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隐私观念

来源 :大学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zishu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把握人们的媒体观、人生观、社会观与隐私观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比较真实、具体地了解其隐私观的实际状况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据此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大学生的隐私观念有所增强,这主要表现为对隐私及隐私权的一般性接受或认同,但在隐私的具体涵义及可能范围方面,则显得认识较为模糊,而且个体差异也比较大;虽然很多大学生的公共性意识都有提升,但与此同时,也还有不少大学生对于公域与私域的区分尚缺乏足够明确的认识,这直接影响了其隐私观念的细化和发展;大学生在其隐私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可能比一般居民更容易接受来自外部(比如西方)的价值观念,这一方面是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另一方面,则又可能导致否定传统文化中仍然具有现代价值的成分。在大学生隐私观念形成的过程中,由于鱼龙混杂、良莠不分,从而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隐私观念上的偏差和失误。因此,高校的思想教育应正视这一问题,把大学生的隐私观教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隐私观。
  [关键词]隐私;公共性;大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0)02-0085-06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设计
  
  2007年5月,我们与日本筑波大学仲田诚研究小组达成合作研究意向,由仲田诚研究小组设计调查问卷,分别在日本和中国选择若干所大学,就大学生的隐私观念问题展开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比较中日两国大学生在隐私观念方面的异同。
  日方设计的调查问卷由11大类问题所组成,涵盖媒体观、人生观、社会观、隐私观等方面。人们的隐私观念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人们对媒体、人生、社会的看法相联系并表现于对媒体、人生、社会的看法之中的。通过把握人们的媒体观、人生观、社会观与隐私观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比较真实、具体地了解其隐私观的实际状况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之前由日方在日本国内所进行的多次问卷调查分析,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由于日方设计的调查问卷在这方面具有已为实践证明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且为尊重日方的研究取向及便于进行比较分析之缘故,我们觉得在我国的类似研究中采用日方的调查问卷是可取的。
  2007年10月,我们选择在南华大学实施调查,共发放由日方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05份,其中有效问卷302份。2009年,我们运用SPSS13.0软件对所收集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形成了对我国当代大学生隐私观念的一些初步判断。虽只能算是管中窥豹,但希望抛砖引玉,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
  


  
  二、统计结果:对公共性与隐私的看法
  
  一般认为,“隐私”与“公共”是相互区别又彼此相关的两个领域。因此,分析大学生的隐私观念通常需参照其对公共性的看法。表1是此次调查中经统计得出的大学生对有关公共性的若干问题之看法的结果。其中,同意或有些同意“在亲朋好友之间不应该隐瞒任何事情”这一说法的调查对象仅占22.6%,而同意或有些同意“读中国的古典诗词(李白和杜甫等的)能让你忘记世间的名利追求”只占调查对象人数的30.1%。这说明,在中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大多数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开始淡化传统亲情关系中不利于隐私形成的陈旧观念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影响也较之以前有所下降。同意或有些同意“过多顾虑面子的人往往缺乏反省,不能进步”这一说法的调查对象占到67.3%,也表明在许多大学生中可能存在弱化传统面子观念的趋势。同意或有些同意“即使是父母也不应该看孩子(初中生以上)的信件和日记”及“自觉保持公共场所的卫生和秩序是一个人的基本原则”这些说法的调查对象分别占81.4%和81.1%,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初步具备了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一些意识和观念。同样能够说明这一点的,是同意或有些同意“在工作上优先考虑熟人的利益是很不公平、很落后的想法”这一说法的大学生占到55.0%,而“在工作上优先考虑熟人的利益”正是传统的熟人社会的特征之一。以上述结论为基础,则66.5%的调查对象同意或有些同意“在就业的时候,优先考虑亲戚朋友是很普遍的现象”的说法,大体上可以被解释为他们对这样的社会现象感到不满,即他们认为这种现象是不应该发生的。此外,有65.9%的调查对象同意或有些同意“受了别人的关照,或得到了礼物,就应该以某种形式来回报”这样的说法,表明大学生在某些方面仍然接受了传统的影响,而不是完全与传统无关。有28.2%的调查对象认为“在不影响公司和同事工作的情况下把公司的物品(笔记本和笔记用具等)带回自己家使用,这并不是那么坏的行为”,这表明少数大学生的公私界限不甚分明,有某种程度的实用主义倾向。
  表2为本次调查中调查对象对隐私的看法的统计结果。其中,同意或有些同意“尊重个人隐私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权利”这一观点的调查对象,占调查对象总数的81.5%,如此高的百分比说明当代大学生普遍重视个人的隐私权利。但由于认知方面的差异,在具体的隐私问题上则没有表现出如此高的认同(在大部分具体的隐私问题上表示同意或有些同意的一般占总调查对象的50%左右)。这说明,虽然当代大学生有了对隐私或隐私权的初步意识,但他们对隐私的重视,主要还限于对抽象的隐私权利的肯定,而对于生活中之隐私权的内涵或具体表现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对隐私的特定范围还缺乏明确的认识。而同意或有些同意“中国人更应该注意在互联网上做对外贸易时的隐私保护,例如不要透露个人信息”这一说法的调查对象占调查对象总数的70.9%,远高于在其他具体隐私问题上持同意或有些同意态度的调查对象比例(50%左右),则说明大学生的网络隐私观念要强于其他方面的隐私观念。同意或有些同意“过分尊重个人隐私不太适应注重集体价值的中国文化”这一看法的占调查对象总数的36.5%,说明有部分大学生意识到了隐私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隐私观念提升的制约。
  
