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艺术的有效方法。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语文教学问题设计与解决的有效性。一个好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价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 目标先导;课堂提问;有效性
一、精心设计,焕发教学的生命
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有效的提问可以“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学生可以在教师有质量的提问中,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真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那么如何来提高我们语文课堂提问的质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问在重点处,培养发散思维。俗话说:“击鼓必须击在鼓点上”好问题要问在文章的点“睛”处。如;六年级下册《詹天佑》一课,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然后提问:“詹天佑杰出的才能体现在哪里?爱国又体现在哪儿?”引导学生由中心句辐射到全文深人讨论。这样,就使学生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在过程中,在重点处设问,提出富有统领性的问题,则教学事半功倍。
(二)问在矛盾处,激活创新思维。不少课文在有些内容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解得更深,使学生的思维深化。
(三)问在关键处,突破重点难点。课堂提问应问在关键处,这样可以突破课文的难点。有些文章的关键句,往往是文章和思想有机组成,在教学中可在这样的地方涉及提问,使学生掌握内容,明确思想。如四年级的《长城》一课教学中,我先提问:“什么是奇迹?奇迹容易发生吗?”学生兴趣盎然,热烈讨论。接着,我紧抓文中的中心句、关键语句——“这样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来设计问题:“为什么说长城在历史上是一个奇迹?”学生纷纷从辅导书和课文中寻找答案。通过议论总结,从而知道了在当时旧社会劳动人民在在没有任何辅助工具的情况下,靠无数劳动人民的肩膀和手一砖一瓦地建成的高大坚固的万里长城,这是一个奇迹!从而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也就突破了。其实,难和易往往是相对而立的,也是因人而异。只要能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其难也易了。
二、问题设计的逻辑性
语文老师与学生共同在课堂上求真、求美的过程正好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如何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科学与艺术融合的高度呢? 窃以为,途径虽多,然以问题设计的逻辑性为“捷径”。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双向乃至多向交流的过程。交流,自然离不开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问题的提出,当然包括学生之问和老师之问。不过,在很大程度上,老师之问常常是一堂课的“线索”,有极强的预设性;同时,老师设问的水平一般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发问的水平,或者可以说,学生之问往往是老师之问引导、启示下的自然“产物”,所以,本文主要探讨老师之问。即,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设问要有逻辑性。
三、注意提问的技巧
(一)精设情境,把握课堂提问火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说明了提问火候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提问火候到位的关键就是要创设问题情境,把握提问契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捕捉提问的机会,因势利导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二)提问要适度。课堂提问难易要适度。提问过易,学生不用思考,引不起兴趣,失去提问价值,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提问过难,不符合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学生会感到高不可攀,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启动。难易度的把握,应当是经过教师的点拨,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为宜。
(三)提问要具有创造性。常言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创造性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探究知識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思维。创造性提问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问具有创造性,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创造。
(四)提问还应侧重语言文字训练。首先,训练目标要明确。在提问时,坚持以“知识和能力”为主要训练目标,在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的时候重视“过程和方法”,同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然在确定课时训练目标时,还必须把文本的语言特点与学生的语文现状紧密结合起来。
其次,语言载体合理。我在教学实践中要找准听说读写的附着点;洞悉情感发散的栖息点;发现价值引领的切入点。这三个“点”是相互渗透的,并不孤立存在,只是因其训练价值而有所侧重。
(五)因材施教,注重提问的技巧性。小学语文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自己,更要备学生,了解学情也是提高课堂提问效率的重要因素。如: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教师可走下讲台,询问同学们的思考情况;提问面要广,不能局限于几个优秀的学生,一定要面向各个层次进行提问;提问要言简意赅。教学中将核心问题分解成若干通俗易懂的小问题,并且进行适时的点拨,譬如采用暗示性的提问旁敲侧击,引导学生自己思考。
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
参 考 文 献
