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中学历史课和地理课是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重要课程,在国民素质养成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而史地学科的综合性、直观性、教育性等特点,也有助于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与教法,从而促使课堂教学的各个流程更加优化,最终实现教学双方的良性互动。
历史习题教学的若干原则
■ 洛阳市第一中学 张宗敏
为了适应新课改,高中历史习题教学要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从而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深入研究,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思维能力。
具体说来,习题教学要体现准确性、层次性、主体性、透彻性几个原则。
一、准确性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要通过争论才能见出分晓。争论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会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往往精神亢奋,全神贯注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也就会竞相迸射。从这个意义上讲,新课程背景下的习题教学可以通过组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准确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层次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体现多样性,要多角度、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以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层次去分析,学生才能思路清晰,从而深刻地记忆和理解历史问题。
基础知识是完成其他教学目标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其认知水平的依托。教师在习题教学中要注意层次性,才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避免学生不求甚解、认识肤浅现象的产生。
三、主体性
习题教学不能排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讲解习题时,不能一味地给学生对答案,而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允许学生对答案提出异议。学生回答问题只要有新意,教师就应该肯定,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对习题的全面认识,让习题课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样的习题课堂教学有别于传统的以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它由封闭走向开放,不再拘泥于某种固定不变的程式。教师在讨论过程中也由过去主动地讲变成被动地听,只需在关键时刻用寥寥数语给予学生启发、点拨,使其产生柳暗花明的感觉。
四、透彻性
透彻性是指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刻而透彻地理解历史,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促使其各种能力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不仅要传授基本历史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讲述“洋务运动”一课时,我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对洋务运动历史作用的不同评价与看法,旨在变换角度训练学生,在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以便他们能透彻理解洋务运动对当时社会以及历史发展的深刻影响。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在重视历史习题训练的基础上,把具体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各种活动中,做到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培养经常化、方法化;要体现出考查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鲜明意图,通过讲解习题,营造一种诱发学生踊跃思考的教学情境,从而使他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与发挥。
国情教育不容忽视
■ 孟州市韩愈中学 李 立
历史教学是向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国情教育内容,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形式多样地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国情教育。
一、明确国情教育的必要性
进行国情教育,是广大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教师要认真钻研《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学习国家教委制定颁发的《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中小学历史学科思想和政治纲要》,认真钻研历史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国情教育因素,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加以运用。国情教育必须寓于历史教学之中,要紧密结合历史教材,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以生动的历史事实感染学生。
二、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国情、认识国情
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国情、分析国情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是正确认识国情的前提。进行国情教育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结合历史知识,进行科学分析,引导学生认清国情发展的真正规律,预见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以真实的历史和国情教育广大学生,才能使他们对我们国家的重大国策作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三、在历史国情教育中巧妙运用比较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求同存异,求异存同,从而探寻正确的道路和适宜的措施。国情教育要进行历史的纵向比较,只有这样,才能看清中国的历史进步、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还要进行同一历史时期内不同国度的横向比较,才能找出国情中的长短差距,探求适合本国国情的各种方针政策,才能发人深省,催人奋起。
四、多方面、多角度、以正面教育为主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毫无疑问,教师如果多讲国情中的积极有利的方面,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即使在讲国情中的消极不利因素时,也要深刻分析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从而增强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五、实事求是地进行国情教育
国情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思想与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使学生正确地认识我国的国情。
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国情教育
教师在向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时,要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除课堂讲授外,还可组织一些其他活动,如参观、调查、访问、搞专题报告会等。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使用教学挂图、幻灯、录像等,真正把课内外的教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向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目的。
总之,国情教育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与实际,做到高屋建瓴,真正以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为目的,以培养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
学习地理 激趣为先
■ 新蔡县今是中学 周小伟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富有趣味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导课时“先发制人”,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导课是一堂课的开始,就像乐章的序曲,能起到酝酿情绪、创设情境的作用。它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环节。为此,教师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一般以两分钟左右为宜),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或方式,找准切入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讲《台湾省》时,我饱含深情地朗诵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优美的词句感染了学生,许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和我一起朗诵起来,目光中流露出对游子无限思恋祖国大陆的深切共鸣。这不仅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也唤起他们要了解台湾地理风貌、人文景观的欲望。
运用电教手段也是常用的导课形式。如讲《青藏地区》时,我用歌曲《青藏高原》作背景音乐,在优美的乐曲声中让学生看有关青藏地区的图片,在视听上给他们以全新的感受,激起他们要探究神秘雪域高原的欲望。
二、授课时“新颖有趣”,以求取得师生共鸣的良好效果
授课过程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心灵对话的过程。地理教学中有些内容因文字叙述枯燥,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气氛,保证信息交流的双向性和多边性。
如讲《我国主要山脉》时,我编了一首“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最南东西是南岭;东北西南有三撇,大兴太行巫山雪,台湾山脉居东部,长白武夷夹中间;弧形山脉势恢弘,喜马拉雅似卧龙,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八最高峰!