  三、相关因子分析
  
  我们对此次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探索性的因子分析,得到表3。
  进一步运用SPSS软件分析表3中诸因子与隐私看法之间的相关性,则得到表4。
  


  根据表4显示的结果,可说明各因子与各个隐私问题之间的相关性:
  1 B1(“在街头设置的防范摄像机是为了维持公共秩序的必要设备”)与因子1(“对公共性和相互信赖持积极态度”)、因子2(“倾向于传统价值观念”)、因子3(“对公平性持怀疑态度”)均在P<0.01水平上呈现显著相关,即无论是对公共性和相互信赖持积极态度、倾向于传统价值观念的人还是对公平性持怀疑态度的被调查对象都在隐私问题上考虑到维持公共秩序的需要。
  2 B2(“使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google等)收 集个人的信息并随意地利用(即使没有实际损害)是一个侵权问题”)与因子2、因子3的相关系数为0.032和0.209**,与因子1的相关系数为0.328**。这意味着,对公共性和相互依赖持积极态度的人在该问题上具有较强的隐私意识,而倾向于传统观念的人则在该问题上表现出的隐私意识最弱,对公平性持怀疑态度的人的隐私意识稍弱。
  3 B3(“对方即使是朋友,细问对方的收入和职业、家庭等事,是不尊重隐私的现象”)与因子2、因子3的相关系数为0.085和0.123**,与因子1的相关系数为0.228**。这意味着,对公共性和相互依赖持积极态度的人在该问题上的隐私意识最强,倾向于传统观念的人在该问题上的隐私意识最弱;对公平性持怀疑态度的人的隐私观念相对保守。
  4 B4(“尊重个人隐私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权利”)与因子1的相关系数为0.593**,表示对公共性和相互信赖持积极态度的人具有较强的隐私观念,认为尊重隐私是个人权利,也是社会和谐的相关因素;该问题与因子2无关联因素表示倾向传统价值观念的人对此观念持否定态度,认为个人隐私与社会和谐无关。
  5 B5(“中国人更应该注意在互联网上做对外贸易时的隐私保护,例如不要透露个人信息等”)与因子1的相关系数为0.387**,与因子2、因子3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62、0.221**。比较而言,“对公共性和相互信赖持积极态度”的人在开放性的网络媒体上隐私意识较强,传统价值观念的人在开放性媒体上几乎没有隐私观念。
  6 B6(“过分尊重个人隐私不太适应注重集体价值的中国文化”)与因子1无关联因素,与因子2、因子3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78**、0.043,即倾向传统价值观念的人,个人隐私意识薄弱,其传统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隐私意识的形成,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注重集体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体价值重视不够的一面。
  7 B7(“过度重视隐私会变得神经质,这样连朋友之间也不说真话,不能无所不谈了”)与因子1、因子2、因子3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73**、0.236**、0.097,表明受传统文化观念影响较深的人最担心过度重视隐私对其社会关系的影响,而“对公共性和相互信赖持积极态度”的人则在此方面的担心相对较少。或多或少,都表明大学生意识到隐私保护应有一定的度。
  8 B8(“即使是针对罪犯行为,为了尊重个人的权利,电视和报纸应该谨慎报道犯人的隐私”)与因子1的相关系数为0.458**,与因子2、因子3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77、0.246**。这表明“对公共性和相互信赖持积极态度”的人隐私意识强,而倾向传统价值观念的人在问题涉及情景下几乎否定他人隐私。
  9 B9(“报纸和电视、杂志等报道杀人事件的时候,受害者的职业、人际关系、成长、人品等的信息都被详细报道,这样的信息在帮助读者深刻了解事件意义方面是很有必要的”)与因子1相关系数为0.168**,与因子2、因子3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91**、0.055,表示持有传统价值观念的人的隐私意识较为薄弱;而“对公共性和相互信赖持积极态度”的人中也有部分认为在此类社会性事态面前可以相应降低个人隐私的保护。
  总的来说,在这张隐私问题与公共态度相关性的表中,可以很清楚地发现:
  第一,对于问题B2、B3、B4、B5、B8,第一个因子(对公共性和相互信赖持积极态度)与这些问题的相关性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因子与这些问题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对公共性和相互信赖持积极态度”的人具有相对较强的隐私意识。
  第二,对于问题B6、B7、B9,第二个因子(倾向于传统价值观念)与这些问题的相关性高于其他两个因子与其的相关性。这说明倾向传统价值观念的人,其个人隐私意识薄弱。
  第三,对于全部9个问题而言,对公平性的怀疑态度对隐私观念的影响显得不是那么重要,而相对重要的是对公共性和相互信赖的积极态度以及传统价值态度的影响。
  
