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2月13日,中国海监飞机飞入钓鱼岛的领空。日本媒体称,这是自1958年以来中国公务飞机第一次飞入钓鱼岛领空。中方第一次实现了海上和空中的立体巡航,引起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同时,日本的九架战机升空干扰。之后又有几次中国海监执法飞机在国际空域飞行,但也遇到了日方战机的紧急升空干扰。后几次,不是在钓鱼岛领空,而是在距离钓鱼岛还有100公里的地方。那么,大家会问,离得那么远日方为何拦截?我们出的海监民用飞机,日方出的是军机,我们应该怎么来判断这个形势?一种看法认为“看样子中日要打起来了”。也听到有人问“我们的空军哪去了?”我想从这里切入,谈谈钓鱼岛争议与当前的中日关系。
中日钓鱼岛争议
首先,我用一个图来做些说明。这个图是日本防卫白皮书上的图,它标出了一些线。
大家可以看一下,中间虚线是日本单方面设定的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东海中间线”。他企图以此为根据,和中国划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在中间线的中间部分有一些是日文的字,大家可以从当中看到有“白桦”。“白桦”就是我们的春晓油气田。我们的这些油气田都被日本篡改了名字。在日本的防卫白皮书和其他相关政府文件上,从2004年以后都是这样标示的。实际上也是通过篡改中国油气田的名称,造成一种好像这些油气田是日本的或是有争议的印象。这是他们惯用的手法。包括钓鱼岛,日本把它改成“鱼钓岛”。在1900年,也就是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之后又经过五年,才根据英文说法把钓鱼岛改称“尖阁列岛”。日本总是通过改变名称的方式来混淆视听。其实日本是利用甲午战争获胜之机,于1895年1月14日秘密举行内阁会议,窃占了中国的钓鱼岛。之后,日本又通过1895年4月17日签署的《马关条约》,殖民统治台湾50年,对钓鱼岛进行了殖民开拓。
那么,我们看到的这条红色的实线,就是中国最近向联合国大陆架委员会申报的关于我国外大陆架划界的方案,就是在200海里大陆架、专属经济区之外,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水深2500米以上的部分,大陆架还可以延伸150海里,这样就有350海里的大陆架,直至冲绳海槽。那么,这第三条线,就是蓝色的这条线,是直角划的,这是在东海的中间线,与中国大陆之间的这条线是什么线?这条线就是日本所谓的航空识别圈的外缘线。那么,这条线靠东部,就是他所设定的航空识别区。
有人提到一个概念,就是中国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这个概念是媒体使用的,就国际法来说,是不准确的。因为国土是有领空、领海的,而实际上300万平方公里是指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不能把它的上浮水域视为我国领海,除了经济资源的专有以外,是国际公海,其上空是国际空域,而非我国领空。维权首先要确权,而不能越权,否则就会引起国际上的误解。
例如,如果把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都视为领海,就会涉及美国所说的“航海自由”议题,就会涉及你在国际上是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是不是一个称霸的国家?所以我们在提出相关看法的时候,一定要懂得国际法上的一些概念,然后慎提。不然老百姓更糊涂。我们看,日本擅自单方面划定的航空识别圈,实际上这个地方的上空是国际空域,下面是中国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也就是说,日本是在中国部分专属经济区的上空延伸了它所谓的航空识别圈。那么这个圈是在什么时候搞的呢?是日本在1969年初步确定的。原来是战后初期美国在冲绳和台湾驻军的时候划定的。美国在1971年与日本达成归还冲绳协议。协议于1972年生效后日本从美国手中继承了这个航空识别圈,并把钓鱼岛包括其中。中国当时就表示反对。
但是,只要我们的军机还有执法飞机,飞越过日本单方面设定的航空识别区的外缘,它就会立即有军机紧急升空,进行跟踪、监视、驱离警示。从中国的立场上讲,绝不承认日本划的这个圈,早在40多年前,我们就反对。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事实,从1972年40年来,日本以日美同盟为后盾,坚持这个航空识别圈,而过去我们海空力量有限,实际上没有多少军用或海监飞机飞越这一空域。所以对这个问题不是很突出很敏感。我们国防的主要任务是,保卫中国大陆和领土边界及领海不受侵犯,另外还要应对台湾问题,防止“台独”分裂。日本当年主要是防范前苏联。所以中日之间这样的问题并不突出。
