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素材的思维方法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积累和掌握的素材,还是一些刚出土的泥,未经雕琢的石,需要切磋。正如光可分解为七色,我们拿起“剖刀”,同样可将它们切磋成砖、琢磨成玉,让其真正成为文章的建筑之材、装点之物。这就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思维方法:
  发散思维方法
  用发散思维分析写作素材,就是将对象放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力求考虑到对象中的各要素和对象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结果,多角度联想和思考,不依常规,寻求变异。
  第一,由现象到本质。 比如,苏轼这位历史人物,同学们无论从教材还是从课外资料中都对他有所了解,然而,只有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的同学才能在写作中把这个素材运用得游刃有余。如有的同学从“纪念”的角度落笔,有的从“忘记与铭记”的角度落笔,有的从“记忆”的角度落笔。苏轼虽饱受屈辱却奋发有为的事例被用得“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收到了“以一当十”的效果。
  第二,由结果到原因。 比如袁隆平这个人物,很多同学只知道他在杂交水稻方面有着突出贡献,然而,如果同学们能对这样一个结果多问几个为什么,那么,这个事例可以运用在很多方面。比如“生无所息,生有所息”、跑的体验、愿景等等。
  第三,由普遍到独特。 以荣获“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邰丽华为例,不少同学在引述这个事例时描述的是主人公的坚强,而一些同学却写她的感恩之心,塑造了她的至纯至美,从而雕琢出了心中的天使,显得独特而富有个性。
  逆向思维方法
  对一则写作素材,有时反弹琵琶,从相反或相对的角度去思考,关注其微小、潜在甚至相反的可能性,从而引起新的思索,产生超常的构思和不同凡响的新观念,这种思维即逆向思维。
  例如《曲高和寡》这一素材:
  有人在都城里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后来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百人;等到唱《阳春》、《白雪》的时候,都城里跟着他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引用商声,刻画羽声,夹杂运用流动的徵声时,都城里跟着他应和的不过几个人罢了。总之,歌曲越是高雅,和唱的人也就越少。
  曲高,其功在作曲家和演唱者;和寡,在于和者能力有限。相应,人的志向、品格、才情越高,能理解他的人就越少。宋玉借此抱怨世俗不理解他,深感知音難觅。我们今天认识“曲高和寡”现象,是否也该让歌者反躬自省一下?如果“曲高”确为事实,那么寻觅知音之路也该继续探求;如果只是故作高深,那么知音难觅也就不足为怪了。
  逆向思维的核心在“逆”,在“异”,但绝不是刻意猎奇,标新立异。求异要讲究科学态度,防止陈旧观念、贬义成语等的随意翻“新”,反对故意编造怪异荒诞的情节。求异要理由充分,言之有理,使否定与创新都符合客观规律。
  聚合思维方法
  对单一素材进行发散思维分析所形成的价值点,并不都是合理或最佳的,而且在用时也不可能全部涉及,因此需要进行筛选“聚焦”,尽可能从对关键要素或隐含要素的分析中,找到全新或最佳的方案。
  对手中掌握的多个相关素材,也要学会聚合思维,找出相关要素,或并列,或正反,或层进,以便在素材运用时产生“合力”。例如下面两则素材:
  《元史》载:宋元之际,世道纷乱。一天,学者许衡外出,因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前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不为所动。有人就问许衡:“你为什么不去摘梨吃呢?”许衡说:“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现在兵荒马乱的,管它是谁的呢,说不定这梨树已经没有主人了。”许衡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一位木匠做桌子,正面背面做得都很光滑。别人问他:“背面别人又看不到,为什么做得这样光滑?”他说:“别人看不到,我看得到!”
