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教材觉醒与教材品格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b198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大部分语文教师对教科书、教学用书盲目崇拜,不加分析地“拿来”使用,这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这是因为教师缺少“教材觉醒”所致。教材觉醒就是教师对教材的一种自觉的观察、自觉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对教材的一种新的认识。面对教材,教师应是一个主动的人、一个开发的人、一个创造的人,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效而精彩。
  [关键词]语文教师 教材觉醒 教材品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2-001
  长期以来,我们绝大部分语文教师被教科书“奴役着”,被语文教学用书“奴役着”。不是么?一方面,在很多教师的心中,教科书是专家编写的,是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才发放到教师和学生手中的。在很大程度上,教科书代表着国家意志,是国家教学科研水平的象征,岂能质疑?而教学用书呢,是教材编写者编写的,他们都是专家;同时,教学用书的编写紧密结合教科书,并且给出了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有的还具体给出了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步骤,岂会有错?另一方面,因为有了教科书,有了教学用书,一线教师的语文教学就手中有了凭借,走路有了方向,还需动什么脑筋?就按部就班吧,不会有错的。于是,出现了一种“壮观”的场面:全国的小学语文教师都这么教一篇课文,几代语文教师、几十代语文教师都这么教一篇课文。这真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界的一桩怪事。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崇拜”,因为我们缺少独立的、创新的思考,我们不知不觉产生了一种可怕的依赖、可怕的惰性。归根到底,是我们语文教师缺少“教材觉醒”的意识。没有教材觉醒,就不会有文本解读;没有教材觉醒,更不会有创新的教学处理。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确实应该有自己的“教材觉醒”意识了。只有有了这种教材觉醒,我们才会有教材的敏感性,也才会有教学的创新性。那教材觉醒是什么意思?教材觉醒下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教材品格呢?
  一、什么是教材觉醒
  “觉醒”,《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醒悟;觉悟”。所谓教材觉醒,就是教师对教材的一种自觉的观察、自觉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对教材的一种新的认识。
  从哲学的层面上分析,教材觉醒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承认教材是客观存在。在本体论领域,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客观存在是指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着的客观事物。对本体论范围内的客观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用物质范畴加以概括的。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①对普通教师而言,我们没有参加教材的编写,当拿到教材时,教材已经是客观存在的了。
  第二,肯定教师在教材面前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态度。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而人类面对物质世界则表现出其主观能动性。面对教材这一客观存在,教师不应该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应该是主体地位;不是被动地接受教材,而是表现出对教材这一客观存在的主动认识的态度。同时,这种主动的态度是积极的,即看到教材就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敏感性。
  第三,重视教师对教材从主体需要出发所产生的具有创造性的认识。与客观存在相对立的意识范畴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②很明显,教师对教材的觉醒,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也就是对教材产生具有改造性的认识。这种认识无疑是具有创造性的。
  二、教材觉醒下的语文教师的教材品格
  在“教材觉醒”之下,语文教师的角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会让我们的语文教师具有哪些优秀的教材品格呢?
  第一,在教材面前,语文教师是主动的人。我们知道,语文学习是一个不完整的系统。而语文教材则为这个不完整的系统提供了一个相对系统的教学依据,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强有力的指导作用。语文教材在整个语文教学系统中具有其他东西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这是语文教材的确定性,是客观存在。但是,语文教材也具有不确定性。因为,语文教材提供的仅仅是语文学习的范本。用语文教材的范例观来看,语文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凭借”,是教与学的“例子”,是教学的某个起点和跳板。用教材教和用教材学要达到什么目标,是由课程目标规定了的;但是落实到一篇课文具体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却是无法限定的。这种语文教材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绝不能“匍匐”在教材面前,必须有教材觉醒的意识。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具有对教材进行研究和处理的义务和责任,即对教材进行新的文本解读和教学处理。一个有着教材觉醒意识的教师,必然是积极主动地面对教材,而不是被教材或者被别人的思想牵着走。一句话,在语文教材面前,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主动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展示我们自身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的个性。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许许多多优秀语文教师的身上得到印证。比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接受《语文学习》杂志记者采访,谈到语文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时,她指出:语文教师不要满足于做教材的“二传手”,做知识的“二传手”,要做教材的主人。她在教学中,时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教材品头论足,打破对教材的“迷信”。这样,让学生明白课文是范文,首先应学习;学习时,可以挑挑毛病。在适当的时候,于老师就抓住课文中的某些段落、某些词句、某些问题组织学生评长论短,论说是非。正是在这样的引导之下,学生时常会出现思维的神来之笔。试想,如果于漪老师没有对教材的主观能动性,她的课堂会有这样的精彩吗?是的,做教材的主人,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优秀的教材品格。
