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问题、创造一种民主的师生关系、及时进行教学反馈以及加强学法指导。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师;学生;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9-0036-02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构成,是一种动态的双边活动。“教”是为了“学”,即“会学”和“学会”。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重大而现实的实践课题。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现总结出来,与同行进行切磋。
一、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对于教与学具有导向作用,一节课要学习哪些内容,教师要讲到什么深度,学生要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哪些是识记的,哪些是需要理解的,需要培养和提高哪些能力,教师在授课时首先要向学生进行交代,使学生明确。只有这样,才能使教与学做到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而定,不宜过高也不能太低。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教材内容及其精神实质,全面了解学生。有了科学的教学目标,才能在它的引领下去实施课堂教学,也才能取得预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恰当
一位教育家说过:“有时候方法比知识的本身还重要。”俗话说:“得法者,事半功倍;失法者,事倍功半”,这是十分有见地的精辟见解。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在教学方法上狠下工夫,努力追求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教学方法,以求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的教学方法要克服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传统方法。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要围绕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切忌千篇一律。教学方法提倡新颖,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不要“华而不实”,摆“花架子”,故弄玄虚。要知道,讲课不是作秀,要体现一个“实”字,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教师要能够熟练地驾驭课堂,特别是在课堂讨论和研究学习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防止放任自流而冲淡甚至远离教学目标。
教学中设计的问题既要能体现出教学的重点,又要能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充分展开。同时,还要预先考虑问题提出后,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类型的问题,教师如何引导,应采取什么办法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为教学决策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在课堂教学进行的过程中,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就可能开始进入学习的疲劳期,有的学生也会出现走神现象,这个时候教师就要适时帮助学生调整。通过设计提问把学生的情绪激活起来,这就需要精心设计,要有一定的艺术性。比如对于枯燥的问题教师可以给它设计生活实际背景,使问题鲜活起来,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也便于提高学生的讨论热情和兴趣;对于思维含量较高、学生直接体会困难较大的问题,教师可以先作适当铺垫,搭好梯子,让学生能够攀缘而上。使问题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直观,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不仅是记忆的重现而且是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激情,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去感受,去品味。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展示自我,使学生在知识的深入探讨中,体验成就感,克服疲劳情绪,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气氛活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三、师生关系和谐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用情感来感染和激发学生,紧抓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兴趣和求知欲。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情感有一种很神奇的力量,它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教学来说,就是要建立一种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使师生能够在一种民主、平等的气氛中进行沟通和交流。现在,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教师的职责已经由单纯地传授知识转移到培养学生能力、激励学生去思考、去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轨道上来。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要认真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上的“教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通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勤于钻研,精心备课,指导学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导”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俗话说:“要给人一碗水就必须有一桶水”,因此,教师必须勤于钻研,精心备课,要认真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研究教材教法,研究考题,把握命题思路和方向,以此来指导教学。精心备课,特别是集体备课,能充分发挥同一学科教师的集体优势,认真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精选典型试题,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通过课堂提问、练习作业、阶段性测试等形式,及时进行反馈也很重要。对于存在的问题,教师要认真研究,认真进行反思,以便及时地、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解决,不留“夹生饭”。
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和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即能够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能力。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遵循学习规律,系统地把握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例如,把知识分成不同的板块、分章节列出知识体系、列出重点内容、建立易错题库和经典题库、解题方法和技巧集锦等。只有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现在的绝大多数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班级多、班容量大、学生的知识基础参差不齐等实际情况,因此,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实施分层教学。教学目标、教学难度要因学生而异,严格落实教学常规和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把握规律性,增强自觉性,提高目的性,落实科学性,富于创造性,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闫会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师;学生;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9-0036-02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构成,是一种动态的双边活动。“教”是为了“学”,即“会学”和“学会”。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重大而现实的实践课题。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现总结出来,与同行进行切磋。
一、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对于教与学具有导向作用,一节课要学习哪些内容,教师要讲到什么深度,学生要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哪些是识记的,哪些是需要理解的,需要培养和提高哪些能力,教师在授课时首先要向学生进行交代,使学生明确。只有这样,才能使教与学做到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而定,不宜过高也不能太低。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教材内容及其精神实质,全面了解学生。有了科学的教学目标,才能在它的引领下去实施课堂教学,也才能取得预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恰当
一位教育家说过:“有时候方法比知识的本身还重要。”俗话说:“得法者,事半功倍;失法者,事倍功半”,这是十分有见地的精辟见解。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在教学方法上狠下工夫,努力追求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教学方法,以求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的教学方法要克服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传统方法。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要围绕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切忌千篇一律。教学方法提倡新颖,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不要“华而不实”,摆“花架子”,故弄玄虚。要知道,讲课不是作秀,要体现一个“实”字,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教师要能够熟练地驾驭课堂,特别是在课堂讨论和研究学习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防止放任自流而冲淡甚至远离教学目标。
教学中设计的问题既要能体现出教学的重点,又要能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充分展开。同时,还要预先考虑问题提出后,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类型的问题,教师如何引导,应采取什么办法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为教学决策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在课堂教学进行的过程中,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就可能开始进入学习的疲劳期,有的学生也会出现走神现象,这个时候教师就要适时帮助学生调整。通过设计提问把学生的情绪激活起来,这就需要精心设计,要有一定的艺术性。比如对于枯燥的问题教师可以给它设计生活实际背景,使问题鲜活起来,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也便于提高学生的讨论热情和兴趣;对于思维含量较高、学生直接体会困难较大的问题,教师可以先作适当铺垫,搭好梯子,让学生能够攀缘而上。使问题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直观,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不仅是记忆的重现而且是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激情,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去感受,去品味。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展示自我,使学生在知识的深入探讨中,体验成就感,克服疲劳情绪,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气氛活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三、师生关系和谐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用情感来感染和激发学生,紧抓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兴趣和求知欲。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情感有一种很神奇的力量,它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教学来说,就是要建立一种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使师生能够在一种民主、平等的气氛中进行沟通和交流。现在,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教师的职责已经由单纯地传授知识转移到培养学生能力、激励学生去思考、去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轨道上来。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要认真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上的“教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通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勤于钻研,精心备课,指导学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导”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俗话说:“要给人一碗水就必须有一桶水”,因此,教师必须勤于钻研,精心备课,要认真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研究教材教法,研究考题,把握命题思路和方向,以此来指导教学。精心备课,特别是集体备课,能充分发挥同一学科教师的集体优势,认真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精选典型试题,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通过课堂提问、练习作业、阶段性测试等形式,及时进行反馈也很重要。对于存在的问题,教师要认真研究,认真进行反思,以便及时地、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解决,不留“夹生饭”。
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和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即能够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能力。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遵循学习规律,系统地把握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例如,把知识分成不同的板块、分章节列出知识体系、列出重点内容、建立易错题库和经典题库、解题方法和技巧集锦等。只有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现在的绝大多数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班级多、班容量大、学生的知识基础参差不齐等实际情况,因此,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实施分层教学。教学目标、教学难度要因学生而异,严格落实教学常规和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把握规律性,增强自觉性,提高目的性,落实科学性,富于创造性,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闫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