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寿命不断延长,但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中,却将50岁左右甚至40多岁的人称为老人。本文广搜文献,指出媒体集体掉进这一误区的原因,提出明确老年界限,还他们一个健康的身心状态。
【关键词】老年界定新闻炒作误区危害
近年来,提前退休、提前下岗、一刀切、内退等一系列针对中年人的“单位政策”相继出台,这些“单位政策”大多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批准。于是,一些中年人失去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拿着不多的薪水“从头再来”。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了一种声音,他们几乎每天都在宣传50岁左右的人是“婆婆”、“爹爹”,天长日久,就给了社会一把尺度,用来丈量中年人中的人群,单位再依据这种声音,对他们采取相应裁员措施。
一、媒体对老年年龄界定的误区
2010年11月上旬,几乎全国媒体都报道了一位叫“蹦的”中年妇女。《楚天都市报》的标题是,《四川眉山590人姓氏怪,52岁婆婆叫“蹦的”》,还有的报道用调侃的方式说,这位婆婆从不蹦的①,各媒体的报道大体相似。2010年初,《三峡都市报》在报道一起行骗案时,称52岁的杨和国为“老头”。②
2007年,《武汉晨报》报道一位51岁的中年妇女整容,其标题写得很夸张:《怕黄昏恋“黄了”太婆忙整形》,这条新闻的导语这样写道:担心黄昏恋“黄了”,也希望晚年生活更精彩,家住武昌南湖51岁的胡婆婆,自认“资本很好”,欲整形与“蔷薇老妈”比美,并要求下巴要像周迅,身材要像林志玲。
2005年9月16日,《重庆晚报》报道52岁的铜梁县土桥镇高坡村妇女彭天辉重读小学一年级的事,报道的标题就是《实现梦想52岁婆婆上小学一年级》。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逮住一位50岁左右的男女就称老人、婆婆、爹爹,已经是一些媒体的通病。许多受众面对这样的称呼,大呼媒体不饶人。而当事人呢,面对这样的称呼,也只好认了。
二、媒体为什么会进入这样的误区
称50岁左右的人为爹爹婆婆,是要下点“狠心”的。为什么要把50岁左右的中年人称为爹爹婆婆呢?说到底,就是为了“做新闻”。
这得回到新闻的定义上来。按照大家公认的定义,所谓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有传播价值的事实③。51岁的中年妇女要整容,正常,但要突出这位妇女的怪诞行为,最好加上婆婆二字;52岁的妇女读小学一年级,不正常,本来就是新闻,但是,为了让它更不正常,最好利用年龄的反差,于是加上婆婆二字;中年妇女在人口普查中发现叫“蹦的”,应该算是一条趣味新闻,但是,为了突出它的离奇性,又得加上婆婆二字,以便与这个年纪的人蹦的就是怪诞相对照。
在正常的报道中也许它不是新闻,但是经过媒体的炒作,在某些方面的刻意强化会使它成为一个很吸引受众眼球的亮点。这类新闻“做”的成分比较明显。
这种做新闻的做法,应该说,在他们写新闻、编辑新闻的过程中,时时充满痛苦。他们刻意突出报道对象的“称谓”,利用称谓与其所做之事形成的反差来吸引受众的眼球,增强所谓的“卖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爆炸式”新闻引起轰动效应,扩大自身的影响,增加知名度,提高经济效益。说到底还是利益在作怪。
如果记者、编辑知道世界年龄划分法,而去故意制造炒作新闻,那就是记者、编辑们的失职;如果编辑、记者因为不知道世界年龄划分法,而无意识犯错,那只能说明他们知识的匮乏,知识结构老化。总之,对于老年界定的误区,记者、编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年龄划段的国际标准,我国的实际标准和我国古代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于2000年提出了新的世界年龄划分标准:45岁以下为青年,45-59岁为中年,60-74为年轻的老人或老年前期,75-89岁为中年老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这是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对年龄划段的标准。对于老中青特别是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于他们夯实抗衰老意志,有着积极的意义。
