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部门:部署加强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近日,教育部、国家民委组织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会议强调,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中小学全面、深入、持续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各类学校要始终坚持用党和国家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青少年,为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要在全国中小学全面、深入、持续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大力推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不断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提高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实际效果,是正确处理民族问题,防止境外渗透,大力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长远大计。
会议提出了针对性建议:要确立民族团结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科学安排各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建立保障机制,促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有序、有效开展;加强领导,大力推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教育部网站2009年7月17日)
上海:生命教育、生活体验成暑期生活新亮点
上海市各区县引导学生度过一个“安全、健康、快乐、有益”的暑假,爱祖国、迎世博成为今年暑期活动的主旋律,生命教育、生活体验系列活动也成为今年暑期工作新亮点。
今年,虹口区暑期工作的主题是“我爱我的祖国”——向国旗敬礼,为世博添彩!为迎接新中国诞辰60周年,虹口区将组织学生走访多伦路名人故居和革命历史遗址,增强国家意识和家园观念。普陀区则将开展“读红色诗文,明爱国之理”、“赏红色影视,悟爱国之道”、“唱红色歌曲,抒爱国之情”等系列活动。体育活动成为今年暑期一大亮点。虹口区体育局、教育局联合开展“人人运动,学会游泳”活动,并加强学生防溺水教育。卢湾区则要求各社区工作站精心组织“弄堂游戏”活动,让学生就近快乐健身。卢湾区和普陀区都要求学校和社区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开设“成长空间”工作坊,及时进行咨询服务,加强未成年人青春期健康教育。
(《新闻晚报》2009年6月23日)
江苏:积极探索社会教育新机制 给孩子一片灿烂天空
如何让未成年人的校外生活更有意义更有趣味?如何有效地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让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融合?江苏省率先探索社会教育新机制,为全省1000万中小学生打造集生活照顾、课业辅导、思想教育、游戏娱乐和心理疏导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外教育辅导站”,深受家长的认同和孩子们的喜爱。
“这样的校外教育辅导站在江苏有近2万个,118万名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成为革命传统和法制教育宣讲员、网吧义务监督员、结对帮教指导员、校外教育辅导员,成为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社会力量。”江苏省关工委主任曹鸿鸣说。这张遍布全省城乡的校外教育辅导站网络,搭起了江苏未成年人社会教育新平台。
校外教育辅导站是江苏基层关工委的创造。上个世纪90年代初,南通市最早开始校外教育辅导站的探索。2007年6月,江苏省关工委在南通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向全省全面推广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曹鸿鸣介绍说,江苏在全面推进校外教育辅导建设中努力做到“四有”,即有活动场所、有辅导员、有规章制度和活动计划、有实践教育基地,力争到2010年底前实现校外教育辅导站基本覆盖全省所有建制村和城镇社区。
(《人民日报》2009年7月24日)
王福照:由灌输走向对话,道德教育的理念转向
灌输理念指导下的学校道德教育弱效、低效乃至无效的现状,表明其走向已是“山穷水尽”。对此我们应作出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建构道德教育新理念。“对话”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开始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道德教育应积极吸取其合理因子,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实现德育理念的转向。实现道德教育由灌输走向对话理念的转向,关键在于完成相应观念上的根本转变,包括道德教育目的观、师生观、课程观的转变。即道德教育目的观由“约束人”走向“发展人”;师生观由“我它”关系走向“我你”关系;课程观由“脱离生活”走向“回归生活”“拥抱生活”。
(《教学与管理》2009年第7期)
任仕君:论学生自由及其限度——道德教育的自由困境与解决途径
价值多元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为了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和平共处,人们普遍呼吁自由、平等,以保护多样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种社会思潮对学校德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很多专家学者呼吁保持教育的中立性,给学生更多自由。这种主张存在的问题在于自由的尺度很难把握,给学生自由太少,限制太多,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与此相反,容易走向的另外一个极端是给学生太多自由,则可能导致无纪律、无秩序的放任,更让德育工作者们担心的是自由容易导致价值虚无。
自由是德性养成的基础,学生自由应以发展为目的。从自由的积极方面看,学生自由是平等参与和自主发展的自由,而从消极方面理解,学生自由是免除阻挠他们参与和发展因素的阻碍的自由。因此,只要教师的管束和引导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平等参与和自主发展,就与学生的自由不相冲突。由此看学生自由的限度就是那些阻碍他们参与和自主发展的因素,这些阻碍因素的力量越大,学生的自由就越小。影响学生参与和自主发展的因素非常多,其中主要有教师对学习、游戏等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其他学生的影响等。学生自由的限度应以不妨碍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不妨碍自身以及其他学生的发展为限度,可以从他人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以及学生的活动对自身的影响两方面来理解。
在道德教育中,通过师生平等对话、自由讨论等方式对各种价值观进行澄清,以教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道德判断能力、理性精神,是道德教育走出困境的主要路径。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5期)
王淑玉:生态道德教育:21世纪青少年德育的新课题
随着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人们片面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毫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全球性的生态灾难频繁发生,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加强青少年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教育,树立生态道德观念,是21世纪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青少年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应是系统的、全方位的社会工程,必须与社会公德意识教育、生态忧患意识培育和生态责任意识、生命教育、消费教育、自然科学与环保知识教育、环保法律意识教育等有机结合,才能卓有成效。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质和生态道德的21世纪人才,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由拼资源、拼廉价劳动力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战略转变的关键,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也是时代赋予我国青少年德育的重要课题和重要内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大复印资料《青少年导刊》2009年第3期)
