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混凝土继续进行养护是确保混凝土质量和性能的重要方式,在现代建设工程中一般都是由混凝土为基础的,混凝土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建筑物的质量。因此,混凝土可以说是建筑物的基础材料和主要构筑物。在建设工程施工结束后,仍有混凝土的参与,因为受环境、气候等条件影响,建设工程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混凝土养护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混凝土养护 桥梁施工 应用探析
中图分类号:TV33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合理的施工与养护技术有助于提高桥梁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探讨了合理的施工方法和养护技术,并采用不同的养护方式对自然环境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即采用暖棚养护与养护剂养护相结合的方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使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得到显著地提高,具有很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一、混凝土的养护原理
在建筑领域,混凝土浇筑是最初期的步骤,也是最重要的步骤。建筑完成之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混凝土的养护。创造满足这种硬化条件所采取的措施就称为混凝土的养护。因此,清楚混凝土的养护原理是十分必要的。混凝土养护的三要素是养护的温度、湿度及养护时间。凝结形成混凝土的过程叫做水化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热能,随着反应的进行,温度会越来越高,因此要注意对外部环境温度的控制。如果外部环境温度过低,会加速混凝土表面的凝结,这样就会导致表面结块而内部仍是浆状的现象,这种现象极易产生温度裂纹和破坏混凝土晶体结构。混凝土凝结过程中,水分和湿度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混凝土在凝结过程中,若周围空气干燥,混凝土中水分蒸发。特别是在干旱多风天气,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迅速而引起混凝土局部收缩而导致混凝土脱落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如此,混凝土收缩产生的拉应力还会使混凝土产生开裂从而引起收缩裂缝。混凝土养护工作至关重要,关系到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多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应通过技术交底等形式,提高施工人员的认识,积极根据施工条件采取相应的养护措施;实行岗位责任制,确保多层建筑的混凝土养护工作到位。
二、混凝土养护技术标准
浇筑完成后的混凝土如果不是马上使用的话就需要立即进行养护,因为这时的混凝土还处在保有水分的阶段,如果不立即进行养护的话,混凝土就会干结、脱水而变成块状,会导致日后无法使用。因此要立即对混凝土进行养护,但就目前为止,建筑行业没有统一的养护技术标准,各工程施工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灵活应用。包括可以采取蓄水、加水的办法来锁住混凝土中的水分。也可以在混凝土上边覆盖东西来防止水汽蒸发,因为塑料布不透气,可以先用塑料布覆盖来保持水分,再用麻布或者工布覆盖保持阴凉的环境。如果混凝土中掺了粉煤灰的话,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尽量延长养护时间,禁止干湿循环的现象出现。养护期间,要注意周围温度的控制,温度不能过高。同时也要注意养护环境的干凈整洁,不能有其他杂物出现。
三、桥梁施工中混凝土养护技术
1、自然养护技术
混凝土在自然条件下(气温不低于 5 摄氏度),采取浇水湿润,防风防干的方法进行养护。其中可以分为两个方向来进行,第一遍从水平方向第二遍从垂直方向。水平方向混凝土的养护可采用湿麻袋、苇席、锯末、湿砂等覆盖物覆盖。垂直方向混凝土的养护可采用人工洒水、压力喷洒等方法。这两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很麻烦,关键在于要根据天气温度变化及时调整养护方案。洒水时一定均匀,一般在浇筑后 12 ~18 h 进行。同时,养护的时间还和水泥品种有关,硅酸盐水泥混凝土不得小于 14 摄氏度,其它水泥混凝土不得少于 21 摄氏度。如果是大体积混凝土养护的时间需长一些,一般不小于 28 摄氏度。同时,有温控要求的混凝土应按有关规范要求进行。从混凝土强度要求考虑,一般强度达 70%R28 才可停止养护。
2、标准养护技术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标准,建筑行业也不例外,当然就包括混凝土的养护。在常温下,使过程中的混凝土养护称为标准养护。因为这种养护方法较为普遍和常见,所以在这里不做多余表述。
3、蓄热法养护技术
混凝土在养护期间采用保温材料加以覆盖,使混凝土始终保持一定温度。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通过蓄热,可以使混凝土始终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之内,而不会出现由于温度不均而出现的裂缝、结块等现象。这种方法也有一个缺点就是温度不宜过低,否则无法保证混凝土品质。一般多在住宅的冬季施工中应用,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避免混凝土的种种缺陷,所以应用也较为广泛。
4、热养护技术
