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小城镇在规模越来越大的同时,传统风貌消失、千城一面等“特色危机”问题却越来越突出,保护和彰显小城镇的特色已成为当前小城镇规划和建设中的重大课题。本文旨在探析小城镇特色与地域环境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议,为小城镇特色营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特色,地域环境,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小城镇是“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建设与发展是农村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重点。城镇特色建设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是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对指导城镇发展建设意义重大。然而,由于中国城镇化发展迅猛,城镇数量大幅攀升,小城镇的传统风貌和地域特色逐渐湮灭在城镇建设浪潮,出现了“千城一面”和“特色缺失”等现象。在这种背景下,保护和彰显小城镇的特色在城镇规划中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2小城镇特色缺失的原因分析
2.1规划定位混乱、管理滞后
随着小城镇在国家发展中重要性的显现,许多小城镇追赶城镇化这趟经济快车,盲目扩大城镇规模,城镇建设质量良荞不齐。规划设计单位往往为了完成生产任务,对小城镇的现状分析不透彻,规划定位不明确,空间结构设计不合理,结果造成规划粗制滥造[2];规划管理滞后无序,用地类型严重混杂,产业和居住用地功能互相干扰,城镇空间发展无序化严重,更别提城镇特色了。
2.2忽视城镇生态保护
在中国小城镇急剧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对自然环境开发强度过大、对景观资源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小保护、大开发”的掠夺性建设态势愈演愈烈,严重破坏了城镇的自然景观资源。正所谓“好土生好林,老林护好土”,保护小城镇生态自然景观资源,不仅是保护整个地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资源,同时也是保护小城镇的地方特色。
2.3简单套用规划模式
城镇特色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对一个城镇的自然环境、文化底蕴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持续经营的结果。然而,我国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盲目攀比”和“一阵风”现象,很多小城镇的特色营造还停留在简单的沿用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上;城镇特色往往简化成建筑形式和各种符号的运用这一层面,地域文化的精髓没有被好好挖掘和探究,以致出现“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
3小城镇特色与地域环境的关系
地域环境由自然环境因素与社会人文因素共同构成,小城镇特色也与地域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同时相关。
3.1小城镇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首先,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等形成的地域自然环境要素对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影响较大,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城镇功能定位、布局结构和空间形态。其次,自然景观的利用是构成城镇特色的重要因素。河岸、海湾、湖泊、山丘、地脊、谷线、旷地、风景地等自然景观都可以作为城镇定位、定界、主题立意的根据。济南的“一城山色半城荷”,就是让城市拥抱着大明湖,常熟的“十里青山半入城”就是让虞山渗入城市之中。
3.2小城镇特色与社会人文环境的关系
一个城镇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城镇中最吸引人的“活”的部分。人的行为特点、习俗、生产生活方式,是历史、自然条件、经济、民族性等多方面因素的结果,而其外在表现,则是丰富多彩的城镇生活。如湘西凤凰古城中,色彩斑斓的苗族服饰,渔船上悠扬的苗族民歌,街道中制作姜糖的扑鼻的香味等等无不体现出古镇悠久的地域文化特色。
而作为地域文化结晶的地域建筑,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具体表现。它不仅满足了社会的物质功能要求,更体了人们热闹的意识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清趣、生活行为方式和社会心理需求等精神需求,反映了隐含于其中的深层次的地域文化内涵,造就了建筑的地域特色。
4地域环境理念下的小城镇特色规划
4.1注重区域协调,明确城镇定位
小城镇的发展不能只着眼于自身的发展,还要从区域协调出发,并结合城镇体系规划,分析小城镇和周边的资源、基础设施条件、产业布局状况、居民点分布、大型基本建设项目等的关系,从而明确小城镇的职能和分工,确定小城镇的主要功能和性质、发展战略、发展目标等。
4.2与自然相融合,强化特色
在规划小城镇时应与自然环境要素相融合。巧妙利用环境,通过对比、夸张、协调等手法,如采用显山露水、在制高点设标志物、对景点等方式,或直接将城镇布置在环境中,将环境作为城镇内部的功能部分,表现出不同地域环境下小城镇规划的多样性,才能真正做到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4.3规划道路网络,形成特色主线。
