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往往出现以师为主的偏向,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致使学生阅读低效。教师应助力在雪中送炭时,可以在学生兴趣盎然时放手让读,在意兴阑珊时诱读,在山重水复时释读,在情感升华时共读。
关键词:阅读教学;随心所读;助力促学;雪中送炭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1-073-001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高效地阅读,是语文教师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一、在兴趣盎然时放手让读
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出现学生的提问以及目标导学多余,在学生需要“雪中送炭”时(学生最想读的时候),教师不放手让读。教与学不能很好地切合,读的效果自然不好。要达到好效果,可以这样处理:
1.投其所好,放手让读。“阅读期待”指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就已存在的追求知识的愿望。学生有了阅读的盎然兴趣,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教师就应该投其所好,及时放手让读。
2.置后处理,达成目标。当学生想读时,其它的并不重要了。此时的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及学习目标可以不处理或置后处理。让学生自己去读,通过积极的自己阅读来自主达成一部分教学的目标。学生读书后,在交流时,教师抓住自读中的困惑和困难,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难点问题加以质疑、探究,逐步达成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
二、在意兴阑珊时巧手诱读
在语文课堂中因为各种因素而出现学生意兴阑珊,产生了阅读疲劳。这时正是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教师应抓住时机,关注学生的阅读心理,雪中送炭,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巧解文本,积极诱读。造成学生阅读疲劳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文本,一些说明性文章、古诗词等文章,相比写人、写事及写动物的文章来说,学生阅读的兴趣不足。这需要教师巧解文本,积极诱读。例如在教学《江雪》时,当学生充分理解诗句的意思后,学生已经对读诗乏味,此时正是“雪中送炭”时,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学生品读:播放音乐,让学生结合图和诗意描述这首诗的意境。这首诗的前两句侧重于什么?(写景)让学生结合诗意说说分别写了怎样的景?后两句又侧重于什么?(抒情)让学生说说抒发了怎样的情?
2.巧设情境,重燃欲望。在学生缺少阅读的兴趣时,创设情境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巧设一种和谐的、浓厚的读书情境,来诱导学生的读书兴趣。以《江雪》为例,当学生多次读此诗后,兴趣也渐渐消退,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柳宗元21岁中进士,他立志改革腐败的政治,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迫害,被贬到永州。他心里非常悲愤。让我们带着这种悲愤的心情来读古诗。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下,柳宗元并没有倒下,他写下了千古名诗《江雪》,这首诗是他当时所处的寒冷凄凉的环境的真实写照,让我们看这雪景图,伴着音乐再读这首诗。
三、在山重水复时妙手释读
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在初读课文、理解文本、感悟情感等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障碍或思维受阻的现象。在山重水复时,更需要教师妙手释读,排疑解难,唤醒思维。
1.品读之辛,范读启迪。精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品析课文中相关的词、句、段,是精读课文的主要方法之一。例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品味文中老人话语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在与扫路人的对话中,教师抓住“悠然,伸出,喝的是,吃的是,呼吸的是,我能舍得走吗,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朗声大笑”等词句,配以动作、表情等进行了范读。使其从文本中感受扫路人的情感以及言外之意,更容易理解文本、感悟文本。
2.技法之困,仿读提升。对于学生来说,把课文读正确是容易的,而把课文读流利、有感情不但需要下一番功夫,而且需要一些读书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在教学《推敲》一课时,导读“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一句时,我指明几个后进生怎么也读不好,句子老是读破。一些学生不时发出鄙视的笑声。此时正是“雪中送炭”时。教师先帮助学生进行合理断句,标上断句符号“/”。几个学生能够自己读通顺了,还有一个学生张着嘴巴在等食呢。仿读时可以跟着优生读,可以跟着教师读,也可以跟着录音读等。
四、在情感升华时携手共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从“蓄情——融清——抒情”的教学过程。而在这些设计中,许多问题或感悟都超出了小学生的自悟能力,有时学生有激情,而有时也会流于形式和搪塞。教师应助力在“雪中送炭”时,携手共读,帮助学生读深、读广、读出情感。
1.读深之处,抓住核心。文本的最深处一定与文章的中心是一脉的,一定有一个核心问题作为主线。在学生探究核心问题时也一定会有困难、有空间。教师如果能够抓得住时机“雪中送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预设一定能够帮助学生升华情感。例如在教学《花瓣飘香》一课时,抓住“为什么作者不怪小女孩偷他家的花瓣,反而还夸她懂事呢?”这个核心问题读悟和交流后,适时配乐,师生反复朗诵小诗,此时学生定能理解“花瓣飘香”的深层含义。学生再读课题,情感在语气中自然地流露出,花香从心底自然地溢出。
2.读情之时,扣住基点。许多课文都附着了作者的深厚情感。在感悟时如果能够找准基点,恰当地把教师、学生、作者、文本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在师生共读中,使它们感情互撞、互渗、互泻,语文阅读教学定会呈现出勃勃的生命活力。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文时,当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后,教师可以扣住别情这个感情的基点——人虽分,情永在。一年后,李白对自己的朋友,对当时送别孟浩然的情景仍旧念念不忘。这深深的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师范读、生齐读、师生配合读。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追随学生的心理需要,突破读跟着导走,敢于先读后导。教师的助读应契合在“雪中送炭”时,追求以读定教,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随心所读;助力促学;雪中送炭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1-073-001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高效地阅读,是语文教师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一、在兴趣盎然时放手让读
