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觉得我挺幸运的,虽然我们自己没有孩子,但是我却成为了两万个孩子的爸爸。”杜聪这样自述起他的所作所为……
我是杜聪,香港出生,美国长大的一个人。
十四五岁的时候,我从香港移民到旧金山,那个时候艾滋病刚爆发。每天头版的新闻都在说,有一个莫名其妙的怪病,有很多人莫名其妙地死亡。那个时候人心惶惶。
后来在我读高中的学校,一个跟我很要好的老师,就是因为艾滋病去世了。也是因为这样,在美国的十几年,我一直在为艾滋病做志愿者。
再后来,投资银行要发展亚洲的业务,我就被派到香港,于是有了很多机会到内地出差,也去过一些偏僻的地方。
在北京的时候,遇到过一对父子来看病,两人都得了艾滋病,他们是从华中地区的一些很偏僻的农村来的。
然后我慢慢了解到,在90年代初,有很多华中地区的农民,因为贫穷去卖血,结果大批感染艾滋病。很多年以来,这也是中国最大的一个艾滋病群体。后来,他们的孩子就变成了孤儿。
去艾滋病高发地区的这个经历告诉我,其实我过去的成就,并不是因为我自己的努力,更多是因为我的幸运。从那时候起,我开始关注内地的艾滋病群体。
【素材解读】
辞去投资银行副总裁职务,创立社会企业,他毅然决然地结束了此前的成就与荣光,如今的杜聪只有一个身份——香港“智行基金会”主席,他义无反顾地与这个身份相伴终生,在他看来,慈善并非施舍,而是用点滴行动去改善社会。
我第一次到农村做家访的时候,敲那户人家的门,很久都没有人出来。当时就准备放弃了。
突然间,他们的邻居说:“回来了!回来了!”我看到的是一个很瘦的小孩,推着一个木头车,上面坐着一个大人。一条很颠簸、很烂的泥路,慢慢往这边走。那个时候,刚好夕阳照到他们的脸上,那一幕至今还印在我的脑子里。
后来我知道,坐在车上的是父亲,他感染了艾滋病。那天天气非常热,孩子觉得爸爸在屋里很闷,就扶爸爸到木头车上,然后推他出门透透气。我很感动,也很惭愧。很多时候我对我的父母,都没有那么贴心地关怀过。
【素材解读】
每一位慈善家都不是任何人的“救世主”,就像一位行走在荒漠中饥渴难耐的人渴望一丝甘露一样,杜聪的所作所为不仅仅改变了两万个孩子的人生,更是对自己心灵的洗涤。
我记得有一个家庭,其中一个孩子也感染了艾滋病,骨瘦如柴,没几天就离开了这个世界。我跟他母亲说:“也许我帮不了你的儿子,但是我希望能帮助你的大女儿,让她有一个读书的机会。”
1998年,我创办了“智行基金会”。在2002年的时候,我们资助了第一批127个孩子。就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一个村一个村地帮这些艾滋病遗孤,希望通过教育去改变他们的命运。
到今年,我们一共资助了2万个孩子,其中有2500多名考上了大学,有在交通大学毕业的、北京大学毕业的,还有的去了美国念书。大多数孩子读完书毕业之后,都自愿回到基金会,以过来人的身份继续为艾滋病家庭这个群体服务。
有很多孩子很优秀,但不一定都适合上学读书,我们也会资助这些孩子去技校里学习手艺。我们培养了很多做面包的师傅,出来之后很多人能在五星酒店里工作,也有一些回到家乡附近的城市里,找到做面包的工作。
我们创办了一系列的社会企业,其中包括一个在南京西路的面包店,叫Village127,意思就是,127个孩子的农村。因为我们助学的第一年,在华中地区一个艾滋病的农村,资助了127个孩子。
这个面包店赚到的钱全部都用来做公益,希望让我们的慈善可持续地发展,赚到的钱能让更多的孩子上学。店里的面包师都是曾被资助的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他们到这里工作都需要经过严格的体检。