但是,这种情况在21世纪以来已发生变化。据日本防卫省统计,2011年度日本针对中国紧急升空的军机次数已达150多次,占日本全年紧急升空的军机总数的37%。那么,其他部分是针对谁的呢,主要是针对俄罗斯的,一共250多次紧急升空,所占比重是58%。不过,日本每年拦截中国飞机的次数在逐年上升。 截至2012年12月的9个月内,已达160多次。
2012年12月13日出现的情况与以往是不同的,中国海监飞机飞入钓鱼岛的中国领空。但是,日本认为那个领空是他的,所以日本媒体大肆报道,所谓“1958年以来中国的飞机第一次入侵日本的领空”。日本老百姓也会产生同样的看法。因此如何在维权的同时做好日本民众的工作和对国际的说明,需要认真考虑。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的飞机在距钓鱼岛一百多公里外,离那么远,日方军机就紧急升空拦截?从现有报道看,中方飞机的方向从西北向东南飞的,而不是从钓鱼岛的正西方向钓鱼岛飞。如果飞机从正西方靠近台湾的部分向正东方飞行的话,也许接近钓鱼岛是40、30公里,日方也都不会紧急升空。大家看这个图就知道了,因为这条线是日方设定的在钓鱼岛西侧的航空识别圈。台湾和日本之间,有一个各自设定的航空识别圈的问题。但是,如果我方飞机是从上边,即从北边往东飞,之后再折下来往南飞,就是说飞机越过了日方所设定的航空识别圈外缘线,就不管你去不去钓鱼岛,离钓鱼岛有多远,日方军机都会立即升空,就是离钓鱼岛还有200公里,它也会立即紧急升空。
再有一个就是打不打得起来的问题。这需要了解基本情况:首先,在钓鱼岛海域,我们是海监飞机,而不是军机,日方对我们飞机主动实行攻击是不太可能的。现阶段,日本尚未修改宪法第九条,日本难以主动对中国的执法船只进行主动攻击。这是日本现行宪法不允许的。但是,如果日本修改宪法第九条之后,战后的日本就可能变成另外一个日本,国家发展模式就会发生转型,即国家形态就会发生改变。日本是否走和平发展道路就可能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
国家模式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样板。国家模式就是一个国家在社会形态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一个国家在一个特定的时期所形成的国家形态。国家模式是一个客观存在,关系到国家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性质,值得认真研究。那么,日本在现有法律框架内,什么情况可以用兵呢?无论是军舰还是民船,如果有对日本自卫队的人员或装备进行武力攻击的时候,日方马上就会动用武力予以反击。这就是日本所说的专属防卫。所以2012年8月15日,香港的“保钓船”上的人登岛以后,日方就把“保钓船”搜了个底朝天。搜什么,就是看船上有没有“凶器”。如果有,处理的方式可能就不一样。日本这个国家在历史上惯于搞突然偷袭。安倍晋三上任后说暂时不部署,但是大家一定要留一个心眼,也许他哪天抓住一个“口实”,例如港台“保钓”人士要登岛等,就会立即偷袭登岛。所以我们不要轻信一时的表态。
下面我谈几个基本估计:第一,中日两国应该从战略高度来妥善处理好中日关系当中的钓鱼岛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是战略?大家都非常清楚,战略就是从全局和长远看问题。我觉得,首先要思考海洋权益的局部和全局。钓鱼岛是个局部问题,但是我们之所以要坚决捍卫钓鱼岛领土主权,因为它可能牵动我们整个海洋权益的全局。处理得好有利于这个全局,处理不好也会有损于这个全局。
第二,从中日关系角度看,钓鱼岛问题是一个从1894年甲午战争到现在遗留的一个局部领土争议问题,但处理不好很可能影响两国关系全局,甚至更大的国际战略格局变化。那么,我们怎么处理为好,有几项选择:第一个是全局和局部我们单方都有所获益;第二个是在局部有所获,但是在全局有损失;第三个是我们在全局有所获,在局部有损失;第四个是局部和全局全面受损。我头脑中有这么四个逻辑。第一个选项显然缺乏可能性;第二个选项是我们现在有可能经历而并非理想的选项;第三是,迄今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时代,我们为了两国关系全局,暂时在局部利益上忍了。今后一定要避免出现第四种局面,即防止局部与全局皆失。现在我想跳出从中方单方获益或受损的思路,从更高的战略视野,提出第五个选项。即中日双方在局部和全局谋求实现共赢,用多种方式解决不同层次的矛盾。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有哲学头脑才会有战略思考,才有大智慧。毛泽东、邓小平是具有哲学头脑的战略家。