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黑社会电影是香港亚文化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香港电影的根在中国,黑社会电影也不例外。以对香港黑社会电影进行分类作为基础,通过儒家道义观分析香港黑社会电影的思想渊薮。
[关键词] 香港 黑社会电影 儒家道义观 亚文化
香港是中国电影的重要产地之一。全球化时代到来,文化交流加深,人们思想观念多元化价值取向,使香港电影成为中国电影文化当中的一个重要文化元素。黑社会电影作为香港电影中的亚文化电影,得到了中国影人关注。
80年代如果没有看过《英雄本色》系列,90年代如果没有看过《古惑仔》系列,二十一世纪初没有看过《无间道》系列,那就不能说了解香港黑社会电影,了解香港黑社会电影文化。
一、香港黑社会电影类型
我们无法具体将香港黑社会电影进行地毯式的搜索分析,但就香港黑社会电影本身的形式和典型性来看,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大的类型。
第一:传记类。这类电影的代表作有《跛豪》、《雷洛传》、《蓝江传》、《濠江风云》、《湾仔之虎》、《O记三合会》等。这类黑社会电影都围绕一个中心人物或者黑社会的历史来展开,这些中心人物和黑社会历史都有一定的社会原型或背景。
第二复仇类。这类电影的代表作有《英雄本色》、《天若有情》、《龙在江湖》等。这类黑社会电影都围绕某一黑社会事件,或家族仇杀,或个人恩怨来展开。所体现的主题和内容比较单一。
第三:监狱类。这类电影的代表作有《监狱风云》、《力王》等。这类黑社会电影围绕监狱生活来展开,或讨论犯人之间的关系,或讨论犯人和警察之间的关系,大多都体现了犯人对自由的渴望。
第四:打斗类。这类电影的代表作有《古惑仔》系列。这类黑社会电影围绕黑社会之间的利益争夺战开,或地盘争夺,或兄弟情仇,也讨论黑社会和警察之间的利害冲突。
第五:卧底类。这类电影的代表作有《无间道》系列、《门徒》、《龙虎风云》、《豪情盖天》等。这类黑社会电影主要围绕卧底的生活展开,或黑社会打入警察内部,或警察打入黑社会内部,以及这些卧底的黑白人生。
第六:政治类。这类电影的代表作有《黑金》等。这类黑社会电影主要围绕某个黑社会力图融入政治活动来展开。黑社会希望进入主流社会,但是主流社会对黑社会总保持一定的警惕心理。
第七:杀手类。这类电影的代表作有《旺角黑夜》等。这类电影主要是围绕黑社会的杀手形象来展开剧情内容。
第八:劫匪类。这类电影的代表作有《大事件》等。这类电影主要是围绕黑社会劫匪和警察之间的争斗来推动剧情的发展。
第九:赌博类。这类电影的代表作《赌神》、《赌圣》、《赌侠》等。这类电影主要是围绕黑社会的赌徒形象来展开剧情内容。主要是表现人欲的追求。从一个侧面反映草根的生活。
第十:斗智类。这类电影的代表作《暗战》系列。这类电影主要是围绕黑社会与警察等主流社会拼智力等基本内容展开。在电影整个进程中间,线条比较柔和。暴力美学的元素较少,主要体现在智力交锋上。
上述10类电影肯定不可能完全概括和涵盖香港黑社会电影所有类型。但是,这个基本的概括能够体现香港黑社会电影的基本的关注点。在这些电影当中,其中有很多是穿插进行的,如这些电影中都有暴力美学的成分,最后2类即赌博类和斗智类可能是例外,但是这类电影也无法或缺这些打斗元素,因为这类电影也和黑社会有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又如很多电影当中,抢夺地盘等血腥场面不只是《古惑仔》当中有,这些都是穿插进行的,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世界是男人和女人组成的,黑社会也不例外,所以香港黑社会电影也涉及到女性题材,只是这类电影不多,女性总是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是男性的附属和陪衬。如黑社会女大佬、妓女、妈妈桑等人物。但是从这些角色都可以看出她们身上很浓重的男人影子。
