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钢企通过锁定长期合同和涨价来消化成本的上升,中小钢企雪上加霜
挑战谈判惯例
“我们不愿意与我们的客户争吵,可每年都得这么来一次。”作为全球最大矿业公司必和必拓(BHP Billion)中国首席代表,戴坚定曾如此描述他对一年一度的铁矿石价格谈判的感受。
每年10月至来年4月,全球三大主要铁矿石生产商——必和必拓、力拓(Rio Tinto)和淡水河谷(Vale),都要与全球主要钢铁生产商谈判来年的铁矿石长期合同基准价格。起初,钢铁厂商的主要代表是日本和欧洲钢铁生产商,从2004年起,上海宝钢集团代表中国钢铁生产商加入其中。
依照惯例,一旦一张谈判桌上确定了价格,这一价格也就自然为各方接受,成为当年的铁矿石基准价。
自今年2月18日始,巴西淡水河谷先后与日本新日本制铁公司(NSC)、韩国浦项(POSCO)、德国蒂森克虏伯、意大利里瓦钢铁等钢企签约,约定2008年度,淡水河谷供应日韩钢铁企业的南部粉矿价格上调65%,卡拉加斯粉矿则上涨71%,年度基准价格分别为1.1898美元/干公吨度和1.2517美元/干公吨度;供应欧洲钢铁企业的南部粉矿价格上调65%,卡拉加斯粉矿则上涨66%,年度基准价格分别为1.3441美元/干公吨度和1.4060美元/干公吨度。2月22日,宝钢亦宣布接受这一涨幅。
不过,直至记者发稿,必和必拓和力拓仍未宣布与任何钢企达成价格协议。一家国际矿业公司高层告诉《财经》记者,两家澳大利亚公司之所以还没有接受淡水河谷的涨价幅度,是他们仍在争取一定的海运费补偿。
按惯例,每年铁矿石长期价格均为离岸价。相对于巴西淡水河谷,地处澳洲的必和必拓与力拓距离亚洲铁矿石用户近得多,其到岸价远低于淡水河谷。据中国国家发改委数据,2007年,澳大利亚至中国的海运费比巴西到中国的便宜59%,但这一差价由中间商获得。
2005年,必和必拓亦曾提出过要求海运费补偿一事,不过当时未获力拓支持,必和必拓最终无果而终。但是,这一次由力拓出面谈判,加上必和必拓的支持,大大增加了发言的分量。“澳洲铁矿石厂商看重的是改变定价原则,把确定离岸价改成确定到岸价,否则对澳州企业不公平,澳洲政府也有意见。”上述矿业公司高层说。
淡水河谷和中国方面则不约而同,强调对维持现有定价机制的重视。淡水河谷在与意大利里瓦公司完成谈判后,发布声明称,与里瓦的协议证明该公司“坚持国际铁矿石基准定价体系,尊重谈判中的长期业务关系和相互信任”。
今年2月21日,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透露,力拓提出的海运费补偿要求,必和必拓2005年就曾提出过,但被中方拒绝。他强调,现在的国际矿石定价机制是合理的。2月25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商务部均发表声明,力挺现行铁矿石谈判定价机制。
实际上,必和必拓对目前铁矿石价格机制不满由来已久,甚至曾表示希望引入类似原油交易的指数价格。但目前现货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这一提议遭到了铁矿石用户的拒绝。
“历史上,当年的亚洲首发价格和欧洲首发价格还从未被推翻过,此次亚欧各钢铁企业应不会接受比与淡水河谷谈判结果更高的价格涨幅。”联合金属网分析师胡凯说。
钢厂喜忧不同
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副司长熊必琳对《财经》记者表示,从2003年起,铁矿石价格已连续六年上调,且必然要传导钢材价格上涨。业内人士预期,由此还将可能带动矿石现货、煤炭、海运等相关成本价格进一步上涨。
这种趋势在2007年已经出现。根据发改委的数据,截至2007年12月末,进口铁矿石现货到岸价格平均同比上涨199%;国内焦炭价格比年初上涨50%;运费方面,巴西、澳大利亚及印度至中国的平均海运费比年初都翻了一番以上。
“在假设运费不变的条件下,以澳大利亚、巴西进口矿价格上涨65%的情况计算,我国钢铁行业成本将上升约710亿元,平均每吨钢成本上升414元/吨。”发改委一份研究结果显示。
对于这一形势,钢铁生产商们则有喜有忧:如鞍钢集团、马钢、包钢、太钢等,拥有较多自有矿石资源,对协议矿及现货矿依赖较小,铁矿石大幅涨价后,其竞争优势反而越发凸显;类似宝钢等完全依靠长期协议矿的企业,由于长期协议矿价仍远低于现货价格,并且一般会锁定长期海运价格,涨价后虽然成本上涨,但其综合成本仍然低于中小钢铁企业;受影响最大的是如沙钢集团这样既没有自有矿山,又没有签订长期合同,大量采购现货的钢企。