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出现学生的提问以及目标导学多余,在学生需要“雪中送炭”时(学生最想读的时候),教师不放手让读。教与学不能很好地切合,读的效果自然不好。要达到好效果,可以这样处理:
1.投其所好,放手让读。“阅读期待”指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就已存在的追求知识的愿望。学生有了阅读的盎然兴趣,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教师就应该投其所好,及时放手让读。
2.置后处理,达成目标。当学生想读时,其它的并不重要了。此时的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及学习目标可以不处理或置后处理。让学生自己去读,通过积极的自己阅读来自主达成一部分教学的目标。学生读书后,在交流时,教师抓住自读中的困惑和困难,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难点问题加以质疑、探究,逐步达成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
二、在意兴阑珊时巧手诱读
在语文课堂中因为各种因素而出现学生意兴阑珊,产生了阅读疲劳。这时正是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教师应抓住时机,关注学生的阅读心理,雪中送炭,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巧解文本,积极诱读。造成学生阅读疲劳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文本,一些说明性文章、古诗词等文章,相比写人、写事及写动物的文章来说,学生阅读的兴趣不足。这需要教师巧解文本,积极诱读。例如在教学《江雪》时,当学生充分理解诗句的意思后,学生已经对读诗乏味,此时正是“雪中送炭”时,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学生品读:播放音乐,让学生结合图和诗意描述这首诗的意境。这首诗的前两句侧重于什么?(写景)让学生结合诗意说说分别写了怎样的景?后两句又侧重于什么?(抒情)让学生说说抒发了怎样的情?
2.巧设情境,重燃欲望。在学生缺少阅读的兴趣时,创设情境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巧设一种和谐的、浓厚的读书情境,来诱导学生的读书兴趣。以《江雪》为例,当学生多次读此诗后,兴趣也渐渐消退,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柳宗元21岁中进士,他立志改革腐败的政治,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迫害,被贬到永州。他心里非常悲愤。让我们带着这种悲愤的心情来读古诗。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下,柳宗元并没有倒下,他写下了千古名诗《江雪》,这首诗是他当时所处的寒冷凄凉的环境的真实写照,让我们看这雪景图,伴着音乐再读这首诗。
三、在山重水复时妙手释读
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在初读课文、理解文本、感悟情感等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障碍或思维受阻的现象。在山重水复时,更需要教师妙手释读,排疑解难,唤醒思维。
1.品读之辛,范读启迪。精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品析课文中相关的词、句、段,是精读课文的主要方法之一。例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品味文中老人话语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在与扫路人的对话中,教师抓住“悠然,伸出,喝的是,吃的是,呼吸的是,我能舍得走吗,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朗声大笑”等词句,配以动作、表情等进行了范读。使其从文本中感受扫路人的情感以及言外之意,更容易理解文本、感悟文本。
2.技法之困,仿读提升。对于学生来说,把课文读正确是容易的,而把课文读流利、有感情不但需要下一番功夫,而且需要一些读书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在教学《推敲》一课时,导读“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一句时,我指明几个后进生怎么也读不好,句子老是读破。一些学生不时发出鄙视的笑声。此时正是“雪中送炭”时。教师先帮助学生进行合理断句,标上断句符号“/”。几个学生能够自己读通顺了,还有一个学生张着嘴巴在等食呢。仿读时可以跟着优生读,可以跟着教师读,也可以跟着录音读等。
四、在情感升华时携手共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从“蓄情——融清——抒情”的教学过程。而在这些设计中,许多问题或感悟都超出了小学生的自悟能力,有时学生有激情,而有时也会流于形式和搪塞。教师应助力在“雪中送炭”时,携手共读,帮助学生读深、读广、读出情感。
1.读深之处,抓住核心。文本的最深处一定与文章的中心是一脉的,一定有一个核心问题作为主线。在学生探究核心问题时也一定会有困难、有空间。教师如果能够抓得住时机“雪中送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预设一定能够帮助学生升华情感。例如在教学《花瓣飘香》一课时,抓住“为什么作者不怪小女孩偷他家的花瓣,反而还夸她懂事呢?”这个核心问题读悟和交流后,适时配乐,师生反复朗诵小诗,此时学生定能理解“花瓣飘香”的深层含义。学生再读课题,情感在语气中自然地流露出,花香从心底自然地溢出。
2.读情之时,扣住基点。许多课文都附着了作者的深厚情感。在感悟时如果能够找准基点,恰当地把教师、学生、作者、文本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在师生共读中,使它们感情互撞、互渗、互泻,语文阅读教学定会呈现出勃勃的生命活力。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文时,当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后,教师可以扣住别情这个感情的基点——人虽分,情永在。一年后,李白对自己的朋友,对当时送别孟浩然的情景仍旧念念不忘。这深深的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师范读、生齐读、师生配合读。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追随学生的心理需要,突破读跟着导走,敢于先读后导。教师的助读应契合在“雪中送炭”时,追求以读定教,才能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