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适应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省市纷纷展开。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对中学生最不喜欢的学科调查统计。思想政治课高居榜首。因而。新课程标准下,对政治教师的教学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政治课。
一、确实转变教育理念
要转变旧的应试教育的理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理念,这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寸步难行,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
应试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尤其是升学考试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的教育。即是在教育中偏离社会整体发展和受教育者个人终身发展的根本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教学的目标是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片面追求智育的发展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发展;偏重统一要求,忽视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就是“授业”。把学生看做是装知识的口袋,储存知识的仓库,根本上谈不上“解惑”,就更不用说“传道”。因此,“填鸭式”教学、“满堂灌”现象普遍存在也就不足为奇了。结果学生被训练成了做题机器,考试能手,分数上去了,能力下降了,严重偏离了教育的目标。
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学校的教育,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体验;此外,教学活动不仅要注重知识与方法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只有根据这种教育理念开展教学才能培养素质全面、人格健全,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重视教学情境创设
学生对政治课的普遍感受是枯燥乏味。难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效果如何与情绪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而影响学生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创设启发性的情境。布鲁纳曾说过:“学生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期待感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迫切地去探索新知识。这样,枯燥乏味的政治课也能上得形象生动、活泼有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在学习“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一内容时,刚好毒奶粉事件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一上课我就问学生:“今天早餐你们都吃的什么呀?”一下了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有的回答说吃的包子。有的回答说吃的馒头,有的回答说喝了牛奶。我趁机问:“你们知道现在的毒奶粉吗?”学生的话匣子一下被打开了。学生的兴趣被激活了,思想完全摆脱了课堂的束缚,仿佛置身于市场之中。在亲切的谈话中顺利完成了市场交易原则、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相关内容的教学任务,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释疑解疑,有所进取。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曾精辟地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的重要途径。此外,从教师角度看。学生提出了不明白的问题。教师也能更清楚学生的疑点、难点所在,可以有的放矢地解决。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质疑利于达到学生会了不用教,学生不会才需教的境界。同时这也符合新课标重视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的要求。
教材上对概念、原理既有理论上的说明又有事例的证明,加之教参上又有进一步的补充,好像无疑可循。其实不然,此时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冥思苦想时,教师在关键处适当点拨,因势利导,就能收到使学生顿时豁然开朗的效果。例如,在讲“量变质变”原理时,我设疑如下:“既然事物的发展必须通过质变来实现。那么质变就等于发展。对吗?”问题—提出,有的说正确,有的说错误。我提问回答正确的同学:“既然质变等于发展,那么食物变质也是发展,对吗?”大多数同学作了否定的回答,我便顺理成章地归纳:“事物的发展必须通过质变来实现,但质变并不一定是发展。”这样,使学生在“无疑-有疑-释疑-无疑”中加深了对“事物的发展必须通过质变来实现”的理解。通过不断的设疑,让学生是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如果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能应用幽默生动的语言,补充拓宽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将会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确实转变教育理念
要转变旧的应试教育的理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理念,这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寸步难行,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
应试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尤其是升学考试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的教育。即是在教育中偏离社会整体发展和受教育者个人终身发展的根本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教学的目标是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片面追求智育的发展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发展;偏重统一要求,忽视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就是“授业”。把学生看做是装知识的口袋,储存知识的仓库,根本上谈不上“解惑”,就更不用说“传道”。因此,“填鸭式”教学、“满堂灌”现象普遍存在也就不足为奇了。结果学生被训练成了做题机器,考试能手,分数上去了,能力下降了,严重偏离了教育的目标。
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学校的教育,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体验;此外,教学活动不仅要注重知识与方法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只有根据这种教育理念开展教学才能培养素质全面、人格健全,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重视教学情境创设
学生对政治课的普遍感受是枯燥乏味。难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效果如何与情绪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而影响学生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创设启发性的情境。布鲁纳曾说过:“学生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期待感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迫切地去探索新知识。这样,枯燥乏味的政治课也能上得形象生动、活泼有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在学习“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一内容时,刚好毒奶粉事件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一上课我就问学生:“今天早餐你们都吃的什么呀?”一下了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有的回答说吃的包子。有的回答说吃的馒头,有的回答说喝了牛奶。我趁机问:“你们知道现在的毒奶粉吗?”学生的话匣子一下被打开了。学生的兴趣被激活了,思想完全摆脱了课堂的束缚,仿佛置身于市场之中。在亲切的谈话中顺利完成了市场交易原则、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相关内容的教学任务,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释疑解疑,有所进取。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曾精辟地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的重要途径。此外,从教师角度看。学生提出了不明白的问题。教师也能更清楚学生的疑点、难点所在,可以有的放矢地解决。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质疑利于达到学生会了不用教,学生不会才需教的境界。同时这也符合新课标重视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的要求。
教材上对概念、原理既有理论上的说明又有事例的证明,加之教参上又有进一步的补充,好像无疑可循。其实不然,此时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冥思苦想时,教师在关键处适当点拨,因势利导,就能收到使学生顿时豁然开朗的效果。例如,在讲“量变质变”原理时,我设疑如下:“既然事物的发展必须通过质变来实现。那么质变就等于发展。对吗?”问题—提出,有的说正确,有的说错误。我提问回答正确的同学:“既然质变等于发展,那么食物变质也是发展,对吗?”大多数同学作了否定的回答,我便顺理成章地归纳:“事物的发展必须通过质变来实现,但质变并不一定是发展。”这样,使学生在“无疑-有疑-释疑-无疑”中加深了对“事物的发展必须通过质变来实现”的理解。通过不断的设疑,让学生是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如果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能应用幽默生动的语言,补充拓宽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将会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