比铁矿石涨价影响更大的是运价疯狂上涨。2007年,巴西至中国平均运费比上年上涨115%,澳大利亚至中国平均运费比上年上涨106%。2007年12月,巴西到中国铁矿石运费一度达92美元/吨。因此,宝钢正学习日本经验,未雨绸缪锁定未来海运费成本。
2月21日,宝钢与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旗下的干散货运输企业中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组建了铁矿石运输公司。同时,双方还签署了长期包运合同,未来合资公司将投入五艘船,专为宝钢运输铁矿石,合同期长达10年-15年。至2015年年末,合资公司总运力预计将翻一番,达到300万载重吨左右。
作为转移成本的最直接做法,钢铁企业可调高钢材价格,将成本上涨转嫁到下游。宣布接受淡水河谷涨价幅度三天之后,2月25日,宝钢就调高2008年二季度钢铁产品价格,其中热轧、冷轧(钢)均上调800元/吨,上调幅度分别为21%和17%,宽厚板、热镀锌板、电工板分别上调800元/吨、1000元/吨和600元/吨,上调幅度为10%-20%。
沙钢也于2月14日宣布调价,主要品种都上调了100元-300元/吨不等,同日包钢也大幅上调3月份钢价。
实际上,涨价在谈判之前已经开始。2007年11月,宝钢就提高了2008年一季度钢材价格,其中,热轧和冷轧每吨分别上调300元和200元,宽厚板每吨上涨500元。武钢也在一季度连续三次上调出厂价。
根据国泰君安研究报告,以此次铁矿石协议价格上涨65%计算,钢材平均每吨成本约上升309元;如果不考虑汇率变化影响,并假设2008年海运费平均价格相比2007年均价上涨20%,焦炭价格上涨40%,那么钢企生产成本将平均增加573元/吨。
“虽然铁矿石协议价格上涨65%,还是比现货市场价格每吨便宜40多美元。”兰格钢铁网分析师王国清博士对《财经》记者表示,“铁矿石涨价完全可能成为一个由头,一些大型钢铁企业通过钢材涨价覆盖成本上涨,甚至是进一步扩大盈利空间。”
但是,中小型钢铁企业生存环境将更加恶劣。国都证券行业研究员段振军认为,大型钢厂通过长期合同锁定了成本,其平均成本要比依赖现货市场的中小钢铁厂的成本低400元人民币/吨。在中小钢铁企业相对集中的河北、山西等地,已有企业因成本压力选择停产。
中国钢铁寻机待变
新的价格一经宣布,国内中小钢铁厂商一片怨声载道。
业内资深人士指出,过去谈判的铁矿石价格只有一个,这次却根据矿石品位差异变成了两个,实际上是日本企业给中国企业留下的一个花招;原因是日本企业技术水平高,采购的多为价格较低的低品位矿,而中国的中小钢企采购的多为高品位矿,因此成为此次涨价的最大受害者。
但这恰与中国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暗相符合,因此政府层面并未对涨价过多指责。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2007年,全国钢铁产量仍在以两位数以上的幅度增长,但增幅已有所回落。不过,这距离发改委的目标仍很遥远。
“自2005年以来已连续六次出台钢材出口调控政策,从减退税到加关税,可钢铁出口还照样激增。”发改委工业司副司长熊必琳说。他并不认同“中国要做世界钢铁供应商”的看法,因为中国钢铁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附加值明显偏低,很多新增产能都是落后产能,在国外承受很大的反倾销压力。
早在 2005年,国家发改委就颁布《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对淘汰落后产能提出要求。据熊必琳介绍,2007年,发改委先后分两批与28个钢铁生产省(区、市)签订责任书,明确了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和责任。此外,还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如加征出口关税控制低端钢铁产品出口。
熊必琳介绍,2007年全年淘汰落后炼铁能力4659万吨,炼钢能力3747万吨,超额完成国务院下达的淘汰炼铁能力3000万吨和炼钢能力3500万吨的目标,他预计2008年还将继续。