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借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相关论述也是有哲学思考的,特别是提出我们要用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与十七大报告不同的就是加了“共赢”这两个字,是十七大以来的一个发展,现在的关键是在钓鱼岛问题上如何具体落实。如果能把它落实到钓鱼岛问题的外交实践上,就能做到我说的第五个选项,就是中日双方在局部和全局共赢。这是最高难的,但并非绝无可能。近年来,我们的社会出现一种值得警惕的倾向,一提到岛屿海权争议,网上和某些电视媒体就是“打打杀杀”。或许是由于这些媒体负责人追求点击率和收视率造成的。结果,在日本右翼势力刻意的刺激下,中国一些人就从网上走上街头,甚至出现打砸抢烧的违法犯罪行为。这种以爱国为幌子,对社会实施报复破坏活动的行径不仅严重损害中国形象,而且在客观为日本右翼势力“助选”,严重损害我国的战略全局。只有加强法斗文争,减少过激言行,才能止损。
顺便说一下,未来20年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战略问题,或者说最要注意避免的战略风险是什么?那就是中国如何避免成为二战以后第三个失败的“世界老二”。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老大美国的地位没有根本改变,而世界格局大变化主要是“世界老二”的兴衰和易位。第一个“老二”苏联和平解体;第二个“世界老二”日本是美国的盟国,但也和平衰落,1994年日本经济规模(GDP)接近美国的80%,现在只相当于美国的35%。2010年中国成为第三个“世界老二”,对美国来说,等于是前苏联和日本叠加在一起的“复合型挑战者”。在未来10~20年,中国不当一个失败的“世界老二”就是战略的最大成功。如果中国成为第三个失败的“世界老二”,别说什么海权,就连国之陆权也会失去根本保障。所以战略家要抓住全局,不谈全局不足以论局部,不看效益不足以论动机。再有,就是要有安全成本概念,要提倡争取可持续的安全,而不是一代人的胜利或安全。如果靠战争手段,即使能打赢一仗,但失败的一方强大后还要来报仇,这就难以实现可持续的安全。
今后的中日关系
就钓鱼岛和今后的中日关系问题而言,我认为有以下四对关系值得思考:
第一,民间是基础,政府是关键。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2012年被中日两国政府定为“国民交流友好年”,但结果怎么样?大家都看到了。这是极为具有讽刺意味的。因为日本政府不负责任地“购岛”,两国民间的感情大受伤害。过去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也曾经引起了类似现象发生。中日友好不是民间一厢情愿的,政府是关键因素。
第二,经济是基础,政治是关键。经济作为基础,能使一个国家繁荣,但要使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稳定,政治是关键。中日政治关系如果冷淡,老百姓的感情便难以改善。如果中日政治关系得到改善,中日民间感情就会向好的方面发展。这是反复实践证明的。另外,中日政治关系恶化,两国经贸关系也会受损。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必然的。如果政治关系得以改善,中日两国的经贸合作的潜力就会发挥出来。日本政府企图对华实行“政经分离”的政策是行不通的。这早在当年的岸信介内阁时就曾提出来过。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因为他们既想跟台湾保持“官方”关系,搞“一中一台”、“两个中国”,又想跟大陆发展经贸关系。这根本办不到,所以中日邦交迟迟不能实现正常化。现在如果日本既想在钓鱼岛占便宜,拉着美国进来抗衡中国,又想在中国市场占便宜,搞“政经分离”,能做到吗?即便我们政府不出台经济制裁措施,但老百姓作为市场经济的消费者也有选择商品的权利,所以作为商家必须尊重消费者,否则没法做生意。所以我认为,政治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当然,经济因素也会对政治产生影响。
第三,利益是基础,决策是关键。决策取决于对利益的认知,取决于对局部利益、核心利益、全局利益的认定。不适当地把尚待解决的领土、领海争议作为核心利益,不仅不利于缓解矛盾,反而可能使对方造成误解,并缩小自身政策的选择的回旋余地。在决策过程中,韬光养晦时要坚持原则、积极进取,而有所为时要量力而行,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
