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育理念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学习平台。因此,语文教师也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转变传统角色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
一、 由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信息化时代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获取信息的渠道,语文教师己不能满足于仅仅充当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而应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1.导学习。语文学科是母语学科,生活中处处是语文,而且处在信息时代,学生很容易从学校外部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确定语文学习目标,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及学会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教师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和良好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其主要职能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积极影响,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学习,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真正成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者。
2.导思维。“学起于思”。在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智力开发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矛盾的焦点上,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如读了一篇文章后,首先要求学生谈谈自己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3.导创新。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努力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积极引导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据理力争,敢于质疑,敢于说出跟别人不同包括与教师不同的想法,支持学生在现成答案之外探索“新解”的尝试,用活动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创新。
二、由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中,教学和课程彼此分离,语文教师只是被动的语文课程实施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成为中考高考指挥棒的追随者。对教学大纲理解领会不很深入,课堂教学职能单一。语文课程改革对教师与课程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它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课程资源范畴扩大,将课程语文与社会语文有机结合,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内外语文学习资源与课堂教学相互整合,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
三、由学生品德培养者转变为未来生活设计者
教师要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建构具有前瞻性的道德价值观体系,通过语文教学渗透现代道德理念和道德价值取向,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身的发展进行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树立适当的理想。如在课余时间,让学生选学一门自己爱好的课程,备有一技之长,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教师要做到量体裁衣、有的放矢地指明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血型等帮助学生初步预定未来的发展方向。教师要引导学生预见未来、适应未来、构想未来甚至是创造未来。培养学生自我规划的能力。
老师只有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学习的伙伴,才有可能真正地为学生服务。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同悲共喜,教师才能有投入,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站在合作者的平等的地位上,学生才会从教师那里获取平等的意识,主动的意识,参与的意识……
合作既要有师生间的合作,也要有生生间的合作。师生间的合作要求教师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见解,能够与学生共同讨论交流,生生间的合作要有充分讨论的时间,让各小组成员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彼此交流各自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在相互交流中借鉴别人的表达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使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合作学习可在针对学习的重点难点质疑、理解之时,可在学生学习有异议之时,可在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之时,也可在就课外阅读、社会实践之后的谈收获谈体会时进行。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及理解能力的差异,学生所关注的侧重点及理解程度的不一样,群体展开合作交流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水平高低各异呈现出个性化特征,而这些都可能与教者的理解及教学设计不一至。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借助课文的语言情景,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动态组合中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各种活动中学习语言,积淀语感,陶冶情操,培养个性。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更是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形成语文能力的最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亲自去调查、了解、研究,去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
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来说最主要的途径是活动式教学。活动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观,又是一种教学形式。作为一种教学观,它视教学过程,尤其是课堂教学为一种特殊的活动过程,活动是建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新型学习方式的平台,因此,活动式教学是实施新型学习方式的主要途径。活动是建立平等、民主、互动式新型师生关系的契机,活动是促进主动、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中介。形成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构建学生的主题性学习活动,实现教学活动化。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要求教师善于挖掘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出适宜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条件和活动策略:通过“活动场”的培育,着力于“效应场”的生成,实现活动教学化。具体到一堂课,就是要以活动的理念,融通课情与学情建构教学,通过若干广泛、深入、多元的互动、有序有效的学生主体活动,化解重难点,带动全面发展,实现教学的高效多益。
语文教学的要求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不能更新,因此语文教师也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转变教学方式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一、 由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信息化时代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获取信息的渠道,语文教师己不能满足于仅仅充当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而应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1.导学习。语文学科是母语学科,生活中处处是语文,而且处在信息时代,学生很容易从学校外部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确定语文学习目标,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及学会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教师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和良好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其主要职能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积极影响,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学习,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真正成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者。
2.导思维。“学起于思”。在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智力开发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矛盾的焦点上,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如读了一篇文章后,首先要求学生谈谈自己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3.导创新。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努力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积极引导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据理力争,敢于质疑,敢于说出跟别人不同包括与教师不同的想法,支持学生在现成答案之外探索“新解”的尝试,用活动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创新。
二、由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中,教学和课程彼此分离,语文教师只是被动的语文课程实施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成为中考高考指挥棒的追随者。对教学大纲理解领会不很深入,课堂教学职能单一。语文课程改革对教师与课程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它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课程资源范畴扩大,将课程语文与社会语文有机结合,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内外语文学习资源与课堂教学相互整合,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
三、由学生品德培养者转变为未来生活设计者
教师要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建构具有前瞻性的道德价值观体系,通过语文教学渗透现代道德理念和道德价值取向,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身的发展进行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树立适当的理想。如在课余时间,让学生选学一门自己爱好的课程,备有一技之长,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教师要做到量体裁衣、有的放矢地指明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血型等帮助学生初步预定未来的发展方向。教师要引导学生预见未来、适应未来、构想未来甚至是创造未来。培养学生自我规划的能力。
老师只有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学习的伙伴,才有可能真正地为学生服务。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同悲共喜,教师才能有投入,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站在合作者的平等的地位上,学生才会从教师那里获取平等的意识,主动的意识,参与的意识……
合作既要有师生间的合作,也要有生生间的合作。师生间的合作要求教师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见解,能够与学生共同讨论交流,生生间的合作要有充分讨论的时间,让各小组成员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彼此交流各自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在相互交流中借鉴别人的表达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使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合作学习可在针对学习的重点难点质疑、理解之时,可在学生学习有异议之时,可在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之时,也可在就课外阅读、社会实践之后的谈收获谈体会时进行。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及理解能力的差异,学生所关注的侧重点及理解程度的不一样,群体展开合作交流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水平高低各异呈现出个性化特征,而这些都可能与教者的理解及教学设计不一至。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借助课文的语言情景,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动态组合中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各种活动中学习语言,积淀语感,陶冶情操,培养个性。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更是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形成语文能力的最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亲自去调查、了解、研究,去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
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来说最主要的途径是活动式教学。活动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观,又是一种教学形式。作为一种教学观,它视教学过程,尤其是课堂教学为一种特殊的活动过程,活动是建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新型学习方式的平台,因此,活动式教学是实施新型学习方式的主要途径。活动是建立平等、民主、互动式新型师生关系的契机,活动是促进主动、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中介。形成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构建学生的主题性学习活动,实现教学活动化。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要求教师善于挖掘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出适宜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条件和活动策略:通过“活动场”的培育,着力于“效应场”的生成,实现活动教学化。具体到一堂课,就是要以活动的理念,融通课情与学情建构教学,通过若干广泛、深入、多元的互动、有序有效的学生主体活动,化解重难点,带动全面发展,实现教学的高效多益。
语文教学的要求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不能更新,因此语文教师也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转变教学方式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