  四、几点认识
  
  基于上述统计结果及相关分析,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
  1 在中国当代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传统的熟人关系逐渐地为新型的社会关系所取代,大学生的公共性意识和相互信赖感增强了,这对当代大学生隐私观念的改变有着明显影响。对公共性和相互信赖持积极态度的大学生,一般也表现出较强的隐私观念。而倾向于传统价值观的大学生,则在隐私意识方面显得较为薄弱。
  2 大学生隐私观念的增强,主要表现为对隐私及隐私权的一般性接受或认同,但在隐私的具体涵义及可能范围方面,则显得认识较为模糊,而且个体差异也比较大。这种状况,反映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隐私意识还只是处于形成期的初级阶段。此外,这种状况也与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规定尚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有一定关系。我国法律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有隐私方面的立法,但至今仍然不够完备、具体。只有在社会有了进一步发展,有关隐私问题的法律也逐渐成熟且能为大学生充分了解时,大学生的隐私意识才能进入成熟阶段。
  3 虽然很多大学生的公共性意识都有提升,但与此同时,也还有不少大学生对于公域与私域的区分尚缺乏足够明确的认识,这直接影响了其隐私观念的细化和发展。公域与私域的明确区分,是现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果对这一区分缺乏足够明确的认识,就必然会造成大学生在隐私事物与非隐私事物之界限上的模糊和混乱,这不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隐私观念。
  4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的特色之一,尽管随着社会的转型,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有所下降,但人们不应也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及其影响力。调查中真正倾向于传统价值观点的大学生只占少数,但不能因此就断言其他不是倾向于传统价值的大学生就完全没有受到传统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可能比一般居民更容易接受来自外部(比如西方)的价值观念,这一方面是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另一方面,则又可能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极端态度,即在完成适应现代化的思想观念转变、抛弃旧的过时的东西的同时,也否定了传统文化中仍然具有现代价值的成分。因此,在提升大学生的隐私意识的过程中,应特别强调正确对待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不能将隐私意识与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对立起来。
  5 由于各高校至今在大学生的隐私观念的形成方面还没有直接的介入和指导,故大学生隐私观念的形成表现为自发的过程。大学生隐私观念形成的这一自发过程的优点之一,在于其本身的自然性、非强制性。但这一过程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盲目性及混杂性。在大学生隐私观念形成的这种过程中,由于鱼龙混杂、良莠不分,从而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隐私观念上的偏差和失误。因此,高校的思想教育应正视这一问题,把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隐私观教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隐私观。
  (致谢:日本筑波大学仲田诚教授等人为本次调查设计和提供了问卷,苏州科技学院韦洪涛博士在统计分析方面给予了技术指导,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责任编辑 李震声)
其他文献
[摘要]按规律教育教学因常受上级指令、教师主观经验和学校规章制度等的冲击而难以正常运行。随着规律离教学渐行渐远,高等教育质量亦遭致越来越多的非议。认识规律的力量,通过启蒙运动,才能招回教学之魂。只有当人们都能老老实实按规律办事时,大学才能重拾荣誉、重现昔日之辉煌。  [关键词]大学教学;偏离规律;返璞归真;重现辉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
期刊
[摘 要]通过问卷和访谈等方法,对北京市八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开展与宣传、内容与理论、机构与人员、硬件与评估等方面反映出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独立设置就业指导工作机构,保证高校就业工作部门资金充足和信息完备,开设就业指导专业并着力开展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建设和配备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队伍,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调研和统计工作,开展高