小城镇布局模式应因地制宜,对环境的利用中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地形地貌,特别是在路网上应当依山就势,与河网水系相溶,既节省投资,又产生特色;同时还应从镇区路网格局的历史演变中探索其用地特点,反对人为的选择,如“山区方格网”、“平原自由式”。
4.4规划建筑风格,特色与实用相结合
一个时代的建筑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传统建筑风格就是小城镇特色的直观体现。在建设规划中,要考虑建筑风格的连续性,注重特点与实用相结合(如满足庭院经济和农业生产的要求),在体量、色彩、高度、建材上,应提出明确的要求,但传统的生活方式必然被现代生活方式所代替,地方材料加现代化的室内设施是小城镇建筑的必然取向。
4.5传承历史文脉,保护特色文化
我国的小城镇大多由历史悠久、地域文化突出的集镇演变而来,留有或多或少的文物古迹,数千年历史遗存的古城墙、古建筑、古文物以及风土人情等构成了小城镇各自特有的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利用好文物古迹、历史地段,从中找到串联过去、今天和未来的发展线索,去创造小城镇文化,这才是小城镇特色的最高境界。
4.6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城镇特色可持续发展
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高低,决定了小城镇未来发展潜力的大小,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才能实现城镇特色的持续演变,否则将失去生命力。这就要求小城镇规划中集中布置工业小区,发展无污染工业,建设高效的基础设施,来支撑小城镇发展。
5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趋同性日益严重,地域特色面临缺失。小城镇固有的人文生态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更容易在城镇化的浪潮中湮没。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在小城镇规划中再现和延续地域文化,使小城镇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规划中,小城镇特色应当从区域环境中去判断,从自然生态中去发现,从历史长河中去感悟,从建筑实体中去表现,彰显出属于小城镇自身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梁洁,胡志华,小城镇特色塑造和规划应对—以江苏省半城镇规划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 ,2011 .
[2]杨莹,李建伟,刘兴昌,等,功能性郊区发展的定位分析一以长安秦岭北麓发展带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6(4),655一65.
[3]吴云清,小城镇规划的创新与设计一以南京市六合区新集镇为例[J],地域研究與开发,2004,23(l),30-33.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特色,地域环境,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小城镇是“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建设与发展是农村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重点。城镇特色建设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是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对指导城镇发展建设意义重大。然而,由于中国城镇化发展迅猛,城镇数量大幅攀升,小城镇的传统风貌和地域特色逐渐湮灭在城镇建设浪潮,出现了“千城一面”和“特色缺失”等现象。在这种背景下,保护和彰显小城镇的特色在城镇规划中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2小城镇特色缺失的原因分析
2.1规划定位混乱、管理滞后
随着小城镇在国家发展中重要性的显现,许多小城镇追赶城镇化这趟经济快车,盲目扩大城镇规模,城镇建设质量良荞不齐。规划设计单位往往为了完成生产任务,对小城镇的现状分析不透彻,规划定位不明确,空间结构设计不合理,结果造成规划粗制滥造[2];规划管理滞后无序,用地类型严重混杂,产业和居住用地功能互相干扰,城镇空间发展无序化严重,更别提城镇特色了。
2.2忽视城镇生态保护
在中国小城镇急剧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对自然环境开发强度过大、对景观资源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小保护、大开发”的掠夺性建设态势愈演愈烈,严重破坏了城镇的自然景观资源。正所谓“好土生好林,老林护好土”,保护小城镇生态自然景观资源,不仅是保护整个地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资源,同时也是保护小城镇的地方特色。
2.3简单套用规划模式
城镇特色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对一个城镇的自然环境、文化底蕴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持续经营的结果。然而,我国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盲目攀比”和“一阵风”现象,很多小城镇的特色营造还停留在简单的沿用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上;城镇特色往往简化成建筑形式和各种符号的运用这一层面,地域文化的精髓没有被好好挖掘和探究,以致出现“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
