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历2017年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鸡年。鸡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也成为成语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天我们说说关于鸡的成语和诗句,以及背后的一些故事。
闻鸡起舞:清晨鸡鸣当中一幅最励志的画面
说起鸡的成语和诗句,要是罗列起来,那是相当丰富,例如关于鸡的成语,有“闻鸡起舞”、“牝鸡司晨”、“鹤立鸡群”、“鸡犬升天”、“鸡鸣狗盗”、“鸡犬不宁”、“呆若木鸡”、“杀鸡取卵”、“杀鸡焉用牛刀”、“鸡毛蒜皮”、“鸡飞蛋打”、“鸡口牛后”、“牛鼎烹鸡”、“鸡犬相闻”等等,而关于鸡的诗句则有“鸡栖于埘”、“鸡栖于桀”、“鸡鸣喈喈”、“鸡鸣桑树颠”、“故人具鸡黍”、“雄鸡一声天下白”、“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鹅豕鸡栖稻粱肥,山村水阁酒旗风”等等,由此可见,鸡这种家禽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好也好,坏也好,正能量也好,负能量也好,总会有它的存在。
鸡是司晨的,“雄鸡一声天下白”,在鸡鸣声中早起,则是很励志的一幅画面。由西晋向东晋过渡时期的祖逖和刘琨就是这幅励志画面当中的主角。这两位有志之士,怀抱着天下大志,不敢浪费大好青春和大好时光,大早听到鸡鸣就起来练习武艺,以备国家将来之用,后来二人果然都成大才,祖逖在南方组织大军北伐,一度恢复江北;刘琨也在北方组织力量抵抗外敌,力图匡复河山,也曾威震一时。从此,“闻鸡起舞”中的鸡叫声、舞剑声,成为心怀天下、早期勤奋的一种象征。
故人具鸡黍:史上最感人的一次约饭
鸡是农家必养的家禽,家中有鸡,说明粮食丰收,粟米稻谷除了用来食用,还可以有余,以饲养鸡鸭,陆游在赞美农家的丰足时,有这么一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虽然农家的酒水不是那么高档,有点浑浊,可小百姓家的日子还是很殷实,起码家里有足够的鸡和猪来招待客人,陶渊明也在《桃花源记》里这样描述世外农家的幸福生活:“设酒杀鸡做食”。更早一点,在《论语》里,孔子的弟子子路去问路,隐者“荷蓧丈人”款待子路,也是“杀鸡为黍而食之”。
能不能养鸡,吃不吃得起鸡肉,是物质生活是否充裕的一个重要指标。由此延伸,以鸡尾菜肴待客,成了中国人交往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这种标准的中国农庄式待客之道,在唐诗里凝结成一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想想清新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好友谈谈桑麻,喝喝酒,多么温馨的画面,而这画面当中,就有鲜美的鸡肉。
而从“杀鸡为黍而食之”又派生出关于友谊的感人故事。例如成语“只鸡絮酒”,据《后汉书》记载,讲的是汉朝的一个名为徐稚的读书人,其学问渊博,为人高雅,为世人所称道,朝廷太尉黄琼闻其贤名,于是推荐徐稚去当官,而徐稚无心于功名,只喜欢闭门读书,做一个安静的君子,于是屡次推辞,似乎完全不领略黄琼的好意。然而,后来黄琼死了,徐稚却用酒水泡了棉絮,再用棉絮包好烤好的一只鸡,不辞路远,自带干粮去黄琼的坟前祭奠,并且放声大哭,表现得很悲痛,祭奠之后也不告知别人姓名,“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说明徐稚虽然推掉了黄琼的推荐,但不等于他没有领情,而是心存感激,引黄琼为知己,成语“只鸡絮酒”的来历就是这样的,后面蕴藏一个感人的故事。
徐稚和黄琼的故事在同时代还有另一个版本,即范式和张劭的故事,同样也记载在《后汉书》里。范式和张劭都是东汉地方小吏,关系很好,乃是至交。范式有一次跟张劭说,我一定要去你家拜访,向您的家人问好。张劭回答说:欢迎老友来访,我一定做饭做菜招待你,其中的菜就是鸡。两位老友的家相隔千里,在交通条件落后的汉朝,张劭的家里人都不太相信范式的承诺,然而张劭对范式的诚信很有信心,在约定的那一天,他真的早早做好饭菜等,果然,范式如期到来,二人把酒尽欢,良久方散。这就是史上有名的“鸡黍之交”。
到了明朝的《喻世明言》里,有一个故事叫“范巨卿鸡黍生死之交”,将故事的版本改了一下,范巨卿就是范式,他承诺要去张劭约饭,结果因为忙于生计,一时忘记,到了约的那一天,已经没法赴约,那时由于没有高铁,没有飞机,千里之遥无法赶到,居然自刎而死,阴魂赴约,张劭得知老友死讯,悲痛不已,赶去范巨卿家中,亦自刎以报。