期刊
[收稿日期]2010-04-27  [作者简介]姜国钧(1962-),男,湖南宁乡人,教育学博士,湖南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史、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学是象牙塔的说法过时了。[p7]    基本学术价值    学术自由  2、所有形式的言论自由,都可以根据两个基本理由来判断。就个人而言,他所选择的言论和写作权力作为一种自由形式在许多重要方面都有助于丰富和激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尚未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目标不明确,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零散。为提升大学生毕业生创业与就业能力,地方本科高校必须探索科学有效的创业教育新途径,形成地方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温州模式”案例研究显示,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应以地方多元人才目标需求为导向,把创业教育活动纳入教学主渠道,构建校企互动、校内联动的创业教育实施体系。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作为一所基督教大学,哈町大学十分重视学生的宗教教育,将宗教与大学教学、生活融为一体,以此培养他们对上帝的信仰。陈国海教授于2009年访问哈町大学期间,就哈町大学的宗教教育对Burks校长、James副校长和Milo主任进行了访谈。该校领导认为宗教教育和对上帝的信仰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哈町大学不仅要学习知识和技能,更要养成良好
期刊
[摘要]“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其哲学内涵是深刻而全面的,它不只是价值观的问题,更是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统一。高校在确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同时,必须厘清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并在管理制度的法治化、制度化、科学化与和谐化建设等方面融人其思想内蕴,全面推动高校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创新。  [关键词】“以人为本”;制度建设;法治化;制度化;和谐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
期刊
[摘要]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会2009学术年会于2009年12月11日至13日在株洲召开。会议围绕“高校教学方法及其改革”这一主题,取得了如下共识:教学方法改革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切入点;教学方法具有普适性与多样性的双重特征;健全高校教学保障体系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改革;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
期刊
[摘要]教师与哲学家具有同一性:他们的哲学思考是“我”的思考,而不是“他”的哲学思想的复述;他们的思考对象是现实问题而不是作为理解现实问题的哲学理论;他们思考的工具是与现实问题相关的生活语言而不是哲学术语。教师与哲学家的差别仅仅在于:哲学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与相应的理论成果。教师与哲学家的界限更多地是人为的,其本质是一个现代性问题,其后果是教师丧失了哲学思考的习惯与能力,阻断了教师通向哲学家
期刊
[摘要]哲学概念中的预成论,视教师角色是圣人,是教育者,是专家。于是,教师成了道德的说教者,成了科学知识与真理的奉送者,成了学生认知与人格结构的塑造者。然而,生成论则从教师角色生成的角度,对预成论视野中的教师角色概念进行现代性反思,秉承教师角色是一种文化存在,是一种精神存在,是一种社会存在的观点。认为教师是认知、评价、决策与实践的生成者,与学生共享生命的资源;教师是道德、审美与信仰的生成者,与学生
期刊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动下,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发生了局部变化,主要特征是开始由高度的统一性向多样化演变,由中央高度集权向地方分权转变。从利益相关者理论来看,这些变化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等学校和广大考生四方利益博弈的结果,走向四方利益的均衡是高考制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高考制度;高等教育大众化;利益相关者;利益博弈;利益均衡  [中图分类号]640 [文献标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