对一些抽象的内容,我采取实验操作的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澳大利亚》一节中“自流井的水为什么能自动流出来”是让许多学生困惑的难点。我用两根透明皮管、一个连通管、半杯红色水做了一个简单的压强实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板图时“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板图在课堂活动中有画龙点睛之功效。运用得当,会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住学生的视线和注意力,进一步提高其求知的兴趣和欲望。
在《长江》一节中,有许多知识点要通过长江水系略图来掌握,看着长江水系图,不少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我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长江干流流向像两个英文字母——大“V”和小“w”,而上中游的分界点宜昌正处在“V”和“w”交界的地方。我的发现使学生感到很有趣,他们顿时情绪高涨。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学生各自在图上把长江的支流、湖泊等相关知识一一“定位”。而通过动手动脑之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无疑是十分牢固的。
地理知识记忆法例谈
■ 济源市实验中学 付菊芬
地理学科涉及面非常广,地理知识内容繁杂琐碎,既需要用逻辑思维去理解消化,也需要大量有效的记忆。要想学好地理,大量识记是前提,而要想记得快、记得准、记得牢,好的记忆方法最重要。常见的地理知识记忆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歌诀记忆法
歌诀记忆法是最常用、最适用的记忆法,它是指将要记忆的内容精炼地编成诗歌、词赋、对联等形式来记忆。由于这种形式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通俗性,简洁明快,韵律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是快速记忆的一种好方法,尤其适用于初中生等低年级学生。如在识记黄河、长江流经我国的省份时,就可编成歌诀来记。
二、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往往具有诙谐幽默的特点,它可以把原本呆板、生硬、机械的知识变成风趣生动、活灵活现的“另类”知识,让学生在愉悦的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例如在识记北美五大湖即安大略湖、伊利湖、休伦湖、密歇根湖、苏必利尔湖时,就可只采用开头字谐音来记做“安伊休秘书”。再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规律,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可谐音记做“男(南)左女(北)右”。
三、空间顺序记忆法
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往往要识记许多空间分布的地理事物,而这些地理事物往往又缺乏内在的联系,识记起来困难重重。如果能把握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来识记,则往往记得准且快。如在记忆我国的商品粮基地时,就可按照由北向南的整体顺序,先由东北到华北分别是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淮地区三个,再沿长江从上游到下游分别是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五个,最后是珠江三角洲共九大商品粮基地。
四、因果推理记忆法
秦岭至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具有重要意义的地理分界线,它作为地理分界线的意义有多条,在记忆时不少学生不是前记后忘就是丢三落四。若能仔细把握其意义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按因果推理记忆法去记,就会效果非常好。
除此之外,像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的特点、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因、全球变暖与海平面上升等其他知识都可以用此法来记忆。
五、对比记忆法
对比记忆法是一种很活跃的思维方式,它是通过将类似知识放到一起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来加深记忆的一种方法。恰当运用对比记忆法费时少、收效大,可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例如在讲述日本时就可以联想英国,对比二者的领土、地理位置、气候、地形、资源、工农业、洋流、渔业等。这样,在了解日本的同时也巩固了有关英国的知识,事半而功倍。可以运用对比记忆法记忆的还有很多,诸如朝鲜半岛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海南岛与台湾岛、台湾岛与马达加斯加岛、南亚三大半岛与南欧三大半岛、亚欧大陆东西两侧的气候类型、长江和密西西比河等。总之,熟练运用对比法,可以大幅度加快复习进程,提高复习效率。
六、思维导图记忆法
地理知识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或因果、或递进、或并列、或相反、或从属等。在识记时,如能找出所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绘制成思维导图,原本孤立的知识点就可能形成一张知识网络,使人一目了然,记忆起来就相对容易得多。
(专题责编 木 子)
历史习题教学的若干原则
■ 洛阳市第一中学 张宗敏
为了适应新课改,高中历史习题教学要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从而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深入研究,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思维能力。
具体说来,习题教学要体现准确性、层次性、主体性、透彻性几个原则。
一、准确性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要通过争论才能见出分晓。争论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会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往往精神亢奋,全神贯注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也就会竞相迸射。从这个意义上讲,新课程背景下的习题教学可以通过组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准确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层次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体现多样性,要多角度、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以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层次去分析,学生才能思路清晰,从而深刻地记忆和理解历史问题。
基础知识是完成其他教学目标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其认知水平的依托。教师在习题教学中要注意层次性,才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避免学生不求甚解、认识肤浅现象的产生。
三、主体性
习题教学不能排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讲解习题时,不能一味地给学生对答案,而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允许学生对答案提出异议。学生回答问题只要有新意,教师就应该肯定,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对习题的全面认识,让习题课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样的习题课堂教学有别于传统的以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它由封闭走向开放,不再拘泥于某种固定不变的程式。教师在讨论过程中也由过去主动地讲变成被动地听,只需在关键时刻用寥寥数语给予学生启发、点拨,使其产生柳暗花明的感觉。
四、透彻性
