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困难找社工
2014年3月5日是第51个学雷锋纪念日,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的一些社工和志愿者们走上街头,为环卫女工提供爱心服务。这天上午,刘阿姨和其她几十位环卫女工聚集在南阳路和农业路交叉口东北角的一片空地上。
在车水马龙的农业西路旁,这些以前经常弯腰打扫卫生的环卫女工,今天成了“学雷锋,迎三八,关爱环卫女工”活动的主角。
在活动现场,20多名头戴红帽和身穿红上衣的人员在忙碌着,来自金水区南阳新村办事处绿城社工服务站的“567”(50岁、60岁、70岁)志愿服务队、郑州市工商局金水分局青年志愿服务队的社工和志愿者们,为104位环卫女工代表送上了“爱心礼包”。
活动结束后,社工和志愿者发动市民在“尊重环卫工人劳动,不乱扔垃圾,从我做起”的条幅上签名。绿城社工服务站站长陈骋还带领部分社工,走上街头帮环卫女工捡垃圾。
这一天,对刘阿姨和其她环卫女工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天,她们这些在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者,感受到了社会对他们的尊重。
对陈骋来说,这是极其平常的一天。从2005年绿城社工服务站创办至今,“有困难找社工,有时间做义工”已经成为他们的响亮口号。
2005年,陈骋创办的绿城社工服务站是全国第二家专业社工机构。2013年,该站开展的“311类家庭”关爱空巢老人项目,被民政部评为“全国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一等奖”。2014年初,陈骋当选“2013年度中国十大社工人物”。
2000年9月,陈骋顺利考入了武汉大学,就读于法学院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专业。
进入大学之后,陈骋了解到,1912年,社工这一名词开始在中国出现。1925年,北京燕京大学开设了相关课程。后来,由于历史原因,社工这个职业在中国消失了。直到1988年,北京大学才率先设立社会工作专业。1998年武汉大学也开设了这个专业,当时叫人口社会学专业,第二年正式更名为社会工作专业。
大四时,陈骋和同学们因为找不到专业的社工机构实习,就在学校进行课堂模拟训练。
社工师持证上岗
2004年9月,大学毕业的陈骋,作为郑州市金水区引进的优秀大学生,被分配到南阳新村街道办事处工作。
而在两个月前的7月1日,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社会工作者”正式认定为我国的新职业。
此前,一个偶然的机会,陈骋了解到,成立于2003年2月的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是中国大陆第一家民间自主运作的社会工作服务专业机构。受此启发,陈骋想到,能否借鉴一下上海的经验,在尚属空白的河南进行探索和尝试?
上班半个月后,由陈骋执笔的《关于在南阳新村率先开展社工进社区试点工程的设想》一文出炉。在街道办事处领导和有关专家的帮助下,该项目被列入金水区科技攻关项目。
为了搞好试点工作,2005年3月,陈骋主动申请来到南阳新村街道办事处下辖的丰乐社区工作。
经过紧张的筹备,2005年7月20日,绿城社工服务站在丰乐社区诞生了,这是一个以“助人自助、救难解困”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服务组织。来自武汉大学、郑州大学等5所高校的近20名专业社工,利用暑假来此提供专业服务。紧接着,绿城社工服务站又开通了河南省首家社工热线。
2008年6月份,通过考试,陈骋成为我国首批专业社工师。从业余社工到专职社工再到职业社工,9年间,陈骋的身份经历了3次转变,他是我国社工发展的一个缩影。
绿城社工服务站根据志愿者的不同年龄,分别组建了“向日葵”、中学生、大学生、青年、567等志愿服务队。服务站成立的9年间,直接受益者达1万余人,为社会弱势群体募集善款20万余元。“311类家庭”关爱空巢老人项目、周末爱心课堂项目、关爱农民工子女等项目已经成为它们的特色项目。
“311类家庭”帮扶模式,就是3名志愿者与1户空巢老人组建1个类家庭,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现在,服务站已建立了80多个“311类家庭”。2013年,该项目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一等奖”。
如今,绿城社工服务站已经成为郑州大学、安阳师范学院等16所院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几年来,英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先后来访,团中央、全国妇联、国家民政部也多次派人来这里调研。
在绿城社工服务站的带动和影响下,金水区已有21家社工服务专职机构,专业社工师200余人。其中,政府主办的有5家,民办的有16家。2011年,金水区成为首批全国社会工作人才建设试点区之一。
