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底,园长从重庆参加了教育部培训后,对我们进行了二次培训,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学习故事”。听完园长的讲座,我大受震动和启发,带着继续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强烈愿望,带着对学习故事的好奇和兴趣,我开始借鉴学习故事的理念,进一步学习《指南》精神,放手让孩子自由自主地学习和游戏。
正好,那段时间几个小朋友从家里捎来了现成的陀螺玩具,简单易学,很快吸引了好多小朋友。教室、过道、洗手间、院子里随处可见玩陀螺的身影。我开始模仿北京市三义里一幼的老师,尝试退到孩子身后。但放手初期,我的困惑、迷茫多多,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好多变化让我这个有着二十多年教育经验的老教师不知如何是好。
当看到孩子玩陀螺的疯狂,吵嚷声此起彼伏的教室,乱糟糟、一片狼藉的活动区,我真想上前阻止,命令孩子们把陀螺收起来,但一想到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最后还是忍住,默默告诫自己:做任何事情总会有个过程的,既然选择了放手,那么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在教室里的玩具不被破坏、孩子没拿回家的情况下,孩子们想怎样玩就怎样玩。
事实上,在无数次的混乱、唇枪舌战和漫无目的后,孩子们终于找到了方向,陆续运用已有材料发现、探索出各种各样好玩的陀螺。如果当时我只是为了求稳,一味怕乱怕吵,不让孩子放开玩,那么后续一系列的主动学习很可能就会被我无情地扼杀。
所以,乱并不一定是坏事。活动初期,老师眼里的乱也许就是孩子们的忙。他们忙着找自己感兴趣、可做、可学的事。等这个躁乱期过去之后,孩子们很快就会进入探索期,一旦进入探索期就会很快进入创造期,一旦进入创造期高水平的游戏就会出现。
各种各样好玩的陀螺
一个月后,孩子们开始尝试新的玩法,自发地探索,发现了好多各种各样好玩的陀螺,神奇的陀螺活动开始了!
孩子们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材料拼装陀螺。比如,原来作为桌面玩具的螺丝积木经过简单拼装,变成了各种形状的积木陀螺。
但是,转动的方法和技巧可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的,只有新源可以让积木陀螺总能转个不停。孩子们一有空就自发练习,新源也不断向大家传授经验:“刚开始发动时手要用力,速度要快,不要撞到其他物体,我转给你们看……”新源成了大家崇拜的偶像。在他的带动下,每天都有好多小朋友自己拼装积木玩陀螺,不厌其烦,乐此不疲。
熟练掌握了转动的方法和技巧后,孩子们开始尝试运用其他材料。蒙氏教具里面的铁质嵌板、加餐的鹌鹑蛋、圆柱体、福禄贝尔教具等在他们手里都成了好玩的陀螺。一时间,整个活动室里的很多物品都转了起来。
活动初期,我也开始尝试借鉴学习故事,记录孩子们玩陀螺的学习故事。
你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我惊奇,在我的印象里,积木怎么能当陀螺转起来呢?更不会想到铁质嵌板、鹌鹑蛋、福禄贝尔教具也能转起来。你们不顾我的阻拦,甚至从我挡住搭建区入口的桌子底下或橱柜隔层的空隙里钻进。你们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挡也挡不住,看到你们玩得那么投入、开心,我很内疚没有放手让你们自由自在地游戏。活动中,你们的感染力吸引了好多同伴加入到玩陀螺的游戏中,按自己的想法去支配材料。一开始,你们的陀螺不能转起来,你们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动脑,逐渐掌握了让它们转动起来的方法和技巧,逐渐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还有了创新。看到你们痴迷于让各种东西转起来的兴趣和劲头我都很羡慕。我忽然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你们身边”。
