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浙江农业与广西农业的对比研究,主要从市场意识、科技投入、市场体制、政府职能这几方面入手分析,得出广西农业相对落后的原因,从而借鉴浙江的发展经验来探索出一条适合广西农业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广西农业;浙江农业;自然资源;产业结构;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1-0127-02
1 浙江、广西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比较
从农业自然资源看,浙江全省土地总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1.06%,是面积较少的一个省份。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地貌结构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广西全省土地面积23.1万平方公里,属喀斯特地貌,山地和丘陵占68.3%,平原占23.4%,台地占6.3%,河流和湖泊占2%,浙江的水资源总量1014亿立方米,人均2070立方米,年供水量209.91亿立方米,有44.9亿立方米用于农业耕地,大小水库4061座,库容量386.4亿立方米。广西的水资源总量2085亿立方米,人均3894,供水量312.8亿立方米,有206亿立方米用于农业耕地,大小水库4380座,库容量252亿立方米。浙江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837.9千公顷,其中水田占80%,旱地占20%,粮食生产面积1510千公顷,花生生产面积18千公顷,油菜生产面积227.19千公顷,蔬菜666.73千公顷,而广西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343千公顷,,其中水田占56%,旱地占44%,粮食生产面积3350千公顷,花生生产面积243.7千公顷,油菜生产面积60千公顷,甘蔗生产面积747千公顷,木薯生产面积269千公顷,蔬菜生产面积1094千公顷。可以说,广西的自然资源总体上是优于浙江的。
从农业生产效率生产看,浙江的机械总动力2111.3万千瓦,机耕面积990千公顷,机耕率60%,有效灌溉面积1411千公顷,灌溉率88%,农用化肥总量450万吨。而广西的机械总动力1909.7万千瓦,机耕面积1032千公顷,机耕率40%,有效灌溉面积1519千公顷,灌溉率59%,农用化肥总量201万吨。05年浙江粮食年产量814万吨,每公顷产量5393斤,油料生产量50万吨,每公顷4404斤,蔬菜产量1741万吨,每公顷52818斤。而广西粮食年产量1516.3万吨,每公顷粮食产量4525斤。油料生产量63万吨,每公顷4100斤,蔬菜产量2130万吨,每公顷39251斤,很明显,浙江农业的生产效益远远高于广西,造成两地农民人均收入的巨大差距,浙江为6659.59元,广西为2494.67元。在浙江,农业和农村经济中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比例为9:51:40,农村从业人员2430.7万人,从事第一产业仅786.92万人,结构比较合理,规范化的农业龙头企业已达5000多家,全省农产品市场已发展至700多个,农产品购销大户30万户。而在广西农业和农村经济中一、二、三产业比例为22.2:37:40.8,农村从业人员2275.39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1503.06万人,第二产业182.84万人,第三产业589.49万人,第一产业占的比重过大,规范化的农业龙头企业不到1500家,农产品市场不到200个,没能行成有效的农业经营运行体制。
在推进现代农业的进程中,浙江政府年农业支出为57亿元,农民用于再生产的资金多,大大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科研发展。通过科技进步创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能力、农产品质量,形成了效益农业,通过“种子工程”大大提高种子的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发展特色、名牌产业,提高了浙江农业的知名度。发展生态农业,良好的农田基础设施和农田林网保护到处可见,不少地方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生“生态示范区”。广西近年来虽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总体上来讲科技还是比较落后,产品也缺乏竞争力,政府年农业支出仅23亿元,加上农民收入少并且扩大生产意识薄弱,从而用于再生产资金少,造成总体资金缺乏,基础设施落后,科研经费少,而且特色产品开发力度不够,知名品牌较少。农业的区域划分相对来说比较凌乱,大多数地方没有具体的规划保护,污染问题突出。
2 浙江、广西农业发展主要因素分析对比
浙江农业能在可以说是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而跑在中国农业发展的最前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思想文化因素
要发展,首先得解放思想。但在广西,大多数农民还是没有摆脱传统小农思想,市场意识薄弱,体现为生产的盲目性、滞后性,营销的低效性、封闭性上。例如前几年,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民发现了甘蔗比较赚钱,结果一哄而上,导致甘蔗供过于求,价格走底。这也导致了农产品结构适应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低质量的农产品占绝大多数,价格低,需求量逐年萎缩,积压严重;而适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农产品供不应求,造成农民收入难以增加。由于广西农业单一的生产、销售模式,没有建立现代化的营销体系,产品难以有效的销售,开发省外市场,发挥本省的区域优势,造成大量的产品滞销,结果只有一个——亏本。