如果说世界卫生组织的年龄划界太过前卫,那么,我国目前所遵循的的实际标准,则应该是媒体人应知的常识资料:男60岁退休,女55岁以上退休,女性退休年龄还有争议,即使女性在55岁退休了,但办理老年优待证,还得等到60岁,可见,真正的老人,无论男女,都是60岁以后的事。
在人类平均寿命很低的古代社会,其老年的界限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年轻”。古人是怎样界定老人的呢?在《礼记·王制》中记载,“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大意是,年过五十可以在家拄拐杖,六十可以在乡拄拐杖,七十可以在国中柱拐杖,八十老人可以在朝廷上拄拐杖。年过九十,天子要上门访问,还要带上珍味。同样的记载说,人“五十始衰”,“五十不从力政”。看来,古代社会是把五十岁作为不从力政的“退休”年龄的,但是,官场退休年龄可以到七十岁,这是因为与体力劳动关系不大。
古人对于老人的划分如此严格,而现在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平均寿命已经提高了20岁左右。以传播主流价值观为己任的媒体,把50岁左右的男女称为老人,未免轻率。
四、媒体年龄划分误区的危害
中年人被媒体“老龄化”,已经产生了社会危害,停止这种危害,迫在眉睫。
1、对报道对象的危害:“我老了”
媒体的主要功能,是传播新闻事实。但它还有一个功能,就是“用事实说话”。媒体在选择社会新闻事实、在界定一个现象时,就是利用新闻传播观念的过程。媒体利用新闻天长日久地潜移默化影响受众,引导社会的舆论导向,这是媒体的职能。上述的错误宣传,将在社会上形成错误的年龄划段观念,从而对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这个年龄阶段的人们,在看到自己是老人的报道后,便会觉得自己真的老了,从此数着时间过日子,慢慢消沉,失去继续奋斗的动力。“中国45岁至54岁人群中约有54%已把自己看成是老人;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在想到自己变老时会心情沮丧;26%对变老有恐惧感”。这是国外一家健康医疗研究机构提供的权威数据,让人触目惊心。④
2、对社会的危害:老了就走人
相关部门大胆地裁减员工,提前要求员工下岗,媒体舆论的支持为他们提供了舆论依据。他们一刀切的做法将更加理直气壮,这样做的后果将导致很多正值壮年,完全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资源流失,不仅妨碍社会进步,同时也将加重国家的负担。
而反观一些发达国家,他们把退休年龄有意后移,其理由是,老年人的聪明才智要充分利用。该年龄段的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年龄都不老,为社会能做出很大的贡献。美国的退休年龄是65岁,目前已经后移2岁,到67岁才是退休年龄。美国人对年龄的理解与我国完全不同。他们很少会认为自己年老。他们的口号是,老来不俏何时俏,把自己打扮得很花俏很年轻,心理年轻了,生理也跟着年轻。这样的生存状态,跟美国媒体不把中年人当老年人宣传,是有关系的。
新闻媒体担负着为社会和大众服务的社会责任,这就要求媒体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立场报道新闻、传播信息。对于记者编辑来说,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强自身素质,扩大知识面,不知的弄懂,应知的必知。媒体要利用新价值观来影响社会,而不能被世俗的价值观所左右。只有用国际最前沿的新知识、新科学来发现新闻、传播新闻,来调整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才能对社会起到良性的引导作用,这才是媒体应该确立的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①陈红,《四川眉山590人姓氏怪,52岁婆婆叫“蹦的”》,《楚天都市报》,2010年11月9日
②黄明安,《52岁老头骗走68岁婆婆2.9万》,《三峡都市报》,2010年1月1日
③胡宏文:《新概念新闻学》,新华出版社,2005:8
④英国保柏(BUPA)健康小组于2010年9月23日发布的国际健康医疗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2010年9月24日中国新闻网,http://news.cn.yahoo.com/ypen/20100924。