上面我们分析了香港黑社会电影的主要类型,这些电影类型各有自己的特色和对各种不同人物的塑造。香港电影的根在中国,在百年的被殖民历史当中,又经历着欧风美雨的;中击,在电影的张力和表现度上都不可避免的有欧美电影的因子。但是,如前所述,根在中国的香港电影并没有失去固有的民族因子。
二、儒家道义现与香港黑社会电影之关联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在先秦,儒家文化的源头也在先秦,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影响到传统社会的各个层面,而其思想余波直指当代。
我们仔细分析香港电影,发现其中体现的思想内核中间也包含了儒家思想。尤其是儒家的道义观。儒家思想的内核是“仁”,强调“仁者爱人”。有的分析家或许不以为然,黑社会可以称的上“仁”么?理由不外乎黑社会具有反社会的性质,其破坏社会秩序、强调暴力方式解决问题、对社会的反叛等负面效应。后面这个社会我们都清楚,即主流社会。
如果我们站在主流社会的立场,我们有理由认为黑社会不“仁”,更谈不上“爱人”。如果我们看到硬币的背面,我们就可以发现,我们从香港黑社会电影当中可以得到颠覆性的判断。
仔细分析香港黑社会电影,我们不难看出以下几个方面儒家道义观对其影响。
第一:强调“仁”。儒家强调“仁者爱人”。在人们看来,黑社会没有人情味,除了满足个人的私欲,为了地盘等利益,拉帮结派,互相仇杀,尔虞我诈。而纵观香港黑社会电影,我们可以发现,“跑路”这个词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汇,杀了人要“跑路”,欠了钱要“跑路”,被人追杀也要“跑路”。“跑路”最需要的就是钱,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跑路”是万万不能的。钱从哪里来,要么是朋友相帮,要么是社团资助。“仁”就体现了出来,虽然,这些钱也不干净,但是在处理兄弟感情和社团利益上,就体现了出来。
第二:强调“孝”。如前述,纵观香港黑社会电影,黑社会也有人情味。他们的生活既有一套自己的“潜规则”,也有和主流社会相互磨合甚至重合的伦理取向。而这些主要表现在对亲情上面。黑社会同样有人伦,因为他们除了具备黑社会的角色,还具有儿子、父亲、丈夫等社会公共角色。如《江湖》这部片子中间,黑社会大佬为母亲摆寿宴的场面。这在香港黑社会电影当中是比较常见的。因为人和人之间的血缘亲情是无法割舍的。
第三:强调“德”。儒家传统文化强调道德。在香港黑社会电影当中,黑社会大佬经常提到的一句就是“以德服人”。这些场面经常出现在香港黑社会电影中竞选当家人的时候。电影中的黑社会大佬总会提出一个每个当家人(电影中经常称为扛把子)都比较认可的人选。因为只有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的社团领袖,才有可能维护社团和发展社团。所以在这里非常具有反讽的意味。原来黑社会也是讲究秩序的。 第四:强调“和”。如上所述,香港黑社会电影中间反映的黑社会也讲究一个和气。前面谈到的“以德服人”,也就是强调一个“和”字。而“和”是为了社团成员的利益。不“和”就不能统一思想,不能够团结社团。在主流文化看待的黑社会,本来应该是一盘散沙,你争我夺,四分五裂,其实在其内部有自己的运行机制,这个就要靠“和”来解决,只有解决了“和”,才能够达到“合”,黑社会也强调博弈当中的共赢,也讲究“大一统”。当然,这种“和”,只能是内部的,有其自己的特点。有意思的是,有部黑社会电影就叫做《黑社会一以和为贵》。
第五:强调“忠”。仔细分析香港黑社会电影,我们可以看到,电影里面所反映的黑社会都讲究“忠”。包括对朋友的“忠”,对社团的“忠”,这是大的方面。在小节方面,如讲究对朋友妻子的“忠”,正所谓朋友妻,不可欺。《古惑仔》系列电影中,曾有“盗嫂”的一部戏,而这个成为了黑社会执行家法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甚至影响到了黑社会大佬的前途。