陀螺大王的蜕变
在支持孩子们的主动学习,尝试写故事、读给孩子听的过程中,我也开始把对孩子的观察和理解从面变为点,开始更多关注个体,比如新源。
以前的新源经常偷偷把班上的玩具放到自己的衣橱里,找机会窝在洗手间里一玩就是半天,甚至把玩具偷偷带回家去玩。为此,他也没少挨老师、家长的严厉批评。
自从我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手,不再说那么多“不行、不准”,自从孩子们可以自主选区,自由结伴,自由、自主、自发地游戏以来,新源变了。
他每天都进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尽情玩着自己喜欢的玩具,间隙里才去喝水,吃水果、点心。玩得正兴起时再也听不到突然响起的喊停声,他倍感舒心。甚至,老师还肯定他是玩陀螺的高手,帮忙设置了陀螺游戏区,并顺势安排他为“陀螺大王”,负责陀螺区的管理工作。
新源变了,再也不会把玩具藏起来或者带回家。因为是“陀螺大王”,他每天都会带领小伙伴探索一些新的可以转动的物体。
每天都会有不同的孩子体验转动的快乐。渐渐地,他们不再只是满足单纯地转动,开始仨俩一群或一小组进行比赛。如果小朋友之间发生争执,也学会自己解决,比如两个人比赛就轮流玩,三个人以上就通过“剪子、包袱、锤”游戏确定次序。这个过程中,新源处理同伴交往矛盾的技能也不断提高。而且,老师的肯定、小朋友的追随让新源成了一个有责任感的小领导,阳光般的笑容时时挂在脸上。在这个过程中,我自然而然为他写下了一篇篇学习故事。
寻找生活中能转动的物体
但我的主要目的真不在写上。我琢磨,孩子们痴迷陀螺这一现象的背后,究竟说明孩子的真正兴趣在陀螺身上,还是对所有转动的物体都感兴趣呢?我开始持续观察,并试探孩子们的反应。
为了解孩子们对转动是否有兴趣,我鼓励孩子们寻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能转起来。孩子们很快开始寻找,陆续发现了好多能转起来的物品:椭圆形的玩具能转起来;圆环套在手腕上,一摇能转起来,用手在地板上一拧,也能转起来;易拉罐桶、大花生壳等都能转起来。
接下来,孩子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容易转动的物体,这些意想不到正说明了孩子们对转动的原有经验和巨大兴趣。不仅风车、呼啦圈、表盘、旋转木马、齿轮玩具、摩天轮、游乐园大转盘、微波炉、故事磁带、风力发电机、车轮能转动,而且连人的身体也能转,比如头、腰、手、胳膊、脚、腿等关节部位。 后来,还有的孩子开始探索如何让“不能转”的材料转起来。如用勺子搅动碗里的水,水会转动;把筷子伸进瓶子里晃晃,瓶子能转动。再后来,孩子们还发现了转动在生活中的用处:车轮转动能让汽车跑起来,洗衣机转动能洗干净衣服,风扇转动让人感觉很凉快……
我将孩子的这些观察发现以及玩陀螺的照片直观展示在墙上,激发起孩子们在生活中持续观察、探究,带着问题去发现。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我还在网络中搜索了有关转动装置的视频,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制作陀螺
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新发现几本以前大班留下的手工书,里面有自制陀螺的方法和步骤,就饶有兴趣地动手做起来。为增强孩子们废物利用的意识,知道许多东西都有再利用的价值,我在区角投放了很多制作陀螺的材料,诱发幼儿自制陀螺的游戏行为,如硬纸板、削好的铅笔、果冻壳、碟片等。孩子们自选材料,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制作各种各样的旋转玩具,还把制作好的陀螺放在老师给准备好的多个小筐里,计数分类。玩自制陀螺的过程中,孩子们还发现了图案与色彩的变化,初步了解了视觉暂留现象,甚至制作了“小鸟进笼”玩具。
孩子制作陀螺的兴趣还延续到家里。欣欣说:“做个好看的陀螺,周一带到幼儿园。”柔颖说:“我给陀螺装饰漂亮的花纹。”…… 在孩子们的感染下,好多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也开始动手制作陀螺,看着爸爸、妈妈们的作品,孩子们甭提多高兴啦!
