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常说:“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可见词语在语言材料中的重要性。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内容,小学高段的学生应该“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要达到这个目标,语文老师就要把词语教学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要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世界”,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世界,对词语进行吸收和内化,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因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三维解读 薄书读厚
每个词语都不是一个单薄的存在。詞语具有延展性,教学中关注同类词语,让学生发散思维,由一个词语想到一些词语,一些古诗,一些名言警句,从而大大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同时,词语具有张力,这张力是指词语超出本身字面意思的表现力。教学时,紧扣这些词语,往往能够挖掘思维的深度,把短词读长,把文本读透,把薄书读厚,引领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以《只拣儿童多处行》为例:
“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
师:谁能用两个四字词语分别概括这两个句子?
生:春光饱满、春光烂漫、春光灿烂,生机勃勃、生机盎然……
师:请关注“饱满”一词,什么叫“饱满”?我们经常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什么?
生:饱满就是很充足、很充实,我们常说种子很饱满。
师:植物种子很充实就叫饱满,如果种子不饱满叫什么?
生:干瘪。
师:我们还可以用饱满形容什么呢?
生:可以形容人很有精神,说人的精神饱满。
师:如果人没有精神叫什么?
生:颓废、无精打采。
师:形容别人有福相也会说“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这里的饱满也是指有精神吗?
师:想想“天庭”是什么地方,会是什么样子。
生:是说人的额头高高的,不是扁扁的、平平的。
师:在这里饱满也就是丰满的意思,多用于口语。在文中,冰心老人用饱满来形容什么?
生:春光。
师:春光饱满?如何理解?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生:文章说海棠花“开满了”枝头,“密密层层”的,“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儿空隙”,说明海棠花开得很多很旺盛很灿烂。所以春光饱满也就是指春天的韵味非常的浓。
此环节的教学,我首先训练学生从句子中提炼出四字词语的能力,并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尽可能的多说同类词语,丰富学生的词汇。然后,抓住“饱满”一词,层层剥笋,让学生逐步感悟到“饱满”可以用来形容植物种子、谷物或人的精神很充足、很充实,也可以用在口语中表示“丰满”,并引导学生了解在不同语境中“饱满”的反义词分别是什么。最后落实春光饱满就是指春花开得多、开得旺、开得繁盛、开得灿烂。如此有宽度有深度的三维解读才能算得上是对词语饱满的解读。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细细触摸语言,体会语言文字背后的精彩。
二、关键词语 盘活文本
让学生有效地理解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有时候抓住课文中的一两个关键的词语,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以《画家和牧童》的教学为例:
师: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了戴嵩是个怎样的画家呢?课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了?
生:课文的第一句话告诉我们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
师:什么是“著名”?
生:著名就是很有名。
师:找近义词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谁能用“著名”说一句话?
生:孔子是著名的教育家。
生:曲阜的三孔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师: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呢?默读课文,画下相关的句子。
教师仅仅抓住关键词语“著名”进行初步的理解运用,这是远远不够的,接下来还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发现、去体会、去交流,逐步发现文章是从两个方面来写戴嵩的“著名”,一是他画技的高超,二是他谦虚的品质。
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结:
全文都是围绕着“著名”一词展开的,著名不仅仅是因为戴嵩的画技高超,还因为他谦虚的优秀品质,这也是我们要向他学习的。作者把“唐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戴嵩”这句话放在文章的开头,也就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在本文的教学中,“著名”一词就是文章的题眼,找准这个切入点,就能紧扣一条主线,盘活文本内容,使整篇文章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学环节更加紧凑。再对词语加以有效地品析,指导学生的阅读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围绕关键词“著名”的小结既关注了语文人文性的特点,也让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
三、结合词性 体悟写法
词语是棵枝叶繁茂的大树,深深植根于语言环境的土壤之中。词语教学当然也不是孤立的,应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学。
以《白鹅》一课为例:
师:白鹅初到我家,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用文中一个词语形容。
生:高傲。
师:什么叫高傲?
生: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非常骄傲。
师:这是字典中的解释,很权威。文中还有两个词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能找出来吗?
生:傲慢、傲然。
师:仅仅就这三个词的感情色彩来说,这三个都是什么词?
生:贬义词。
师:在文中还有没有形容鹅的贬义词呢?找出来。
生:厉声呵斥、厉声叫嚣、架子十足……
师:丰子恺先生用了那么多贬义词来写白鹅,是不是很讨厌白鹅呢?再读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
生读后交流,教师小结:通过阅读品味我们发现,丰子恺先生不仅仅不讨厌白鹅,反而非常喜欢它呢。这些贬义词在文中其实是褒义的,这是贬义词褒用的一种用法,更能表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从写作方法的角度来说,这就是反语。
“高傲”本是一个贬义词,如果我们把词语孤立起来,仅仅就字面意思来理解,那就远远偏离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只有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才能准确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感受反语这种写作方法在表情达意上的妙处。语文教学,不仅仅让学生知道写了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是怎么写的,学学课文的表达方式,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是完整的。
走进文本、跳出文本、吸纳文本、审视文本,是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以词语教学为切入口,通过提炼、对比、揣摩、深挖、细究、提升,感知内容、感悟情感、体会写法、学习运用。致力于激发学生对词语灵敏的感知意识,触摸感知词语冷暖,才能焕发学生语文素养蓬勃的生命力。
一、三维解读 薄书读厚
每个词语都不是一个单薄的存在。詞语具有延展性,教学中关注同类词语,让学生发散思维,由一个词语想到一些词语,一些古诗,一些名言警句,从而大大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同时,词语具有张力,这张力是指词语超出本身字面意思的表现力。教学时,紧扣这些词语,往往能够挖掘思维的深度,把短词读长,把文本读透,把薄书读厚,引领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以《只拣儿童多处行》为例:
“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
师:谁能用两个四字词语分别概括这两个句子?