第六:强调“信”。香港黑社会电影当中,反映的黑社会的面貌的时候,几乎没有人不讲信用的。不讲信用,就会失去威信。如大佬们要兑现打码头等要马仔们做事时候的承诺。一旦兑现不了诺言,就会威信扫地。所以香港黑社会电影当中,有的黑社会成员,宁愿被选择被打死,跑路,都不会轻易地向对手低头,或者向警察提供线报,转作警方的污点证人。(即电影中提到的“内鬼”)一旦这样做,便没有可能在江湖立足,所谓江湖儿女,首先是做个真汉子和硬汉子,唯有如此,才是个好汉子。
第七:强调“礼”。不懂礼仪,满口秽语,似乎是黑社会的代名词。但是我们如果关注香港黑社会电影的细微之处,会惊讶的发现,在香港黑社会电影当中,黑社会们都文质彬彬。穿西服,系领带,要么是商人做派,要么是书生派头。他们拜关帝爷,讲究互相彼此的师承门户,这些和主流社会别无二致。你很分清楚他们是“忠”是“奸”,是上帝还是撒旦。
第八:强调“智”。如果观察香港黑社会电影,我们会有发现,黑社会也是懂军事理论的,他们行事也不完全靠争强好胜,也讲究一个“智”。中国兵法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就是讨论“智斗”。儒家文化强调的“智”,显然也涵盖这一深刻命题。所以,在香港的黑社会电影当中,经常看到黑社会大佬们一起喝茶喝咖啡,也就是在谈判。无非是地盘人手等利益问题。毕竟打架斗殴不是什么好事情,而且这些都是需要钱的,黑社会的钱来的也不是那么容易,是靠破坏法制暴富的。不仅“智斗”,而且“理智”,可谓是“盗亦有道”。
第九:强调“恕”。中国儒家文化讲究“恕道”。儒家文化强调“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好理解,后面这句话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问题。如果结合香港黑社会电影,结合儒家的“恕道”思想,我们发现,香港黑社会电影为我们找到了一个既现实又似乎合理的解释,“以直报怨”可以理解为“以恕报怨”。在香港黑社会电影当中,如果黑社会成员不是违反了最为忌讳的原则问题,(如做“内鬼”)那么还有回旋余地。香港黑社会电影当中经常有摆酒请客,化解仇怨的场面。
在香港黑社会电影当中还强调了一个方面,就是“义”。这个在香港黑社会电影中几乎都可以看到,很多词都是形容这个的,如义薄云天,忠肝义胆,这些也往往导致了黑社会们义气用事。关于此方面,相信接触过香港黑社会电影的人,都有同感,兹不赘述。
三、香港黑社会电影反儒家倾向
香港黑社会电影一方面吸收了儒家文化中的一些合理思想。但是黑社会毕竟不是百余年前的“义士”,因为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反清复明”的民族大旗。其所积累下来的更多的是江湖的快意恩仇。
故香港黑社会电影在吸收儒家文化的同时,反儒家反传统倾向也十分明显,在自觉与不自觉当中将儒家思想和文化狭隘化,甚至是偏执化。
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的文化命题在香港黑社会电影中都局限在一个狭隘的圈子中间。而且是需要的时候就是“拿来主义”,为我所用,似乎可以放之四海。不需要的时候,则就是兵戎相见,回复到人的原始状态。谈的不好,就是开打。所以,在香港黑社会电影中,反映出来的人性问题,都存在人的劣根性。香港黑社会电影当中的黑社会们,既不是我主耶和华,也不是我佛释迦摩尼,更不用谈是圣人孔子。更多的是司马迁笔下皆为利来,皆为利往。他们更多的是关注金钱、女人、地盘、势力这些有形的东西,对于这些形而下的本体特征是他们真正追求的目标,而对于国家、社会、精神等相对于他们来说无形的东西,对于这些形而上的精神诉求可谓是无从谈起。如果他们的真的把主要精力表现在形而上的层面,那么黑社会的“黑”字就不存在了。