在探究陀螺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了解了旋转与中心轴的关系;在一次次的尝试、交流中探索出了陀螺成功转起来的最佳方法——火柴棒一定要插在中间位置、火柴棒底部和旋转面的距离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火柴棒和物体面一定要紧紧的靠在一起。但相比孩子们浓厚的探究兴趣、巨大的学习热情,这些知识技能显得既重要,也不那么重要了。
在整个转动的故事里,孩子们从冬玩到了夏。在这个持续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经常有奇思妙想,总是变幻着花样在游戏中用不同的方法玩,不仅体验到了游戏的乐趣,也喜欢上了探究、发现和观察。我不得不承认,孩子们在游戏中是我的老师。
而学习故事的发现、撰写、分享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孩子、理解孩子、生成课程的过程,是教师以儿童的兴趣为生发点,自然而然衍生出适合自己班级的课程的过程。
反思:我自己的故事
在观察理解孩子、创设环境、生成课程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反思自己,发现自己。是什么力量驱动着我这个中年万事休的老教师,焕发活力、动力,重现第二春?
我从事幼教工作整整二十一年,确实曾感到过倦怠、烦心、劳累、疲惫、怨言、困惑……由于个人性格的缘故,我对过去幼儿活动中的条条框框、固定模式比较排斥,但又不敢去打破这些条条框框,所以在工作中一直处于被动、服从的状态。但是,研习《指南》和学习故事之后,我找回了工作的兴趣,看清了自己想要改变的心。
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今年上高中,小女儿今年两岁,这一大一小都处在最需要我照顾的年龄段。在这种情况下,我仍然在家抽空就看《学前教育》杂志上刊登的有关学习故事的文章;经常一手拍着小女儿进入梦乡,一手翻看周菁老师翻译的《学习故事与早期教育:建构学习者的形象》,以及三义里一幼和学前教育杂志社联合推出的《发现儿童的力量》。
我想先转变观念,把注意力从研究如何教转到研究孩子如何学上,不遗余力地发现儿童的力量,把《指南》的精神通过学习故事的方式落到实处。现在,我愿意学,我能学,是因为我在感兴趣的基础上主动地学,和以前被领导逼着学是不一样的。当我有了兴趣,没时间会挤时间,没办法会想办法,总之会千方百计。孩子是这样,大人也是这样。
一路走来,真的没感觉有多疲惫、多烦恼,反而发现内心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力量,在追求和体会教育的幸福路上充满无限机会和可能,所以我坚信教育可以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正好,那段时间几个小朋友从家里捎来了现成的陀螺玩具,简单易学,很快吸引了好多小朋友。教室、过道、洗手间、院子里随处可见玩陀螺的身影。我开始模仿北京市三义里一幼的老师,尝试退到孩子身后。但放手初期,我的困惑、迷茫多多,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好多变化让我这个有着二十多年教育经验的老教师不知如何是好。
当看到孩子玩陀螺的疯狂,吵嚷声此起彼伏的教室,乱糟糟、一片狼藉的活动区,我真想上前阻止,命令孩子们把陀螺收起来,但一想到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最后还是忍住,默默告诫自己:做任何事情总会有个过程的,既然选择了放手,那么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在教室里的玩具不被破坏、孩子没拿回家的情况下,孩子们想怎样玩就怎样玩。
事实上,在无数次的混乱、唇枪舌战和漫无目的后,孩子们终于找到了方向,陆续运用已有材料发现、探索出各种各样好玩的陀螺。如果当时我只是为了求稳,一味怕乱怕吵,不让孩子放开玩,那么后续一系列的主动学习很可能就会被我无情地扼杀。
所以,乱并不一定是坏事。活动初期,老师眼里的乱也许就是孩子们的忙。他们忙着找自己感兴趣、可做、可学的事。等这个躁乱期过去之后,孩子们很快就会进入探索期,一旦进入探索期就会很快进入创造期,一旦进入创造期高水平的游戏就会出现。
各种各样好玩的陀螺
一个月后,孩子们开始尝试新的玩法,自发地探索,发现了好多各种各样好玩的陀螺,神奇的陀螺活动开始了!