热养护是利用外界热源加热混凝土而加速水泥水化反应的方法,也称加速硬化养护法。此法又分为以下几种:一,加热养护。应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因为蓄热养护达不到施工方的要求时采用的。大体可以分为暖棚法、蒸汽加热法、干湿法、加压蒸汽法等。暖棚法利用保温材料搭成暖棚,把整个构件或结构围起来,提高棚内温度。蒸汽加热法是利用蒸气加热,在湿热环境中加速水泥水化来达到加速硬化的目的。干湿热养护法即混凝土成型后不需延长预养期和限制升温,即可转入湿热升温及恒温阶段。加压蒸汽养护法将尚未凝结的混凝土用机械直接增加压力,或置于高压容器内,并在加压情况下快速升温进行蒸汽养护。电热法用钢筋、钢板、铁片插入混凝土中或附于模板上,利用新混凝土导电和电阻大的性能,通过低压电流,对混凝土加热。热养护不仅仅包括以上几种,还有一种新型的养护方法称为辐射热养护法。这种方法分为以下两种。一是太阳能热养护法。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一层可以吸收太阳能的吸热物体,通过这些材料来吸收太阳能来进行混凝土养护,这种养护方式的好处在于方便、经济、环保,相对来说较容易保持混凝土所需的恒温环境,便于混凝土运输和上浆。二是红外线养护法。红外线和太阳热能的的不同之处在于红外线加热养护就是利用物体本身的性质,而不需要另外加材料。发热体改变表面状态提高辐射强度,使被加热制品吸收辐射热提高内部温度。另外模板和介质也是因为红外线的照射而导致了物体本身的性质改变,红外线越照射,物体的物化过程也会越彻底。因此用远红外线加热养护混凝土制品可以取得混凝土内部温度高、养护时间短、抗压强度高,节约能源等效果。
5、冷养护技术
混凝土在气温低于 5 摄氏度时制作称为低温混凝土施工(冬季施工),这时混凝土凝结的速度十分缓慢,也不易形成质量较好的混凝土单位。因此,在低温下的混凝土养护十分重要,这时的养护就称为冷养护。如遇到基础混凝土施工,就要采取水浸低温养护。冬季水浸养护最低水位要采取超过混凝土最高表面 014 ~018 m 加冰层厚,混凝土冻点为 -2 度,而冰水临界水温为 0 度,冰层下水温一般为 4 度,在 1 ~ 4度条件下,水浸养护的混凝土 7 度可达到设计标号 R28 的 40%,14 度可达到 50%,90 度可满足强度要求。
结语
混凝土养护是为了使混凝土能够充分水化,从而达到使混凝土要凝结和硬化所需的必要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是获得优质水泥的必要条件。在具体的施工环境中,要根据具体的施工条件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方案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后续混凝土的使用。制定合理的养护方案,严格执行养护制度,确保施工的质量。因此笔者希望本研究能对同行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李冬松;李冬燕.谈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施工技术[J].吉林交通科技.2008(03)
[2]. 王勇.浅谈桥梁成桩的质量控制[J].山西建筑.2009(27)
[3]. 张万里.东北地区高速公路桥梁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应用的研究[J].北方交通.2011(04)
[4]. 唐文超;钱济章;李律.清水河特大桥墩身施工及养护[J].甘肃科技.2006(03)
[5]. 轩丽颖.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04)
关键词:混凝土养护 桥梁施工 应用探析
中图分类号:TV33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合理的施工与养护技术有助于提高桥梁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探讨了合理的施工方法和养护技术,并采用不同的养护方式对自然环境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即采用暖棚养护与养护剂养护相结合的方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使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得到显著地提高,具有很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一、混凝土的养护原理
在建筑领域,混凝土浇筑是最初期的步骤,也是最重要的步骤。建筑完成之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混凝土的养护。创造满足这种硬化条件所采取的措施就称为混凝土的养护。因此,清楚混凝土的养护原理是十分必要的。混凝土养护的三要素是养护的温度、湿度及养护时间。凝结形成混凝土的过程叫做水化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热能,随着反应的进行,温度会越来越高,因此要注意对外部环境温度的控制。如果外部环境温度过低,会加速混凝土表面的凝结,这样就会导致表面结块而内部仍是浆状的现象,这种现象极易产生温度裂纹和破坏混凝土晶体结构。混凝土凝结过程中,水分和湿度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混凝土在凝结过程中,若周围空气干燥,混凝土中水分蒸发。特别是在干旱多风天气,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迅速而引起混凝土局部收缩而导致混凝土脱落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如此,混凝土收缩产生的拉应力还会使混凝土产生开裂从而引起收缩裂缝。混凝土养护工作至关重要,关系到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多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应通过技术交底等形式,提高施工人员的认识,积极根据施工条件采取相应的养护措施;实行岗位责任制,确保多层建筑的混凝土养护工作到位。
二、混凝土养护技术标准