(作者: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新闻系新闻学08601班学生)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老年界定新闻炒作误区危害
近年来,提前退休、提前下岗、一刀切、内退等一系列针对中年人的“单位政策”相继出台,这些“单位政策”大多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批准。于是,一些中年人失去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拿着不多的薪水“从头再来”。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了一种声音,他们几乎每天都在宣传50岁左右的人是“婆婆”、“爹爹”,天长日久,就给了社会一把尺度,用来丈量中年人中的人群,单位再依据这种声音,对他们采取相应裁员措施。
一、媒体对老年年龄界定的误区
2010年11月上旬,几乎全国媒体都报道了一位叫“蹦的”中年妇女。《楚天都市报》的标题是,《四川眉山590人姓氏怪,52岁婆婆叫“蹦的”》,还有的报道用调侃的方式说,这位婆婆从不蹦的①,各媒体的报道大体相似。2010年初,《三峡都市报》在报道一起行骗案时,称52岁的杨和国为“老头”。②
2007年,《武汉晨报》报道一位51岁的中年妇女整容,其标题写得很夸张:《怕黄昏恋“黄了”太婆忙整形》,这条新闻的导语这样写道:担心黄昏恋“黄了”,也希望晚年生活更精彩,家住武昌南湖51岁的胡婆婆,自认“资本很好”,欲整形与“蔷薇老妈”比美,并要求下巴要像周迅,身材要像林志玲。
2005年9月16日,《重庆晚报》报道52岁的铜梁县土桥镇高坡村妇女彭天辉重读小学一年级的事,报道的标题就是《实现梦想52岁婆婆上小学一年级》。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逮住一位50岁左右的男女就称老人、婆婆、爹爹,已经是一些媒体的通病。许多受众面对这样的称呼,大呼媒体不饶人。而当事人呢,面对这样的称呼,也只好认了。
二、媒体为什么会进入这样的误区
称50岁左右的人为爹爹婆婆,是要下点“狠心”的。为什么要把50岁左右的中年人称为爹爹婆婆呢?说到底,就是为了“做新闻”。
这得回到新闻的定义上来。按照大家公认的定义,所谓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有传播价值的事实③。51岁的中年妇女要整容,正常,但要突出这位妇女的怪诞行为,最好加上婆婆二字;52岁的妇女读小学一年级,不正常,本来就是新闻,但是,为了让它更不正常,最好利用年龄的反差,于是加上婆婆二字;中年妇女在人口普查中发现叫“蹦的”,应该算是一条趣味新闻,但是,为了突出它的离奇性,又得加上婆婆二字,以便与这个年纪的人蹦的就是怪诞相对照。
在正常的报道中也许它不是新闻,但是经过媒体的炒作,在某些方面的刻意强化会使它成为一个很吸引受众眼球的亮点。这类新闻“做”的成分比较明显。
这种做新闻的做法,应该说,在他们写新闻、编辑新闻的过程中,时时充满痛苦。他们刻意突出报道对象的“称谓”,利用称谓与其所做之事形成的反差来吸引受众的眼球,增强所谓的“卖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爆炸式”新闻引起轰动效应,扩大自身的影响,增加知名度,提高经济效益。说到底还是利益在作怪。
如果记者、编辑知道世界年龄划分法,而去故意制造炒作新闻,那就是记者、编辑们的失职;如果编辑、记者因为不知道世界年龄划分法,而无意识犯错,那只能说明他们知识的匮乏,知识结构老化。总之,对于老年界定的误区,记者、编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年龄划段的国际标准,我国的实际标准和我国古代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于2000年提出了新的世界年龄划分标准:45岁以下为青年,45-59岁为中年,60-74为年轻的老人或老年前期,75-89岁为中年老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这是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对年龄划段的标准。对于老中青特别是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于他们夯实抗衰老意志,有着积极的意义。
如果说世界卫生组织的年龄划界太过前卫,那么,我国目前所遵循的的实际标准,则应该是媒体人应知的常识资料:男60岁退休,女55岁以上退休,女性退休年龄还有争议,即使女性在55岁退休了,但办理老年优待证,还得等到60岁,可见,真正的老人,无论男女,都是60岁以后的事。
