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花旗为首的外资银行抢占中国金融市场制高点的行动,从来没有过停止的迹象。
当一家又一家外资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顺利开通,让国内银行明显感觉到的是——“切肤之痛”。
19枚“暗器”
在经历了南京爱立信投奔花旗银行风波之后,“花旗银行抢注专利事件”又一次震撼了国内金融界。
从1996年开始,花旗银行不动声色地向国家专利局提交了总共19项金融产品“商业方法类”发明专利的申请。据了解,它们主要是具有前瞻性的配合网络技术的金融服务系统方法专利。目前,这些申请均已进入最后审批阶段。
发现这个动向的张红芳,曾是北京市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一名普通的研究员。她强调说,这些专利申请一旦成功,不仅可以强化花旗自身的服务能力,使花旗从专利转让授权中获利。更为重要的是,其它银行以后一旦同台竞争,稍越雷池就有可能被处巨额罚款,最终面临的是被迫退出市场的危机。换言之,这19项发明专利将成为花旗未来进军中国市场的19枚暗器,既可自保,亦可伤敌。
不过,“目前这19项发明专利申请仍然没有被授权。”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是花旗银行中国地区专利申请代理商之一。其代理人沈昭坤透露,没有通过申请的原因主要在于,商业方法能否作为专利申请的争论在国内外还比较大。
此外,专利的排他性对发展中国家民族产业的影响也是争论焦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专家李顺德告诉《今日东方》,扩大专利保护范围已是大势所趋,但我国如何把握政策开放节奏,给予民族产业一个适当的缓冲期也是审批部门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网上银行高地
尽管尚未被授权,但这并不意味着花旗6年来的心血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花旗当然明白专利先申请先授权的原则,一旦国家专利局开始就商业方法类发明专利授权,等候多时的花旗理所当然将被率先批准。
然而,花旗的野心似乎并不仅仅在于收几个专利使用费这么简单,隐藏在这19枚“暗器”背后的是花旗要做全球银行电子核心技术及标准的垄断者的电子商务战略布局。
“这19项专利的申请是花旗银行纽约总行在全球知识产权保护统一战略部署的一部分。”在对花旗银行上海分行的采访中,其公关部郭晔小姐明白无误地向《今日东方》表明,“这项计划正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并不只是针对中国。”
事实正是如此。花旗银行根据其全球化的优势,将庞大的研发资金投入到了电子商务领域的创新工作,延续了自己在传统银行的领导地位。从花旗银行在美国所取得的专利可以看到,花旗早就开始利用专利布局电子商务,意欲在网上银行奠定领先地位的野心已昭然若揭——截至2001年2月13日,花旗银行总共取得的64项美国专利中,与网上银行相关的商业方法专利占了2/3。
同样,花旗在中国申请的19项专利也大多直指网上银行业务。“外资银行早就意识到,营业网点不足和刷卡难将成为其两大软肋,而筹建网上银行正是绕开这块短板的良方。”张红芳说,花旗将目光投向网上银行的另一个原因是取长补短。在未来的中国金融市场上,花旗银行不可能在中国建立庞大的服务网点,只有网上银行才是花旗与中资银行争夺国内客户的最快、最有效途径,而拿住了专利技术这个“七寸”,国内银行将来势必要与它合作来共谋生存。
早在2001年3月,花旗银行就已经委托上海华腾软件系统公司完成了企业网上银行的系统开发,并投入使用。同年7月,央行出台有关网上银行的管理办法之后,花旗银行又上报了开办个人网上银行业务的申请,虽然至今没有审批下来。但前不久,其出资6亿元顺利参股浦发银行,意味着即便没有被批,花旗也可通过合资间接得到个人网上银行业务牌照。
华腾软件系统公司电子支付部技术总监施雷表示,外资银行已经具有较为成熟的技术和经验,一旦需求确立,只需要3到6个月,它们就能完成个人网上银行系统平台的搭建。而与花旗相比,汇丰和东亚两家外资银行似乎更迫不及待,在2002年的最后两天里,它们已开通了中国内地的网上银行业务。
仓促应战
