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窃听风暴》产自严谨著称的德国,英文名The Lives of Others,其实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别人的生活,另一种是别人的实况秀。这实况两字“一语双关”得非常棒,我们的确可以从影片的剪辑中体会到很多实况秀的剪辑方法,同时又不时跳出来,交代监视器后面的人的故事。这部影片剪辑干净清晰,可以学到不少多时间线索的剪辑技巧。
我们先来看一看德国人对细节的执著。影片的开始部分一直描述,主人公的挚友,导演亚斯卡受到政府的迫害,被打入了黑名单不得导演作品。正如亚斯卡自己的台词中所写:“没戏导的导演是什么?像个没胶卷的放映师,没谷物的磨坊主。像个废物。”但是,这位前著名导演到底怎样生活,却一直没有直接交代。而这里有一个段落,是主人公拜访亚斯卡,我们先来看看如果直接按照故事本剪辑,会是什么样子。
…………………………………………………………………………………1
主人公拜访。
…………………………………………………………………………………2
亚斯卡应门,两老友相聚,面带笑容
………………………………………………………………………………3,4
两人进门,开始念台词。
…………………………………………………………………………………5
当然,不是说这样剪辑不好,但是如果仅此剪辑,恐怕对于这位挚友的背景生活交代,要么另辟时间大费笔墨,要么就含糊带过落得个不清不楚。
然而,影片的剪辑处理得非常巧妙,一句台词没有,把亚斯卡的生活交代了个淋漓尽致。
…………………………………………………………………………………6
注意到了吗?主人公按动门铃的特写镜头,这个镜头只有短短几秒,剪辑师直接插入到第一个镜头的上面一轨道,但是镜头里清清楚楚,一个门铃旁还有另三户的按键。这说明什么?没戏可导的导演恐怕已经长久没有收入了,只能靠出租自己的房屋度日。
………………………………………………………………………………7,8
接下来还是正常的镜头。
…………………………………………………………………………………9
紧接着,剪辑师继续插入了一轨,在厨房正有一对夫妇吵架。
…………………………………………………………………………10,11
吵架间歇,还不忘和客人互相点头示意,算是应付了问候。这个细节又说明了什么?主人公早已和亚斯卡的房客成了老熟人,正如后文所说,他每周四都会来拜访挚友。
………………………………………………………………………………12
最后,影片自然还是回到故事剪辑的正题。
加入了如上细节的交代,可能影片的时间长度都没有变化,只是多加了4个镜头,真实可信的故事张力呼之欲出。德国人对细节的严谨,对故事张力的执著可见一斑。
下面就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13
东德的秘密警察在窃听主人公作家的私生活。
………………………………………………………………………………14
这时他在监视器里看到了载着作家妻子回来的轿车。
………………………………………………………………………………15
这个镜头的剪辑,直接从监视器汽车停下,剪切到街景镜头。实际上,汽车在监视器里停下一次,时间向前倒,在街景中又“重新”停了一遍。第一个监视器的镜头为的是和秘密警察的工作相连,第二个镜头,为的是观众更好地看清画面中的故事:因为我们不可能从狭小的监视器屏幕上分辨出下车的人是谁;另外,镜头由内切到外,也方便了过度,更顺畅衔接后面作家家中的镜头。类似的剪辑,在窃听、盗窃等经常利用监视器的影片中非常常见,剪辑类似的题材,要非常注意多条不同景别(实景、监视器画面)素材的节奏一致,它们最好来自于多机位同时拍摄,否则很容易穿帮。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个运用“顶针剪辑法”成功的剪辑段落。
所谓“顶针剪辑法”,就是以动作为前后镜头的剪辑点,而前后镜头之间情节被跳跃甚至几乎没有逻辑相关的镜头形式。比如说一个人在拳击场上被对手一拳击倒出镜,下一个镜头以跌倒的动作为剪辑点描述他倒在病床上,这种前后镜头之间的关系就形成了“顶针镜头”。
………………………………………………………………………16,17,18
而后面的段落,是一直生活在黑暗中,窃听并监视他人隐私的秘密警察的个人生活。一直孤独而执著地监视他人的生活,被隔离正常人际关系之外,下班后回到家空虚,唯有花钱买妓女。
…………………………………………………………………19,20,21,22
如上两个段落对比强烈,直接放到一起本已足够支撑起戏剧张力:监视者与被监视者同样都是那个庞大体制下的受害者。但是,导演为这两条平行的故事加入了一个强有力的支点,就是当窃听者与被窃听者性感相交的那一刻。