3小城镇特色与地域环境的关系
地域环境由自然环境因素与社会人文因素共同构成,小城镇特色也与地域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同时相关。
3.1小城镇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首先,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等形成的地域自然环境要素对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影响较大,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城镇功能定位、布局结构和空间形态。其次,自然景观的利用是构成城镇特色的重要因素。河岸、海湾、湖泊、山丘、地脊、谷线、旷地、风景地等自然景观都可以作为城镇定位、定界、主题立意的根据。济南的“一城山色半城荷”,就是让城市拥抱着大明湖,常熟的“十里青山半入城”就是让虞山渗入城市之中。
3.2小城镇特色与社会人文环境的关系
一个城镇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城镇中最吸引人的“活”的部分。人的行为特点、习俗、生产生活方式,是历史、自然条件、经济、民族性等多方面因素的结果,而其外在表现,则是丰富多彩的城镇生活。如湘西凤凰古城中,色彩斑斓的苗族服饰,渔船上悠扬的苗族民歌,街道中制作姜糖的扑鼻的香味等等无不体现出古镇悠久的地域文化特色。
而作为地域文化结晶的地域建筑,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具体表现。它不仅满足了社会的物质功能要求,更体了人们热闹的意识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清趣、生活行为方式和社会心理需求等精神需求,反映了隐含于其中的深层次的地域文化内涵,造就了建筑的地域特色。
4地域环境理念下的小城镇特色规划
4.1注重区域协调,明确城镇定位
小城镇的发展不能只着眼于自身的发展,还要从区域协调出发,并结合城镇体系规划,分析小城镇和周边的资源、基础设施条件、产业布局状况、居民点分布、大型基本建设项目等的关系,从而明确小城镇的职能和分工,确定小城镇的主要功能和性质、发展战略、发展目标等。
4.2与自然相融合,强化特色
在规划小城镇时应与自然环境要素相融合。巧妙利用环境,通过对比、夸张、协调等手法,如采用显山露水、在制高点设标志物、对景点等方式,或直接将城镇布置在环境中,将环境作为城镇内部的功能部分,表现出不同地域环境下小城镇规划的多样性,才能真正做到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4.3规划道路网络,形成特色主线。
小城镇布局模式应因地制宜,对环境的利用中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地形地貌,特别是在路网上应当依山就势,与河网水系相溶,既节省投资,又产生特色;同时还应从镇区路网格局的历史演变中探索其用地特点,反对人为的选择,如“山区方格网”、“平原自由式”。
4.4规划建筑风格,特色与实用相结合
一个时代的建筑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传统建筑风格就是小城镇特色的直观体现。在建设规划中,要考虑建筑风格的连续性,注重特点与实用相结合(如满足庭院经济和农业生产的要求),在体量、色彩、高度、建材上,应提出明确的要求,但传统的生活方式必然被现代生活方式所代替,地方材料加现代化的室内设施是小城镇建筑的必然取向。
4.5传承历史文脉,保护特色文化
我国的小城镇大多由历史悠久、地域文化突出的集镇演变而来,留有或多或少的文物古迹,数千年历史遗存的古城墙、古建筑、古文物以及风土人情等构成了小城镇各自特有的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利用好文物古迹、历史地段,从中找到串联过去、今天和未来的发展线索,去创造小城镇文化,这才是小城镇特色的最高境界。
4.6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城镇特色可持续发展
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高低,决定了小城镇未来发展潜力的大小,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才能实现城镇特色的持续演变,否则将失去生命力。这就要求小城镇规划中集中布置工业小区,发展无污染工业,建设高效的基础设施,来支撑小城镇发展。
5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趋同性日益严重,地域特色面临缺失。小城镇固有的人文生态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更容易在城镇化的浪潮中湮没。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在小城镇规划中再现和延续地域文化,使小城镇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规划中,小城镇特色应当从区域环境中去判断,从自然生态中去发现,从历史长河中去感悟,从建筑实体中去表现,彰显出属于小城镇自身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梁洁,胡志华,小城镇特色塑造和规划应对—以江苏省半城镇规划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 ,2011 .
[2]杨莹,李建伟,刘兴昌,等,功能性郊区发展的定位分析一以长安秦岭北麓发展带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6(4),655一65.
[3]吴云清,小城镇规划的创新与设计一以南京市六合区新集镇为例[J],地域研究與开发,2004,23(l),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