遭人冷遇的新职业
建站伊始,陈骋开展活动时,大家根本不知道社工是干什么的,有人认为社工是收费的,还有人认为社工是干家政服务的。
这让陈骋感触颇多,在尚属空白的河南,对于社工这个新生事物,很多人是一头雾水,闻所未闻。于是,陈骋就利用个各种平台,不厌其烦地向人们宣传。
在陈骋看来,社工是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社区提供专业服务,专业社工师要有从业资格,是“专业雷锋”。而被称为“志愿者”的义工,是“义务雷锋”。只要有爱心,人人都可以成为一名义工。
目前,我国的社工服务有三种模式,一种是政府与社会组织结合的模式,一种是社会组织运作为主的模式,另一种是政府运作为主的模式。
绿城社工服务站隶属于金水区南阳新村街道办事处,是政府运作为主的一个专业社工机构。包括陈骋在内的三个“准社工师”的工资和服务站的办公经费,由南阳新村街道办事处拨付。这被陈骋称为“体制内的专业社工机构”。
河南社工看郑州,郑州社工看金水。目前,郑州市的社工机构90%集中在金水区。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金水区在省内率先启动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岗位项目。当年,区财政拿出130万元,通过公开招投标,按照每个岗位5万元的标准,在全区设立社工服务岗位26个。2012年,区财政又投入250万元,购买了50个社工服务岗位,分布在养老服务、社会救助、婚姻家庭咨询等多个领域。 2013年12月初,金水区政府斥资150万元对“社会服务中心、特殊群体养老助老、低保家庭救助”三个社工服务项目,进行公开招标,金水区彩虹社工服务中心等7家民间社工机构中标。金水区力争2014年再购买50个社工岗位。
现在,河南省已有郑州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等15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每年的毕业生有近千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真正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却不到10%。
与此对应的是,按照国际标准,拥有750万人口的郑州约需社工1.5万人,但实际上,截至2012年年底,郑州登记注册的专业社工只有400多人。从2008年全国首次社工师考试至2012年,河南省拿到社工师证书的也仅有2050人。
两大瓶颈突破
专业人才偏少和经费短缺,是制约社工壮大发展的两大瓶颈。
绿城社工服务站目前有专职社工师3人,骨干义工25人,注册义工8000余人。因为专职社工偏少,目前大部分工作由义工承担,由于义工的不稳定性,工作的持续性和专业化程度难以保证。
该站每年的办公经费不足10万元,面临着资金难题。经费来源主要靠街道办事处,约占80%,另有20%靠企业赞助和自筹。一方面,办事处财力有限;另一方面,社工服务是一个新生事物,在中部地区尚处探索阶段,社会认同感还不高,企业赞助也十分困难。
作为郑州市人大代表,在2014年2月中旬召开的郑州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陈骋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和培育创新社会治理的议案》。
他在《议案》中建议,建设郑州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园),发挥其示范作用;降低门槛,减少社会组织登记注册程序;建立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以奖代补”、“项目委托”、“公益创投”等多种方式进行扶持。
陈骋还建议,把“志愿服务”打造成郑州的新名片。“主要领导干部带头,党员带动,全民注册义工,设立‘志愿服务市长奖’,在全市形成‘全民志愿’的良好氛围。”未来郑州可采取“社工进社区”的发展模式,即在全市每个街道办事处通过岗位招聘的方式引进1名专业社工。在每个街道办事处成立一家类似绿城社工服务站的体制内社工组织。同时,对于成熟的体制内社工组织,及时进行体制转型,培育一批体制外社工组织,最终形成具有郑州特色的社会工作模式。
2013年,当了4年社工,换了4个岗位,辗转3座城市后,“资深社工”王海决定报考公务员。离开打拼多年的广东,他和同为社工的女友回到湖北随州老家。
广东是全国率先提出“小政府、大社会”主张的省份,也是全国政府购买服务领域的“排头兵”,无论是购买服务的范围,还是购买资金在全国都处于领先位置。即便如此,“不稳定感”还是弥漫在社工机构之中。因为社工服务机构能为资深社工提供的晋升、发展空间极为有限,工资又不是太高,在这里看不到希望。
为了改变优秀社工人才流失的局面,深圳几乎每年都在提高采购社工服务的标准,2010年为每人每年6.6万元,2011年提高到7万元,2013年又提高至7.5万元。工资待遇问题其实只是社工人才流失诸多原因中的一个。一份让人“有盼头”的工作,远比一份一成不变、初始工资待遇较高的工作更令人向往。