生:春光饱满、春光烂漫、春光灿烂,生机勃勃、生机盎然……
师:请关注“饱满”一词,什么叫“饱满”?我们经常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什么?
生:饱满就是很充足、很充实,我们常说种子很饱满。
师:植物种子很充实就叫饱满,如果种子不饱满叫什么?
生:干瘪。
师:我们还可以用饱满形容什么呢?
生:可以形容人很有精神,说人的精神饱满。
师:如果人没有精神叫什么?
生:颓废、无精打采。
师:形容别人有福相也会说“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这里的饱满也是指有精神吗?
师:想想“天庭”是什么地方,会是什么样子。
生:是说人的额头高高的,不是扁扁的、平平的。
师:在这里饱满也就是丰满的意思,多用于口语。在文中,冰心老人用饱满来形容什么?
生:春光。
师:春光饱满?如何理解?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生:文章说海棠花“开满了”枝头,“密密层层”的,“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儿空隙”,说明海棠花开得很多很旺盛很灿烂。所以春光饱满也就是指春天的韵味非常的浓。
此环节的教学,我首先训练学生从句子中提炼出四字词语的能力,并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尽可能的多说同类词语,丰富学生的词汇。然后,抓住“饱满”一词,层层剥笋,让学生逐步感悟到“饱满”可以用来形容植物种子、谷物或人的精神很充足、很充实,也可以用在口语中表示“丰满”,并引导学生了解在不同语境中“饱满”的反义词分别是什么。最后落实春光饱满就是指春花开得多、开得旺、开得繁盛、开得灿烂。如此有宽度有深度的三维解读才能算得上是对词语饱满的解读。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细细触摸语言,体会语言文字背后的精彩。
二、关键词语 盘活文本
让学生有效地理解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有时候抓住课文中的一两个关键的词语,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以《画家和牧童》的教学为例:
师: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了戴嵩是个怎样的画家呢?课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了?
生:课文的第一句话告诉我们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
师:什么是“著名”?
生:著名就是很有名。
师:找近义词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谁能用“著名”说一句话?
生:孔子是著名的教育家。
生:曲阜的三孔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师: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呢?默读课文,画下相关的句子。
教师仅仅抓住关键词语“著名”进行初步的理解运用,这是远远不够的,接下来还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发现、去体会、去交流,逐步发现文章是从两个方面来写戴嵩的“著名”,一是他画技的高超,二是他谦虚的品质。
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结:
全文都是围绕着“著名”一词展开的,著名不仅仅是因为戴嵩的画技高超,还因为他谦虚的优秀品质,这也是我们要向他学习的。作者把“唐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戴嵩”这句话放在文章的开头,也就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在本文的教学中,“著名”一词就是文章的题眼,找准这个切入点,就能紧扣一条主线,盘活文本内容,使整篇文章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学环节更加紧凑。再对词语加以有效地品析,指导学生的阅读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围绕关键词“著名”的小结既关注了语文人文性的特点,也让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
三、结合词性 体悟写法
词语是棵枝叶繁茂的大树,深深植根于语言环境的土壤之中。词语教学当然也不是孤立的,应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学。
以《白鹅》一课为例:
师:白鹅初到我家,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用文中一个词语形容。
生:高傲。
师:什么叫高傲?
生: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非常骄傲。
师:这是字典中的解释,很权威。文中还有两个词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能找出来吗?
生:傲慢、傲然。
师:仅仅就这三个词的感情色彩来说,这三个都是什么词?
生:贬义词。
师:在文中还有没有形容鹅的贬义词呢?找出来。
生:厉声呵斥、厉声叫嚣、架子十足……
师:丰子恺先生用了那么多贬义词来写白鹅,是不是很讨厌白鹅呢?再读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
生读后交流,教师小结:通过阅读品味我们发现,丰子恺先生不仅仅不讨厌白鹅,反而非常喜欢它呢。这些贬义词在文中其实是褒义的,这是贬义词褒用的一种用法,更能表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从写作方法的角度来说,这就是反语。
“高傲”本是一个贬义词,如果我们把词语孤立起来,仅仅就字面意思来理解,那就远远偏离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只有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才能准确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感受反语这种写作方法在表情达意上的妙处。语文教学,不仅仅让学生知道写了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是怎么写的,学学课文的表达方式,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是完整的。
走进文本、跳出文本、吸纳文本、审视文本,是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以词语教学为切入口,通过提炼、对比、揣摩、深挖、细究、提升,感知内容、感悟情感、体会写法、学习运用。致力于激发学生对词语灵敏的感知意识,触摸感知词语冷暖,才能焕发学生语文素养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