透彻性是指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刻而透彻地理解历史,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促使其各种能力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不仅要传授基本历史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讲述“洋务运动”一课时,我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对洋务运动历史作用的不同评价与看法,旨在变换角度训练学生,在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以便他们能透彻理解洋务运动对当时社会以及历史发展的深刻影响。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在重视历史习题训练的基础上,把具体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各种活动中,做到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培养经常化、方法化;要体现出考查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鲜明意图,通过讲解习题,营造一种诱发学生踊跃思考的教学情境,从而使他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与发挥。
国情教育不容忽视
■ 孟州市韩愈中学 李 立
历史教学是向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国情教育内容,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形式多样地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国情教育。
一、明确国情教育的必要性
进行国情教育,是广大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教师要认真钻研《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学习国家教委制定颁发的《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中小学历史学科思想和政治纲要》,认真钻研历史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国情教育因素,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加以运用。国情教育必须寓于历史教学之中,要紧密结合历史教材,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以生动的历史事实感染学生。
二、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国情、认识国情
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国情、分析国情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是正确认识国情的前提。进行国情教育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结合历史知识,进行科学分析,引导学生认清国情发展的真正规律,预见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以真实的历史和国情教育广大学生,才能使他们对我们国家的重大国策作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三、在历史国情教育中巧妙运用比较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求同存异,求异存同,从而探寻正确的道路和适宜的措施。国情教育要进行历史的纵向比较,只有这样,才能看清中国的历史进步、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还要进行同一历史时期内不同国度的横向比较,才能找出国情中的长短差距,探求适合本国国情的各种方针政策,才能发人深省,催人奋起。
四、多方面、多角度、以正面教育为主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毫无疑问,教师如果多讲国情中的积极有利的方面,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即使在讲国情中的消极不利因素时,也要深刻分析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从而增强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五、实事求是地进行国情教育
国情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思想与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使学生正确地认识我国的国情。
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国情教育
教师在向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时,要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除课堂讲授外,还可组织一些其他活动,如参观、调查、访问、搞专题报告会等。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使用教学挂图、幻灯、录像等,真正把课内外的教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向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目的。
总之,国情教育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与实际,做到高屋建瓴,真正以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为目的,以培养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
学习地理 激趣为先
■ 新蔡县今是中学 周小伟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富有趣味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导课时“先发制人”,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导课是一堂课的开始,就像乐章的序曲,能起到酝酿情绪、创设情境的作用。它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环节。为此,教师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一般以两分钟左右为宜),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或方式,找准切入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讲《台湾省》时,我饱含深情地朗诵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优美的词句感染了学生,许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和我一起朗诵起来,目光中流露出对游子无限思恋祖国大陆的深切共鸣。这不仅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也唤起他们要了解台湾地理风貌、人文景观的欲望。
运用电教手段也是常用的导课形式。如讲《青藏地区》时,我用歌曲《青藏高原》作背景音乐,在优美的乐曲声中让学生看有关青藏地区的图片,在视听上给他们以全新的感受,激起他们要探究神秘雪域高原的欲望。
二、授课时“新颖有趣”,以求取得师生共鸣的良好效果
授课过程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心灵对话的过程。地理教学中有些内容因文字叙述枯燥,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气氛,保证信息交流的双向性和多边性。
如讲《我国主要山脉》时,我编了一首“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最南东西是南岭;东北西南有三撇,大兴太行巫山雪,台湾山脉居东部,长白武夷夹中间;弧形山脉势恢弘,喜马拉雅似卧龙,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八最高峰!