2014年3月5日是第51个学雷锋纪念日,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的一些社工和志愿者们走上街头,为环卫女工提供爱心服务。这天上午,刘阿姨和其她几十位环卫女工聚集在南阳路和农业路交叉口东北角的一片空地上。
在车水马龙的农业西路旁,这些以前经常弯腰打扫卫生的环卫女工,今天成了“学雷锋,迎三八,关爱环卫女工”活动的主角。
在活动现场,20多名头戴红帽和身穿红上衣的人员在忙碌着,来自金水区南阳新村办事处绿城社工服务站的“567”(50岁、60岁、70岁)志愿服务队、郑州市工商局金水分局青年志愿服务队的社工和志愿者们,为104位环卫女工代表送上了“爱心礼包”。
活动结束后,社工和志愿者发动市民在“尊重环卫工人劳动,不乱扔垃圾,从我做起”的条幅上签名。绿城社工服务站站长陈骋还带领部分社工,走上街头帮环卫女工捡垃圾。
这一天,对刘阿姨和其她环卫女工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天,她们这些在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者,感受到了社会对他们的尊重。
对陈骋来说,这是极其平常的一天。从2005年绿城社工服务站创办至今,“有困难找社工,有时间做义工”已经成为他们的响亮口号。
2005年,陈骋创办的绿城社工服务站是全国第二家专业社工机构。2013年,该站开展的“311类家庭”关爱空巢老人项目,被民政部评为“全国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一等奖”。2014年初,陈骋当选“2013年度中国十大社工人物”。
2000年9月,陈骋顺利考入了武汉大学,就读于法学院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专业。
进入大学之后,陈骋了解到,1912年,社工这一名词开始在中国出现。1925年,北京燕京大学开设了相关课程。后来,由于历史原因,社工这个职业在中国消失了。直到1988年,北京大学才率先设立社会工作专业。1998年武汉大学也开设了这个专业,当时叫人口社会学专业,第二年正式更名为社会工作专业。
大四时,陈骋和同学们因为找不到专业的社工机构实习,就在学校进行课堂模拟训练。
社工师持证上岗
2004年9月,大学毕业的陈骋,作为郑州市金水区引进的优秀大学生,被分配到南阳新村街道办事处工作。
而在两个月前的7月1日,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社会工作者”正式认定为我国的新职业。
此前,一个偶然的机会,陈骋了解到,成立于2003年2月的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是中国大陆第一家民间自主运作的社会工作服务专业机构。受此启发,陈骋想到,能否借鉴一下上海的经验,在尚属空白的河南进行探索和尝试?
上班半个月后,由陈骋执笔的《关于在南阳新村率先开展社工进社区试点工程的设想》一文出炉。在街道办事处领导和有关专家的帮助下,该项目被列入金水区科技攻关项目。
为了搞好试点工作,2005年3月,陈骋主动申请来到南阳新村街道办事处下辖的丰乐社区工作。
经过紧张的筹备,2005年7月20日,绿城社工服务站在丰乐社区诞生了,这是一个以“助人自助、救难解困”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服务组织。来自武汉大学、郑州大学等5所高校的近20名专业社工,利用暑假来此提供专业服务。紧接着,绿城社工服务站又开通了河南省首家社工热线。
2008年6月份,通过考试,陈骋成为我国首批专业社工师。从业余社工到专职社工再到职业社工,9年间,陈骋的身份经历了3次转变,他是我国社工发展的一个缩影。
绿城社工服务站根据志愿者的不同年龄,分别组建了“向日葵”、中学生、大学生、青年、567等志愿服务队。服务站成立的9年间,直接受益者达1万余人,为社会弱势群体募集善款20万余元。“311类家庭”关爱空巢老人项目、周末爱心课堂项目、关爱农民工子女等项目已经成为它们的特色项目。
“311类家庭”帮扶模式,就是3名志愿者与1户空巢老人组建1个类家庭,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现在,服务站已建立了80多个“311类家庭”。2013年,该项目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一等奖”。
如今,绿城社工服务站已经成为郑州大学、安阳师范学院等16所院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几年来,英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先后来访,团中央、全国妇联、国家民政部也多次派人来这里调研。
在绿城社工服务站的带动和影响下,金水区已有21家社工服务专职机构,专业社工师200余人。其中,政府主办的有5家,民办的有16家。2011年,金水区成为首批全国社会工作人才建设试点区之一。
遭人冷遇的新职业
