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7-000-01
摘 要 身体素质的发展,对增进人的健康,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水平等,都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就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科学化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身体素质 高校体育
一、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身体素质概念
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身体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
(二)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经济的发展,学生的体质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每隔几年就会对大学生体质进行一次全国性调研。纵观比较1995、2000、2004连续三次的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及肺活量等素质和机能指标呈持续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1]。
曾有学者对2000年至2008年南京高校大学生体质检测统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统计,统计项目包括在校大学生的身高体重比,肺活量体重比,血压,立定跳远,引体向上(女生为仰卧起坐),1000m中长跑(女生为800m)。结果显示:八年来,高校的学生的体重/身高比例不断升高,血压也不断的升高,这些都与平时学习压力、生活习惯、体育锻炼有关,应引起我们重视。肺活量体重指数指标是身体机能动态下的客观反映,能比较客观地评价人体肺功能的优劣。数据显示,男女大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优良率分别为58.5%和55.8%,而2000年则为67.9%和65.2%,八年来男女生肺活量不断下降。耐力项目的测试主要反映的是人体心血管机能,数据显示,800m-1000m的不及格率是几项测试素质中最高,八年来也成不断下降的趋势[2]。
(三)大学生身体素质影响因素
1.个人健身意识和生活方式
意识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健身意识绝非自然形成,必须通过正规的、系统的、全面的学校体育教育来完成。大学生有着全面、扎实的文化知识,精力充沛,接受能力极强,其身心又处于全面发展阶段,是培养健身意识和形成体育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否形成终生健身意识,将会直接关系到他们将来能否建立起科学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今后事业的成败[3]。
今天,影响人们健康的首要因素早已不是病原微生物,而是行为方式,有的大学生迷恋网游,电脑甚至24小时不关机,饿了就啃方便面,对身体的伤害性可想而知,有的男大学生早已是有着好几年烟龄的老烟民,有的女学生特别喜爱甜品,导致单纯性肥胖的发生,有的男生特别爱喝酒,甚至酗酒,等等不良行为方式都不同程度的侵蚀着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希望大学生们都能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戒掉不良嗜好,把身体素质调到最佳状态来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2.高校体育资源
近些年来,高校体育教学做出了重大改革,但从总体看,还没有突破性进展。突出表现在,由普体课变为选(专)修课,但教材内容仍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教学方法仍以竞技运动训练为依据,教学评价仍以教师教会学生多少竞技动作,学生学会多少竞技动作及掌握得好坏作为评价标准,这种教学和评价模式没有根本的改变,造成学生健身意识淡薄,体育健身知识匮乏,年级越高学生越不锻炼,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就中断了体育锻炼,这种现象的出现,充分说明学校体育给学生带来的是短期效益。这不能不说是学校体育的失误,体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
部分高校体育设施不足,甚至简陋,伴随着多年来高考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体育设施没有相应完善,出现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现象,如很多大学生喜欢打网球,但网球场就那么一两个,以至于四个人同时上场,两两之间只能打半场,这对水平稍高的学生来讲,还可以,但初学者,根本不可能轮到上场的机会,场地、器材的稀缺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正常需求,严重挫伤了他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利于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二、建议
(一)强化理论课教学,在实践课中教师也应该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认识和体育态度,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二)高校体育课,体育教师应改变纯粹传授体育技能的传统教法,结合实际,根据大学生身心特点,多研发、创新一些益智类体育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身体素质得以提高,打消了部分学生上体育课的顾虑——担心学不会体育技能,大大提高大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三)改变大学生体育课考核机制,由原来的某项体育技术的级评分和达标分之和,变为自创体育游戏的能力水平,及组织体育游戏的能力。倡导体育课寓教于乐,达到“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大学生在身心完全放松的状态下提高身体素质。
(四)大学期间,加强学生体质监测,并及时反馈给学生结果,让学生时刻明白自己身体素质的各项变化,了解不足之处,体育锻炼变被动为主动,培养自觉、主动、积极的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 魏文,郑雪玲,陈红霞.大学生身体素质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实践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會科学版).29(1):89-92.
[2] 殷正红.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分析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9.13:412.
[3] 孙灿泉.健身意识与体育能力[J].衡水师专学报.2004.6(2):58-59.
[4] 冯浩,徐涛.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不良因素与干预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12):102-103.