第四,实力是基础,机遇是关键。当你在实力比较弱的时候,如果抓住了机遇,照样能干得很漂亮。相反,有实力,但错过了机遇,只能去吃后悔药。中国现在虽说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人均国内总产值(GDP)仍是日本的1/7。实力这个基础很重要。我们可以给自己打气说人是决定的因素,但现代化战争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我们强调维护制海权,但是如果没有制空权,制海权只靠海军是不行的。一定要有海空一体、平衡配套的联合作战体系。离开制空权,就会丧失制海权。现在关键是要抓住机遇,增强综合国力。
野田内阁“购岛”给中国带来三大机遇:第一个机遇,可以就钓鱼岛属于中国的各种根据向国际社会做充分的说明;第二个机遇,可以实现钓鱼岛领海的执法巡航;第三个机遇,可以加强中国各兵种的现代化建设,迎来海空国防力量的大发展。与此同时,中国要严格遵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不称霸,反霸权,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日关系围绕钓鱼岛问题尖锐对立。有时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挑战可以转化为机遇。某些看似不可能的事,但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在各方努力和正确决策下,就可能产生具有突破性的进展。在我国,在钓鱼岛领海执法巡航常态化的情况下,对外说理斗争就显得更为重要。否则,日本广大群众会不理解,日本右翼就会推动日本政府增强军备,对外采取强硬立场,甚至谋求修改宪法。那种忽视向对方耐心、细致说明,而误认为只要说硬话、办硬事就能搞定一切的想法是脱离实际的主观想象,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也是缺乏战略思维的一种表现。如果能做到及时、充分、有针对性的说明,日本许多民众的看法或许就会发生改变,甚至发生重要变化。最近,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本国内出现的愈来愈多的不同声音就是例证。
最后,我想强调一个观念:捍卫钓鱼岛的领土主权涉及甲午战争日本侵略扩张的历史,既然日方不愿承认搁置,我方就要不争则已,一争到底,绝不退让。今后,在条件成熟后,可以考虑多样化、多元化的共同开发。机遇很重要。今年,中国海峡两岸可以实现围绕钓鱼岛的海上观光旅游共同开发;成功后再过渡到海峡两岸与日本冲绳地方进行海上观光旅游共同开发合作。通过这种方式,完全可以把钓鱼岛这个可能导致中日军事冲突或战争的“热点”,变成一个求同超异、和平生财、携手共赢的“卖点”。到时候,中国的海监船和日本的海保船的任务的性质也可能从对抗转向合作。总之,空谈不如实干。我相信,中日两国事业家中的有识之士,有朝一日肯定能把它做成一个中日友好的开发项目,而隔空对骂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中日钓鱼岛争议
首先,我用一个图来做些说明。这个图是日本防卫白皮书上的图,它标出了一些线。
大家可以看一下,中间虚线是日本单方面设定的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东海中间线”。他企图以此为根据,和中国划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在中间线的中间部分有一些是日文的字,大家可以从当中看到有“白桦”。“白桦”就是我们的春晓油气田。我们的这些油气田都被日本篡改了名字。在日本的防卫白皮书和其他相关政府文件上,从2004年以后都是这样标示的。实际上也是通过篡改中国油气田的名称,造成一种好像这些油气田是日本的或是有争议的印象。这是他们惯用的手法。包括钓鱼岛,日本把它改成“鱼钓岛”。在1900年,也就是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之后又经过五年,才根据英文说法把钓鱼岛改称“尖阁列岛”。日本总是通过改变名称的方式来混淆视听。其实日本是利用甲午战争获胜之机,于1895年1月14日秘密举行内阁会议,窃占了中国的钓鱼岛。之后,日本又通过1895年4月17日签署的《马关条约》,殖民统治台湾50年,对钓鱼岛进行了殖民开拓。
那么,我们看到的这条红色的实线,就是中国最近向联合国大陆架委员会申报的关于我国外大陆架划界的方案,就是在200海里大陆架、专属经济区之外,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水深2500米以上的部分,大陆架还可以延伸150海里,这样就有350海里的大陆架,直至冲绳海槽。那么,这第三条线,就是蓝色的这条线,是直角划的,这是在东海的中间线,与中国大陆之间的这条线是什么线?这条线就是日本所谓的航空识别圈的外缘线。那么,这条线靠东部,就是他所设定的航空识别区。
