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31至今,时间斗转星移,从瑞金到西安,位置西迁。然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特色却一直未更改,成为学校的立校之本,也是学校响誉全国的基本所在。13年在西电求学、工作的时间,虽然见证的只是西电发展的一段历程。但通过这数十年的时光,也能以小见大,窥得西电的全貌。
走进西电——
从开始到现在
1997年,我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软件专业,离开东北的黑土地,来到十三朝古都西安。本科毕业后保送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2004年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期间又攻读了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博士学位,算下来在西电已经学习、工作了近十三年了。
初到西电,相信很多学子和我当时一样被西电的校园所吸引。建成于1958年的主教学楼(简称主楼)是西电的标志性建筑,纯血统的苏式风格。高大的主楼两侧设有配楼,整个建筑群蜿蜒曲折,高大雄宏,覆盖面积很大,从空中鸟瞰,宛如一架翱翔在蓝天中的战斗机。作为主楼的附属建筑,在它的正前方,还有一块共和国领袖的题字碑,上面镌刻着毛泽东、朱德和聂荣臻给学校的亲笔题词。随着时间的推移,目睹着西电这些年日新月异的变化,亲历着西电逐渐发展壮大的每一步。
西电前身是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中的李侠,原型就是我校早期学员李白。学校曾先后多次迁址更名。1958年迁址西安,1966年转为地方建制,1988年定为现名,是我国第一所电子科技类大学。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是国家“一五”重点建设的项目之一,1959年中央批准的全国20所重点大学之一。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以“西军电”闻名海内外。毛泽东同志曾先后两次为学校题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朴素”。中国第一部气象雷达、第一代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第一台可编程雷达信号处理机、毫米波通信机等,都出自我校。
西电作为设有研究生院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历来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视本科生教育为立校之本、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致力于培育民族电子信息领域的精英人才。学校顺应时代要求,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建校近80年来,学校先后为国家输送了12万余名电子信息领域的高级人才,产生了100多位解放军将领,成长起了10余位两院院士,近10位国家副部级以上领导,培养了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国际GSM奖获得者李默芳,欧洲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纳米技术专家王中林,“神五”“神六”飞船副总设计师杨宏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人物和技术骨干,以及数十位科研院所所长和大学校长等,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电特色——
“电”“军”
大学特色,是一所大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愈久而弥坚的个性或特征,是其生存的法宝,直接决定着大学的兴与衰。同台竞争,凭的就是特色与实力。“特色”,说到底就是实力的体现,没实力,特色无从谈起。“大学特色”具有丰富的内涵,包含多个层次的内容。就功能讲,有人才培养特色、科研特色以及社会服务特色;从组织运行看,包括定位特色、学科特色、管理特色、后勤服务特色、文化特色、地域特色等等。
要说西电的特色,简单两个字就是“电”“军”,也就是电子、国防,这是对西电历史与现实的高度总结。首先,从校名说起。一所学校的校名,包括它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很能说明其特色。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简称“西电”,在国内就算是不了解西电的人也会顾名思义,看字面意思就能大体知道学校的办学特色。
虽然西电目前拥有工、理、管、文等多个学科,接近于一个综合性大学,但是,学校的优势学科还是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领域。学科特色是电子,以此为依托,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门人才。从专业上讲,西电的各专业研究就像是针对一个大的雷达系统,从信号发射、电波传播到信号的接收,再到后续的信号处理,其中涉及了通信、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机械设计、天线等多个领域,各专业研究相辅相成,联系紧密。现在,有的老师、学生有所抱怨:我们的学科面过窄,跟兄弟院校没得比,排名上不去等等。当然这是一个方面,但是,作为一所以特色立校的高校来说,不能老是盯着排名,不要一味地去攀比,更不能妄自菲薄。特色,不一定非要大而全,西电得有自己的东西。像麻省理工学院,每年招生数量很有限,学科面也不宽,但谁能说它不是世界名校呢?