  第二,在教材面前,语文教师是开发人。语文教师不被教材所奴役,就要做教材的主人;而要做教材的主人,就必须成为善于对教材进行开发的人。在教学中,要实现教学目标,往往需要我们教师对教材进行新的处理。由于篇幅限制,语文教材文本常常会被删减、压缩、调整等。当打开教材,面对具体的教学对象时,我们语文教师就要进行一定的调整与加工,对有关内容做一定的梳理、整合和完善,对教学方法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以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对话。这个过程要融入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演绎、取舍、加工与创造。这也就是目前语文教学界所说的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因此,语文教师要敢于做语文教材开发的人。我曾有这样的亲身经历。《詹天佑》是一篇传统课文,围绕着“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主题,具体叙述了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过程中的故事。我们的教师是怎样来处理教学呢?通常的做法是抓住詹天佑的“杰出”“爱国”来进行课文的理解和分析。在理解过程中,有的教师还要学生在黑板上画“开凿隧道”的图,有的教师则用多媒体来演示“人”字形线路,以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詹天佑的“杰出”。这样的教学俨然成了工程研究,语文课成了“工程课”。学生读完课文以后,收获了什么呢?收获的是詹天佑的品质代号,记住的是詹天佑的工程图。语文的东西呢?语言的东西呢?全没有了。在观察了许多教师类似的教学后,我在想:《詹天佑》的文本价值仅仅在此么?当然不是!《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而怎样写人一直是小学写作教学的难点。《詹天佑》为指导学生写人提供了比较好的范例。文章抓住詹天佑的“杰出”“爱国”,用接受任务、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四件事,通过具体的语言和行动描写来表现他的品质。这实际上是一种写人的方法,即用几件事来表现人物,类似于电影里面的“镜头连拍”。这样写往往能让人物形象变得丰满起来。于是,我引导学生从怎样用多个事件表现人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詹天佑》一文的写作范例价值,指导学生展开读写结合的学习活动。我的教学分三步展开:第一步,引导讨论:写一个人首先要考虑什么?即表现这个人物的什么性格和品质;第二步,引导讨论:写一个人其次要考虑什么?即用哪些事件来表现这个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第三步,引导讨论:写一个人还要注意什么?即用具体的语言展开细致的叙述和描写。在三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深入阅读文章。这样的教学可谓别开生面。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对教材文本的“二次开发”实际上是对教材文本的深入解读和深入挖掘。这样的解读与挖掘直接关系教师对教学的处理效果。语文教师要敢于成为教材开发的人,也要善于做教材开发的人,这也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优秀的教材品格。   第三,在教材面前,语文教师是创造的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语文教学的世界充满了创造力。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做创造的人,尤其是在教材文本解读和教学处理上。正如上文所说,教材文本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种客观存在所包含的信息量是非常有限的。语文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上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作为教材的主人,要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对教材文本进行开发、重组。这个过程是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用为教课的依据,要教的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这里的“善于运用”,就是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上有的并不一定全部要教,教的不一定要求全会,会的并不一定全考。这充分说明了教材的弹性和张力,给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留出了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的时候能够恰当地解读教材,透彻地理解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不被其束缚,才能因人、因地、因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该说,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如果把这种创造潜能比作是“干柴”,那么语文教材就是创造之“烈火”。只要我们一拿到教材,创造之火就应该熊熊燃烧起来。我们仍以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为例。一位青年教师从1976年开始,随堂跟踪了于老师的3000多节语文课。她最深切的感受是:于漪老师从来不重复自己,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绝对不重复,每节课都是一幕美丽动人的人文景观。于老师的不重复自己的秘诀之一,便是教每一节课之前都认真备课。她的备课绝不只是课前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具体准备,而是对自己教学生涯的全过程进行反思、改进。正因为如此,于漪老师上了一辈子的课,上过许多重复的课,但她总能在重复的过程中找到新的东西,展现出独特而多样的风采。《卖油翁》这篇课文被于老师教过多次,却是常教常新。有一次,她又教《卖油翁》时,准备了一枚铜钱,当讲到卖油翁“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时,她出示了这枚铜钱。学生们都没见过铜钱,不知道铜钱方孔有多小,自然也无法形象直观地体会到往铜钱孔沥油有多难,也就无法明白欧阳修笔中老翁的技艺有多神。而于漪的这一巧妙处理,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学生边听边看,既领会了“沥”字之妙,又惊叹老翁的绝技,充分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的,许许多多名师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语文教师面对语文教材,篇篇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善于做“创造的人”,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优秀的教材品格。
  [ 注 释 ]
  ①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8.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7.
  [ 参 考 文 献 ]
  全国中语会青年教师研究中心.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即将投入使用。新教材有什么特点?怎样使用新教材,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新教材设有"课文""集中识字""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快乐读书吧"这五个
同属于马铃薯Y病毒组的番木瓜环斑病毒P型(PRSV—P)和番木瓜叶变形花叶病毒(PLDMV)能在番木瓜上引起症状相似的病害。这两种病害仅根据症状难以区别。采用双向抗体夹层的酶联
[摘 要]目前,命题作文仍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常态与主流,但在整个作文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狭窄、思维定式、思维同化和思维模糊的现象比较明显。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唤醒学生的发散思维、加减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形象思维和换位思维等,使学生参与作文的全过程,形成自能作文的能力。  [关键词]命题作文 思维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
淡水帷幕是重要的而且有效的海水入侵工程性防治措施,对其国际经验的梳理有利于我国海水入侵防治研究和实践的借鉴。通过对淡水帷幕人工回灌方式以及所用水源两个方面问题的
地理标志作为一种产权的象征,具有一定的专利性质。在中国,特色农产品的地理标志申报非常严格,对地理标志的研究也是一个新的领域。首先对地理标志作简单介绍,然后阐述地理标志的
果园高效施肥十法王天民(沈阳市辽中化工总厂110200)一、环状沟施法。在树冠外围挖一条30~40厘米宽15~45厘米深的环形沟,然后将表土与基肥混合施入。此法适于幼龄果树园。二、放射状沟施法。在距
为促进短期参考作物腾发量(ET0)预报在实时灌溉决策的应用,开发了一个基于Web的江苏省逐日ET0预报系统。系统采用服务器脚本语言PHP和快速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My SQL来简单和
理想的语文,应该是"诗心语文"。对于小学语文来说,"诗心"更应是它的心脏。每个人都受到地域文化的熏染和滋养。因此,诗心语文主张走向田园、品味田园、创新田园和习耕田园,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