有人提到一个概念,就是中国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这个概念是媒体使用的,就国际法来说,是不准确的。因为国土是有领空、领海的,而实际上300万平方公里是指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不能把它的上浮水域视为我国领海,除了经济资源的专有以外,是国际公海,其上空是国际空域,而非我国领空。维权首先要确权,而不能越权,否则就会引起国际上的误解。
例如,如果把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都视为领海,就会涉及美国所说的“航海自由”议题,就会涉及你在国际上是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是不是一个称霸的国家?所以我们在提出相关看法的时候,一定要懂得国际法上的一些概念,然后慎提。不然老百姓更糊涂。我们看,日本擅自单方面划定的航空识别圈,实际上这个地方的上空是国际空域,下面是中国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也就是说,日本是在中国部分专属经济区的上空延伸了它所谓的航空识别圈。那么这个圈是在什么时候搞的呢?是日本在1969年初步确定的。原来是战后初期美国在冲绳和台湾驻军的时候划定的。美国在1971年与日本达成归还冲绳协议。协议于1972年生效后日本从美国手中继承了这个航空识别圈,并把钓鱼岛包括其中。中国当时就表示反对。
但是,只要我们的军机还有执法飞机,飞越过日本单方面设定的航空识别区的外缘,它就会立即有军机紧急升空,进行跟踪、监视、驱离警示。从中国的立场上讲,绝不承认日本划的这个圈,早在40多年前,我们就反对。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事实,从1972年40年来,日本以日美同盟为后盾,坚持这个航空识别圈,而过去我们海空力量有限,实际上没有多少军用或海监飞机飞越这一空域。所以对这个问题不是很突出很敏感。我们国防的主要任务是,保卫中国大陆和领土边界及领海不受侵犯,另外还要应对台湾问题,防止“台独”分裂。日本当年主要是防范前苏联。所以中日之间这样的问题并不突出。
但是,这种情况在21世纪以来已发生变化。据日本防卫省统计,2011年度日本针对中国紧急升空的军机次数已达150多次,占日本全年紧急升空的军机总数的37%。那么,其他部分是针对谁的呢,主要是针对俄罗斯的,一共250多次紧急升空,所占比重是58%。不过,日本每年拦截中国飞机的次数在逐年上升。 截至2012年12月的9个月内,已达160多次。
2012年12月13日出现的情况与以往是不同的,中国海监飞机飞入钓鱼岛的中国领空。但是,日本认为那个领空是他的,所以日本媒体大肆报道,所谓“1958年以来中国的飞机第一次入侵日本的领空”。日本老百姓也会产生同样的看法。因此如何在维权的同时做好日本民众的工作和对国际的说明,需要认真考虑。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的飞机在距钓鱼岛一百多公里外,离那么远,日方军机就紧急升空拦截?从现有报道看,中方飞机的方向从西北向东南飞的,而不是从钓鱼岛的正西方向钓鱼岛飞。如果飞机从正西方靠近台湾的部分向正东方飞行的话,也许接近钓鱼岛是40、30公里,日方也都不会紧急升空。大家看这个图就知道了,因为这条线是日方设定的在钓鱼岛西侧的航空识别圈。台湾和日本之间,有一个各自设定的航空识别圈的问题。但是,如果我方飞机是从上边,即从北边往东飞,之后再折下来往南飞,就是说飞机越过了日方所设定的航空识别圈外缘线,就不管你去不去钓鱼岛,离钓鱼岛有多远,日方军机都会立即升空,就是离钓鱼岛还有200公里,它也会立即紧急升空。
再有一个就是打不打得起来的问题。这需要了解基本情况:首先,在钓鱼岛海域,我们是海监飞机,而不是军机,日方对我们飞机主动实行攻击是不太可能的。现阶段,日本尚未修改宪法第九条,日本难以主动对中国的执法船只进行主动攻击。这是日本现行宪法不允许的。但是,如果日本修改宪法第九条之后,战后的日本就可能变成另外一个日本,国家发展模式就会发生转型,即国家形态就会发生改变。日本是否走和平发展道路就可能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
国家模式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样板。国家模式就是一个国家在社会形态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一个国家在一个特定的时期所形成的国家形态。国家模式是一个客观存在,关系到国家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性质,值得认真研究。那么,日本在现有法律框架内,什么情况可以用兵呢?无论是军舰还是民船,如果有对日本自卫队的人员或装备进行武力攻击的时候,日方马上就会动用武力予以反击。这就是日本所说的专属防卫。所以2012年8月15日,香港的“保钓船”上的人登岛以后,日方就把“保钓船”搜了个底朝天。搜什么,就是看船上有没有“凶器”。如果有,处理的方式可能就不一样。日本这个国家在历史上惯于搞突然偷袭。安倍晋三上任后说暂时不部署,但是大家一定要留一个心眼,也许他哪天抓住一个“口实”,例如港台“保钓”人士要登岛等,就会立即偷袭登岛。所以我们不要轻信一时的表态。