而浙江干部、农民的意识观念市场化很强,通过农业内部产业化创新,充分发展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积极培育特色农业、主导产品、品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拉长农业产业链,从而大大推进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进程,促使传统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培育了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从农业外部寻找出路,进行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走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以乡镇工业为主体,一二三产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更重要的是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由单一的以务农为主的生活组织方式由传统的村落向农村社区转变。如全省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在1500万吨的前提下调减250万吨的粮食耕地面积。生产量、生产品种完全由市场供求机制决定。根据比较优势思想,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有市场交换优势的蔬菜、瓜类、水果、茶叶、药类、花卉等高效经济作物。在确保省内市场供应的基础上,开拓省外市场和抢占国际市场,以外向型农业发展为导向,组建优势产业利用浙江地处长江中下游紧邻上海、苏南、多处沿海、港口众多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
2.2 科技投入因素
据广西农业厅调查,广西现有的农业科研仪器、设备仍相当陈旧落后,尤其是畜牧水产科技设备因缺乏经费多年来无法更新,实验材料和试剂也因经费问题不能按需使用高标准产品,直接影响试验成果质量。农林、畜牧及水产病害防疫体系、检测手段等都不适应当前农业发展形势的需求。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经费紧缺问题突出,缺乏市场导向和龙头企业带动,乡镇企业发展落后,产业化进程慢。由于条件限制,目前大部分地区还不能及时地给农业科技部门和农民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还做不到瞄准市场来进行科研与生产。农业科技体制不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机制不健全,如目前涉及农业科技工作的主要有农科院、所、农业厅、农学院、校等,虽然都为“三农”服务,但单位机构性质不同,部门条块分割,农科院属科技部门,农业厅属政府部门,农学院属教育部门,不利于设备的充分利用,不利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而在浙江,通过不断的科学技术培养创新,产业得以升级,农村传统经济保持了发展活力。深入贯彻科技兴农的战略方针,通过农业科技体制的创新、农业人员的技术创新、农技推广体制的创新、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按照产业化、社会化的思路,重新构造农业、科技、教育、推广体制,充分发挥现有农业科技教育推广队伍的作用。
2.3 体制因素
在广西,农村相对封闭,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在经营管理体制方面,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多数农民还是以单家独户生产、独家经营的小农经济模式,生产经营过于分散,相当多的地方还是实行僵化性、封闭性的流通体制,使得农业发展落后,造成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闲置,龙头企业、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其本身的制度也不健全,企业消化的农产品数量少,吸收就业量小。反观浙江在贯彻我国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的同时,努力探索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路子。乡镇企业通过几次体制改革已经发展成股份制、有限责任和现代企业集团等不同层次的企业。通过体制创新,集团经济不断以新的经营组织方式出现,使乡镇企业再现辉煌,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提高了集体经济对整个农业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农村借鉴城市工业园区的经验,建设具有特色的农业种植园区,创造了新的农业生产管理体制;通过龙头企业、乡镇企业增加了农民再就业机会,使农民的工资性和投资性收入大大提高,从而创造出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就业体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创造出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组织自己的营销队伍农产品的流通,农产品的流通形成多层次共同发展,一是农民经纪人、运销大户,二是乡村基层组织参与协调组织农产品流通,三是县、乡各级涉农部门积极参与农产品流通。这一切都是大胆地实施制度创新,繁荣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从而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的成功创举。
2.4 政府职能的创新
从总体上看,这几年广西农业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由于各种原因,旧体制的束缚或干扰仍存在,政府行为不当在农业发展中时而出现。主要表现为政府的干预行为。地方政府过于强调本地区农业发展的速度和整体水平,采取行政推进的方法加快发展,而在内部行使政绩考核的做法更是具有强制性,不利于农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在农业支出较少,不到浙江的一半,资金的缺乏,造成了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的科技信息化也严重滞后、整个农业的运行效率低下。
3 浙江经验对广西农业发展的启示
浙江的经验对广西农业的发展很有借鉴作用,当然广西与浙江毕竟在地域、农业资源和农民素质等方面差异很大,他们的经验不能生搬硬套,因而要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和浙江的经验才能探索出适合广西发展之路。主要启示有:
3.1 提高农民市场经济意识 优化产业结构