注意看这两个衔接镜头的构图是多么的相似,但冷暖色调的对比又是多么的强烈。在这里,顶针剪辑的技巧,使两边主人公的情感有了汇合点,实际上,这里也是整部影片的转折点。一个重要镜头,出现在适合的位置,往往胜似千言。
我们先来看一看德国人对细节的执著。影片的开始部分一直描述,主人公的挚友,导演亚斯卡受到政府的迫害,被打入了黑名单不得导演作品。正如亚斯卡自己的台词中所写:“没戏导的导演是什么?像个没胶卷的放映师,没谷物的磨坊主。像个废物。”但是,这位前著名导演到底怎样生活,却一直没有直接交代。而这里有一个段落,是主人公拜访亚斯卡,我们先来看看如果直接按照故事本剪辑,会是什么样子。
…………………………………………………………………………………1
主人公拜访。
…………………………………………………………………………………2
亚斯卡应门,两老友相聚,面带笑容
………………………………………………………………………………3,4
两人进门,开始念台词。
…………………………………………………………………………………5
当然,不是说这样剪辑不好,但是如果仅此剪辑,恐怕对于这位挚友的背景生活交代,要么另辟时间大费笔墨,要么就含糊带过落得个不清不楚。
然而,影片的剪辑处理得非常巧妙,一句台词没有,把亚斯卡的生活交代了个淋漓尽致。
…………………………………………………………………………………6
注意到了吗?主人公按动门铃的特写镜头,这个镜头只有短短几秒,剪辑师直接插入到第一个镜头的上面一轨道,但是镜头里清清楚楚,一个门铃旁还有另三户的按键。这说明什么?没戏可导的导演恐怕已经长久没有收入了,只能靠出租自己的房屋度日。
………………………………………………………………………………7,8
接下来还是正常的镜头。
…………………………………………………………………………………9
紧接着,剪辑师继续插入了一轨,在厨房正有一对夫妇吵架。
…………………………………………………………………………10,11
吵架间歇,还不忘和客人互相点头示意,算是应付了问候。这个细节又说明了什么?主人公早已和亚斯卡的房客成了老熟人,正如后文所说,他每周四都会来拜访挚友。
………………………………………………………………………………12
最后,影片自然还是回到故事剪辑的正题。
加入了如上细节的交代,可能影片的时间长度都没有变化,只是多加了4个镜头,真实可信的故事张力呼之欲出。德国人对细节的严谨,对故事张力的执著可见一斑。
下面就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13
东德的秘密警察在窃听主人公作家的私生活。
………………………………………………………………………………14
这时他在监视器里看到了载着作家妻子回来的轿车。
………………………………………………………………………………15
这个镜头的剪辑,直接从监视器汽车停下,剪切到街景镜头。实际上,汽车在监视器里停下一次,时间向前倒,在街景中又“重新”停了一遍。第一个监视器的镜头为的是和秘密警察的工作相连,第二个镜头,为的是观众更好地看清画面中的故事:因为我们不可能从狭小的监视器屏幕上分辨出下车的人是谁;另外,镜头由内切到外,也方便了过度,更顺畅衔接后面作家家中的镜头。类似的剪辑,在窃听、盗窃等经常利用监视器的影片中非常常见,剪辑类似的题材,要非常注意多条不同景别(实景、监视器画面)素材的节奏一致,它们最好来自于多机位同时拍摄,否则很容易穿帮。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个运用“顶针剪辑法”成功的剪辑段落。
所谓“顶针剪辑法”,就是以动作为前后镜头的剪辑点,而前后镜头之间情节被跳跃甚至几乎没有逻辑相关的镜头形式。比如说一个人在拳击场上被对手一拳击倒出镜,下一个镜头以跌倒的动作为剪辑点描述他倒在病床上,这种前后镜头之间的关系就形成了“顶针镜头”。
………………………………………………………………………16,17,18
而后面的段落,是一直生活在黑暗中,窃听并监视他人隐私的秘密警察的个人生活。一直孤独而执著地监视他人的生活,被隔离正常人际关系之外,下班后回到家空虚,唯有花钱买妓女。
…………………………………………………………………19,20,21,22
如上两个段落对比强烈,直接放到一起本已足够支撑起戏剧张力:监视者与被监视者同样都是那个庞大体制下的受害者。但是,导演为这两条平行的故事加入了一个强有力的支点,就是当窃听者与被窃听者性感相交的那一刻。
注意看这两个衔接镜头的构图是多么的相似,但冷暖色调的对比又是多么的强烈。在这里,顶针剪辑的技巧,使两边主人公的情感有了汇合点,实际上,这里也是整部影片的转折点。一个重要镜头,出现在适合的位置,往往胜似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