下面我谈几个基本估计:第一,中日两国应该从战略高度来妥善处理好中日关系当中的钓鱼岛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是战略?大家都非常清楚,战略就是从全局和长远看问题。我觉得,首先要思考海洋权益的局部和全局。钓鱼岛是个局部问题,但是我们之所以要坚决捍卫钓鱼岛领土主权,因为它可能牵动我们整个海洋权益的全局。处理得好有利于这个全局,处理不好也会有损于这个全局。
第二,从中日关系角度看,钓鱼岛问题是一个从1894年甲午战争到现在遗留的一个局部领土争议问题,但处理不好很可能影响两国关系全局,甚至更大的国际战略格局变化。那么,我们怎么处理为好,有几项选择:第一个是全局和局部我们单方都有所获益;第二个是在局部有所获,但是在全局有损失;第三个是我们在全局有所获,在局部有损失;第四个是局部和全局全面受损。我头脑中有这么四个逻辑。第一个选项显然缺乏可能性;第二个选项是我们现在有可能经历而并非理想的选项;第三是,迄今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时代,我们为了两国关系全局,暂时在局部利益上忍了。今后一定要避免出现第四种局面,即防止局部与全局皆失。现在我想跳出从中方单方获益或受损的思路,从更高的战略视野,提出第五个选项。即中日双方在局部和全局谋求实现共赢,用多种方式解决不同层次的矛盾。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有哲学头脑才会有战略思考,才有大智慧。毛泽东、邓小平是具有哲学头脑的战略家。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借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相关论述也是有哲学思考的,特别是提出我们要用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与十七大报告不同的就是加了“共赢”这两个字,是十七大以来的一个发展,现在的关键是在钓鱼岛问题上如何具体落实。如果能把它落实到钓鱼岛问题的外交实践上,就能做到我说的第五个选项,就是中日双方在局部和全局共赢。这是最高难的,但并非绝无可能。近年来,我们的社会出现一种值得警惕的倾向,一提到岛屿海权争议,网上和某些电视媒体就是“打打杀杀”。或许是由于这些媒体负责人追求点击率和收视率造成的。结果,在日本右翼势力刻意的刺激下,中国一些人就从网上走上街头,甚至出现打砸抢烧的违法犯罪行为。这种以爱国为幌子,对社会实施报复破坏活动的行径不仅严重损害中国形象,而且在客观为日本右翼势力“助选”,严重损害我国的战略全局。只有加强法斗文争,减少过激言行,才能止损。
顺便说一下,未来20年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战略问题,或者说最要注意避免的战略风险是什么?那就是中国如何避免成为二战以后第三个失败的“世界老二”。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老大美国的地位没有根本改变,而世界格局大变化主要是“世界老二”的兴衰和易位。第一个“老二”苏联和平解体;第二个“世界老二”日本是美国的盟国,但也和平衰落,1994年日本经济规模(GDP)接近美国的80%,现在只相当于美国的35%。2010年中国成为第三个“世界老二”,对美国来说,等于是前苏联和日本叠加在一起的“复合型挑战者”。在未来10~20年,中国不当一个失败的“世界老二”就是战略的最大成功。如果中国成为第三个失败的“世界老二”,别说什么海权,就连国之陆权也会失去根本保障。所以战略家要抓住全局,不谈全局不足以论局部,不看效益不足以论动机。再有,就是要有安全成本概念,要提倡争取可持续的安全,而不是一代人的胜利或安全。如果靠战争手段,即使能打赢一仗,但失败的一方强大后还要来报仇,这就难以实现可持续的安全。
今后的中日关系
就钓鱼岛和今后的中日关系问题而言,我认为有以下四对关系值得思考:
第一,民间是基础,政府是关键。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2012年被中日两国政府定为“国民交流友好年”,但结果怎么样?大家都看到了。这是极为具有讽刺意味的。因为日本政府不负责任地“购岛”,两国民间的感情大受伤害。过去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也曾经引起了类似现象发生。中日友好不是民间一厢情愿的,政府是关键因素。