政府应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走出去,多与外界交流,大力发展农业信息网络设施,大力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特别是对市场经济意识的宣传教育,发展健康的乡村文化,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增强农民市场经济意识,高效发展农业。通过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率,全省在确保现有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调减粮食的播种面积,增加优质粮食和优质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鉴于广西的具体实际,所调整出来的粮食用地,主要用于种植较短期的经济作物,一旦粮食偏紧,可及时调回种粮。按五大经济区域划分原则,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农业部门的工作重心应从只注重生产转到生产与加工、流通并重,使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3.2 发展科技
(1)农科教各方面加强协调,合力开展科研,加快农技推广工作,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使农业产业化各环节能及时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2)抓好农业科技队伍建设。一方面落实科技人员的有关优惠政策,稳定农技队伍。另一方面,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一技术入股等形式直接参与的方式深入农村第一线农业产业化经营建功立业。(3)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文化素质,掌握各种农业技术知识和使用技术。(4)农产品企业瞄准国外同行的先进技术,以提高产品质量、产品竞争力为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技术改造,增加科技投入, 积极引进新技术。(5)充分利用现有名特优产品的优势,继续加大对产品的包装、宣传等销售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努力把他们培育成名牌产品。(6)研究和推广各种先进农产品的技术规范模式。把比较先进、成熟的从生产到加工、销售的技术规范模式来保证农产品的优质化。
3.3 创新经营体制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大力推进完善龙头企业、乡镇企业的体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创造出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展农业种植园区,创造了新的农业生产管理体制,大力并合理地发展农产品市场,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多功能的专业批发市场。尤其是开发国内外市场,充分发挥我省亚热带气候和邻近港澳及东南亚国家的区位优势,有组织、有计划地在这些地区和国家布设营销网络,对外树立广西品牌形象。加速信息网络建设,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三是培育和发展农民营销队伍,减少中间环节,加速农产品流通,创造新的营销体制。3.4 转变政府职能
减少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干预,特别是一些强制性的干预,打造服务管理型政府,发挥好政府的“引导、支持、保护、调控”作用,为广西的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主要做好以下几个工作(1)引导。一是规划引导。各级政府根据农业资源和农业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和因市制宜的原则,确定重点扶持的农业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培养对象,通过规划引导农民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二是信息引导。通过信息引导农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从而避免一哄而起,政府舍得花钱,投资大量的人力、物力,搞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三是典型的示范引导。政府对农业生产经营的典型进行总结、宣传、推广,以典型示范引导农户进行生产经营。四是教育培训工作。农业现代化经营离不开一大批既懂经营又懂技术的高素质干部、农民,政府要做好教育培训工作,使得人民能不断掌握新技术、思想,这才是农业健康发展、长盛不衰的治本之策。(2)支持。主要在资金、税收、资源利用等政策上对农民予以支持,优化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比如对大型龙头企业、高科技企业,实行重点支持,做到五优,即信贷从优、资金投入从优、项目审批从优、股票上市从优。适时推出支持力度更大、内容更全面和明确的政策性文件并很好的贯彻落实。(3)保护。主要是对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以及整个产业体系的保护,制定切实的法律、法规,对基地、农田、进行保护,确保其不被随意侵占、变更用途。同时也重视对农户利益的保护,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从利益中提取一定的比例设立风险保障基金,以应付市场经营经济的波动,实行保护价收购。政府对农业的保险实行财政的补贴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4)调控。政府除了在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上发挥重要作用外,还通过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期货市场,调控主要农产品价格。政府在重视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扶持各种农产品市场建设的同时,还搞好市场流通秩序的建设。对一些大市场进行重点扶持,使其从一般的集散型市场转变为集信息、交易、拍卖以及多项服务为一体的市场中介,此外,还对全省农产品市场发展的科学规划,使其布局合理,功能齐全。
参考文献
[1][ZK(#]李平.改变农民意识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J].新视角,2005,(5).