孩子们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材料拼装陀螺。比如,原来作为桌面玩具的螺丝积木经过简单拼装,变成了各种形状的积木陀螺。
但是,转动的方法和技巧可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的,只有新源可以让积木陀螺总能转个不停。孩子们一有空就自发练习,新源也不断向大家传授经验:“刚开始发动时手要用力,速度要快,不要撞到其他物体,我转给你们看……”新源成了大家崇拜的偶像。在他的带动下,每天都有好多小朋友自己拼装积木玩陀螺,不厌其烦,乐此不疲。
熟练掌握了转动的方法和技巧后,孩子们开始尝试运用其他材料。蒙氏教具里面的铁质嵌板、加餐的鹌鹑蛋、圆柱体、福禄贝尔教具等在他们手里都成了好玩的陀螺。一时间,整个活动室里的很多物品都转了起来。
活动初期,我也开始尝试借鉴学习故事,记录孩子们玩陀螺的学习故事。
你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我惊奇,在我的印象里,积木怎么能当陀螺转起来呢?更不会想到铁质嵌板、鹌鹑蛋、福禄贝尔教具也能转起来。你们不顾我的阻拦,甚至从我挡住搭建区入口的桌子底下或橱柜隔层的空隙里钻进。你们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挡也挡不住,看到你们玩得那么投入、开心,我很内疚没有放手让你们自由自在地游戏。活动中,你们的感染力吸引了好多同伴加入到玩陀螺的游戏中,按自己的想法去支配材料。一开始,你们的陀螺不能转起来,你们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动脑,逐渐掌握了让它们转动起来的方法和技巧,逐渐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还有了创新。看到你们痴迷于让各种东西转起来的兴趣和劲头我都很羡慕。我忽然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你们身边”。
陀螺大王的蜕变
在支持孩子们的主动学习,尝试写故事、读给孩子听的过程中,我也开始把对孩子的观察和理解从面变为点,开始更多关注个体,比如新源。
以前的新源经常偷偷把班上的玩具放到自己的衣橱里,找机会窝在洗手间里一玩就是半天,甚至把玩具偷偷带回家去玩。为此,他也没少挨老师、家长的严厉批评。
自从我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手,不再说那么多“不行、不准”,自从孩子们可以自主选区,自由结伴,自由、自主、自发地游戏以来,新源变了。
他每天都进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尽情玩着自己喜欢的玩具,间隙里才去喝水,吃水果、点心。玩得正兴起时再也听不到突然响起的喊停声,他倍感舒心。甚至,老师还肯定他是玩陀螺的高手,帮忙设置了陀螺游戏区,并顺势安排他为“陀螺大王”,负责陀螺区的管理工作。
新源变了,再也不会把玩具藏起来或者带回家。因为是“陀螺大王”,他每天都会带领小伙伴探索一些新的可以转动的物体。
每天都会有不同的孩子体验转动的快乐。渐渐地,他们不再只是满足单纯地转动,开始仨俩一群或一小组进行比赛。如果小朋友之间发生争执,也学会自己解决,比如两个人比赛就轮流玩,三个人以上就通过“剪子、包袱、锤”游戏确定次序。这个过程中,新源处理同伴交往矛盾的技能也不断提高。而且,老师的肯定、小朋友的追随让新源成了一个有责任感的小领导,阳光般的笑容时时挂在脸上。在这个过程中,我自然而然为他写下了一篇篇学习故事。
寻找生活中能转动的物体
但我的主要目的真不在写上。我琢磨,孩子们痴迷陀螺这一现象的背后,究竟说明孩子的真正兴趣在陀螺身上,还是对所有转动的物体都感兴趣呢?我开始持续观察,并试探孩子们的反应。
为了解孩子们对转动是否有兴趣,我鼓励孩子们寻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能转起来。孩子们很快开始寻找,陆续发现了好多能转起来的物品:椭圆形的玩具能转起来;圆环套在手腕上,一摇能转起来,用手在地板上一拧,也能转起来;易拉罐桶、大花生壳等都能转起来。
接下来,孩子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容易转动的物体,这些意想不到正说明了孩子们对转动的原有经验和巨大兴趣。不仅风车、呼啦圈、表盘、旋转木马、齿轮玩具、摩天轮、游乐园大转盘、微波炉、故事磁带、风力发电机、车轮能转动,而且连人的身体也能转,比如头、腰、手、胳膊、脚、腿等关节部位。 后来,还有的孩子开始探索如何让“不能转”的材料转起来。如用勺子搅动碗里的水,水会转动;把筷子伸进瓶子里晃晃,瓶子能转动。再后来,孩子们还发现了转动在生活中的用处:车轮转动能让汽车跑起来,洗衣机转动能洗干净衣服,风扇转动让人感觉很凉快……