正是从这样一个角度看,香港黑社会电影凸显出来的仅仅是黑社会们的小团体的利益,他们想融入主流社会,如前所述,而主流社会对他们总是抱着一种警惕的态度。因为他们想融入主流社会的真正目的所在,也还只是在上面谈到的形而下的东西。虽然,他们也采取主流社会的一些方式和手法进行运作,希望通过“阳光形象”来改变主流社会的看法,但是主流社会的选择性和排斥性,使得他们这种想法最终陷入一种乌托邦。香港黑社会电影《黑金》就反映了这样一种黑社会们的生存状态。故儒家文化强调的“大同”境界是他们做不到,也是他们想都没有想过的。
然而,就是这样反传统,反儒家的香港黑社会电影曾经导致了一代年轻人的痴迷,甚至是争相模仿,对社会起到了不可小视的“负面效应”。曾几何时,青少年犯罪问题和香港黑社会电影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这是值得我们研究者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即传媒暴力对人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一种有害的信息都会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基本判断,我们的判断就在天使和魔鬼之间,就在人性和兽性之间。
四、结语
香港黑社会电影做为一种亚文化现象,值得我们继续深思,这里我们仅仅就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因素的儒家文化做了一个粗略的分析。如果仔细分析香港黑社会电影的文化模式,我们会发现,这类电影当中“兵”和“贼”,“好”与“坏”,“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忠”与“奸”等界限越来越模糊。这类电影在《无间道》系列中反映特别突出,而且在其后来的电影当中,多借鉴了这一模糊处理的方式。因为人性是多元的,好人有犯错误的时候,坏人也有正义的冲动。而这似乎是对80年代绝对英雄主义一种反动,是香港此类电影成熟的标志,也是香港电影成熟的标志。
总之,不论香港黑社会电影中的黑社会们如何尽显英雄本色,他们也都还明白一个道理:“欠了的,终究是要还的”,因为在他们或许没有泯灭的良知中,尚存“我只想做个好人”的悲叹,只是回头太难。
[关键词] 香港 黑社会电影 儒家道义观 亚文化
香港是中国电影的重要产地之一。全球化时代到来,文化交流加深,人们思想观念多元化价值取向,使香港电影成为中国电影文化当中的一个重要文化元素。黑社会电影作为香港电影中的亚文化电影,得到了中国影人关注。
80年代如果没有看过《英雄本色》系列,90年代如果没有看过《古惑仔》系列,二十一世纪初没有看过《无间道》系列,那就不能说了解香港黑社会电影,了解香港黑社会电影文化。
一、香港黑社会电影类型
我们无法具体将香港黑社会电影进行地毯式的搜索分析,但就香港黑社会电影本身的形式和典型性来看,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大的类型。
第一:传记类。这类电影的代表作有《跛豪》、《雷洛传》、《蓝江传》、《濠江风云》、《湾仔之虎》、《O记三合会》等。这类黑社会电影都围绕一个中心人物或者黑社会的历史来展开,这些中心人物和黑社会历史都有一定的社会原型或背景。
第二复仇类。这类电影的代表作有《英雄本色》、《天若有情》、《龙在江湖》等。这类黑社会电影都围绕某一黑社会事件,或家族仇杀,或个人恩怨来展开。所体现的主题和内容比较单一。
第三:监狱类。这类电影的代表作有《监狱风云》、《力王》等。这类黑社会电影围绕监狱生活来展开,或讨论犯人之间的关系,或讨论犯人和警察之间的关系,大多都体现了犯人对自由的渴望。
第四:打斗类。这类电影的代表作有《古惑仔》系列。这类黑社会电影围绕黑社会之间的利益争夺战开,或地盘争夺,或兄弟情仇,也讨论黑社会和警察之间的利害冲突。
第五:卧底类。这类电影的代表作有《无间道》系列、《门徒》、《龙虎风云》、《豪情盖天》等。这类黑社会电影主要围绕卧底的生活展开,或黑社会打入警察内部,或警察打入黑社会内部,以及这些卧底的黑白人生。