[2]陈升民等.调整广西农业的思考[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0).
[3]潘安顺.广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J].广西教育学院报,2006,(1).
关键词:广西农业;浙江农业;自然资源;产业结构;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1-0127-02
1 浙江、广西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比较
从农业自然资源看,浙江全省土地总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1.06%,是面积较少的一个省份。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地貌结构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广西全省土地面积23.1万平方公里,属喀斯特地貌,山地和丘陵占68.3%,平原占23.4%,台地占6.3%,河流和湖泊占2%,浙江的水资源总量1014亿立方米,人均2070立方米,年供水量209.91亿立方米,有44.9亿立方米用于农业耕地,大小水库4061座,库容量386.4亿立方米。广西的水资源总量2085亿立方米,人均3894,供水量312.8亿立方米,有206亿立方米用于农业耕地,大小水库4380座,库容量252亿立方米。浙江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837.9千公顷,其中水田占80%,旱地占20%,粮食生产面积1510千公顷,花生生产面积18千公顷,油菜生产面积227.19千公顷,蔬菜666.73千公顷,而广西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343千公顷,,其中水田占56%,旱地占44%,粮食生产面积3350千公顷,花生生产面积243.7千公顷,油菜生产面积60千公顷,甘蔗生产面积747千公顷,木薯生产面积269千公顷,蔬菜生产面积1094千公顷。可以说,广西的自然资源总体上是优于浙江的。
从农业生产效率生产看,浙江的机械总动力2111.3万千瓦,机耕面积990千公顷,机耕率60%,有效灌溉面积1411千公顷,灌溉率88%,农用化肥总量450万吨。而广西的机械总动力1909.7万千瓦,机耕面积1032千公顷,机耕率40%,有效灌溉面积1519千公顷,灌溉率59%,农用化肥总量201万吨。05年浙江粮食年产量814万吨,每公顷产量5393斤,油料生产量50万吨,每公顷4404斤,蔬菜产量1741万吨,每公顷52818斤。而广西粮食年产量1516.3万吨,每公顷粮食产量4525斤。油料生产量63万吨,每公顷4100斤,蔬菜产量2130万吨,每公顷39251斤,很明显,浙江农业的生产效益远远高于广西,造成两地农民人均收入的巨大差距,浙江为6659.59元,广西为2494.67元。在浙江,农业和农村经济中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比例为9:51:40,农村从业人员2430.7万人,从事第一产业仅786.92万人,结构比较合理,规范化的农业龙头企业已达5000多家,全省农产品市场已发展至700多个,农产品购销大户30万户。而在广西农业和农村经济中一、二、三产业比例为22.2:37:40.8,农村从业人员2275.39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1503.06万人,第二产业182.84万人,第三产业589.49万人,第一产业占的比重过大,规范化的农业龙头企业不到1500家,农产品市场不到200个,没能行成有效的农业经营运行体制。
在推进现代农业的进程中,浙江政府年农业支出为57亿元,农民用于再生产的资金多,大大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科研发展。通过科技进步创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能力、农产品质量,形成了效益农业,通过“种子工程”大大提高种子的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发展特色、名牌产业,提高了浙江农业的知名度。发展生态农业,良好的农田基础设施和农田林网保护到处可见,不少地方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生“生态示范区”。广西近年来虽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总体上来讲科技还是比较落后,产品也缺乏竞争力,政府年农业支出仅23亿元,加上农民收入少并且扩大生产意识薄弱,从而用于再生产资金少,造成总体资金缺乏,基础设施落后,科研经费少,而且特色产品开发力度不够,知名品牌较少。农业的区域划分相对来说比较凌乱,大多数地方没有具体的规划保护,污染问题突出。
2 浙江、广西农业发展主要因素分析对比
浙江农业能在可以说是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而跑在中国农业发展的最前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思想文化因素
要发展,首先得解放思想。但在广西,大多数农民还是没有摆脱传统小农思想,市场意识薄弱,体现为生产的盲目性、滞后性,营销的低效性、封闭性上。例如前几年,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民发现了甘蔗比较赚钱,结果一哄而上,导致甘蔗供过于求,价格走底。这也导致了农产品结构适应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低质量的农产品占绝大多数,价格低,需求量逐年萎缩,积压严重;而适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农产品供不应求,造成农民收入难以增加。由于广西农业单一的生产、销售模式,没有建立现代化的营销体系,产品难以有效的销售,开发省外市场,发挥本省的区域优势,造成大量的产品滞销,结果只有一个——亏本。而浙江干部、农民的意识观念市场化很强,通过农业内部产业化创新,充分发展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积极培育特色农业、主导产品、品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拉长农业产业链,从而大大推进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进程,促使传统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培育了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从农业外部寻找出路,进行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走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以乡镇工业为主体,一二三产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更重要的是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由单一的以务农为主的生活组织方式由传统的村落向农村社区转变。