建站伊始,陈骋开展活动时,大家根本不知道社工是干什么的,有人认为社工是收费的,还有人认为社工是干家政服务的。
这让陈骋感触颇多,在尚属空白的河南,对于社工这个新生事物,很多人是一头雾水,闻所未闻。于是,陈骋就利用个各种平台,不厌其烦地向人们宣传。
在陈骋看来,社工是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社区提供专业服务,专业社工师要有从业资格,是“专业雷锋”。而被称为“志愿者”的义工,是“义务雷锋”。只要有爱心,人人都可以成为一名义工。
目前,我国的社工服务有三种模式,一种是政府与社会组织结合的模式,一种是社会组织运作为主的模式,另一种是政府运作为主的模式。
绿城社工服务站隶属于金水区南阳新村街道办事处,是政府运作为主的一个专业社工机构。包括陈骋在内的三个“准社工师”的工资和服务站的办公经费,由南阳新村街道办事处拨付。这被陈骋称为“体制内的专业社工机构”。
河南社工看郑州,郑州社工看金水。目前,郑州市的社工机构90%集中在金水区。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金水区在省内率先启动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岗位项目。当年,区财政拿出130万元,通过公开招投标,按照每个岗位5万元的标准,在全区设立社工服务岗位26个。2012年,区财政又投入250万元,购买了50个社工服务岗位,分布在养老服务、社会救助、婚姻家庭咨询等多个领域。 2013年12月初,金水区政府斥资150万元对“社会服务中心、特殊群体养老助老、低保家庭救助”三个社工服务项目,进行公开招标,金水区彩虹社工服务中心等7家民间社工机构中标。金水区力争2014年再购买50个社工岗位。
现在,河南省已有郑州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等15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每年的毕业生有近千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真正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却不到10%。
与此对应的是,按照国际标准,拥有750万人口的郑州约需社工1.5万人,但实际上,截至2012年年底,郑州登记注册的专业社工只有400多人。从2008年全国首次社工师考试至2012年,河南省拿到社工师证书的也仅有2050人。
两大瓶颈突破
专业人才偏少和经费短缺,是制约社工壮大发展的两大瓶颈。
绿城社工服务站目前有专职社工师3人,骨干义工25人,注册义工8000余人。因为专职社工偏少,目前大部分工作由义工承担,由于义工的不稳定性,工作的持续性和专业化程度难以保证。
该站每年的办公经费不足10万元,面临着资金难题。经费来源主要靠街道办事处,约占80%,另有20%靠企业赞助和自筹。一方面,办事处财力有限;另一方面,社工服务是一个新生事物,在中部地区尚处探索阶段,社会认同感还不高,企业赞助也十分困难。
作为郑州市人大代表,在2014年2月中旬召开的郑州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陈骋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和培育创新社会治理的议案》。
他在《议案》中建议,建设郑州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园),发挥其示范作用;降低门槛,减少社会组织登记注册程序;建立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以奖代补”、“项目委托”、“公益创投”等多种方式进行扶持。
陈骋还建议,把“志愿服务”打造成郑州的新名片。“主要领导干部带头,党员带动,全民注册义工,设立‘志愿服务市长奖’,在全市形成‘全民志愿’的良好氛围。”未来郑州可采取“社工进社区”的发展模式,即在全市每个街道办事处通过岗位招聘的方式引进1名专业社工。在每个街道办事处成立一家类似绿城社工服务站的体制内社工组织。同时,对于成熟的体制内社工组织,及时进行体制转型,培育一批体制外社工组织,最终形成具有郑州特色的社会工作模式。
2013年,当了4年社工,换了4个岗位,辗转3座城市后,“资深社工”王海决定报考公务员。离开打拼多年的广东,他和同为社工的女友回到湖北随州老家。
广东是全国率先提出“小政府、大社会”主张的省份,也是全国政府购买服务领域的“排头兵”,无论是购买服务的范围,还是购买资金在全国都处于领先位置。即便如此,“不稳定感”还是弥漫在社工机构之中。因为社工服务机构能为资深社工提供的晋升、发展空间极为有限,工资又不是太高,在这里看不到希望。
为了改变优秀社工人才流失的局面,深圳几乎每年都在提高采购社工服务的标准,2010年为每人每年6.6万元,2011年提高到7万元,2013年又提高至7.5万元。工资待遇问题其实只是社工人才流失诸多原因中的一个。一份让人“有盼头”的工作,远比一份一成不变、初始工资待遇较高的工作更令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