十几年来,我们大包小包地拿了很多食品去农村发放给他们。没想到有一天,他们自己可以做面包、卖面包,赚到的钱用来反馈给我们。
我们的很多受助的对象,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发展的机会。就好像我们的公益面包店,他们需要的并不是我们捐钱,或是施舍他们。他们有能力做很好吃的面包,他们需要的是,我们能购买他们的面包。我并不只是希望人家因为这些孩子是弱势群体才来支持。我更希望的是,他们因为我们的面包健康又好吃,所以支持我们。
【素材解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资助艾滋病遗孤上学,为受助者提供职业技能,让他们收获自食其力的快乐。让受助群体有尊严地活着,比用怜悯的方式关注他们更有价值。对于弱势群体来说,真正的帮助是心灵上的而非物质上。杜聪能够站在人性平等的角度看待这些孩子,这是他的公益之路真正的意义所在。
我作为一个没有亲生孩子的人,非常奇妙的事情就是,我以家长的身份去参加了很多我们资助的孩子的婚礼。
其中有一个孩子的婚礼,我印象挺深刻的。那天非常冷,因为很多农民都会趁着过年前去办婚礼。这个孩子的父母已经因为艾滋病去世了,当时她家的房子也已经塌下来了,所以我们只能到她舅舅家里送她出嫁。
我们的新娘打扮得很漂亮,我给她戴上了耳环,这是当地的一个风俗,原本是父母做的,然后就送她出嫁。我觉得当时她一定在心里面想,如果我父母在的话多好,其实我也是这样想的。
十几年过去了,我多了很多的孩子叫我杜爸爸,他们生出来的宝宝叫我杜爷爷。一方面,我很高兴看见这些孩子慢慢长大,可以成家、结婚。但是另一方面也觉得很遗憾。他们的父母等不到今天的到来,有时候我也宁愿把这个机会还回给他们的父母。
【素材解读】
杜聪作为两万个孩子的杜爸爸,他虽然能弥补孩子们生活水平上的差异,却永远也填补不了孩子们对父母情感上的缺失。与杜爸爸的结识,既是孩子们的幸运,也是他们之间的缘分。
我是杜聪,香港出生,美国长大的一个人。
十四五岁的时候,我从香港移民到旧金山,那个时候艾滋病刚爆发。每天头版的新闻都在说,有一个莫名其妙的怪病,有很多人莫名其妙地死亡。那个时候人心惶惶。
后来在我读高中的学校,一个跟我很要好的老师,就是因为艾滋病去世了。也是因为这样,在美国的十几年,我一直在为艾滋病做志愿者。
再后来,投资银行要发展亚洲的业务,我就被派到香港,于是有了很多机会到内地出差,也去过一些偏僻的地方。
在北京的时候,遇到过一对父子来看病,两人都得了艾滋病,他们是从华中地区的一些很偏僻的农村来的。
然后我慢慢了解到,在90年代初,有很多华中地区的农民,因为贫穷去卖血,结果大批感染艾滋病。很多年以来,这也是中国最大的一个艾滋病群体。后来,他们的孩子就变成了孤儿。
去艾滋病高发地区的这个经历告诉我,其实我过去的成就,并不是因为我自己的努力,更多是因为我的幸运。从那时候起,我开始关注内地的艾滋病群体。
【素材解读】
辞去投资银行副总裁职务,创立社会企业,他毅然决然地结束了此前的成就与荣光,如今的杜聪只有一个身份——香港“智行基金会”主席,他义无反顾地与这个身份相伴终生,在他看来,慈善并非施舍,而是用点滴行动去改善社会。
我第一次到农村做家访的时候,敲那户人家的门,很久都没有人出来。当时就准备放弃了。
突然间,他们的邻居说:“回来了!回来了!”我看到的是一个很瘦的小孩,推着一个木头车,上面坐着一个大人。一条很颠簸、很烂的泥路,慢慢往这边走。那个时候,刚好夕阳照到他们的脸上,那一幕至今还印在我的脑子里。
后来我知道,坐在车上的是父亲,他感染了艾滋病。那天天气非常热,孩子觉得爸爸在屋里很闷,就扶爸爸到木头车上,然后推他出门透透气。我很感动,也很惭愧。很多时候我对我的父母,都没有那么贴心地关怀过。
【素材解读】
