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维度,其根本目的是培养个体对国家、民族的认同,让每一个国民都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能找到自己的情感归宿,回到自己的精神家园。爱国主义教育铸就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其承载着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联结着过去、现实与未来。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让爱国主义精神根植青少年的内心深处,让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照亮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刚健有为、自信自强的中国青年,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使命。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的教学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教学策略
引言
“家国情怀”是历史教学的使命和责任,是每个高中学生都应具备的情怀。将家国情怀引到高中历史教学中,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同时也让学生面对历史问题时,能从“家国情怀”和历史客观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深挖教材内容、丰富教学方式、营造教学情境来深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历史教育的意义,让学生对历史充满敬畏,对国家充满热爱。
一、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的实施意义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越来越被重视,国家层面对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也非常重视。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教师的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目标都是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高中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高中历史涉及的内容具有很强的联系性,重大历史事件是利用一条时间轴贯穿起来的。每个历史事件背后都有著名的历史人物和故事,这些都成为了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素材,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高中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分子,在历史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对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利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去寻找和发现家国情怀的意义,在其中感受到传统的家国情怀与现代家国情怀之间的变化,领悟中华民族的精神;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历史问题,促进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改善自身不足之处,从而学会去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让高中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最大化。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学习思维的固化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一生的必修课,和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和国家文化实力有关,和国家的综合实力相关,因此要将家国情怀的底线始终贯穿在高中历史课程之中。但是很多历史教师在传统课程的影响下,不够重视,所以也无法发现两者之间的衔接点,一味地灌输知识和讲解题目,学生听得是糊里糊涂,教师也自认为自己对学生的教学下了功夫和心思,但是结果并不理想。学生的学习成绩依旧平平,家国情怀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存在固化的现象,思路得不到解放,很多时候面对一些现实问题时无法进行评论。
(二)缺乏一定的世界意识
如今我们谈到的家国情怀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优良传统,可谓是一脉相传。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逐步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更重要的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地球村”这个概念几乎深入人心,也就是家和国的概念应该被赋予新的含义,应当扩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同体”的理念,是我们需要学习和贯彻的基本方针。世界意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导致学生学习历史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
(一)以史实为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具体教学中,教師需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教学的整个过程相融合,利用“悄无声息”的方式来使学生逐渐得到感化,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质的目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历史悠长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材料。古人一直具有勤劳、坚强、积极、向上的精神。一望无际的明长城,是世界八大古迹之一,由不计其数的劳动人民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修建起来的一个历史标志,是我国历史上劳动人民的一个最具有特色的精神象征。当列强侵华时,不具备先进武器装备的清王朝相继出现了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一个个民族英雄,他们通过自己独有的方法、手段来保卫家园,对于他们的牺牲精神、拼搏精神而言,对现代学生而言则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和启发。再者,根据史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要有意识的把历史课堂作为家国情怀素养教育的主渠道,这是因为高中生面临着高考等升学压力,所以在课外学习以及社会实践相对较少,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提高对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在课堂教学环节加强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渗透。例如,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活动中需要大力引入家国情怀,尽量不要出现毫无意义、空洞乏力的说教,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资源,增强课本知识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活动中,去感受历史、体验历史,带领学生入情、入境,积极投入个人情感,尝试与历史史实进行对话,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体验我国历史的变迁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思维。
(二)巧设疑问,优化方法
平铺直叙、干巴巴地宣扬家国情怀往往会引起高中生的反感,弱化教育效果,为此,历史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心旺盛的心理特征,优化历史教学方法,巧妙设置环环相扣的疑问,诱导学生逐步敞开心扉,顺着教师的思路去思考、分析,在探究中感受到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感,自然而然地接受家国情怀教育。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更清醒地认识和评价洋务运动,我首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洋务运动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学生经过探讨得知: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的有识之士看到了西方坚船利炮的威胁与威力,在内部政局趋于稳定、中外暂时“和好”的前提下徐图中兴之策。既然知道了清政府当时的具体状况,那么问题来了:“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作为中国人,当然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富裕起来,这是洋务运动的直接目的,而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则是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在这样一场“自救运动”中,“其代表人物有哪些值得肯定、值得学习的优秀品质?”通过层层递进地设问,学生去主动思考历史人物身上的闪光点,思考他们这些优秀品质在现代生活中意义,以及对自身素质的影响,自觉主动地接受了家国情怀地渗透教育。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要掌握其中的度,扩展学生的思维和高度才是理智和客观的家国情怀,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要充分挖掘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始终将家国情怀作为教学主线。
参考文献
[1] 陈秀明.家国情怀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及途径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4(24):68-69.
[2] 王丽娟.基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24):20.
[3] 邵陈娟.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探讨[J].新智慧,2019(35):27.