兰格钢铁网分析师王国清分析认为,随着国家出口税收政策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落实以及国外反倾销机制的启动,钢材出口过快增长将得到抑制,低附加值钢铁产品产能过剩的局面将进一步显现,这使得中小企业处境雪上加霜。
“目前国家的产业政策就是‘限小扶大’,将会有更多的中小钢企面临淘汰。”王国清说。
2005年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也提出,支持钢铁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战略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设想到2010年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集团的钢铁产量占全国产量比例争取达到50%以上,2020年争取达到70%以上。
熊必琳表示,钢企重组已成国内共识,并且目前钢铁行业普遍效益良好,去年全行业纯利润达1900亿元,也给大型国有钢铁企业开展重组提供条件。
“宝钢去年净利润300多亿元,武钢60多个亿,鞍钢100亿多,完全有能力去重组。”熊必琳说。
不过,目前国内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阻力仍是来自地方政府,在旺盛的市场需求刺激下,地方增加产能的冲动犹在。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钢铁产业的并购始于2005年国家产业政策的驱动,但更严峻的挑战来自于市场,全球钢铁及矿业巨头的整合都在加快中国钢铁产业的并购步伐。
在成本高涨的压力下,一些中小钢铁企业开始寻求外资入股。2008年2月18日,俄罗斯第二大钢铁企业耶弗拉兹集团收购德龙控股有限公司最多51%的股权。此前,2007年12月,全球最大钢铁企业阿赛洛-米塔尔在香港证券市场收购了东方钢铁集团。这些行动已引起国内钢厂的警惕,宝钢董事长徐乐江称,“很可能对中国钢铁业造成威胁。”
此前,宝钢曾就收购八一钢铁和包头钢铁与阿赛洛-米塔尔展开争夺。对此,熊必琳表示,吸引外商投资不是越多越快就越好,需要的是真正能向中国转移先进技术的企业。
挑战谈判惯例
“我们不愿意与我们的客户争吵,可每年都得这么来一次。”作为全球最大矿业公司必和必拓(BHP Billion)中国首席代表,戴坚定曾如此描述他对一年一度的铁矿石价格谈判的感受。
每年10月至来年4月,全球三大主要铁矿石生产商——必和必拓、力拓(Rio Tinto)和淡水河谷(Vale),都要与全球主要钢铁生产商谈判来年的铁矿石长期合同基准价格。起初,钢铁厂商的主要代表是日本和欧洲钢铁生产商,从2004年起,上海宝钢集团代表中国钢铁生产商加入其中。
依照惯例,一旦一张谈判桌上确定了价格,这一价格也就自然为各方接受,成为当年的铁矿石基准价。
自今年2月18日始,巴西淡水河谷先后与日本新日本制铁公司(NSC)、韩国浦项(POSCO)、德国蒂森克虏伯、意大利里瓦钢铁等钢企签约,约定2008年度,淡水河谷供应日韩钢铁企业的南部粉矿价格上调65%,卡拉加斯粉矿则上涨71%,年度基准价格分别为1.1898美元/干公吨度和1.2517美元/干公吨度;供应欧洲钢铁企业的南部粉矿价格上调65%,卡拉加斯粉矿则上涨66%,年度基准价格分别为1.3441美元/干公吨度和1.4060美元/干公吨度。2月22日,宝钢亦宣布接受这一涨幅。
不过,直至记者发稿,必和必拓和力拓仍未宣布与任何钢企达成价格协议。一家国际矿业公司高层告诉《财经》记者,两家澳大利亚公司之所以还没有接受淡水河谷的涨价幅度,是他们仍在争取一定的海运费补偿。
按惯例,每年铁矿石长期价格均为离岸价。相对于巴西淡水河谷,地处澳洲的必和必拓与力拓距离亚洲铁矿石用户近得多,其到岸价远低于淡水河谷。据中国国家发改委数据,2007年,澳大利亚至中国的海运费比巴西到中国的便宜59%,但这一差价由中间商获得。
2005年,必和必拓亦曾提出过要求海运费补偿一事,不过当时未获力拓支持,必和必拓最终无果而终。但是,这一次由力拓出面谈判,加上必和必拓的支持,大大增加了发言的分量。“澳洲铁矿石厂商看重的是改变定价原则,把确定离岸价改成确定到岸价,否则对澳州企业不公平,澳洲政府也有意见。”上述矿业公司高层说。
淡水河谷和中国方面则不约而同,强调对维持现有定价机制的重视。淡水河谷在与意大利里瓦公司完成谈判后,发布声明称,与里瓦的协议证明该公司“坚持国际铁矿石基准定价体系,尊重谈判中的长期业务关系和相互信任”。
