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短文是普通话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提高普通话测试成绩的重要途径。朗读训练对学生普通话的学习,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围绕测试大纲,明确朗读的要求,掌握朗读的要领,加强技巧训练。要求学生多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充分发挥朗读在普通话教学中的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全面提高学生普通话整体水平。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教学
短文朗读训练是普通话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它是学习普通话语音的重要环节。朗读训练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音节要素的准确发音;轻声、儿化、变调、语气词等音变要素的准确发音;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朗读要素的合理运用。朗读训练是普通话语音训练的继续、巩固和提高,又是一般口语交际训练的必要准备。朗读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有声言语的表达能力,并且有助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学习和储存大量优美的词汇和句式,通过朗读熟练运用语言技巧,对学好普通话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普通话水平测试主要是考察应试者说普通话的能力,应该紧紧围绕测试大纲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训练,充分发挥朗读在普通话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提高普通话水平。
1 明确朗读的要求
朗读是一种有声艺术,是运用清晰的语言,有感情、有技巧的读书。从学习普通话语音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朗读材料是为练发音,练说话准备的,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字音要正确、规范。由于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语音情况相当复杂,在语音基础部分练习时就会遇到很多难点音,到朗读时所有的语音缺陷和错误读音就会暴露出来。如常用字和多音字的读音不准,形近字经常读错;轻声词、儿化词和“啊”的音变发音不到位或读错等。因此在训练中要结合文章内容,针对不同学生的语音发音特点,设计出形象,直观,有效的训练方案。
2 掌握朗读的要领
普通话教材中共收纳了60篇名家名篇,这些短文都有很典型的语感节律,大部分学生由于平时练习不到位,认为朗读短文只要发音标准就可以了,在测试中失分率很高。然而真正要读好一篇文章,在测试中要拿较高分值,获得较高等级,光纠正语音方面的问题是不够的,还得要求学生掌握朗读要领,认真领会朗读材料的思想内容,正确把握作品的中心思想,明确朗读目的,并用一定的声音技巧把内容很好的传达出来,做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使听众随着朗读者感情的起伏跌宕,产生强烈共鸣,这样才能完满实现朗读目的。
2.1 掌握朗读内容
这是朗读准备工作的第一步,了解作品说的是什么。例如《海滨仲夏夜》这篇短文,朗读者首先要揣摩和体味文中描绘景物的声、形、色、态的词语,五个自然段描绘了五个相接又变幻画面,即“夕阳落山霞光图”,“启明天幕闪耀图”,“海港夜色灯光图”,“沙滩个人漫步图”,和“海滩人群休憩图”,借助这些形象感受,在大脑中清晰绘制出五副图,理清脉络,朗读时就可以突出各层次的意境特色,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2.2 确定朗读目的
朗读目的是指朗读者为什么要朗读这样的内容,这样主题的作品。不能脱离作品的内容,远离作品的主题思想另起炉灶,只有目的明确,朗读者的态度才能在声音、语气中自然的而不是自发的流露出来。鲜明的态度和真实的感情,才是朗读的灵魂。如《第一场雪》这篇短文是在胶东半岛连续遭受三年自然灾害之后,降下第一场雪时作者所写的一篇即景生情的散文。所以自然激起了“瑞雪丰年”的来年憧憬,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朗读的基调为欢乐愉悦。如《朋友和其它》该短文以自叙式的语言,通过朋友小叙,友情体验及其认知,抒发了自己独到深沉的人生感悟,朗读的基调为平稳深沉。
3 把握朗读表达技巧
现代的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都是以口头语言为基础,要求读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朗读使用的言语必须是活生生的口语,但朗读使用的口语又不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口语,它要求能艺术的运用语言技巧,用有声语言再创书面语言中的艺术形象,使听众得到艺术享受或活动更清晰的信息。它比自然口语更明亮、更生动、更具美感。朗读的言语过于夸张,容易给人以装腔作势,虚情假意的感觉,过于平淡像拉家常一样又显得乏味。作为口语艺术,要使朗读获得生动感人的效果,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朗读时要做到语调合适,停连恰当,重音明显,节奏得体。例如“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句话如果读成“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在“实在”前后略作停顿,突出了“赞美”二字,表达由衷肯定和赞许,这样停顿朗读效果就比较好。如:“一群群孩子在堆雪人,掷雪球。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这句中的“堆雪人”“掷雪球”“叫喊声”都是表示行为动作的,用以描绘孩子们在雪地上嬉戏的图景,朗读时重读,加快语速,以体现人们在美景中酣畅淋漓的快乐。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整篇文章抑扬交替,以抑为主,朗读时适合采用低沉的语气和较缓的节奏。在朗读训练中,各种技巧都不是单独使用,应根据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综合把握,灵和运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总之,我们在朗读教学中要学会巧妙的运用声音的“可塑性”,教师要多一些思考,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使朗读成为培养语感,学习语言,陶冶情操的艺术创造,艺术享受,并充分发挥朗读在普通话教学中的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普通话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组编《教师口语》1994年4月北京第一版
