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对目前支持大学生就业的政策进行了分析,为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政策;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现状
1.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缺乏可持续性
在现有的很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当中,有很多是出于督促大学生尽快找到工作的目的出台的,往往都以临时就急、特事特办的面目出现,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治标不治本,缺乏长期实施的根基。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为促进大学生临时就业的过渡性工作岗位就面临着工作期满后毕业生需重新就业的尴尬问题。例如,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苏北计划、西部计划、基层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购岗计划等,他们虽然在报考研究生、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等方面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但从现实来看未必一定取得成功,重新就业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一旦期限结束后,他们将面临户籍和档案迁移、人际关系缺失、社会保障异地接转、就业信息不灵等诸多困难和障碍。这也许是很多大学生宁可做“北漂”、“上漂”,也不去西部、基层就业的主要政策障碍,如果不能打破这个现实桎梏,这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的可持续性将难以得到保证。 购买资金由地方参照当地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在各级政府就业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省对经济薄弱地区在省级就业专项资金中给予适当补助。但是三年期满后由于省补资金不再拨付,像苏北等经济薄弱地区无法承担庞大的经费继续聘用,即使继续聘用给予的待遇也很低,导致这些毕业生短暂就业后再次失业或者不安心工作,把工作放在一边埋头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缺乏稳定性。
2.支持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执行不到位
我国现有支持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体系非常丰富,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发现,一些政策“看上去很美”,但由于缺少科学规范、便于操作的精细化措施,在实践中面临着无法落实的困惑。高校毕业生初次自主创业的,必须经营6个月以上,带动其他劳动者就业且正常申报纳税才可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的税费减免政策按江苏省现行政策规定只有对毕业2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能够享受在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的人员,必须是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但是实际上,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房产等抵押物,因而也没有太大的信誉值,中小银行多数不愿意贷款给大学生所创办的小微型企业,融资比较困难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创业行动。
3.支持大学生就业的配套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户籍、社保制度改革滞后,大学毕业生在应聘工作、购买房屋、车辆购置、子女入学等诸多方面都离不开户口,而社会保障状况也往往与所在单位的性质和效益挂钩,从而限制了大学生的流动就业选择。
二、制定完善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建议
1.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切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纳入当地就业工作的总体规划,明确目标,强化责任,加强考核和监督。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拓展产业就业岗位
结合扩大内需、结构调整和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把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作为新的就业增长点。结合沿海开发和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更多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就业机会,支持鼓励相关行业和产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专项岗位对接活动。
3.深化细化有关政策
加快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剥离其中夹杂的歧视性规定,促进大学毕业生异地就业创业。同时,进一步细化大学生就业创业帮扶的操作流程和优惠细则,对诸如大学生“村官”报考研究生或公务员时到底加多少分、如何实现优先录取,支援西部期满后留任如何保证编制,跨省流动如何实现等政策措施,都应有明确具体的操作细则,以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
4.落实各类优惠政策
加强财政、人保、税务、工商、银行等部门的沟通协作,细化操作流程,增强可操作性,把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实现普惠化和最大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完善创业服务体系。统筹安排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用于创业培训、初次创业补贴、创业租金补贴、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和创业型城市创建等。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用于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
5.优化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
对高校毕业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高校要建立完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各地、各高校还要针对女大学生特点,强化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促进就业公平。
6.加强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落实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免费参加各类招聘活动、公务员与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考免收其报名和体检费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等政策。
三、结语
大学生就业困境问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予以审视,究其问题的产生需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相应要求进行理性分析。总之,大学生就业困境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离不开“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在创造良好大学生就业环境的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企业需增强社会责任感吸纳更多的毕业生;高校需深化教育改革且加强就业指导,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竞争力;大学生要主动转变就业观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最后,笔者相信通过全社会共同参与、努力,一定可以妥善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汪慧.社会制度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中国政治学院学报,2005(4):28.
[2]杨伟国.大学生就业选择与政策激励.中国高教研究,2004(10):84.