摘 要 身体素质的发展,对增进人的健康,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水平等,都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就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科学化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身体素质 高校体育
一、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身体素质概念
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身体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
(二)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经济的发展,学生的体质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每隔几年就会对大学生体质进行一次全国性调研。纵观比较1995、2000、2004连续三次的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及肺活量等素质和机能指标呈持续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1]。
曾有学者对2000年至2008年南京高校大学生体质检测统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统计,统计项目包括在校大学生的身高体重比,肺活量体重比,血压,立定跳远,引体向上(女生为仰卧起坐),1000m中长跑(女生为800m)。结果显示:八年来,高校的学生的体重/身高比例不断升高,血压也不断的升高,这些都与平时学习压力、生活习惯、体育锻炼有关,应引起我们重视。肺活量体重指数指标是身体机能动态下的客观反映,能比较客观地评价人体肺功能的优劣。数据显示,男女大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优良率分别为58.5%和55.8%,而2000年则为67.9%和65.2%,八年来男女生肺活量不断下降。耐力项目的测试主要反映的是人体心血管机能,数据显示,800m-1000m的不及格率是几项测试素质中最高,八年来也成不断下降的趋势[2]。
(三)大学生身体素质影响因素
1.个人健身意识和生活方式
意识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健身意识绝非自然形成,必须通过正规的、系统的、全面的学校体育教育来完成。大学生有着全面、扎实的文化知识,精力充沛,接受能力极强,其身心又处于全面发展阶段,是培养健身意识和形成体育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否形成终生健身意识,将会直接关系到他们将来能否建立起科学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今后事业的成败[3]。
今天,影响人们健康的首要因素早已不是病原微生物,而是行为方式,有的大学生迷恋网游,电脑甚至24小时不关机,饿了就啃方便面,对身体的伤害性可想而知,有的男大学生早已是有着好几年烟龄的老烟民,有的女学生特别喜爱甜品,导致单纯性肥胖的发生,有的男生特别爱喝酒,甚至酗酒,等等不良行为方式都不同程度的侵蚀着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希望大学生们都能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戒掉不良嗜好,把身体素质调到最佳状态来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2.高校体育资源
近些年来,高校体育教学做出了重大改革,但从总体看,还没有突破性进展。突出表现在,由普体课变为选(专)修课,但教材内容仍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教学方法仍以竞技运动训练为依据,教学评价仍以教师教会学生多少竞技动作,学生学会多少竞技动作及掌握得好坏作为评价标准,这种教学和评价模式没有根本的改变,造成学生健身意识淡薄,体育健身知识匮乏,年级越高学生越不锻炼,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就中断了体育锻炼,这种现象的出现,充分说明学校体育给学生带来的是短期效益。这不能不说是学校体育的失误,体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
部分高校体育设施不足,甚至简陋,伴随着多年来高考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体育设施没有相应完善,出现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现象,如很多大学生喜欢打网球,但网球场就那么一两个,以至于四个人同时上场,两两之间只能打半场,这对水平稍高的学生来讲,还可以,但初学者,根本不可能轮到上场的机会,场地、器材的稀缺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正常需求,严重挫伤了他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利于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二、建议
(一)强化理论课教学,在实践课中教师也应该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认识和体育态度,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二)高校体育课,体育教师应改变纯粹传授体育技能的传统教法,结合实际,根据大学生身心特点,多研发、创新一些益智类体育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身体素质得以提高,打消了部分学生上体育课的顾虑——担心学不会体育技能,大大提高大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三)改变大学生体育课考核机制,由原来的某项体育技术的级评分和达标分之和,变为自创体育游戏的能力水平,及组织体育游戏的能力。倡导体育课寓教于乐,达到“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大学生在身心完全放松的状态下提高身体素质。
(四)大学期间,加强学生体质监测,并及时反馈给学生结果,让学生时刻明白自己身体素质的各项变化,了解不足之处,体育锻炼变被动为主动,培养自觉、主动、积极的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 魏文,郑雪玲,陈红霞.大学生身体素质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实践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會科学版).29(1):89-92.
[2] 殷正红.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分析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9.13:412.
[3] 孙灿泉.健身意识与体育能力[J].衡水师专学报.2004.6(2):58-59.
[4] 冯浩,徐涛.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不良因素与干预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12):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