因此,电子特色使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紧跟现代科技发展方向。西电电子信息学科门类齐全、人才济济、仪器设备精良,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在电子信息领域内学科齐全的高等学校。在综合类高校里面,电子信息学科顶多是一个学院,而西电差不多所有的学院都涉及电子信息类学科,具备了从事电子信息学科重大研究的必要条件。
但是,坚持办学特色不是固守特色,特色办学的道路应该是越走越开阔的道路,而不是相反。学科特色也需要发展,其内涵要不断拓展。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特色从雷达、通信到微电子、光电子等等就是这样一条路。学校坚持办学特色,应该是整合各种优势,建成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学科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军”特色既体现在学校的办学历史中,又体现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建校之初,学校就是一所“准”军校,而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就一直在为国防事业做贡献。新中国成立前,学校培养了大量无线电学员,为长征、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在通信、雷达等电子信息领域培养了大量人才,产生了大量高水平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航空航天以及国防等领域的发展。经过“九五”“十五”“十一五”建设,到现在正在进行的“十二五”规划,很多老师都为部队做了大量科研性工作。诸如通院的“军事通信学”这样的学科设置,也都体现了国防需求。同时,西电的军事电子信息特色体现在其培养的许多人才都分布在与国防科技相关的部门工作。西电的科研紧密依托军事。西电的历史和专业特点决定了西电的科研与军事有着紧密的联系。学校有很多教授一直与相关的军事部门保持着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维持了学校在军口项目中的优势地位和良好声誉,使我们的军口科研特色十分明显。这是西电的第二个特色——国防。
当前电子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地应用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我国军事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这些都为我们参与尖端技术的科学研究创造了必要条件,也为西电大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
说完了西电的两大特色外,还有一个不能被遗忘的特色,那就是西电具有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段宝岩校长曾在“人才强校”会议上强调,青年教师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清贫。在西电,很多老教师一直兢兢业业,在科研和教学过程中给年轻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也都继承了老一辈教师的优良传统,不唯名、不唯利,努力扎根在自己的科研领域。另一方面,西电的学风尤为浓厚。在北校区,每天早晨都能看到校园里长凳上坐满了看书的学生,自习教室里也总是满满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探索精神都比较强。可以说,西电的教师和学生,在治学和求学的过程中,都能做到孜孜不倦地追求,并且拥有积极饱满的精神态度。良好的教风和学风造就了西电学子就业的“三高”:高新技术行业、高就业率、高收入。
说完西电的独特特色后,再来看看学校与西北紧密相关的依存关系。相信众多学子不会陌生,西电诞生于瑞金,却扎根于西北这片广阔的大地上。学校大力加强产学研相结合,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有陕西工业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同时与国内大型知名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股份制公司,成立战略联盟、设立企业基金、建立联合实验室及研究生实习基地,有力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也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默默做出贡献。
面向知识经济和数字化时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继往开来,创新图强,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特色鲜明、研究型、开放式的高水平大学。
(编校 孔惠楠)
走进西电——
从开始到现在
1997年,我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软件专业,离开东北的黑土地,来到十三朝古都西安。本科毕业后保送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2004年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期间又攻读了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博士学位,算下来在西电已经学习、工作了近十三年了。
初到西电,相信很多学子和我当时一样被西电的校园所吸引。建成于1958年的主教学楼(简称主楼)是西电的标志性建筑,纯血统的苏式风格。高大的主楼两侧设有配楼,整个建筑群蜿蜒曲折,高大雄宏,覆盖面积很大,从空中鸟瞰,宛如一架翱翔在蓝天中的战斗机。作为主楼的附属建筑,在它的正前方,还有一块共和国领袖的题字碑,上面镌刻着毛泽东、朱德和聂荣臻给学校的亲笔题词。随着时间的推移,目睹着西电这些年日新月异的变化,亲历着西电逐渐发展壮大的每一步。
西电前身是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中的李侠,原型就是我校早期学员李白。学校曾先后多次迁址更名。1958年迁址西安,1966年转为地方建制,1988年定为现名,是我国第一所电子科技类大学。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是国家“一五”重点建设的项目之一,1959年中央批准的全国20所重点大学之一。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以“西军电”闻名海内外。毛泽东同志曾先后两次为学校题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朴素”。中国第一部气象雷达、第一代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第一台可编程雷达信号处理机、毫米波通信机等,都出自我校。
西电作为设有研究生院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历来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视本科生教育为立校之本、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致力于培育民族电子信息领域的精英人才。学校顺应时代要求,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建校近80年来,学校先后为国家输送了12万余名电子信息领域的高级人才,产生了100多位解放军将领,成长起了10余位两院院士,近10位国家副部级以上领导,培养了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国际GSM奖获得者李默芳,欧洲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纳米技术专家王中林,“神五”“神六”飞船副总设计师杨宏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人物和技术骨干,以及数十位科研院所所长和大学校长等,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电特色——