浇筑完成后的混凝土如果不是马上使用的话就需要立即进行养护,因为这时的混凝土还处在保有水分的阶段,如果不立即进行养护的话,混凝土就会干结、脱水而变成块状,会导致日后无法使用。因此要立即对混凝土进行养护,但就目前为止,建筑行业没有统一的养护技术标准,各工程施工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灵活应用。包括可以采取蓄水、加水的办法来锁住混凝土中的水分。也可以在混凝土上边覆盖东西来防止水汽蒸发,因为塑料布不透气,可以先用塑料布覆盖来保持水分,再用麻布或者工布覆盖保持阴凉的环境。如果混凝土中掺了粉煤灰的话,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尽量延长养护时间,禁止干湿循环的现象出现。养护期间,要注意周围温度的控制,温度不能过高。同时也要注意养护环境的干凈整洁,不能有其他杂物出现。
三、桥梁施工中混凝土养护技术
1、自然养护技术
混凝土在自然条件下(气温不低于 5 摄氏度),采取浇水湿润,防风防干的方法进行养护。其中可以分为两个方向来进行,第一遍从水平方向第二遍从垂直方向。水平方向混凝土的养护可采用湿麻袋、苇席、锯末、湿砂等覆盖物覆盖。垂直方向混凝土的养护可采用人工洒水、压力喷洒等方法。这两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很麻烦,关键在于要根据天气温度变化及时调整养护方案。洒水时一定均匀,一般在浇筑后 12 ~18 h 进行。同时,养护的时间还和水泥品种有关,硅酸盐水泥混凝土不得小于 14 摄氏度,其它水泥混凝土不得少于 21 摄氏度。如果是大体积混凝土养护的时间需长一些,一般不小于 28 摄氏度。同时,有温控要求的混凝土应按有关规范要求进行。从混凝土强度要求考虑,一般强度达 70%R28 才可停止养护。
2、标准养护技术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标准,建筑行业也不例外,当然就包括混凝土的养护。在常温下,使过程中的混凝土养护称为标准养护。因为这种养护方法较为普遍和常见,所以在这里不做多余表述。
3、蓄热法养护技术
混凝土在养护期间采用保温材料加以覆盖,使混凝土始终保持一定温度。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通过蓄热,可以使混凝土始终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之内,而不会出现由于温度不均而出现的裂缝、结块等现象。这种方法也有一个缺点就是温度不宜过低,否则无法保证混凝土品质。一般多在住宅的冬季施工中应用,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避免混凝土的种种缺陷,所以应用也较为广泛。
4、热养护技术
热养护是利用外界热源加热混凝土而加速水泥水化反应的方法,也称加速硬化养护法。此法又分为以下几种:一,加热养护。应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因为蓄热养护达不到施工方的要求时采用的。大体可以分为暖棚法、蒸汽加热法、干湿法、加压蒸汽法等。暖棚法利用保温材料搭成暖棚,把整个构件或结构围起来,提高棚内温度。蒸汽加热法是利用蒸气加热,在湿热环境中加速水泥水化来达到加速硬化的目的。干湿热养护法即混凝土成型后不需延长预养期和限制升温,即可转入湿热升温及恒温阶段。加压蒸汽养护法将尚未凝结的混凝土用机械直接增加压力,或置于高压容器内,并在加压情况下快速升温进行蒸汽养护。电热法用钢筋、钢板、铁片插入混凝土中或附于模板上,利用新混凝土导电和电阻大的性能,通过低压电流,对混凝土加热。热养护不仅仅包括以上几种,还有一种新型的养护方法称为辐射热养护法。这种方法分为以下两种。一是太阳能热养护法。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一层可以吸收太阳能的吸热物体,通过这些材料来吸收太阳能来进行混凝土养护,这种养护方式的好处在于方便、经济、环保,相对来说较容易保持混凝土所需的恒温环境,便于混凝土运输和上浆。二是红外线养护法。红外线和太阳热能的的不同之处在于红外线加热养护就是利用物体本身的性质,而不需要另外加材料。发热体改变表面状态提高辐射强度,使被加热制品吸收辐射热提高内部温度。另外模板和介质也是因为红外线的照射而导致了物体本身的性质改变,红外线越照射,物体的物化过程也会越彻底。因此用远红外线加热养护混凝土制品可以取得混凝土内部温度高、养护时间短、抗压强度高,节约能源等效果。
5、冷养护技术
混凝土在气温低于 5 摄氏度时制作称为低温混凝土施工(冬季施工),这时混凝土凝结的速度十分缓慢,也不易形成质量较好的混凝土单位。因此,在低温下的混凝土养护十分重要,这时的养护就称为冷养护。如遇到基础混凝土施工,就要采取水浸低温养护。冬季水浸养护最低水位要采取超过混凝土最高表面 014 ~018 m 加冰层厚,混凝土冻点为 -2 度,而冰水临界水温为 0 度,冰层下水温一般为 4 度,在 1 ~ 4度条件下,水浸养护的混凝土 7 度可达到设计标号 R28 的 40%,14 度可达到 50%,90 度可满足强度要求。
结语
混凝土养护是为了使混凝土能够充分水化,从而达到使混凝土要凝结和硬化所需的必要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是获得优质水泥的必要条件。在具体的施工环境中,要根据具体的施工条件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方案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后续混凝土的使用。制定合理的养护方案,严格执行养护制度,确保施工的质量。因此笔者希望本研究能对同行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李冬松;李冬燕.谈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施工技术[J].吉林交通科技.2008(03)
[2]. 王勇.浅谈桥梁成桩的质量控制[J].山西建筑.2009(27)
[3]. 张万里.东北地区高速公路桥梁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应用的研究[J].北方交通.2011(04)
[4]. 唐文超;钱济章;李律.清水河特大桥墩身施工及养护[J].甘肃科技.2006(03)
[5]. 轩丽颖.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