每一位慈善家都不是任何人的“救世主”,就像一位行走在荒漠中饥渴难耐的人渴望一丝甘露一样,杜聪的所作所为不仅仅改变了两万个孩子的人生,更是对自己心灵的洗涤。
我记得有一个家庭,其中一个孩子也感染了艾滋病,骨瘦如柴,没几天就离开了这个世界。我跟他母亲说:“也许我帮不了你的儿子,但是我希望能帮助你的大女儿,让她有一个读书的机会。”
1998年,我创办了“智行基金会”。在2002年的时候,我们资助了第一批127个孩子。就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一个村一个村地帮这些艾滋病遗孤,希望通过教育去改变他们的命运。
到今年,我们一共资助了2万个孩子,其中有2500多名考上了大学,有在交通大学毕业的、北京大学毕业的,还有的去了美国念书。大多数孩子读完书毕业之后,都自愿回到基金会,以过来人的身份继续为艾滋病家庭这个群体服务。
有很多孩子很优秀,但不一定都适合上学读书,我们也会资助这些孩子去技校里学习手艺。我们培养了很多做面包的师傅,出来之后很多人能在五星酒店里工作,也有一些回到家乡附近的城市里,找到做面包的工作。
我们创办了一系列的社会企业,其中包括一个在南京西路的面包店,叫Village127,意思就是,127个孩子的农村。因为我们助学的第一年,在华中地区一个艾滋病的农村,资助了127个孩子。
这个面包店赚到的钱全部都用来做公益,希望让我们的慈善可持续地发展,赚到的钱能让更多的孩子上学。店里的面包师都是曾被资助的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他们到这里工作都需要经过严格的体检。
十几年来,我们大包小包地拿了很多食品去农村发放给他们。没想到有一天,他们自己可以做面包、卖面包,赚到的钱用来反馈给我们。
我们的很多受助的对象,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发展的机会。就好像我们的公益面包店,他们需要的并不是我们捐钱,或是施舍他们。他们有能力做很好吃的面包,他们需要的是,我们能购买他们的面包。我并不只是希望人家因为这些孩子是弱势群体才来支持。我更希望的是,他们因为我们的面包健康又好吃,所以支持我们。
【素材解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资助艾滋病遗孤上学,为受助者提供职业技能,让他们收获自食其力的快乐。让受助群体有尊严地活着,比用怜悯的方式关注他们更有价值。对于弱势群体来说,真正的帮助是心灵上的而非物质上。杜聪能够站在人性平等的角度看待这些孩子,这是他的公益之路真正的意义所在。
我作为一个没有亲生孩子的人,非常奇妙的事情就是,我以家长的身份去参加了很多我们资助的孩子的婚礼。
其中有一个孩子的婚礼,我印象挺深刻的。那天非常冷,因为很多农民都会趁着过年前去办婚礼。这个孩子的父母已经因为艾滋病去世了,当时她家的房子也已经塌下来了,所以我们只能到她舅舅家里送她出嫁。
我们的新娘打扮得很漂亮,我给她戴上了耳环,这是当地的一个风俗,原本是父母做的,然后就送她出嫁。我觉得当时她一定在心里面想,如果我父母在的话多好,其实我也是这样想的。
十几年过去了,我多了很多的孩子叫我杜爸爸,他们生出来的宝宝叫我杜爷爷。一方面,我很高兴看见这些孩子慢慢长大,可以成家、结婚。但是另一方面也觉得很遗憾。他们的父母等不到今天的到来,有时候我也宁愿把这个机会还回给他们的父母。
【素材解读】
杜聪作为两万个孩子的杜爸爸,他虽然能弥补孩子们生活水平上的差异,却永远也填补不了孩子们对父母情感上的缺失。与杜爸爸的结识,既是孩子们的幸运,也是他们之间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