《今日东方》从国家知识产权局了解到,目前至少有8家外资银行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递交了专利申请,内容涉及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方方面面,许多专利也已进入审定阶段。
与之相比,中资银行的专利申请黯然失色。主要集中在“实用新型”、“外观专利”(如点钞机、保险柜)等方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发明专利加起来仅11项,几乎没有一项具有核心竞争力。
就在争抢知识产权的“战火”在金融服务业愈演愈烈之时,国内银行已明显感到“切肤之痛”,并开始谋求良策。“花旗抢注专利一事对我们的触动非常大,几家银行日前联合开了会,近期我们会把各家最近一两年的创新技术好好整理一下,看有没有能抢在外资银行前面申请的。”工商银行技术部的一位人士这样说。
农业银行总行银行卡部网上银行处的一位人士则向《今日东方》表示,目前就“同城交换”这项业务,四大商业银行正在协商,联合达成新的互换互通的网络银行专利,使不同银行储户的业务可以在同一个系统上便捷完成。如果实现,以四大行的影响力和客户基数,今后国外的网络银行要想在中国开展金融业务就得服从中国网上银行的相关技术标准了。但,现在这些还是空谈,因为中国银行业的弊病还像以前一样明显:同一业务的技术平台各家银行的标准都不一致,如何统一还是待解难题。
由于国内网上银行业务的相关技术研发起步较晚,最早开通网上银行的招商银行也是从1997年才开始开发网上银行系统,许多技术都是从国外购买,或者直接采用一些通用平台加以改造。因此,据李德顺介绍,先期给别人交使用费是难免的。
目前,与网上银行业务相关的专利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专利,比如集成电路、计算机等;一类是从属专利,比如独立的技术方案,这类专利往往在前者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在申请时,从属专利与基础专利无关,但在实施时,由于从属专利要与基础专利一起实施,因此要向基础专利拥有者交纳许可使用费,标准可根据市场原则以供需双方谈判的方式进行。眼下,日本大公司、大银行都有专门研究专利的战略部门,由于专利被授权后,资料便公开了,他们就在这些专利的基础之上开发自己的从属专利,从而获得后发优势。而这种做法,中国银行业是可以借鉴的。
当一家又一家外资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顺利开通,让国内银行明显感觉到的是——“切肤之痛”。
19枚“暗器”
在经历了南京爱立信投奔花旗银行风波之后,“花旗银行抢注专利事件”又一次震撼了国内金融界。
从1996年开始,花旗银行不动声色地向国家专利局提交了总共19项金融产品“商业方法类”发明专利的申请。据了解,它们主要是具有前瞻性的配合网络技术的金融服务系统方法专利。目前,这些申请均已进入最后审批阶段。
发现这个动向的张红芳,曾是北京市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一名普通的研究员。她强调说,这些专利申请一旦成功,不仅可以强化花旗自身的服务能力,使花旗从专利转让授权中获利。更为重要的是,其它银行以后一旦同台竞争,稍越雷池就有可能被处巨额罚款,最终面临的是被迫退出市场的危机。换言之,这19项发明专利将成为花旗未来进军中国市场的19枚暗器,既可自保,亦可伤敌。
不过,“目前这19项发明专利申请仍然没有被授权。”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是花旗银行中国地区专利申请代理商之一。其代理人沈昭坤透露,没有通过申请的原因主要在于,商业方法能否作为专利申请的争论在国内外还比较大。
此外,专利的排他性对发展中国家民族产业的影响也是争论焦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专家李顺德告诉《今日东方》,扩大专利保护范围已是大势所趋,但我国如何把握政策开放节奏,给予民族产业一个适当的缓冲期也是审批部门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网上银行高地
尽管尚未被授权,但这并不意味着花旗6年来的心血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花旗当然明白专利先申请先授权的原则,一旦国家专利局开始就商业方法类发明专利授权,等候多时的花旗理所当然将被率先批准。
然而,花旗的野心似乎并不仅仅在于收几个专利使用费这么简单,隐藏在这19枚“暗器”背后的是花旗要做全球银行电子核心技术及标准的垄断者的电子商务战略布局。