  上述两则素材中的关键人物及其言行,共同指向“良知”、“诚实”这一美德。
  辩证思维方法
  要想对所掌握的素材进行内在、本质、全面的分析,离不开辩证思维。
  联系的观点。 庄子说:“飓风起于萍末。”看似毫无关联的飓风与萍末经过一系列的转化,最后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一颗小小的马掌钉,可以颠覆一个国家(“马掌钉效应”);大洋彼岸的蝴蝶轻轻扇动翅膀,可以引起大洋此岸的一场风暴(“蝴蝶效应”)。事物总是普遍联系的。
  任何一则素材都可以联系到相关的个人经历、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等。这样,我们的思路便能拓展到无限的领域。例如《淮南子》中记载的寓言《善呼者》:
  公孙龙在赵国的时候,对弟子说:“ 没有才能的人,(我)公孙龙是不会和他交往的。”有个穿粗布衣服用绳索当衣带的访客求见并说:“我善于呼喊。”公孙龙环顾弟子问道:“(我的)门下原来有善于呼喊的人吗?”弟子回答说:“没有。”公孙龙说:“给他弟子的身份吧!”数天以后,公孙龙前往游说燕王。来到河边,发现渡船在河的另一边,于是让善于呼喊的人呼叫渡船,一叫渡船就过来了。
  擅长呼喊,也受到重用。透过这则素材,我们很快可以联系到当前人才评价和人才使用的问题,由此深入下去,思路也就因之开阔了。
  发展的观点。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我们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有的素材,其本身蕴涵着发展性的道理,如“水滴石穿”这一典故。有的素材,如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角度分析,会得出具有发展性的观点。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特定时空下,素材自身会呈现出不同的价值点。如“孟母三迁”这一典故,从现代教育的角度分析,除了要求我们加强良好的教育环境的营造外,还需重视对环境能动适应性的教育培养,进而可提出“适应性教育”和“挫折性教育”等话题。
  全面的观点。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陷入单一、片面的误区,为此,我们要反省自己的思维方式,让自己的思维多元化、立体化,学会用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每一则素材。上文所提到的“善呼者”,我们得到的启示就不仅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合理加以利用”,如果全面地去看,“勇于自荐”、“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也都是言之成理的。
其他文献
拟题:砌墙  寓意:做任何事情,只求质量而不讲速度与盲目地追求速度都是不恰当的,只有既追求质量又追求速度的做法才是最好的。  运用方向:速度与质量、欲速则不达、好与快等。  拟题:如此募捐  寓意:爱心从来是自觉自愿的付出,靠强制力量获得的“爱心”“强捐”只是对爱心的亵渎。  运用方向:强行募捐、爱心、变味的慈善等。  拟题:慰问  寓意:揭示了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以及基层工作人员不
期刊
临渊问水,可得鱼之甘苦,捕捉生活细节,可以感知一颗心灵的善良与美丽。  有一个叫彦玲的高三女孩,家境贫寒,她一天的饭,只是去食堂买两个最便宜的菜包子。却不当着大家的面吃,总是等午休的时候,班里的学生走得差不多了,才悄悄地拿出来吃掉。  好多学生不理解她的这种做法,甚至有的学生说她有些虚荣。大家都说,贫穷并不可耻,遮掩自己的贫穷才是可耻的。但彦玲不为所动,依旧在班里的同学走得差不多了,才把包子拿出來
期刊
