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威勒:穿越经典名画的圣诞老人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dkd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从业35年的美国商业摄影师,爱德·威勒(Ed Wheeler)总是帮助那些世界500强公司的CEO们建立形象。这个常常隐藏在幕后的大男孩,也需要另一个通道来表达自己。也许是习惯了躲在幕后,所以他这次的表达方式也非常委婉,那就是扮演圣诞老人在经典名画中来一次时空穿越。
  《圣诞老人》(Santa)系列不是一蹴而就的,威勒花了20多年时间来开展这个项目。有趣的是,最初他只是打扮成圣诞老人自拍,每年拍摄一张另类照片,比如圣诞老人纹身、圣诞老人开跑车,或者圣诞老人用喷漆做街头涂鸦,然后把照片制作成贺卡在圣诞前夕邮寄给自己的客户们。如果说最初他只是想要开个玩笑,幽圣诞老人一默,让客户们在咧嘴一笑的时候记住他。那么,后来这件事就变得越来越有趣了。
  艺术“细菌”培养的灵感蘑菇
  威勒居住在费城,如他所说,他家就在费城艺术馆附近(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离巴恩斯基金会(Barnes Foundation)和罗丹艺术馆(Rodin Museum)也只有几个街区,再加上有位费城艺术学校(Philadelphia Art schools)毕业的母亲,估计他从小就在艺术馆流连忘返,这位文艺青年(虽然现在可能是文艺大爷了,但热爱艺术的人永远年轻)的血液里就流淌着艺术“细菌”,所以他也娶了一位费城艺术学校毕业的妻子,于是去艺术馆欣赏油画也成为两人从恋爱时期就保有的良好习惯。接着,有一天,“嘣”地一下,在《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Washington Crossing the Delaware)这幅名画前,灵感一下击中了威勒,他突然意识到:“嘿!圣诞老人应该做点大事!”
  随后,威勒浏览了许多大师画作,从中挑出了200多幅进行编目,决定在这200多幅画里,让圣诞老人也扮演一个角色,去那些经典油画里“干预”一下历史的进程,来一场跨越时空,穿越现实与虚幻的旅程。
  在过去的20余年里,威勒完成了其中的50幅,当然少不了那著名的《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圣诞老人也托他的福,当了50多回男一号,在《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中,圣诞老人取代了华盛顿将军,指点江山、气吞山河,彻底扭转了美国的历史。要我说,威勒所谓“精灵的干预”,不光是圣诞老人出现在画面上代替华盛顿将军而已,设想一下,如果真是圣诞老人领导美国人民来打独立战争,那真是礼物如雨下、驯鹿满天飞,如此欢快的场面,一定避免了许多流血牺牲,英美两军高兴地握手言欢。这恐怕也是威勒作品的奇妙之处,至少让观者遐想连篇,其乐融融。
  圣诞老人的试镜经历
  不过也有2次,圣诞老人差点试镜不成,被刷下来饰演女配角或是反串女主角。咱们好好来聊聊这两次惊险的经历吧。在拍摄温斯洛·霍默(Winslow Homer,1836~1910)的《生命线》(The Life Line)时,威勒采用了两种方式来拍摄。一种是让圣诞老人做施救者,另一种是将圣诞老人变成获救的妇女。威勒最终选择了前者,“救人者的设计看起来更为有趣,于是我最终采用了这一种。”谢天谢地,圣诞老人最终饰演了男主角,虽然海上风太大,围巾翻飞遮住了男主角的脸,但是圣诞老人靠生动的肢体语言取胜,形象地饰演了一个在大风浪中,仅凭一条绳索救人的英雄。爱好爱情戏的观众可以撇开战争背景,尽情想象。
  在拍摄维梅尔(Johannes Vermeer,1632~1675)的不朽经典《绘画艺术》(The Art of Painting)时,威勒也拍摄了两个版本,一个将圣诞老人作为画家,一个是将圣诞老人作为模特。 这幅画本身非常有趣,虽然创作时间比摄影术的诞生早了两百多年,但是现代导演仍然评价 “维梅尔是史上第一位摄影师,因为他处理的是一个全然以光影呈现的世界。”在画面中,模特和画家都是清晰的焦点,但前景中的幕布和桌上的布料却如同用相机取景一般被虚化了。人们也曾经猜测,维梅尔在画这幅名作时,是利用17世纪被称为暗箱的某种趋近于相机的取景器。这是否是17世纪的穿越跨界,就不得而知了。画面中的模特沐浴在晨光中,是此幅画的灵魂。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威勒在做过两种尝试后,决定还是让圣诞老人扮演在背面的男主角,低调地进场,避免整幅画作意境的损失,也让画面更为和谐。