“这19项专利的申请是花旗银行纽约总行在全球知识产权保护统一战略部署的一部分。”在对花旗银行上海分行的采访中,其公关部郭晔小姐明白无误地向《今日东方》表明,“这项计划正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并不只是针对中国。”
事实正是如此。花旗银行根据其全球化的优势,将庞大的研发资金投入到了电子商务领域的创新工作,延续了自己在传统银行的领导地位。从花旗银行在美国所取得的专利可以看到,花旗早就开始利用专利布局电子商务,意欲在网上银行奠定领先地位的野心已昭然若揭——截至2001年2月13日,花旗银行总共取得的64项美国专利中,与网上银行相关的商业方法专利占了2/3。
同样,花旗在中国申请的19项专利也大多直指网上银行业务。“外资银行早就意识到,营业网点不足和刷卡难将成为其两大软肋,而筹建网上银行正是绕开这块短板的良方。”张红芳说,花旗将目光投向网上银行的另一个原因是取长补短。在未来的中国金融市场上,花旗银行不可能在中国建立庞大的服务网点,只有网上银行才是花旗与中资银行争夺国内客户的最快、最有效途径,而拿住了专利技术这个“七寸”,国内银行将来势必要与它合作来共谋生存。
早在2001年3月,花旗银行就已经委托上海华腾软件系统公司完成了企业网上银行的系统开发,并投入使用。同年7月,央行出台有关网上银行的管理办法之后,花旗银行又上报了开办个人网上银行业务的申请,虽然至今没有审批下来。但前不久,其出资6亿元顺利参股浦发银行,意味着即便没有被批,花旗也可通过合资间接得到个人网上银行业务牌照。
华腾软件系统公司电子支付部技术总监施雷表示,外资银行已经具有较为成熟的技术和经验,一旦需求确立,只需要3到6个月,它们就能完成个人网上银行系统平台的搭建。而与花旗相比,汇丰和东亚两家外资银行似乎更迫不及待,在2002年的最后两天里,它们已开通了中国内地的网上银行业务。
仓促应战
《今日东方》从国家知识产权局了解到,目前至少有8家外资银行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递交了专利申请,内容涉及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方方面面,许多专利也已进入审定阶段。
与之相比,中资银行的专利申请黯然失色。主要集中在“实用新型”、“外观专利”(如点钞机、保险柜)等方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发明专利加起来仅11项,几乎没有一项具有核心竞争力。
就在争抢知识产权的“战火”在金融服务业愈演愈烈之时,国内银行已明显感到“切肤之痛”,并开始谋求良策。“花旗抢注专利一事对我们的触动非常大,几家银行日前联合开了会,近期我们会把各家最近一两年的创新技术好好整理一下,看有没有能抢在外资银行前面申请的。”工商银行技术部的一位人士这样说。
农业银行总行银行卡部网上银行处的一位人士则向《今日东方》表示,目前就“同城交换”这项业务,四大商业银行正在协商,联合达成新的互换互通的网络银行专利,使不同银行储户的业务可以在同一个系统上便捷完成。如果实现,以四大行的影响力和客户基数,今后国外的网络银行要想在中国开展金融业务就得服从中国网上银行的相关技术标准了。但,现在这些还是空谈,因为中国银行业的弊病还像以前一样明显:同一业务的技术平台各家银行的标准都不一致,如何统一还是待解难题。
由于国内网上银行业务的相关技术研发起步较晚,最早开通网上银行的招商银行也是从1997年才开始开发网上银行系统,许多技术都是从国外购买,或者直接采用一些通用平台加以改造。因此,据李德顺介绍,先期给别人交使用费是难免的。
目前,与网上银行业务相关的专利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专利,比如集成电路、计算机等;一类是从属专利,比如独立的技术方案,这类专利往往在前者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在申请时,从属专利与基础专利无关,但在实施时,由于从属专利要与基础专利一起实施,因此要向基础专利拥有者交纳许可使用费,标准可根据市场原则以供需双方谈判的方式进行。眼下,日本大公司、大银行都有专门研究专利的战略部门,由于专利被授权后,资料便公开了,他们就在这些专利的基础之上开发自己的从属专利,从而获得后发优势。而这种做法,中国银行业是可以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