[1] 周光岑.核心问题教学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
[2] 丁家永.现代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关键词】 目标先导;课堂提问;有效性
一、精心设计,焕发教学的生命
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有效的提问可以“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学生可以在教师有质量的提问中,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真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那么如何来提高我们语文课堂提问的质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问在重点处,培养发散思维。俗话说:“击鼓必须击在鼓点上”好问题要问在文章的点“睛”处。如;六年级下册《詹天佑》一课,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然后提问:“詹天佑杰出的才能体现在哪里?爱国又体现在哪儿?”引导学生由中心句辐射到全文深人讨论。这样,就使学生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在过程中,在重点处设问,提出富有统领性的问题,则教学事半功倍。
(二)问在矛盾处,激活创新思维。不少课文在有些内容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解得更深,使学生的思维深化。
(三)问在关键处,突破重点难点。课堂提问应问在关键处,这样可以突破课文的难点。有些文章的关键句,往往是文章和思想有机组成,在教学中可在这样的地方涉及提问,使学生掌握内容,明确思想。如四年级的《长城》一课教学中,我先提问:“什么是奇迹?奇迹容易发生吗?”学生兴趣盎然,热烈讨论。接着,我紧抓文中的中心句、关键语句——“这样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来设计问题:“为什么说长城在历史上是一个奇迹?”学生纷纷从辅导书和课文中寻找答案。通过议论总结,从而知道了在当时旧社会劳动人民在在没有任何辅助工具的情况下,靠无数劳动人民的肩膀和手一砖一瓦地建成的高大坚固的万里长城,这是一个奇迹!从而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也就突破了。其实,难和易往往是相对而立的,也是因人而异。只要能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其难也易了。
二、问题设计的逻辑性
语文老师与学生共同在课堂上求真、求美的过程正好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如何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科学与艺术融合的高度呢? 窃以为,途径虽多,然以问题设计的逻辑性为“捷径”。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双向乃至多向交流的过程。交流,自然离不开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问题的提出,当然包括学生之问和老师之问。不过,在很大程度上,老师之问常常是一堂课的“线索”,有极强的预设性;同时,老师设问的水平一般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发问的水平,或者可以说,学生之问往往是老师之问引导、启示下的自然“产物”,所以,本文主要探讨老师之问。即,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设问要有逻辑性。
三、注意提问的技巧
(一)精设情境,把握课堂提问火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说明了提问火候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提问火候到位的关键就是要创设问题情境,把握提问契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捕捉提问的机会,因势利导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二)提问要适度。课堂提问难易要适度。提问过易,学生不用思考,引不起兴趣,失去提问价值,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提问过难,不符合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学生会感到高不可攀,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启动。难易度的把握,应当是经过教师的点拨,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为宜。
(三)提问要具有创造性。常言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创造性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探究知識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思维。创造性提问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问具有创造性,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创造。
(四)提问还应侧重语言文字训练。首先,训练目标要明确。在提问时,坚持以“知识和能力”为主要训练目标,在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的时候重视“过程和方法”,同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然在确定课时训练目标时,还必须把文本的语言特点与学生的语文现状紧密结合起来。
其次,语言载体合理。我在教学实践中要找准听说读写的附着点;洞悉情感发散的栖息点;发现价值引领的切入点。这三个“点”是相互渗透的,并不孤立存在,只是因其训练价值而有所侧重。
(五)因材施教,注重提问的技巧性。小学语文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自己,更要备学生,了解学情也是提高课堂提问效率的重要因素。如: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教师可走下讲台,询问同学们的思考情况;提问面要广,不能局限于几个优秀的学生,一定要面向各个层次进行提问;提问要言简意赅。教学中将核心问题分解成若干通俗易懂的小问题,并且进行适时的点拨,譬如采用暗示性的提问旁敲侧击,引导学生自己思考。
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
参 考 文 献
[1] 周光岑.核心问题教学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
[2] 丁家永.现代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