无论是桃花源的人们,还是东汉挚友,疑惑唐朝农庄,他们约饭的菜单上都有鸡,可见鸡一直是中国古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禽,从而又引申出友谊的感人故事,可以这么说:友谊的菜谱上,少不了鸡。
呆若木鸡:一只鸡进入最佳战斗状态
关于鸡的成语,负能量的也不少,例如“鸡鸣狗盗”、“杀鸡骇猴”、“鸡飞狗跳”、“鸡犬升天”等等,有意思的是,鸡一旦和狗联合组成成语,就没什么好家伙,完全上不了档次。当然,也不全是这样,例如《老子》里的“鸡犬之声相闻”,在《桃花源记》里的“鸡犬相闻”,都勾勒出了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画面,安静优雅,令人向往。
还有“呆若木鸡”这一成语,意思大家都明白,现在一般贬义的倾向比较多,形容一个人呆呆地,来不及有反应,然而,它最初的意思却是说一只斗鸡进入了最佳的战斗状态。《庄子》的“达生篇”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叫纪渻子的人为齐宣王训练斗鸡,常常能够获胜。他训练斗鸡的标准什么呢?如果这只鸡雄赳赳气昂昂,好斗好勇,“疾视而盛气”,怒气冲冲地瞪着对手,那说明它还没有达到最佳的战斗状态,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当这只鸡没有怒色,完全呆呆地如同一只木鸡的时候,说明它的戰斗力已经登峰造极,不怒而威,不寒而栗,其战斗素质已经全部具备,其他的对手一看到它,就会吓得马上就跑,“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关于鸡的成语,除了与庄子有关,与孔子也有关。孔子的弟子子游当了芝麻县官,于是马上推行孔子的乐治措施,孔子来视察的时候,满城都是音乐声,孔子一听,就轻轻地批评一句:“子游同学,杀鸡焉用牛刀,治这么一个小小县城,还用得着堂而皇之的先王之乐吗?”子游不服气了,就拿出上课笔记反驳,说:“老师,您不是说君子懂音乐就相亲相爱,小人懂音乐就容易驱使吗?”孔子听了蛮不好意思的,只好说:“前言戏之耳”,你说得对,我前面是开玩笑的。
可见鸡这种家禽,既可以出现在励志的故事里,也可以出现在诗文当中的餐桌上,还可以反映先秦思想家的精神面貌,确实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闻鸡起舞:清晨鸡鸣当中一幅最励志的画面
说起鸡的成语和诗句,要是罗列起来,那是相当丰富,例如关于鸡的成语,有“闻鸡起舞”、“牝鸡司晨”、“鹤立鸡群”、“鸡犬升天”、“鸡鸣狗盗”、“鸡犬不宁”、“呆若木鸡”、“杀鸡取卵”、“杀鸡焉用牛刀”、“鸡毛蒜皮”、“鸡飞蛋打”、“鸡口牛后”、“牛鼎烹鸡”、“鸡犬相闻”等等,而关于鸡的诗句则有“鸡栖于埘”、“鸡栖于桀”、“鸡鸣喈喈”、“鸡鸣桑树颠”、“故人具鸡黍”、“雄鸡一声天下白”、“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鹅豕鸡栖稻粱肥,山村水阁酒旗风”等等,由此可见,鸡这种家禽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好也好,坏也好,正能量也好,负能量也好,总会有它的存在。
鸡是司晨的,“雄鸡一声天下白”,在鸡鸣声中早起,则是很励志的一幅画面。由西晋向东晋过渡时期的祖逖和刘琨就是这幅励志画面当中的主角。这两位有志之士,怀抱着天下大志,不敢浪费大好青春和大好时光,大早听到鸡鸣就起来练习武艺,以备国家将来之用,后来二人果然都成大才,祖逖在南方组织大军北伐,一度恢复江北;刘琨也在北方组织力量抵抗外敌,力图匡复河山,也曾威震一时。从此,“闻鸡起舞”中的鸡叫声、舞剑声,成为心怀天下、早期勤奋的一种象征。
故人具鸡黍:史上最感人的一次约饭
鸡是农家必养的家禽,家中有鸡,说明粮食丰收,粟米稻谷除了用来食用,还可以有余,以饲养鸡鸭,陆游在赞美农家的丰足时,有这么一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虽然农家的酒水不是那么高档,有点浑浊,可小百姓家的日子还是很殷实,起码家里有足够的鸡和猪来招待客人,陶渊明也在《桃花源记》里这样描述世外农家的幸福生活:“设酒杀鸡做食”。更早一点,在《论语》里,孔子的弟子子路去问路,隐者“荷蓧丈人”款待子路,也是“杀鸡为黍而食之”。