“电”“军”
大学特色,是一所大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愈久而弥坚的个性或特征,是其生存的法宝,直接决定着大学的兴与衰。同台竞争,凭的就是特色与实力。“特色”,说到底就是实力的体现,没实力,特色无从谈起。“大学特色”具有丰富的内涵,包含多个层次的内容。就功能讲,有人才培养特色、科研特色以及社会服务特色;从组织运行看,包括定位特色、学科特色、管理特色、后勤服务特色、文化特色、地域特色等等。
要说西电的特色,简单两个字就是“电”“军”,也就是电子、国防,这是对西电历史与现实的高度总结。首先,从校名说起。一所学校的校名,包括它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很能说明其特色。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简称“西电”,在国内就算是不了解西电的人也会顾名思义,看字面意思就能大体知道学校的办学特色。
虽然西电目前拥有工、理、管、文等多个学科,接近于一个综合性大学,但是,学校的优势学科还是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领域。学科特色是电子,以此为依托,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门人才。从专业上讲,西电的各专业研究就像是针对一个大的雷达系统,从信号发射、电波传播到信号的接收,再到后续的信号处理,其中涉及了通信、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机械设计、天线等多个领域,各专业研究相辅相成,联系紧密。现在,有的老师、学生有所抱怨:我们的学科面过窄,跟兄弟院校没得比,排名上不去等等。当然这是一个方面,但是,作为一所以特色立校的高校来说,不能老是盯着排名,不要一味地去攀比,更不能妄自菲薄。特色,不一定非要大而全,西电得有自己的东西。像麻省理工学院,每年招生数量很有限,学科面也不宽,但谁能说它不是世界名校呢?
因此,电子特色使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紧跟现代科技发展方向。西电电子信息学科门类齐全、人才济济、仪器设备精良,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在电子信息领域内学科齐全的高等学校。在综合类高校里面,电子信息学科顶多是一个学院,而西电差不多所有的学院都涉及电子信息类学科,具备了从事电子信息学科重大研究的必要条件。
但是,坚持办学特色不是固守特色,特色办学的道路应该是越走越开阔的道路,而不是相反。学科特色也需要发展,其内涵要不断拓展。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特色从雷达、通信到微电子、光电子等等就是这样一条路。学校坚持办学特色,应该是整合各种优势,建成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学科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军”特色既体现在学校的办学历史中,又体现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建校之初,学校就是一所“准”军校,而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就一直在为国防事业做贡献。新中国成立前,学校培养了大量无线电学员,为长征、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在通信、雷达等电子信息领域培养了大量人才,产生了大量高水平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航空航天以及国防等领域的发展。经过“九五”“十五”“十一五”建设,到现在正在进行的“十二五”规划,很多老师都为部队做了大量科研性工作。诸如通院的“军事通信学”这样的学科设置,也都体现了国防需求。同时,西电的军事电子信息特色体现在其培养的许多人才都分布在与国防科技相关的部门工作。西电的科研紧密依托军事。西电的历史和专业特点决定了西电的科研与军事有着紧密的联系。学校有很多教授一直与相关的军事部门保持着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维持了学校在军口项目中的优势地位和良好声誉,使我们的军口科研特色十分明显。这是西电的第二个特色——国防。
当前电子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地应用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我国军事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这些都为我们参与尖端技术的科学研究创造了必要条件,也为西电大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
说完了西电的两大特色外,还有一个不能被遗忘的特色,那就是西电具有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段宝岩校长曾在“人才强校”会议上强调,青年教师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清贫。在西电,很多老教师一直兢兢业业,在科研和教学过程中给年轻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也都继承了老一辈教师的优良传统,不唯名、不唯利,努力扎根在自己的科研领域。另一方面,西电的学风尤为浓厚。在北校区,每天早晨都能看到校园里长凳上坐满了看书的学生,自习教室里也总是满满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探索精神都比较强。可以说,西电的教师和学生,在治学和求学的过程中,都能做到孜孜不倦地追求,并且拥有积极饱满的精神态度。良好的教风和学风造就了西电学子就业的“三高”:高新技术行业、高就业率、高收入。
说完西电的独特特色后,再来看看学校与西北紧密相关的依存关系。相信众多学子不会陌生,西电诞生于瑞金,却扎根于西北这片广阔的大地上。学校大力加强产学研相结合,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有陕西工业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同时与国内大型知名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股份制公司,成立战略联盟、设立企业基金、建立联合实验室及研究生实习基地,有力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也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默默做出贡献。
面向知识经济和数字化时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继往开来,创新图强,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特色鲜明、研究型、开放式的高水平大学。
(编校 孔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