鹩剧唱响六万山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e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鹩剧是浦北民间的一种小戏,主要流传于六万山一带,即六硍、平睦、馆垌等镇,因其极富民间特色的唱法,已被收入《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西卷·鹩剧音乐分卷》,成为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鹩剧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原生态,从“鹩剧”的“鹩”字就可见一斑。相传鹩剧由明末民间“引凤”歌舞发展而来,盛行于清代,当地称鸟为“鹩”,所以也把凤凰称为“鹩”,因此“唱鹩”就这样得名了。演员主要以民间的“仙姑”“神汉”及一些农村艺人为主,说唱多用地方方言,伴有唢呐、锣鼓、二胡、扬琴等乐声,曲调主要有“追信”“玉美人”“担梯望月”“棹船调”等十二种共一百多首小曲,内容多为歌颂美好生活,祈求幸福安康,故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鹩剧一般是在每年春节或某些节庆活动时表演,随便找个球场或空地将竹架一搭,再把大红幕布一挂,上面写个什么“技艺超群”“文艺精彩”,一个简易的戏台就搭成了。表演的出场费也不贵。在请戏的时候,村里往往是说唱一两晚,但实际没有三四晚,戏班子是走不了的。因为往往这个时候,村里的一些赚了钱的老板,这个说单独请一晚,那个说单独请一晚,或大家继续集资请个三五晚什么的。其实大多时候,“睇鹩(看戏)”的主要是一些老人和妇女,大多数年轻人是不大喜欢看的。但按照他们的说法,只要唢呐、锣鼓一响,生、旦、净、丑各种角色轮番上演,村里旺了人气,大家就感到“顶瘾”了。
  其实,鹩剧是很值得一看的,只要你耐心品尝,你会发现鹩剧唱的全是诸如《反骨状元》《定军山》《状元媒》等传奇故事,十分吸引人,看后也能起到“托古醒今”的教育作用。在唱法上,也十分“接地气”,如鹩剧《唱春牛》中的小生与花旦的对唱,小生:“哈!小姐您不嫁我嫁哪人?现在我放牛的工分日日匀!”花旦:“匀是匀,但是你要我嫁你确实是枉精神,你手头上有了两文忘了根,我要的不仅是放牛工分日日匀,更要有文化知识和修养,不是你这样的搞屎棍!”语言多为即兴而发,既通俗易懂,又追求方言中的押韵,如“匀、人、神、根、棍”等,既强调原生态,又不失高雅。很多时候,生旦、小丑、媒婆精灵古怪的动作,配上这些滑稽的语言,一出场就是一阵哄堂大笑。
  当然,鹩剧吸引人的地方,还在于它能满足大家追求幸福、祈祷平安的虔诚心理愿望。“唱鹩”的人员当中,一部分是民间的“仙姑”“神汉”组成的,他们在戏中大唱庆贺、祝福之词,比如:戏中老太婆落难行乞的情节,大家往往会因她凄凉的身世而投些钱币给她,这时“乞丐”会感恩戴德,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唱好话,场面很悲戚感人;又如戏中有送子观音或九子娘娘的,“仙姑”便赐村中还没有生养的妇女以好话,并将戏中的“状元仔”让其抱回家中,祝早生贵子。可以说,通过“睇鹩”既愉悦了精神,满足了人們虔诚的心理需要,又起到了感化人性、心怀善念的作用。
  鹩剧传唱百年不衰,除了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外,还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的大力扶持,特别是在“双百”文艺方针的指导下,鹩剧更是吸收了粤剧的精华,融入了“采茶”“麒麟”“竹马”等戏曲元素,促进了剧目进一步发展。如改编后的鹩舞《头堂歌》曾获广东湛江专区会演优秀奖;以鹩调为基调创作的歌曲《回乡谣》《金鸡银凤喜落山》《万山人民唱新歌》《十唱六万山》等被广西人民广播电台评为优秀歌曲,其中《回乡谣》获全国青年歌曲大奖赛优秀奖等。
  今天,鹩剧在浦北当地已被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并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主题广泛演出,为加快浦北实现“两个建成”目标、把浦北建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后花园”和国际康养胜地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覃科棵,广西浦北县人,钦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有多篇文章在《故事会》《微型小说选刊》《三月三》《班主任》《喜剧世界》《笑林》《小小说大世界》《文学报》《当代广西》《广西工人报》《钦州日报》等报刊发表。
其他文献