近日,教育部、国家民委组织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会议强调,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中小学全面、深入、持续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各类学校要始终坚持用党和国家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青少年,为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要在全国中小学全面、深入、持续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大力推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不断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提高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实际效果,是正确处理民族问题,防止境外渗透,大力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长远大计。
会议提出了针对性建议:要确立民族团结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科学安排各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建立保障机制,促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有序、有效开展;加强领导,大力推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教育部网站2009年7月17日)
上海:生命教育、生活体验成暑期生活新亮点
上海市各区县引导学生度过一个“安全、健康、快乐、有益”的暑假,爱祖国、迎世博成为今年暑期活动的主旋律,生命教育、生活体验系列活动也成为今年暑期工作新亮点。
今年,虹口区暑期工作的主题是“我爱我的祖国”——向国旗敬礼,为世博添彩!为迎接新中国诞辰60周年,虹口区将组织学生走访多伦路名人故居和革命历史遗址,增强国家意识和家园观念。普陀区则将开展“读红色诗文,明爱国之理”、“赏红色影视,悟爱国之道”、“唱红色歌曲,抒爱国之情”等系列活动。体育活动成为今年暑期一大亮点。虹口区体育局、教育局联合开展“人人运动,学会游泳”活动,并加强学生防溺水教育。卢湾区则要求各社区工作站精心组织“弄堂游戏”活动,让学生就近快乐健身。卢湾区和普陀区都要求学校和社区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开设“成长空间”工作坊,及时进行咨询服务,加强未成年人青春期健康教育。
(《新闻晚报》2009年6月23日)
江苏:积极探索社会教育新机制 给孩子一片灿烂天空
如何让未成年人的校外生活更有意义更有趣味?如何有效地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让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融合?江苏省率先探索社会教育新机制,为全省1000万中小学生打造集生活照顾、课业辅导、思想教育、游戏娱乐和心理疏导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外教育辅导站”,深受家长的认同和孩子们的喜爱。
“这样的校外教育辅导站在江苏有近2万个,118万名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成为革命传统和法制教育宣讲员、网吧义务监督员、结对帮教指导员、校外教育辅导员,成为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社会力量。”江苏省关工委主任曹鸿鸣说。这张遍布全省城乡的校外教育辅导站网络,搭起了江苏未成年人社会教育新平台。
校外教育辅导站是江苏基层关工委的创造。上个世纪90年代初,南通市最早开始校外教育辅导站的探索。2007年6月,江苏省关工委在南通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向全省全面推广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曹鸿鸣介绍说,江苏在全面推进校外教育辅导建设中努力做到“四有”,即有活动场所、有辅导员、有规章制度和活动计划、有实践教育基地,力争到2010年底前实现校外教育辅导站基本覆盖全省所有建制村和城镇社区。
(《人民日报》2009年7月24日)
王福照:由灌输走向对话,道德教育的理念转向
灌输理念指导下的学校道德教育弱效、低效乃至无效的现状,表明其走向已是“山穷水尽”。对此我们应作出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建构道德教育新理念。“对话”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开始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道德教育应积极吸取其合理因子,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实现德育理念的转向。实现道德教育由灌输走向对话理念的转向,关键在于完成相应观念上的根本转变,包括道德教育目的观、师生观、课程观的转变。即道德教育目的观由“约束人”走向“发展人”;师生观由“我它”关系走向“我你”关系;课程观由“脱离生活”走向“回归生活”“拥抱生活”。
(《教学与管理》2009年第7期)
任仕君:论学生自由及其限度——道德教育的自由困境与解决途径
价值多元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为了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和平共处,人们普遍呼吁自由、平等,以保护多样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种社会思潮对学校德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很多专家学者呼吁保持教育的中立性,给学生更多自由。这种主张存在的问题在于自由的尺度很难把握,给学生自由太少,限制太多,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与此相反,容易走向的另外一个极端是给学生太多自由,则可能导致无纪律、无秩序的放任,更让德育工作者们担心的是自由容易导致价值虚无。
自由是德性养成的基础,学生自由应以发展为目的。从自由的积极方面看,学生自由是平等参与和自主发展的自由,而从消极方面理解,学生自由是免除阻挠他们参与和发展因素的阻碍的自由。因此,只要教师的管束和引导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平等参与和自主发展,就与学生的自由不相冲突。由此看学生自由的限度就是那些阻碍他们参与和自主发展的因素,这些阻碍因素的力量越大,学生的自由就越小。影响学生参与和自主发展的因素非常多,其中主要有教师对学习、游戏等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其他学生的影响等。学生自由的限度应以不妨碍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不妨碍自身以及其他学生的发展为限度,可以从他人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以及学生的活动对自身的影响两方面来理解。
在道德教育中,通过师生平等对话、自由讨论等方式对各种价值观进行澄清,以教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道德判断能力、理性精神,是道德教育走出困境的主要路径。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5期)
王淑玉:生态道德教育:21世纪青少年德育的新课题
随着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人们片面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毫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全球性的生态灾难频繁发生,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加强青少年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教育,树立生态道德观念,是21世纪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青少年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应是系统的、全方位的社会工程,必须与社会公德意识教育、生态忧患意识培育和生态责任意识、生命教育、消费教育、自然科学与环保知识教育、环保法律意识教育等有机结合,才能卓有成效。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质和生态道德的21世纪人才,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由拼资源、拼廉价劳动力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战略转变的关键,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也是时代赋予我国青少年德育的重要课题和重要内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大复印资料《青少年导刊》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