如全省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在1500万吨的前提下调减250万吨的粮食耕地面积。生产量、生产品种完全由市场供求机制决定。根据比较优势思想,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有市场交换优势的蔬菜、瓜类、水果、茶叶、药类、花卉等高效经济作物。在确保省内市场供应的基础上,开拓省外市场和抢占国际市场,以外向型农业发展为导向,组建优势产业利用浙江地处长江中下游紧邻上海、苏南、多处沿海、港口众多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
2.2 科技投入因素
据广西农业厅调查,广西现有的农业科研仪器、设备仍相当陈旧落后,尤其是畜牧水产科技设备因缺乏经费多年来无法更新,实验材料和试剂也因经费问题不能按需使用高标准产品,直接影响试验成果质量。农林、畜牧及水产病害防疫体系、检测手段等都不适应当前农业发展形势的需求。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经费紧缺问题突出,缺乏市场导向和龙头企业带动,乡镇企业发展落后,产业化进程慢。由于条件限制,目前大部分地区还不能及时地给农业科技部门和农民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还做不到瞄准市场来进行科研与生产。农业科技体制不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机制不健全,如目前涉及农业科技工作的主要有农科院、所、农业厅、农学院、校等,虽然都为“三农”服务,但单位机构性质不同,部门条块分割,农科院属科技部门,农业厅属政府部门,农学院属教育部门,不利于设备的充分利用,不利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而在浙江,通过不断的科学技术培养创新,产业得以升级,农村传统经济保持了发展活力。深入贯彻科技兴农的战略方针,通过农业科技体制的创新、农业人员的技术创新、农技推广体制的创新、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按照产业化、社会化的思路,重新构造农业、科技、教育、推广体制,充分发挥现有农业科技教育推广队伍的作用。
2.3 体制因素
在广西,农村相对封闭,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在经营管理体制方面,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多数农民还是以单家独户生产、独家经营的小农经济模式,生产经营过于分散,相当多的地方还是实行僵化性、封闭性的流通体制,使得农业发展落后,造成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闲置,龙头企业、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其本身的制度也不健全,企业消化的农产品数量少,吸收就业量小。反观浙江在贯彻我国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的同时,努力探索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路子。乡镇企业通过几次体制改革已经发展成股份制、有限责任和现代企业集团等不同层次的企业。通过体制创新,集团经济不断以新的经营组织方式出现,使乡镇企业再现辉煌,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提高了集体经济对整个农业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农村借鉴城市工业园区的经验,建设具有特色的农业种植园区,创造了新的农业生产管理体制;通过龙头企业、乡镇企业增加了农民再就业机会,使农民的工资性和投资性收入大大提高,从而创造出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就业体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创造出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组织自己的营销队伍农产品的流通,农产品的流通形成多层次共同发展,一是农民经纪人、运销大户,二是乡村基层组织参与协调组织农产品流通,三是县、乡各级涉农部门积极参与农产品流通。这一切都是大胆地实施制度创新,繁荣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从而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的成功创举。
2.4 政府职能的创新
从总体上看,这几年广西农业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由于各种原因,旧体制的束缚或干扰仍存在,政府行为不当在农业发展中时而出现。主要表现为政府的干预行为。地方政府过于强调本地区农业发展的速度和整体水平,采取行政推进的方法加快发展,而在内部行使政绩考核的做法更是具有强制性,不利于农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在农业支出较少,不到浙江的一半,资金的缺乏,造成了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的科技信息化也严重滞后、整个农业的运行效率低下。
3 浙江经验对广西农业发展的启示
浙江的经验对广西农业的发展很有借鉴作用,当然广西与浙江毕竟在地域、农业资源和农民素质等方面差异很大,他们的经验不能生搬硬套,因而要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和浙江的经验才能探索出适合广西发展之路。主要启示有:
3.1 提高农民市场经济意识 优化产业结构