对一些抽象的内容,我采取实验操作的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澳大利亚》一节中“自流井的水为什么能自动流出来”是让许多学生困惑的难点。我用两根透明皮管、一个连通管、半杯红色水做了一个简单的压强实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板图时“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板图在课堂活动中有画龙点睛之功效。运用得当,会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住学生的视线和注意力,进一步提高其求知的兴趣和欲望。
在《长江》一节中,有许多知识点要通过长江水系略图来掌握,看着长江水系图,不少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我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长江干流流向像两个英文字母——大“V”和小“w”,而上中游的分界点宜昌正处在“V”和“w”交界的地方。我的发现使学生感到很有趣,他们顿时情绪高涨。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学生各自在图上把长江的支流、湖泊等相关知识一一“定位”。而通过动手动脑之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无疑是十分牢固的。
地理知识记忆法例谈
■ 济源市实验中学 付菊芬
地理学科涉及面非常广,地理知识内容繁杂琐碎,既需要用逻辑思维去理解消化,也需要大量有效的记忆。要想学好地理,大量识记是前提,而要想记得快、记得准、记得牢,好的记忆方法最重要。常见的地理知识记忆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歌诀记忆法
歌诀记忆法是最常用、最适用的记忆法,它是指将要记忆的内容精炼地编成诗歌、词赋、对联等形式来记忆。由于这种形式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通俗性,简洁明快,韵律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是快速记忆的一种好方法,尤其适用于初中生等低年级学生。如在识记黄河、长江流经我国的省份时,就可编成歌诀来记。
二、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往往具有诙谐幽默的特点,它可以把原本呆板、生硬、机械的知识变成风趣生动、活灵活现的“另类”知识,让学生在愉悦的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例如在识记北美五大湖即安大略湖、伊利湖、休伦湖、密歇根湖、苏必利尔湖时,就可只采用开头字谐音来记做“安伊休秘书”。再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规律,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可谐音记做“男(南)左女(北)右”。
三、空间顺序记忆法
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往往要识记许多空间分布的地理事物,而这些地理事物往往又缺乏内在的联系,识记起来困难重重。如果能把握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来识记,则往往记得准且快。如在记忆我国的商品粮基地时,就可按照由北向南的整体顺序,先由东北到华北分别是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淮地区三个,再沿长江从上游到下游分别是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五个,最后是珠江三角洲共九大商品粮基地。
四、因果推理记忆法
秦岭至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具有重要意义的地理分界线,它作为地理分界线的意义有多条,在记忆时不少学生不是前记后忘就是丢三落四。若能仔细把握其意义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按因果推理记忆法去记,就会效果非常好。
除此之外,像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的特点、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因、全球变暖与海平面上升等其他知识都可以用此法来记忆。
五、对比记忆法
对比记忆法是一种很活跃的思维方式,它是通过将类似知识放到一起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来加深记忆的一种方法。恰当运用对比记忆法费时少、收效大,可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例如在讲述日本时就可以联想英国,对比二者的领土、地理位置、气候、地形、资源、工农业、洋流、渔业等。这样,在了解日本的同时也巩固了有关英国的知识,事半而功倍。可以运用对比记忆法记忆的还有很多,诸如朝鲜半岛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海南岛与台湾岛、台湾岛与马达加斯加岛、南亚三大半岛与南欧三大半岛、亚欧大陆东西两侧的气候类型、长江和密西西比河等。总之,熟练运用对比法,可以大幅度加快复习进程,提高复习效率。
六、思维导图记忆法
地理知识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或因果、或递进、或并列、或相反、或从属等。在识记时,如能找出所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绘制成思维导图,原本孤立的知识点就可能形成一张知识网络,使人一目了然,记忆起来就相对容易得多。
(专题责编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