2014年12月26日上午8时30分,由桂林北开往广州的高铁驶进贵广高铁恭城站,恭城瑶族自治县从此迈入高铁时代。高铁把恭城带入到了“桂林半小时生活圈”“广州、贵阳两小时经济圈”,按下了恭城发展的加速键。  年过六旬的恭城平安镇桥头村党委书记黄刚的家离恭城高铁站步行不到15分钟,他做梦都没有想到高铁会建在自己村。“现在方便多了,去桂林半个小时就到了。”他乐呵呵地逢人便说。  通高铁前,恭城交通太落后
期刊
傍晚,走在熟悉的乡村小道上,放眼望去,落日正娇羞地挂在山脊,远处隐约随风传来阵阵婉转动听的壮族山歌。伴随着扁担有节奏的敲击声,“2020年‘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凤立村传承人群能力提升班”的学员们正在操场上为汇报演出节目热情地排演着,壮语歌、壮语朗诵、壮族舞蹈等节目精彩纷呈。孩子们三五成群地从我身边欢笑而过。循声而去,思绪一下回到五年前,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
期刊
摘要:《诗·鄘风·墙有茨》“中冓”一语的训释聚讼纷纭,而相关出土文献资料的公布,为“中冓”的确释提供了崭新而可靠的资料。今在充分吸收学界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甲骨、简帛等出土文献资料,对“中冓”一语做详尽考察。可知今本“中冓”之“冓”当是“夕录”的音近借字,“中夕录”意为中夜,从而证明古书中的有关记载是确实可信的。  关键词:《墙有茨》;中冓;中夕录;中夜  中图分类号:H021 文献标识码:
期刊
二塘榕树脚  二塘是武宣县的一个乡镇,但凡在此待过两三个月以上的人,有不知道“二塘榕树脚”这地方的,一定少之又少。  首先,这地方是一个三岔路口的交通要塞,是二塘大多数村落走向“外面的世界”的切口。村路上坡而来与国道形成“T”字形,在村道准备与国道交接的地方又自然分岔,一条往北,奔柳州而去;另一条南下,通向玉林、广东。在这三岔口的中央有紧挨在一起的三棵小水桶一般粗的榕树。榕树下的树荫里有一些果摊在
期刊
每到秋季,我便要想起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仅用寥寥数语,写出了秋天的美好,万里晴空,一只白鹤凌云而上,将诗人的诗兴引到了蓝天之上,多美好!多豪情!  有个成语叫春华秋实,秋天的美好,除了天高气爽,还有一层,就是果实成熟,岁稔年丰。在这个美好的秋天,我和黄、张、曾、周四位文友一齐出行,奔向防城峒中。  峒中,是防城区的一个边陲镇
期刊
李调元在《粤风》辑解序里说:“余尝两至粤矣,便酷爱上岭南民歌!”于是有了《粤风》四卷。《粤风》艺术手法多样、精妙,有比喻、复沓、排比、谐音、对偶、拈连、双关、夸张等,这些手法自然地交叉使用,使得诗行多变,极富艺术吸引力;诗歌风格更是质朴率真、纤柔淡雅、轻灵风趣,一首首壮族歌曲,淳朴、自然、真实,壮乡乡土气息格外浓厚,因此,《粤风》诗歌除了具有文学价值外,还是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资
期刊
中秋国庆同一天,玫瑰牡丹两相连;  四方歌友来相会,山歌嘹亮笑声甜。  我们有幸过双节,这个节日好特别;  中秋国庆在一起,真是越过越闹热。  我们同唱月儿圆,中秋明月挂天边;  皎洁月光照大地,幸福吉祥满人间。  八月十五月儿圆,龙的传人紧相连;  海内海外好儿女,但愿千里共婵娟。  中秋国庆得团圆,共喝油茶味道鲜;  我们大家来祝愿,未来生活比蜜甜。  中秋国庆同一天,国旗飘扬月儿圆;  难忘
期刊
初冬的下午,我伫立于桂林市滨江南路定桂门码头。江面的风似一把无形的剪刀,一寸一寸地剪去烦忧,任凭多少心事,都随着这漓江的水缓缓向南流去……人便如秋后的菊花般恬淡适然。  我将深情的目光投向对面的支流——小东江。要知道,小东江上边破旧不堪的新生街,已成为桂林这座美丽城市的“伤疤”,恰巧,它也是我心头多年来无法愈合的“伤疤”!  走在宽敞整洁的解放桥上,心旷神怡。桥东头笔直通向七星公园,东岸新辟了沿江
期刊
莫烦多, 煩烦闷闷唱山歌;  开口唱歌降得火,唱歌做得神仙药。  世上本来无烦恼,只是世人爱自招;  不信你看小娃仔,心无所贪乐陶陶。  再烦再苦莫去想,自古多情才感伤;  活在当下有机会,强大才能把他帮。  各人自有各人命,富贵由命不由人;  赤条条地到世上,走时只剩是哭声。  怨恨太多人会变,丑了老了没抵钱;  学会放下就变好,心想事成结良缘。  坎坎坷坷人生路,平安自在最有福;  莫逞
期刊
在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龙田村,有一种由村民加工销售的土特产特别有名,搭配恭城油茶,让人食欲大开。这就是闻名恭城的“莲花粉”。  莲花粉是一种干米粉,“莲花粉”这个名称是以前恭城街上夜宵摊叫习惯的名字,可以说是“独具特色的地域性古法生产的手工大米类衍生产品”。在龙田村家庭作坊中,制作规模较大的一家是村民刘广强家。  新鲜的早粳米用水洗净,头天晚上浸泡,第二天早上磨浆,把米浆倒在蒸架中均匀摊平,放入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