第二,经济是基础,政治是关键。经济作为基础,能使一个国家繁荣,但要使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稳定,政治是关键。中日政治关系如果冷淡,老百姓的感情便难以改善。如果中日政治关系得到改善,中日民间感情就会向好的方面发展。这是反复实践证明的。另外,中日政治关系恶化,两国经贸关系也会受损。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必然的。如果政治关系得以改善,中日两国的经贸合作的潜力就会发挥出来。日本政府企图对华实行“政经分离”的政策是行不通的。这早在当年的岸信介内阁时就曾提出来过。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因为他们既想跟台湾保持“官方”关系,搞“一中一台”、“两个中国”,又想跟大陆发展经贸关系。这根本办不到,所以中日邦交迟迟不能实现正常化。现在如果日本既想在钓鱼岛占便宜,拉着美国进来抗衡中国,又想在中国市场占便宜,搞“政经分离”,能做到吗?即便我们政府不出台经济制裁措施,但老百姓作为市场经济的消费者也有选择商品的权利,所以作为商家必须尊重消费者,否则没法做生意。所以我认为,政治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当然,经济因素也会对政治产生影响。
第三,利益是基础,决策是关键。决策取决于对利益的认知,取决于对局部利益、核心利益、全局利益的认定。不适当地把尚待解决的领土、领海争议作为核心利益,不仅不利于缓解矛盾,反而可能使对方造成误解,并缩小自身政策的选择的回旋余地。在决策过程中,韬光养晦时要坚持原则、积极进取,而有所为时要量力而行,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
第四,实力是基础,机遇是关键。当你在实力比较弱的时候,如果抓住了机遇,照样能干得很漂亮。相反,有实力,但错过了机遇,只能去吃后悔药。中国现在虽说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人均国内总产值(GDP)仍是日本的1/7。实力这个基础很重要。我们可以给自己打气说人是决定的因素,但现代化战争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我们强调维护制海权,但是如果没有制空权,制海权只靠海军是不行的。一定要有海空一体、平衡配套的联合作战体系。离开制空权,就会丧失制海权。现在关键是要抓住机遇,增强综合国力。
野田内阁“购岛”给中国带来三大机遇:第一个机遇,可以就钓鱼岛属于中国的各种根据向国际社会做充分的说明;第二个机遇,可以实现钓鱼岛领海的执法巡航;第三个机遇,可以加强中国各兵种的现代化建设,迎来海空国防力量的大发展。与此同时,中国要严格遵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不称霸,反霸权,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日关系围绕钓鱼岛问题尖锐对立。有时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挑战可以转化为机遇。某些看似不可能的事,但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在各方努力和正确决策下,就可能产生具有突破性的进展。在我国,在钓鱼岛领海执法巡航常态化的情况下,对外说理斗争就显得更为重要。否则,日本广大群众会不理解,日本右翼就会推动日本政府增强军备,对外采取强硬立场,甚至谋求修改宪法。那种忽视向对方耐心、细致说明,而误认为只要说硬话、办硬事就能搞定一切的想法是脱离实际的主观想象,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也是缺乏战略思维的一种表现。如果能做到及时、充分、有针对性的说明,日本许多民众的看法或许就会发生改变,甚至发生重要变化。最近,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本国内出现的愈来愈多的不同声音就是例证。
最后,我想强调一个观念:捍卫钓鱼岛的领土主权涉及甲午战争日本侵略扩张的历史,既然日方不愿承认搁置,我方就要不争则已,一争到底,绝不退让。今后,在条件成熟后,可以考虑多样化、多元化的共同开发。机遇很重要。今年,中国海峡两岸可以实现围绕钓鱼岛的海上观光旅游共同开发;成功后再过渡到海峡两岸与日本冲绳地方进行海上观光旅游共同开发合作。通过这种方式,完全可以把钓鱼岛这个可能导致中日军事冲突或战争的“热点”,变成一个求同超异、和平生财、携手共赢的“卖点”。到时候,中国的海监船和日本的海保船的任务的性质也可能从对抗转向合作。总之,空谈不如实干。我相信,中日两国事业家中的有识之士,有朝一日肯定能把它做成一个中日友好的开发项目,而隔空对骂是解决不了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