[4] 蒋文华.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深化家国情怀[J].科幻画报,2019(12):185.
[5] 米静静.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素养[J].中国教师,2019(S2):2.
关键词: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教学策略
引言
“家国情怀”是历史教学的使命和责任,是每个高中学生都应具备的情怀。将家国情怀引到高中历史教学中,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同时也让学生面对历史问题时,能从“家国情怀”和历史客观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深挖教材内容、丰富教学方式、营造教学情境来深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历史教育的意义,让学生对历史充满敬畏,对国家充满热爱。
一、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的实施意义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越来越被重视,国家层面对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也非常重视。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教师的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目标都是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高中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高中历史涉及的内容具有很强的联系性,重大历史事件是利用一条时间轴贯穿起来的。每个历史事件背后都有著名的历史人物和故事,这些都成为了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素材,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高中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分子,在历史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对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利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去寻找和发现家国情怀的意义,在其中感受到传统的家国情怀与现代家国情怀之间的变化,领悟中华民族的精神;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历史问题,促进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改善自身不足之处,从而学会去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让高中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最大化。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学习思维的固化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一生的必修课,和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和国家文化实力有关,和国家的综合实力相关,因此要将家国情怀的底线始终贯穿在高中历史课程之中。但是很多历史教师在传统课程的影响下,不够重视,所以也无法发现两者之间的衔接点,一味地灌输知识和讲解题目,学生听得是糊里糊涂,教师也自认为自己对学生的教学下了功夫和心思,但是结果并不理想。学生的学习成绩依旧平平,家国情怀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存在固化的现象,思路得不到解放,很多时候面对一些现实问题时无法进行评论。
(二)缺乏一定的世界意识
如今我们谈到的家国情怀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优良传统,可谓是一脉相传。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逐步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更重要的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地球村”这个概念几乎深入人心,也就是家和国的概念应该被赋予新的含义,应当扩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同体”的理念,是我们需要学习和贯彻的基本方针。世界意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导致学生学习历史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
(一)以史实为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具体教学中,教師需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教学的整个过程相融合,利用“悄无声息”的方式来使学生逐渐得到感化,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质的目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历史悠长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材料。古人一直具有勤劳、坚强、积极、向上的精神。一望无际的明长城,是世界八大古迹之一,由不计其数的劳动人民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修建起来的一个历史标志,是我国历史上劳动人民的一个最具有特色的精神象征。当列强侵华时,不具备先进武器装备的清王朝相继出现了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一个个民族英雄,他们通过自己独有的方法、手段来保卫家园,对于他们的牺牲精神、拼搏精神而言,对现代学生而言则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和启发。再者,根据史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要有意识的把历史课堂作为家国情怀素养教育的主渠道,这是因为高中生面临着高考等升学压力,所以在课外学习以及社会实践相对较少,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提高对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在课堂教学环节加强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渗透。例如,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活动中需要大力引入家国情怀,尽量不要出现毫无意义、空洞乏力的说教,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资源,增强课本知识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活动中,去感受历史、体验历史,带领学生入情、入境,积极投入个人情感,尝试与历史史实进行对话,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体验我国历史的变迁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思维。
(二)巧设疑问,优化方法
平铺直叙、干巴巴地宣扬家国情怀往往会引起高中生的反感,弱化教育效果,为此,历史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心旺盛的心理特征,优化历史教学方法,巧妙设置环环相扣的疑问,诱导学生逐步敞开心扉,顺着教师的思路去思考、分析,在探究中感受到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感,自然而然地接受家国情怀教育。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更清醒地认识和评价洋务运动,我首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洋务运动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学生经过探讨得知: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的有识之士看到了西方坚船利炮的威胁与威力,在内部政局趋于稳定、中外暂时“和好”的前提下徐图中兴之策。既然知道了清政府当时的具体状况,那么问题来了:“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作为中国人,当然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富裕起来,这是洋务运动的直接目的,而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则是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在这样一场“自救运动”中,“其代表人物有哪些值得肯定、值得学习的优秀品质?”通过层层递进地设问,学生去主动思考历史人物身上的闪光点,思考他们这些优秀品质在现代生活中意义,以及对自身素质的影响,自觉主动地接受了家国情怀地渗透教育。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要掌握其中的度,扩展学生的思维和高度才是理智和客观的家国情怀,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要充分挖掘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始终将家国情怀作为教学主线。
参考文献
[1] 陈秀明.家国情怀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及途径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4(24):68-69.
[2] 王丽娟.基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24):20.
[3] 邵陈娟.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探讨[J].新智慧,2019(35):27.
[4] 蒋文华.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深化家国情怀[J].科幻画报,2019(12):185.
[5] 米静静.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素养[J].中国教师,2019(S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