第六:政治类。这类电影的代表作有《黑金》等。这类黑社会电影主要围绕某个黑社会力图融入政治活动来展开。黑社会希望进入主流社会,但是主流社会对黑社会总保持一定的警惕心理。
第七:杀手类。这类电影的代表作有《旺角黑夜》等。这类电影主要是围绕黑社会的杀手形象来展开剧情内容。
第八:劫匪类。这类电影的代表作有《大事件》等。这类电影主要是围绕黑社会劫匪和警察之间的争斗来推动剧情的发展。
第九:赌博类。这类电影的代表作《赌神》、《赌圣》、《赌侠》等。这类电影主要是围绕黑社会的赌徒形象来展开剧情内容。主要是表现人欲的追求。从一个侧面反映草根的生活。
第十:斗智类。这类电影的代表作《暗战》系列。这类电影主要是围绕黑社会与警察等主流社会拼智力等基本内容展开。在电影整个进程中间,线条比较柔和。暴力美学的元素较少,主要体现在智力交锋上。
上述10类电影肯定不可能完全概括和涵盖香港黑社会电影所有类型。但是,这个基本的概括能够体现香港黑社会电影的基本的关注点。在这些电影当中,其中有很多是穿插进行的,如这些电影中都有暴力美学的成分,最后2类即赌博类和斗智类可能是例外,但是这类电影也无法或缺这些打斗元素,因为这类电影也和黑社会有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又如很多电影当中,抢夺地盘等血腥场面不只是《古惑仔》当中有,这些都是穿插进行的,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世界是男人和女人组成的,黑社会也不例外,所以香港黑社会电影也涉及到女性题材,只是这类电影不多,女性总是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是男性的附属和陪衬。如黑社会女大佬、妓女、妈妈桑等人物。但是从这些角色都可以看出她们身上很浓重的男人影子。
上面我们分析了香港黑社会电影的主要类型,这些电影类型各有自己的特色和对各种不同人物的塑造。香港电影的根在中国,在百年的被殖民历史当中,又经历着欧风美雨的;中击,在电影的张力和表现度上都不可避免的有欧美电影的因子。但是,如前所述,根在中国的香港电影并没有失去固有的民族因子。
二、儒家道义现与香港黑社会电影之关联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在先秦,儒家文化的源头也在先秦,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影响到传统社会的各个层面,而其思想余波直指当代。
我们仔细分析香港电影,发现其中体现的思想内核中间也包含了儒家思想。尤其是儒家的道义观。儒家思想的内核是“仁”,强调“仁者爱人”。有的分析家或许不以为然,黑社会可以称的上“仁”么?理由不外乎黑社会具有反社会的性质,其破坏社会秩序、强调暴力方式解决问题、对社会的反叛等负面效应。后面这个社会我们都清楚,即主流社会。
如果我们站在主流社会的立场,我们有理由认为黑社会不“仁”,更谈不上“爱人”。如果我们看到硬币的背面,我们就可以发现,我们从香港黑社会电影当中可以得到颠覆性的判断。
仔细分析香港黑社会电影,我们不难看出以下几个方面儒家道义观对其影响。
第一:强调“仁”。儒家强调“仁者爱人”。在人们看来,黑社会没有人情味,除了满足个人的私欲,为了地盘等利益,拉帮结派,互相仇杀,尔虞我诈。而纵观香港黑社会电影,我们可以发现,“跑路”这个词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汇,杀了人要“跑路”,欠了钱要“跑路”,被人追杀也要“跑路”。“跑路”最需要的就是钱,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跑路”是万万不能的。钱从哪里来,要么是朋友相帮,要么是社团资助。“仁”就体现了出来,虽然,这些钱也不干净,但是在处理兄弟感情和社团利益上,就体现了出来。