今年2月21日,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透露,力拓提出的海运费补偿要求,必和必拓2005年就曾提出过,但被中方拒绝。他强调,现在的国际矿石定价机制是合理的。2月25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商务部均发表声明,力挺现行铁矿石谈判定价机制。
实际上,必和必拓对目前铁矿石价格机制不满由来已久,甚至曾表示希望引入类似原油交易的指数价格。但目前现货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这一提议遭到了铁矿石用户的拒绝。
“历史上,当年的亚洲首发价格和欧洲首发价格还从未被推翻过,此次亚欧各钢铁企业应不会接受比与淡水河谷谈判结果更高的价格涨幅。”联合金属网分析师胡凯说。
钢厂喜忧不同
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副司长熊必琳对《财经》记者表示,从2003年起,铁矿石价格已连续六年上调,且必然要传导钢材价格上涨。业内人士预期,由此还将可能带动矿石现货、煤炭、海运等相关成本价格进一步上涨。
这种趋势在2007年已经出现。根据发改委的数据,截至2007年12月末,进口铁矿石现货到岸价格平均同比上涨199%;国内焦炭价格比年初上涨50%;运费方面,巴西、澳大利亚及印度至中国的平均海运费比年初都翻了一番以上。
“在假设运费不变的条件下,以澳大利亚、巴西进口矿价格上涨65%的情况计算,我国钢铁行业成本将上升约710亿元,平均每吨钢成本上升414元/吨。”发改委一份研究结果显示。
对于这一形势,钢铁生产商们则有喜有忧:如鞍钢集团、马钢、包钢、太钢等,拥有较多自有矿石资源,对协议矿及现货矿依赖较小,铁矿石大幅涨价后,其竞争优势反而越发凸显;类似宝钢等完全依靠长期协议矿的企业,由于长期协议矿价仍远低于现货价格,并且一般会锁定长期海运价格,涨价后虽然成本上涨,但其综合成本仍然低于中小钢铁企业;受影响最大的是如沙钢集团这样既没有自有矿山,又没有签订长期合同,大量采购现货的钢企。
比铁矿石涨价影响更大的是运价疯狂上涨。2007年,巴西至中国平均运费比上年上涨115%,澳大利亚至中国平均运费比上年上涨106%。2007年12月,巴西到中国铁矿石运费一度达92美元/吨。因此,宝钢正学习日本经验,未雨绸缪锁定未来海运费成本。
2月21日,宝钢与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旗下的干散货运输企业中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组建了铁矿石运输公司。同时,双方还签署了长期包运合同,未来合资公司将投入五艘船,专为宝钢运输铁矿石,合同期长达10年-15年。至2015年年末,合资公司总运力预计将翻一番,达到300万载重吨左右。
作为转移成本的最直接做法,钢铁企业可调高钢材价格,将成本上涨转嫁到下游。宣布接受淡水河谷涨价幅度三天之后,2月25日,宝钢就调高2008年二季度钢铁产品价格,其中热轧、冷轧(钢)均上调800元/吨,上调幅度分别为21%和17%,宽厚板、热镀锌板、电工板分别上调800元/吨、1000元/吨和600元/吨,上调幅度为10%-20%。
沙钢也于2月14日宣布调价,主要品种都上调了100元-300元/吨不等,同日包钢也大幅上调3月份钢价。
实际上,涨价在谈判之前已经开始。2007年11月,宝钢就提高了2008年一季度钢材价格,其中,热轧和冷轧每吨分别上调300元和200元,宽厚板每吨上涨500元。武钢也在一季度连续三次上调出厂价。
根据国泰君安研究报告,以此次铁矿石协议价格上涨65%计算,钢材平均每吨成本约上升309元;如果不考虑汇率变化影响,并假设2008年海运费平均价格相比2007年均价上涨20%,焦炭价格上涨40%,那么钢企生产成本将平均增加573元/吨。
“虽然铁矿石协议价格上涨65%,还是比现货市场价格每吨便宜40多美元。”兰格钢铁网分析师王国清博士对《财经》记者表示,“铁矿石涨价完全可能成为一个由头,一些大型钢铁企业通过钢材涨价覆盖成本上涨,甚至是进一步扩大盈利空间。”
但是,中小型钢铁企业生存环境将更加恶劣。国都证券行业研究员段振军认为,大型钢厂通过长期合同锁定了成本,其平均成本要比依赖现货市场的中小钢铁厂的成本低400元人民币/吨。在中小钢铁企业相对集中的河北、山西等地,已有企业因成本压力选择停产。