在人类平均寿命很低的古代社会,其老年的界限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年轻”。古人是怎样界定老人的呢?在《礼记·王制》中记载,“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大意是,年过五十可以在家拄拐杖,六十可以在乡拄拐杖,七十可以在国中柱拐杖,八十老人可以在朝廷上拄拐杖。年过九十,天子要上门访问,还要带上珍味。同样的记载说,人“五十始衰”,“五十不从力政”。看来,古代社会是把五十岁作为不从力政的“退休”年龄的,但是,官场退休年龄可以到七十岁,这是因为与体力劳动关系不大。
古人对于老人的划分如此严格,而现在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平均寿命已经提高了20岁左右。以传播主流价值观为己任的媒体,把50岁左右的男女称为老人,未免轻率。
四、媒体年龄划分误区的危害
中年人被媒体“老龄化”,已经产生了社会危害,停止这种危害,迫在眉睫。
1、对报道对象的危害:“我老了”
媒体的主要功能,是传播新闻事实。但它还有一个功能,就是“用事实说话”。媒体在选择社会新闻事实、在界定一个现象时,就是利用新闻传播观念的过程。媒体利用新闻天长日久地潜移默化影响受众,引导社会的舆论导向,这是媒体的职能。上述的错误宣传,将在社会上形成错误的年龄划段观念,从而对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这个年龄阶段的人们,在看到自己是老人的报道后,便会觉得自己真的老了,从此数着时间过日子,慢慢消沉,失去继续奋斗的动力。“中国45岁至54岁人群中约有54%已把自己看成是老人;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在想到自己变老时会心情沮丧;26%对变老有恐惧感”。这是国外一家健康医疗研究机构提供的权威数据,让人触目惊心。④
2、对社会的危害:老了就走人
相关部门大胆地裁减员工,提前要求员工下岗,媒体舆论的支持为他们提供了舆论依据。他们一刀切的做法将更加理直气壮,这样做的后果将导致很多正值壮年,完全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资源流失,不仅妨碍社会进步,同时也将加重国家的负担。
而反观一些发达国家,他们把退休年龄有意后移,其理由是,老年人的聪明才智要充分利用。该年龄段的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年龄都不老,为社会能做出很大的贡献。美国的退休年龄是65岁,目前已经后移2岁,到67岁才是退休年龄。美国人对年龄的理解与我国完全不同。他们很少会认为自己年老。他们的口号是,老来不俏何时俏,把自己打扮得很花俏很年轻,心理年轻了,生理也跟着年轻。这样的生存状态,跟美国媒体不把中年人当老年人宣传,是有关系的。
新闻媒体担负着为社会和大众服务的社会责任,这就要求媒体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立场报道新闻、传播信息。对于记者编辑来说,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强自身素质,扩大知识面,不知的弄懂,应知的必知。媒体要利用新价值观来影响社会,而不能被世俗的价值观所左右。只有用国际最前沿的新知识、新科学来发现新闻、传播新闻,来调整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才能对社会起到良性的引导作用,这才是媒体应该确立的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①陈红,《四川眉山590人姓氏怪,52岁婆婆叫“蹦的”》,《楚天都市报》,2010年11月9日
②黄明安,《52岁老头骗走68岁婆婆2.9万》,《三峡都市报》,2010年1月1日
③胡宏文:《新概念新闻学》,新华出版社,2005:8
④英国保柏(BUPA)健康小组于2010年9月23日发布的国际健康医疗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2010年9月24日中国新闻网,http://news.cn.yahoo.com/ypen/20100924。
(作者: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新闻系新闻学08601班学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