第二:强调“孝”。如前述,纵观香港黑社会电影,黑社会也有人情味。他们的生活既有一套自己的“潜规则”,也有和主流社会相互磨合甚至重合的伦理取向。而这些主要表现在对亲情上面。黑社会同样有人伦,因为他们除了具备黑社会的角色,还具有儿子、父亲、丈夫等社会公共角色。如《江湖》这部片子中间,黑社会大佬为母亲摆寿宴的场面。这在香港黑社会电影当中是比较常见的。因为人和人之间的血缘亲情是无法割舍的。
第三:强调“德”。儒家传统文化强调道德。在香港黑社会电影当中,黑社会大佬经常提到的一句就是“以德服人”。这些场面经常出现在香港黑社会电影中竞选当家人的时候。电影中的黑社会大佬总会提出一个每个当家人(电影中经常称为扛把子)都比较认可的人选。因为只有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的社团领袖,才有可能维护社团和发展社团。所以在这里非常具有反讽的意味。原来黑社会也是讲究秩序的。 第四:强调“和”。如上所述,香港黑社会电影中间反映的黑社会也讲究一个和气。前面谈到的“以德服人”,也就是强调一个“和”字。而“和”是为了社团成员的利益。不“和”就不能统一思想,不能够团结社团。在主流文化看待的黑社会,本来应该是一盘散沙,你争我夺,四分五裂,其实在其内部有自己的运行机制,这个就要靠“和”来解决,只有解决了“和”,才能够达到“合”,黑社会也强调博弈当中的共赢,也讲究“大一统”。当然,这种“和”,只能是内部的,有其自己的特点。有意思的是,有部黑社会电影就叫做《黑社会一以和为贵》。
第五:强调“忠”。仔细分析香港黑社会电影,我们可以看到,电影里面所反映的黑社会都讲究“忠”。包括对朋友的“忠”,对社团的“忠”,这是大的方面。在小节方面,如讲究对朋友妻子的“忠”,正所谓朋友妻,不可欺。《古惑仔》系列电影中,曾有“盗嫂”的一部戏,而这个成为了黑社会执行家法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甚至影响到了黑社会大佬的前途。
第六:强调“信”。香港黑社会电影当中,反映的黑社会的面貌的时候,几乎没有人不讲信用的。不讲信用,就会失去威信。如大佬们要兑现打码头等要马仔们做事时候的承诺。一旦兑现不了诺言,就会威信扫地。所以香港黑社会电影当中,有的黑社会成员,宁愿被选择被打死,跑路,都不会轻易地向对手低头,或者向警察提供线报,转作警方的污点证人。(即电影中提到的“内鬼”)一旦这样做,便没有可能在江湖立足,所谓江湖儿女,首先是做个真汉子和硬汉子,唯有如此,才是个好汉子。
第七:强调“礼”。不懂礼仪,满口秽语,似乎是黑社会的代名词。但是我们如果关注香港黑社会电影的细微之处,会惊讶的发现,在香港黑社会电影当中,黑社会们都文质彬彬。穿西服,系领带,要么是商人做派,要么是书生派头。他们拜关帝爷,讲究互相彼此的师承门户,这些和主流社会别无二致。你很分清楚他们是“忠”是“奸”,是上帝还是撒旦。
第八:强调“智”。如果观察香港黑社会电影,我们会有发现,黑社会也是懂军事理论的,他们行事也不完全靠争强好胜,也讲究一个“智”。中国兵法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就是讨论“智斗”。儒家文化强调的“智”,显然也涵盖这一深刻命题。所以,在香港的黑社会电影当中,经常看到黑社会大佬们一起喝茶喝咖啡,也就是在谈判。无非是地盘人手等利益问题。毕竟打架斗殴不是什么好事情,而且这些都是需要钱的,黑社会的钱来的也不是那么容易,是靠破坏法制暴富的。不仅“智斗”,而且“理智”,可谓是“盗亦有道”。
第九:强调“恕”。中国儒家文化讲究“恕道”。儒家文化强调“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好理解,后面这句话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问题。如果结合香港黑社会电影,结合儒家的“恕道”思想,我们发现,香港黑社会电影为我们找到了一个既现实又似乎合理的解释,“以直报怨”可以理解为“以恕报怨”。在香港黑社会电影当中,如果黑社会成员不是违反了最为忌讳的原则问题,(如做“内鬼”)那么还有回旋余地。香港黑社会电影当中经常有摆酒请客,化解仇怨的场面。