[2] 云南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普通话培训测试指南》四川大学出版社
[3] 崔梅、李江梅《语言交流连贯因素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教学
短文朗读训练是普通话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它是学习普通话语音的重要环节。朗读训练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音节要素的准确发音;轻声、儿化、变调、语气词等音变要素的准确发音;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朗读要素的合理运用。朗读训练是普通话语音训练的继续、巩固和提高,又是一般口语交际训练的必要准备。朗读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有声言语的表达能力,并且有助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学习和储存大量优美的词汇和句式,通过朗读熟练运用语言技巧,对学好普通话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普通话水平测试主要是考察应试者说普通话的能力,应该紧紧围绕测试大纲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训练,充分发挥朗读在普通话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提高普通话水平。
1 明确朗读的要求
朗读是一种有声艺术,是运用清晰的语言,有感情、有技巧的读书。从学习普通话语音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朗读材料是为练发音,练说话准备的,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字音要正确、规范。由于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语音情况相当复杂,在语音基础部分练习时就会遇到很多难点音,到朗读时所有的语音缺陷和错误读音就会暴露出来。如常用字和多音字的读音不准,形近字经常读错;轻声词、儿化词和“啊”的音变发音不到位或读错等。因此在训练中要结合文章内容,针对不同学生的语音发音特点,设计出形象,直观,有效的训练方案。
2 掌握朗读的要领
普通话教材中共收纳了60篇名家名篇,这些短文都有很典型的语感节律,大部分学生由于平时练习不到位,认为朗读短文只要发音标准就可以了,在测试中失分率很高。然而真正要读好一篇文章,在测试中要拿较高分值,获得较高等级,光纠正语音方面的问题是不够的,还得要求学生掌握朗读要领,认真领会朗读材料的思想内容,正确把握作品的中心思想,明确朗读目的,并用一定的声音技巧把内容很好的传达出来,做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使听众随着朗读者感情的起伏跌宕,产生强烈共鸣,这样才能完满实现朗读目的。
2.1 掌握朗读内容
这是朗读准备工作的第一步,了解作品说的是什么。例如《海滨仲夏夜》这篇短文,朗读者首先要揣摩和体味文中描绘景物的声、形、色、态的词语,五个自然段描绘了五个相接又变幻画面,即“夕阳落山霞光图”,“启明天幕闪耀图”,“海港夜色灯光图”,“沙滩个人漫步图”,和“海滩人群休憩图”,借助这些形象感受,在大脑中清晰绘制出五副图,理清脉络,朗读时就可以突出各层次的意境特色,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2.2 确定朗读目的
朗读目的是指朗读者为什么要朗读这样的内容,这样主题的作品。不能脱离作品的内容,远离作品的主题思想另起炉灶,只有目的明确,朗读者的态度才能在声音、语气中自然的而不是自发的流露出来。鲜明的态度和真实的感情,才是朗读的灵魂。如《第一场雪》这篇短文是在胶东半岛连续遭受三年自然灾害之后,降下第一场雪时作者所写的一篇即景生情的散文。所以自然激起了“瑞雪丰年”的来年憧憬,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朗读的基调为欢乐愉悦。如《朋友和其它》该短文以自叙式的语言,通过朋友小叙,友情体验及其认知,抒发了自己独到深沉的人生感悟,朗读的基调为平稳深沉。
3 把握朗读表达技巧
现代的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都是以口头语言为基础,要求读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朗读使用的言语必须是活生生的口语,但朗读使用的口语又不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口语,它要求能艺术的运用语言技巧,用有声语言再创书面语言中的艺术形象,使听众得到艺术享受或活动更清晰的信息。它比自然口语更明亮、更生动、更具美感。朗读的言语过于夸张,容易给人以装腔作势,虚情假意的感觉,过于平淡像拉家常一样又显得乏味。作为口语艺术,要使朗读获得生动感人的效果,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朗读时要做到语调合适,停连恰当,重音明显,节奏得体。例如“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句话如果读成“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在“实在”前后略作停顿,突出了“赞美”二字,表达由衷肯定和赞许,这样停顿朗读效果就比较好。如:“一群群孩子在堆雪人,掷雪球。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这句中的“堆雪人”“掷雪球”“叫喊声”都是表示行为动作的,用以描绘孩子们在雪地上嬉戏的图景,朗读时重读,加快语速,以体现人们在美景中酣畅淋漓的快乐。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整篇文章抑扬交替,以抑为主,朗读时适合采用低沉的语气和较缓的节奏。在朗读训练中,各种技巧都不是单独使用,应根据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综合把握,灵和运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总之,我们在朗读教学中要学会巧妙的运用声音的“可塑性”,教师要多一些思考,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使朗读成为培养语感,学习语言,陶冶情操的艺术创造,艺术享受,并充分发挥朗读在普通话教学中的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普通话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组编《教师口语》1994年4月北京第一版
[2] 云南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普通话培训测试指南》四川大学出版社
[3] 崔梅、李江梅《语言交流连贯因素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