  导演的取向性和特技效果
  谈了这么多男主角的经历,不得不说一下这部作品的灵魂人物威勒,他的想象力决定了圣诞老人要敲开哪扇虚幻之门。他这么解释创作动机:“这些画作吸引我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有时我会认为在这某些画中添加圣诞老人的形象非常有趣,如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1510)和库里奇(Cassius Marcellus Coolidge,1844~1934)的画。有时是因为圣诞老人的在场很有戏剧性,如那幅科普利(John Singleton Copley,1738~1815)的《沃森和鲨鱼》(Watson and the Shark)。有时是为了表达立场,如戈雅(Francisco Goya,1746~1828)的《1808年5月3日》(The Third of May 1808)。”没有趣味、戏剧冲突和强烈的观点,又怎么能称之为一场好戏呢?在圣诞老人当主角的这出戏里,威勒就是总导演。
  对于威勒来说,最难的不是在摄影棚制造出类似于原画的光线效果,不是用Photoshop把圣诞老人从背景里抠出来,用各种滤镜改大小、调位置,也不是把人物的手手脚脚重新摆放一下,拉长或扭转,把色调调得像几个世纪以前用画笔涂抹在画布上的一样,而是站在镜头前面摆出和画中人一样的姿势。他说:“试图模仿那个在原画中我要替换的人物所做的动作,这是最难的部分。因为画家在画中自由地扭转和拉伸了他的人物。大多数情况下,人体很难摆出你在画中看到的姿势。”
  当然,要做到生动地再现,还需要一些特技效果,比如在《沃森与鲨鱼》中,他就用到了一个鼓风机和一把鱼叉,鼓风机是为了制造出衣服和头发被风吹起的效果。另外,他还得精心设计自己的位置,让圣诞老人看起来就像站在船舷上一样,同时注意手的位置,两手一上一下紧握鱼叉,假想自己在一艘随浪颠簸的小船上与一条6米多的大鲨鱼搏斗。也许圣诞老人在白雪皑皑的北欧群山间和高大茂密的针叶树林里能大显神通,但是在恶浪翻滚、怪兽出没的海上,他也只能祈祷好运了。
  创作无边界
  艺术的世界从来没有边界,就像做梦的大脑不会在乎真实世界是白天还是黑夜。当然更没有东西方之分。正如齐白石那句著名的评论:“做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句话套用在威勒的创作中也依旧妥帖,其精髓概括出来也无非是四个字:忠于自我。
  威勒在向名画和那些伟大的艺术家致敬的同时,仍然是以自我为出发点,表达自己的好恶和喜悲。就像那幅《日本桥与睡莲》(The Japanese Footbridge and the Water Lily Pool, Giverny),他在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原画清幽的氛围中,用一串彩灯增添了一抹欢乐和色彩。
  在完成这些作品时,威勒也是在和那些伟大的艺术家对话,“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原画,我试图让圣诞老人看起来像画家画在油画布上的。当你在展览中靠近我的摄影作品仔细观察时,你很可能会认为圣诞老人的胡子就像画中其他人物一样,是用笔刷画上去的。”同时,让圣诞老人穿越绘画与摄影,历史题材和虚构幻想之时,除了表达自己,他还希望作品能够吸引更多人去关注这些名作以及收藏他们的博物馆。“当人们看到了我的摄影作品,也许他们会花些时间去了解一下原作本身。”如果愿意多花一点时间,那么观者也许也能同艺术大师和威勒同聚一堂。
  威勒这样自我介绍:“我从十几岁开始就拿相机拍照。我时刻在用一种编辑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我总是在想如果我看见的场景用一幅照片来呈现会是怎样的呢?于是,我的视网膜就会把当前的画面自动分解成光线、构图和色彩。”从绘画到摄影,无不是光影的艺术,也许早就应该打破他们之间僵硬的分界,而只用灵魂作为维度来感受这个充满色彩和光影的世界。
其他文献
时光  高鹏(江西)  点评:极简而隽永的构图,黑白调的方片,将一排一边倒的树和它们的影子放在画面中央。透过树,我们看见了风。时光或许就是这样消散在风中。  日落时分  夏斌(湖北)  点评:蒲公英无疑是最能让我们联想到风的植物,摄影师利用一个简洁而大胆的构图,将正在被风吹散的蒲公英放在画面最边缘处,并让它和背景的夕阳形成对应。于是我们看到了太阳,也看见了风。  我的沙漠  李玉山(内蒙古)  点