政府应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走出去,多与外界交流,大力发展农业信息网络设施,大力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特别是对市场经济意识的宣传教育,发展健康的乡村文化,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增强农民市场经济意识,高效发展农业。通过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率,全省在确保现有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调减粮食的播种面积,增加优质粮食和优质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鉴于广西的具体实际,所调整出来的粮食用地,主要用于种植较短期的经济作物,一旦粮食偏紧,可及时调回种粮。按五大经济区域划分原则,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农业部门的工作重心应从只注重生产转到生产与加工、流通并重,使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3.2 发展科技
(1)农科教各方面加强协调,合力开展科研,加快农技推广工作,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使农业产业化各环节能及时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2)抓好农业科技队伍建设。一方面落实科技人员的有关优惠政策,稳定农技队伍。另一方面,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一技术入股等形式直接参与的方式深入农村第一线农业产业化经营建功立业。(3)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文化素质,掌握各种农业技术知识和使用技术。(4)农产品企业瞄准国外同行的先进技术,以提高产品质量、产品竞争力为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技术改造,增加科技投入, 积极引进新技术。(5)充分利用现有名特优产品的优势,继续加大对产品的包装、宣传等销售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努力把他们培育成名牌产品。(6)研究和推广各种先进农产品的技术规范模式。把比较先进、成熟的从生产到加工、销售的技术规范模式来保证农产品的优质化。
3.3 创新经营体制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大力推进完善龙头企业、乡镇企业的体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创造出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展农业种植园区,创造了新的农业生产管理体制,大力并合理地发展农产品市场,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多功能的专业批发市场。尤其是开发国内外市场,充分发挥我省亚热带气候和邻近港澳及东南亚国家的区位优势,有组织、有计划地在这些地区和国家布设营销网络,对外树立广西品牌形象。加速信息网络建设,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三是培育和发展农民营销队伍,减少中间环节,加速农产品流通,创造新的营销体制。3.4 转变政府职能
减少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干预,特别是一些强制性的干预,打造服务管理型政府,发挥好政府的“引导、支持、保护、调控”作用,为广西的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主要做好以下几个工作(1)引导。一是规划引导。各级政府根据农业资源和农业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和因市制宜的原则,确定重点扶持的农业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培养对象,通过规划引导农民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二是信息引导。通过信息引导农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从而避免一哄而起,政府舍得花钱,投资大量的人力、物力,搞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三是典型的示范引导。政府对农业生产经营的典型进行总结、宣传、推广,以典型示范引导农户进行生产经营。四是教育培训工作。农业现代化经营离不开一大批既懂经营又懂技术的高素质干部、农民,政府要做好教育培训工作,使得人民能不断掌握新技术、思想,这才是农业健康发展、长盛不衰的治本之策。(2)支持。主要在资金、税收、资源利用等政策上对农民予以支持,优化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比如对大型龙头企业、高科技企业,实行重点支持,做到五优,即信贷从优、资金投入从优、项目审批从优、股票上市从优。适时推出支持力度更大、内容更全面和明确的政策性文件并很好的贯彻落实。(3)保护。主要是对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以及整个产业体系的保护,制定切实的法律、法规,对基地、农田、进行保护,确保其不被随意侵占、变更用途。同时也重视对农户利益的保护,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从利益中提取一定的比例设立风险保障基金,以应付市场经营经济的波动,实行保护价收购。政府对农业的保险实行财政的补贴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4)调控。政府除了在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上发挥重要作用外,还通过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期货市场,调控主要农产品价格。政府在重视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扶持各种农产品市场建设的同时,还搞好市场流通秩序的建设。对一些大市场进行重点扶持,使其从一般的集散型市场转变为集信息、交易、拍卖以及多项服务为一体的市场中介,此外,还对全省农产品市场发展的科学规划,使其布局合理,功能齐全。
参考文献
[1][ZK(#]李平.改变农民意识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J].新视角,2005,(5).
[2]陈升民等.调整广西农业的思考[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0).
[3]潘安顺.广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J].广西教育学院报,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