能不能养鸡,吃不吃得起鸡肉,是物质生活是否充裕的一个重要指标。由此延伸,以鸡尾菜肴待客,成了中国人交往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这种标准的中国农庄式待客之道,在唐诗里凝结成一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想想清新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好友谈谈桑麻,喝喝酒,多么温馨的画面,而这画面当中,就有鲜美的鸡肉。
而从“杀鸡为黍而食之”又派生出关于友谊的感人故事。例如成语“只鸡絮酒”,据《后汉书》记载,讲的是汉朝的一个名为徐稚的读书人,其学问渊博,为人高雅,为世人所称道,朝廷太尉黄琼闻其贤名,于是推荐徐稚去当官,而徐稚无心于功名,只喜欢闭门读书,做一个安静的君子,于是屡次推辞,似乎完全不领略黄琼的好意。然而,后来黄琼死了,徐稚却用酒水泡了棉絮,再用棉絮包好烤好的一只鸡,不辞路远,自带干粮去黄琼的坟前祭奠,并且放声大哭,表现得很悲痛,祭奠之后也不告知别人姓名,“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说明徐稚虽然推掉了黄琼的推荐,但不等于他没有领情,而是心存感激,引黄琼为知己,成语“只鸡絮酒”的来历就是这样的,后面蕴藏一个感人的故事。
徐稚和黄琼的故事在同时代还有另一个版本,即范式和张劭的故事,同样也记载在《后汉书》里。范式和张劭都是东汉地方小吏,关系很好,乃是至交。范式有一次跟张劭说,我一定要去你家拜访,向您的家人问好。张劭回答说:欢迎老友来访,我一定做饭做菜招待你,其中的菜就是鸡。两位老友的家相隔千里,在交通条件落后的汉朝,张劭的家里人都不太相信范式的承诺,然而张劭对范式的诚信很有信心,在约定的那一天,他真的早早做好饭菜等,果然,范式如期到来,二人把酒尽欢,良久方散。这就是史上有名的“鸡黍之交”。
到了明朝的《喻世明言》里,有一个故事叫“范巨卿鸡黍生死之交”,将故事的版本改了一下,范巨卿就是范式,他承诺要去张劭约饭,结果因为忙于生计,一时忘记,到了约的那一天,已经没法赴约,那时由于没有高铁,没有飞机,千里之遥无法赶到,居然自刎而死,阴魂赴约,张劭得知老友死讯,悲痛不已,赶去范巨卿家中,亦自刎以报。
无论是桃花源的人们,还是东汉挚友,疑惑唐朝农庄,他们约饭的菜单上都有鸡,可见鸡一直是中国古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禽,从而又引申出友谊的感人故事,可以这么说:友谊的菜谱上,少不了鸡。
呆若木鸡:一只鸡进入最佳战斗状态
关于鸡的成语,负能量的也不少,例如“鸡鸣狗盗”、“杀鸡骇猴”、“鸡飞狗跳”、“鸡犬升天”等等,有意思的是,鸡一旦和狗联合组成成语,就没什么好家伙,完全上不了档次。当然,也不全是这样,例如《老子》里的“鸡犬之声相闻”,在《桃花源记》里的“鸡犬相闻”,都勾勒出了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画面,安静优雅,令人向往。
还有“呆若木鸡”这一成语,意思大家都明白,现在一般贬义的倾向比较多,形容一个人呆呆地,来不及有反应,然而,它最初的意思却是说一只斗鸡进入了最佳的战斗状态。《庄子》的“达生篇”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叫纪渻子的人为齐宣王训练斗鸡,常常能够获胜。他训练斗鸡的标准什么呢?如果这只鸡雄赳赳气昂昂,好斗好勇,“疾视而盛气”,怒气冲冲地瞪着对手,那说明它还没有达到最佳的战斗状态,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当这只鸡没有怒色,完全呆呆地如同一只木鸡的时候,说明它的戰斗力已经登峰造极,不怒而威,不寒而栗,其战斗素质已经全部具备,其他的对手一看到它,就会吓得马上就跑,“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关于鸡的成语,除了与庄子有关,与孔子也有关。孔子的弟子子游当了芝麻县官,于是马上推行孔子的乐治措施,孔子来视察的时候,满城都是音乐声,孔子一听,就轻轻地批评一句:“子游同学,杀鸡焉用牛刀,治这么一个小小县城,还用得着堂而皇之的先王之乐吗?”子游不服气了,就拿出上课笔记反驳,说:“老师,您不是说君子懂音乐就相亲相爱,小人懂音乐就容易驱使吗?”孔子听了蛮不好意思的,只好说:“前言戏之耳”,你说得对,我前面是开玩笑的。
可见鸡这种家禽,既可以出现在励志的故事里,也可以出现在诗文当中的餐桌上,还可以反映先秦思想家的精神面貌,确实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