中国钢铁寻机待变
新的价格一经宣布,国内中小钢铁厂商一片怨声载道。
业内资深人士指出,过去谈判的铁矿石价格只有一个,这次却根据矿石品位差异变成了两个,实际上是日本企业给中国企业留下的一个花招;原因是日本企业技术水平高,采购的多为价格较低的低品位矿,而中国的中小钢企采购的多为高品位矿,因此成为此次涨价的最大受害者。
但这恰与中国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暗相符合,因此政府层面并未对涨价过多指责。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2007年,全国钢铁产量仍在以两位数以上的幅度增长,但增幅已有所回落。不过,这距离发改委的目标仍很遥远。
“自2005年以来已连续六次出台钢材出口调控政策,从减退税到加关税,可钢铁出口还照样激增。”发改委工业司副司长熊必琳说。他并不认同“中国要做世界钢铁供应商”的看法,因为中国钢铁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附加值明显偏低,很多新增产能都是落后产能,在国外承受很大的反倾销压力。
早在 2005年,国家发改委就颁布《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对淘汰落后产能提出要求。据熊必琳介绍,2007年,发改委先后分两批与28个钢铁生产省(区、市)签订责任书,明确了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和责任。此外,还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如加征出口关税控制低端钢铁产品出口。
熊必琳介绍,2007年全年淘汰落后炼铁能力4659万吨,炼钢能力3747万吨,超额完成国务院下达的淘汰炼铁能力3000万吨和炼钢能力3500万吨的目标,他预计2008年还将继续。
兰格钢铁网分析师王国清分析认为,随着国家出口税收政策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落实以及国外反倾销机制的启动,钢材出口过快增长将得到抑制,低附加值钢铁产品产能过剩的局面将进一步显现,这使得中小企业处境雪上加霜。
“目前国家的产业政策就是‘限小扶大’,将会有更多的中小钢企面临淘汰。”王国清说。
2005年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也提出,支持钢铁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战略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设想到2010年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集团的钢铁产量占全国产量比例争取达到50%以上,2020年争取达到70%以上。
熊必琳表示,钢企重组已成国内共识,并且目前钢铁行业普遍效益良好,去年全行业纯利润达1900亿元,也给大型国有钢铁企业开展重组提供条件。
“宝钢去年净利润300多亿元,武钢60多个亿,鞍钢100亿多,完全有能力去重组。”熊必琳说。
不过,目前国内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阻力仍是来自地方政府,在旺盛的市场需求刺激下,地方增加产能的冲动犹在。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钢铁产业的并购始于2005年国家产业政策的驱动,但更严峻的挑战来自于市场,全球钢铁及矿业巨头的整合都在加快中国钢铁产业的并购步伐。
在成本高涨的压力下,一些中小钢铁企业开始寻求外资入股。2008年2月18日,俄罗斯第二大钢铁企业耶弗拉兹集团收购德龙控股有限公司最多51%的股权。此前,2007年12月,全球最大钢铁企业阿赛洛-米塔尔在香港证券市场收购了东方钢铁集团。这些行动已引起国内钢厂的警惕,宝钢董事长徐乐江称,“很可能对中国钢铁业造成威胁。”
此前,宝钢曾就收购八一钢铁和包头钢铁与阿赛洛-米塔尔展开争夺。对此,熊必琳表示,吸引外商投资不是越多越快就越好,需要的是真正能向中国转移先进技术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