艾伦·穆尔黑德根据他战时记者生涯写了一本题为《日月蚀》的书,用南斯拉夫爱国志士临终前写给未出世的儿子的信做结尾:  我的孩子,此刻你睡在黑暗里,为出生的奋斗养精蓄锐。我祝你好运。就目前而论,你尚未成形,不能呼吸,眼睛看不见东西。然而时间一到,等我所爱的你的母亲分娩的时刻到了,你体内的某种东西就能让你獲得空气和阳光的力量。这就是你与生俱来的权利。你要保持对于生的热爱,抛弃对死的恐惧。生命必须爱惜,否
期刊
幸福是一种持久的状态,仿佛不是为世人而设的。世间万物都在连续不断地运动着。这种运动使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具有固定的形式。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日新月异,我们自己也在变化更新,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明天仍将爱他今天所钟爱的一切。  还是及时地从心理上的满足当中获得好处吧,切莫因自己的过失而丢开这种满足,但也别指望将它留住,因為那纯系痴心妄想。我很少见过幸福的人,也许一个也没见过,但我却常常见到一些心满意足的人。在
期刊
我陪客人到海上钓鱼,他告诉我说他钓鲑30年,却从来没有钓起过一条大得可以得奖的大鱼,说后不久,他就钓到了一条巨大的大西洋鲑。这条巨鱼疯狂地在钓线所及的大范围内挣扎,我的客人用尽技能将鱼控住。我担任向导45年,从未见过这样剧烈奋战的鱼。  人鱼大战了整整3个小时,还难以预测胜负。最后客人终于把鱼赶到岸边,我手持鱼叉站在那里。  “不要叉它,”客人忽然大叫,“把釣饵线切断吧。”我在惊愕中切断了钓线,巨
期刊
有时候我们会突然想:古人究竟是什么模样?  古人没有表,生活步调也不似当今的紧凑,即使等人不来,想必也是心平气和吧?“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样的意绪悠闲,浑然忘我,实在已把“等待”这种行为,升华成一桩泰然自处的时间艺术。  人生充满无数等待。风暴袭击时,我们等待阴霾过去;稿件寄出,等待的是编辑先生的青睐;而披上嫁纱的日子,在兴奋忐忑中,等待的是他走过来
期刊
伟大的艺术家,也有生前寂寞度过一生的心酸,尽管奔波劳累,作品等身,但仍然像一块黄金,被时代的尘埃蒙蔽。岁月沧桑,当繁华洗尽,云开雾散,艺术的价值终被推崇,赢得生前身后名。  黄宾虹就是这样一位大器晚成的画家。黄宾虹高寿至92岁,他在世时的画作并不受当时的主流人群认同和喜爱,当时的名流这样说:黄宾虹只是个“落魄画家”。  寂寞的文字工作,贫穷的日常生活,尽管有“落魄画家”的称谓,黄宾虹仍然能够坚守其
期刊
春光明媚的一天早晨,和煦的阳光洒满大地,晴朗的天空万里无云。无怪乎看见有一位等汽车的老人拿着把笨重的黑傘时,安德鲁斯先生会感到惊讶了。  他问老人:“您认为今天会下雨吗?”  “不会下,”老人答道,“我想是不会的。”  “那么,您带雨伞遮太阳吗?”  “不是,我干吗要拒绝春天的阳光呢?”  安德鲁斯先生迷惑不解地瞅了瞅那把伞。“我老啦,腿脚也不灵便了,”老人忙着解释,“可我不愿旁人看着我拄着手杖,
期刊
前几年,朋友曾跟我讲了这么一件事,他带的一个博士生毕业了,孩子来京转学,为此求到校方一位主任。主任提出求一幅启功先生的字。啟老先生一听朋友说为孩子上学,二话没说就写了一幅。过了一段时间,启功先生因病住院,这位主任也去探视,并打开那幅字当场请教老先生是不是真的。老先生说:“呵,假是不假,就是劣!”  潘家园有个卖字为生的小伙子,专学启功,几可乱真。题启功的真款,加上电脑激光制版的印章,活脱一个真启功
期刊
人与人之間唯一平等的是大家每天都只有24小时,这24小时用来做什么就是你的生活方式。  有一天,一个居士对我说:我们每天都是在乞讨——向人群乞讨声名,向市场乞讨财富,向爱人乞讨幸福,向保健品乞讨健康……这种乞讨不见得不成功,但你只有懂得返还、接受和照顾好自身这三件事的轻重,才可能持续不断地好好生活下去。  善于把自己的所有给予他人,令周围的人获益,人家才可能把自己的所有给你。善于接受将使你知道,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