我将孩子的这些观察发现以及玩陀螺的照片直观展示在墙上,激发起孩子们在生活中持续观察、探究,带着问题去发现。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我还在网络中搜索了有关转动装置的视频,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制作陀螺
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新发现几本以前大班留下的手工书,里面有自制陀螺的方法和步骤,就饶有兴趣地动手做起来。为增强孩子们废物利用的意识,知道许多东西都有再利用的价值,我在区角投放了很多制作陀螺的材料,诱发幼儿自制陀螺的游戏行为,如硬纸板、削好的铅笔、果冻壳、碟片等。孩子们自选材料,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制作各种各样的旋转玩具,还把制作好的陀螺放在老师给准备好的多个小筐里,计数分类。玩自制陀螺的过程中,孩子们还发现了图案与色彩的变化,初步了解了视觉暂留现象,甚至制作了“小鸟进笼”玩具。
孩子制作陀螺的兴趣还延续到家里。欣欣说:“做个好看的陀螺,周一带到幼儿园。”柔颖说:“我给陀螺装饰漂亮的花纹。”…… 在孩子们的感染下,好多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也开始动手制作陀螺,看着爸爸、妈妈们的作品,孩子们甭提多高兴啦!
在探究陀螺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了解了旋转与中心轴的关系;在一次次的尝试、交流中探索出了陀螺成功转起来的最佳方法——火柴棒一定要插在中间位置、火柴棒底部和旋转面的距离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火柴棒和物体面一定要紧紧的靠在一起。但相比孩子们浓厚的探究兴趣、巨大的学习热情,这些知识技能显得既重要,也不那么重要了。
在整个转动的故事里,孩子们从冬玩到了夏。在这个持续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经常有奇思妙想,总是变幻着花样在游戏中用不同的方法玩,不仅体验到了游戏的乐趣,也喜欢上了探究、发现和观察。我不得不承认,孩子们在游戏中是我的老师。
而学习故事的发现、撰写、分享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孩子、理解孩子、生成课程的过程,是教师以儿童的兴趣为生发点,自然而然衍生出适合自己班级的课程的过程。
反思:我自己的故事
在观察理解孩子、创设环境、生成课程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反思自己,发现自己。是什么力量驱动着我这个中年万事休的老教师,焕发活力、动力,重现第二春?
我从事幼教工作整整二十一年,确实曾感到过倦怠、烦心、劳累、疲惫、怨言、困惑……由于个人性格的缘故,我对过去幼儿活动中的条条框框、固定模式比较排斥,但又不敢去打破这些条条框框,所以在工作中一直处于被动、服从的状态。但是,研习《指南》和学习故事之后,我找回了工作的兴趣,看清了自己想要改变的心。
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今年上高中,小女儿今年两岁,这一大一小都处在最需要我照顾的年龄段。在这种情况下,我仍然在家抽空就看《学前教育》杂志上刊登的有关学习故事的文章;经常一手拍着小女儿进入梦乡,一手翻看周菁老师翻译的《学习故事与早期教育:建构学习者的形象》,以及三义里一幼和学前教育杂志社联合推出的《发现儿童的力量》。
我想先转变观念,把注意力从研究如何教转到研究孩子如何学上,不遗余力地发现儿童的力量,把《指南》的精神通过学习故事的方式落到实处。现在,我愿意学,我能学,是因为我在感兴趣的基础上主动地学,和以前被领导逼着学是不一样的。当我有了兴趣,没时间会挤时间,没办法会想办法,总之会千方百计。孩子是这样,大人也是这样。
一路走来,真的没感觉有多疲惫、多烦恼,反而发现内心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力量,在追求和体会教育的幸福路上充满无限机会和可能,所以我坚信教育可以是一件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