选举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和了解选举过程,以提高他们的政治认同感。最后,民办高校应结合时事政治,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及时将与大学生相关的国家政策、方针进行解读和宣传,丰富大学生的政治知识,不断激励大学生关心政治、学习政治、了解政治和参与政治进而认同政治。
(四)规避网络自由化风险,防止不良因素腐蚀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政治认同不仅关系着当前的政治稳定,影响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而且对未来的政治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4]。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尤其是青年一代加紧了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以致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扭曲。据2016年1月22日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手机网民达6.20亿,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正如问卷反馈:民办高校大学生通过网络途径了解政治达到63.48%,亲身参加体验的少之又少。网络自由化虽然给予民办高校大学生多种途径了解政治,但也带来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等诸多风险,亟须民办高校通过完善信息平台,主动占领意识形态高地,方可规避风险。一方面,民办高校拓宽宣传教育方式,为在校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不仅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等传统宣传媒介,更要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宣传平台,以柔性化方式对大学生政治认同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另一方面,民办高校要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控,倡导科学理性的网络政治道德,积极引导学生理性表达政治诉求,使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够健康有序地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501.
[2]薛中国.国外政治认同心理机制理论评述[J].社会科学战线,2009,(9):249-252.
[3]黎斌.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研究[J].天府新论,2013,(6):154-157.
[4]黄建龙.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人民论坛,2013,(3):150-151.
责任编辑 宋桂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