[3] 董元梅.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问题及对策建议[J].现代商贸工业, 2010(09):126-12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政策;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现状
1.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缺乏可持续性
在现有的很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当中,有很多是出于督促大学生尽快找到工作的目的出台的,往往都以临时就急、特事特办的面目出现,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治标不治本,缺乏长期实施的根基。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为促进大学生临时就业的过渡性工作岗位就面临着工作期满后毕业生需重新就业的尴尬问题。例如,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苏北计划、西部计划、基层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购岗计划等,他们虽然在报考研究生、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等方面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但从现实来看未必一定取得成功,重新就业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一旦期限结束后,他们将面临户籍和档案迁移、人际关系缺失、社会保障异地接转、就业信息不灵等诸多困难和障碍。这也许是很多大学生宁可做“北漂”、“上漂”,也不去西部、基层就业的主要政策障碍,如果不能打破这个现实桎梏,这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的可持续性将难以得到保证。 购买资金由地方参照当地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在各级政府就业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省对经济薄弱地区在省级就业专项资金中给予适当补助。但是三年期满后由于省补资金不再拨付,像苏北等经济薄弱地区无法承担庞大的经费继续聘用,即使继续聘用给予的待遇也很低,导致这些毕业生短暂就业后再次失业或者不安心工作,把工作放在一边埋头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缺乏稳定性。
2.支持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执行不到位
我国现有支持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体系非常丰富,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发现,一些政策“看上去很美”,但由于缺少科学规范、便于操作的精细化措施,在实践中面临着无法落实的困惑。高校毕业生初次自主创业的,必须经营6个月以上,带动其他劳动者就业且正常申报纳税才可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的税费减免政策按江苏省现行政策规定只有对毕业2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能够享受在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的人员,必须是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但是实际上,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房产等抵押物,因而也没有太大的信誉值,中小银行多数不愿意贷款给大学生所创办的小微型企业,融资比较困难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创业行动。
3.支持大学生就业的配套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户籍、社保制度改革滞后,大学毕业生在应聘工作、购买房屋、车辆购置、子女入学等诸多方面都离不开户口,而社会保障状况也往往与所在单位的性质和效益挂钩,从而限制了大学生的流动就业选择。
二、制定完善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建议
1.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切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纳入当地就业工作的总体规划,明确目标,强化责任,加强考核和监督。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拓展产业就业岗位
结合扩大内需、结构调整和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把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作为新的就业增长点。结合沿海开发和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更多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就业机会,支持鼓励相关行业和产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专项岗位对接活动。
3.深化细化有关政策
加快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剥离其中夹杂的歧视性规定,促进大学毕业生异地就业创业。同时,进一步细化大学生就业创业帮扶的操作流程和优惠细则,对诸如大学生“村官”报考研究生或公务员时到底加多少分、如何实现优先录取,支援西部期满后留任如何保证编制,跨省流动如何实现等政策措施,都应有明确具体的操作细则,以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
4.落实各类优惠政策
加强财政、人保、税务、工商、银行等部门的沟通协作,细化操作流程,增强可操作性,把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实现普惠化和最大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完善创业服务体系。统筹安排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用于创业培训、初次创业补贴、创业租金补贴、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和创业型城市创建等。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用于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
5.优化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
对高校毕业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高校要建立完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各地、各高校还要针对女大学生特点,强化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促进就业公平。
6.加强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落实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免费参加各类招聘活动、公务员与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考免收其报名和体检费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等政策。
三、结语
大学生就业困境问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予以审视,究其问题的产生需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相应要求进行理性分析。总之,大学生就业困境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离不开“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在创造良好大学生就业环境的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企业需增强社会责任感吸纳更多的毕业生;高校需深化教育改革且加强就业指导,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竞争力;大学生要主动转变就业观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最后,笔者相信通过全社会共同参与、努力,一定可以妥善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汪慧.社会制度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中国政治学院学报,2005(4):28.
[2]杨伟国.大学生就业选择与政策激励.中国高教研究,2004(10):84.
[3] 董元梅.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问题及对策建议[J].现代商贸工业, 2010(09):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