期刊
世界杯赛场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可以免费看比赛,有比VIP还好的位置,能和明星零距离接触,还用顶级设备拍摄一张张动感十足的足球大片……他们就是报道世界杯的摄影记者。  2014年巴西世界杯足球赛期间,新华社22人摄影报道团队中,15名记者覆盖了全部12个赛场、64场比赛。赛事期间,新华社每日会推出赛事最佳照片,它们或力量勃发,或安静温情,将最精彩的瞬间化作永恒。 这里,我们一边欣赏这些精选出的佳作
期刊
何:您不喜欢用三脚架,却偏偏喜欢在弱光下拍摄,真有些自讨苦吃。我想您一定会说在弱光中有好照片!  李:的确是这样。我喜欢弱光摄影,不仅因为弱光中有好照片,还因为在弱光中产生的好照片有在正常光下很难拍摄出来的,具有特殊魅力的效果。  何:弱光环境有很多种,您更偏爱哪一种?  李:弱光没有严格的分类,只要拍摄现场的光线弱于正常光线就可称为弱光环境。没有月亮、没有灯光的夜晚恐怕是最弱的弱光了。像这种弱光
期刊
为什么拍摄HDR照片  HDR (High Dynamic Range)是“高动态范围”的英文缩写。  现实世界的可视动态范围可达20EV甚至更高,人眼因为有强大的自适应能力,一般情况下可以轻易地看清场景中高光和阴影处的细节。虽然需要一段适应和调整的时间,但这种适应时间通常非常短以致我们自己根本觉察不到。而胶片和数码相机传感器则没有这个本事。它们“看不到”这么大动态范围的景像,更谈不到记录了。就目
期刊
建国初期,新中国工业百废待兴,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仅仅用了10年时间就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中国相机制造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的。1958年,全国已在天津、上海、北京、广州、哈尔滨、南京等主要城市建立了相机厂,各厂都不断推出新产品。1959年国庆期间,北京举办了规模盛大的全国工业交通展览会庆祝建国10周年。在这次展览会上,展出了诸多摄影器材新产品,其中,号称“我国第一台自主设计生产的单镜头
期刊
抬头,有时因为高傲,  或者卑微仰望。  低头,并非匍匐于命运,  而是慈悲俯瞰。
期刊
凡是来纽约的游客,可能都想去曼哈顿下城西边一个叫作“高线”(High Line)的景点。实际上,这是由一条废弃的高架火车铁轨线路改造成的公园,可供游客步行和观赏纽约城市景观。这条铁轨建于1930年代,后因高速公路取代铁路成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于1980年停止使用。经过“高线之友”的长期努力,这条长满野生植物的铁路终于在2009年变成公共空间对外开放。在此之前,美国著名摄影家乔尔·斯滕菲尔德(Joe
期刊
2014年1期开始,本刊开设了《职业之路》栏目,侧重于介绍和读解中国职业摄影师群体和摄影职业的发展脉络。6个月以来,这个栏目得到了摄影师们的大力支持,也受到读者的极大欢迎。他们对本刊关注职业发展话题都表示支持和肯定,同时,很多人也提出希望更多了解国外职业摄影师群体的成长和发展环境,特别是欧美成熟市场环境下摄影师的职业发展现状。  为此,我们增设了这个栏目,通过采访和对话的形式,撰文介绍当代欧洲摄影
期刊
一直以来,模仿在艺术创作中似乎是个带有贬义色彩的词汇,特别是当看到某位摄影师对摄影大师的模仿时,挑剔的观者也许会发出鄙夷的声音:“嘿!他这不是在模仿那谁的作品吗?”  确实,艺术创作的核心是创造,是创新。英国文豪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曾这样指出:“艺术始于模仿终止之时。”可是,不容否认的是,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大师们却都是起步于模仿的。模仿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思
期刊
尼康发布最新专业单反相机D810  2012年2月,尼康同时发布当时像素最高的专业单反相机D800和D800E,像素均为3600万,但D800有低通滤镜,可有效防止摩尔纹的产生;D800E则采用了效果与去除低通滤镜一样的滤镜,分辨率、锐度更高,但在拍摄细密而规则的条纹状图像时可能产生摩尔纹。当时就有人提出,为何不把两台相机合二为一呢?近日,尼康发布了D810,实现了这个想法。  D810可称为D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