在香港黑社会电影当中还强调了一个方面,就是“义”。这个在香港黑社会电影中几乎都可以看到,很多词都是形容这个的,如义薄云天,忠肝义胆,这些也往往导致了黑社会们义气用事。关于此方面,相信接触过香港黑社会电影的人,都有同感,兹不赘述。
三、香港黑社会电影反儒家倾向
香港黑社会电影一方面吸收了儒家文化中的一些合理思想。但是黑社会毕竟不是百余年前的“义士”,因为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反清复明”的民族大旗。其所积累下来的更多的是江湖的快意恩仇。
故香港黑社会电影在吸收儒家文化的同时,反儒家反传统倾向也十分明显,在自觉与不自觉当中将儒家思想和文化狭隘化,甚至是偏执化。
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的文化命题在香港黑社会电影中都局限在一个狭隘的圈子中间。而且是需要的时候就是“拿来主义”,为我所用,似乎可以放之四海。不需要的时候,则就是兵戎相见,回复到人的原始状态。谈的不好,就是开打。所以,在香港黑社会电影中,反映出来的人性问题,都存在人的劣根性。香港黑社会电影当中的黑社会们,既不是我主耶和华,也不是我佛释迦摩尼,更不用谈是圣人孔子。更多的是司马迁笔下皆为利来,皆为利往。他们更多的是关注金钱、女人、地盘、势力这些有形的东西,对于这些形而下的本体特征是他们真正追求的目标,而对于国家、社会、精神等相对于他们来说无形的东西,对于这些形而上的精神诉求可谓是无从谈起。如果他们的真的把主要精力表现在形而上的层面,那么黑社会的“黑”字就不存在了。
正是从这样一个角度看,香港黑社会电影凸显出来的仅仅是黑社会们的小团体的利益,他们想融入主流社会,如前所述,而主流社会对他们总是抱着一种警惕的态度。因为他们想融入主流社会的真正目的所在,也还只是在上面谈到的形而下的东西。虽然,他们也采取主流社会的一些方式和手法进行运作,希望通过“阳光形象”来改变主流社会的看法,但是主流社会的选择性和排斥性,使得他们这种想法最终陷入一种乌托邦。香港黑社会电影《黑金》就反映了这样一种黑社会们的生存状态。故儒家文化强调的“大同”境界是他们做不到,也是他们想都没有想过的。
然而,就是这样反传统,反儒家的香港黑社会电影曾经导致了一代年轻人的痴迷,甚至是争相模仿,对社会起到了不可小视的“负面效应”。曾几何时,青少年犯罪问题和香港黑社会电影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这是值得我们研究者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即传媒暴力对人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一种有害的信息都会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基本判断,我们的判断就在天使和魔鬼之间,就在人性和兽性之间。
四、结语
香港黑社会电影做为一种亚文化现象,值得我们继续深思,这里我们仅仅就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因素的儒家文化做了一个粗略的分析。如果仔细分析香港黑社会电影的文化模式,我们会发现,这类电影当中“兵”和“贼”,“好”与“坏”,“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忠”与“奸”等界限越来越模糊。这类电影在《无间道》系列中反映特别突出,而且在其后来的电影当中,多借鉴了这一模糊处理的方式。因为人性是多元的,好人有犯错误的时候,坏人也有正义的冲动。而这似乎是对80年代绝对英雄主义一种反动,是香港此类电影成熟的标志,也是香港电影成熟的标志。
总之,不论香港黑社会电影中的黑社会们如何尽显英雄本色,他们也都还明白一个道理:“欠了的,终究是要还的”,因为在他们或许没有泯灭的良知中,尚存“我只想做个好人”的悲叹,只是回头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