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邢台县南石门镇中心学校 河北 邢台 054000)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读懂一篇篇课文,逐步培养阅读能力。如何教会学生读懂一篇课文,使之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呢?一般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初读全文,疏通字词,整体把握内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初读全文,首先要疏通字词,即要读准字音,理解生字新词基本意义,才能了解课文内容。因此,每教一篇课文,首先要指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的基本意义,为进一步理解生字新词的深层含义和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矗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大意,读懂课文大致写了什么内容。把握课文大意的方法,可以从课文中心句去把握,可以从课文后的练习内容去把握,可以从各段的意思去把握,可以从课文的题目去把握等等。
2. 细读课文,理清结构,读懂词句段,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2.1 划分段落段落结构是一篇文章的骨架。一篇文章往往是由若干个段落组成。在细读课文时,要指导学生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理清作者的思路,划分段落。划分段落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①按时间顺序分段。②按地点(空间)变换分段。③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④按问题或事物的不同性质分段。⑤按人物活动的线索分段。⑥按文章的总分关系的结构分段。此外,不少课文有过渡段,要指导学生考虑它是重在总结上段内容还是重在引导下文,或者考虑它和哪一段的关系更加密切,来划分它的归属。
2.2 理解词句段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以字词句段篇的形式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又相辅相成。了解内容离不开理解语言文字,也只有理解了语言文字才能了解内容,脱离语言文字架空地去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是不可能把课文读懂读清楚的。而词句段是语言文字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教会学生如何去理解词句段。
(1)词的理解。袁微子先生曾经强调:“字词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头等重要的训练。”进行词的训练,首先是理解训练。理解词语,并非逢词都理解,全面开花。有的只要求一般理解,有的则要求重点理解。如何确定重点理解的词语呢?①表现文章主旨的中心词语。如《二虎子》中“不慌不忙”一词。②揭示课文内容或句子意义的关键词语。如《刘胡兰》一文“那年她才·十五岁”中的“才”字。③用得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确定要理解的词语之后,还要教给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
(2)句的理解。一篇课文,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要学生一一去理解。那么,哪些句子应该重点理解呢?①描写生动或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②表现文章中心或主题的句子;③含义深刻的句子;④地位特殊的句子。理解句子的主要方法有:①抓关键词语理解。如对含义深刻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的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如对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的理解。③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如对课文中心句的理解。④变式比较理解。如对描写生动和含蓄句的理解。
(3)段的理解。要理解段的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要从全篇着眼,上下联系,又要分析构成段的词句的含义、作用,各句之间的关系以及排列的顺序。理解段的主要方法是:①抓重点段。一篇比较长的课文,应该抓重点段深入理解。②抓段内中心句子或重点句。③学一段,带他段。凡是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段,可先学一段,然后引导学生依法理解其他各段。
2.3 概括段意真正读懂一篇课文,除了能正确划分段落,理解词句段意思之外,还应该教会学生懂得概括段意和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段意的关键在于抓住每段的中心句。中心句一般是概括全段内容的句子。有些段落中心句很明显,它简明地概括了段意,这样就可以直接引用中心句作段意。如《幸福是什么》第四段,可用“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个中心句作段意。有些中心句则要加以整理才能作段意。如《长城》第一段的中心句“它号称万里,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二千多里”。可整理成“长城从东到西有一万二千多里”作为段意。如果一段内没有明显的中心句,就要各个自然段的大意归纳起来,用评价性或概括性的词句加以提炼表述,这叫做自然段意归并法。
3. 精读课文,归纳中心思想,揭示文章主旨,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 作者写文章,都有一个写作目的,通过一定的材料来表达某种感情,说明一个道理,使读者受到教育和启迪,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领会了中心思想,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课文。一般地说,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通过精读来归纳中心思想。
(1)紧扣题目。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有许多文章,看题目就知道它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如《为人民服务》、《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有的题目,形象地概括了文章的思想意义,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2)串联各段大意。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贯穿于各段之中。抓住各段的主要意思,这是归纳中心思想的基础,如《伟大的友谊》一课,每一段的内容都是紧扣着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革命导师的“友谊”来写的。因此,可把各段大意串起来,就得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3)抓中心句。课文的中心句常常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但其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文章的总起句,如《桂林山水》的开头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有的是总收句,如《新年的礼物》的结尾:“弟弟送给老师的,其实算不上什么礼物,却又是最好的礼物——是真诚的心啊!”有的是抒情句,如《一夜的工作》中“他(周总理)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有的是议论句,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最后一句:“伯父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抓住这些中心句,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其含义,便可揭示出中心思想。
(4)对比衬托。①前后对比。课文里如有作者对某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角度进行描述的内容,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以突出文章中心思想。②正反对比。如《飞夺泸定桥》一文中,通过“飞”和“夺”的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一篇课文,总有“写什么”、“怎样写”和“为什么写”的问题。阅读中,学生能自行解决了这些问题,就算真正读懂一篇课文了。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读懂一篇篇课文,逐步培养阅读能力。如何教会学生读懂一篇课文,使之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呢?一般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初读全文,疏通字词,整体把握内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初读全文,首先要疏通字词,即要读准字音,理解生字新词基本意义,才能了解课文内容。因此,每教一篇课文,首先要指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的基本意义,为进一步理解生字新词的深层含义和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矗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大意,读懂课文大致写了什么内容。把握课文大意的方法,可以从课文中心句去把握,可以从课文后的练习内容去把握,可以从各段的意思去把握,可以从课文的题目去把握等等。
2. 细读课文,理清结构,读懂词句段,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2.1 划分段落段落结构是一篇文章的骨架。一篇文章往往是由若干个段落组成。在细读课文时,要指导学生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理清作者的思路,划分段落。划分段落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①按时间顺序分段。②按地点(空间)变换分段。③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④按问题或事物的不同性质分段。⑤按人物活动的线索分段。⑥按文章的总分关系的结构分段。此外,不少课文有过渡段,要指导学生考虑它是重在总结上段内容还是重在引导下文,或者考虑它和哪一段的关系更加密切,来划分它的归属。
2.2 理解词句段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以字词句段篇的形式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又相辅相成。了解内容离不开理解语言文字,也只有理解了语言文字才能了解内容,脱离语言文字架空地去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是不可能把课文读懂读清楚的。而词句段是语言文字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教会学生如何去理解词句段。
(1)词的理解。袁微子先生曾经强调:“字词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头等重要的训练。”进行词的训练,首先是理解训练。理解词语,并非逢词都理解,全面开花。有的只要求一般理解,有的则要求重点理解。如何确定重点理解的词语呢?①表现文章主旨的中心词语。如《二虎子》中“不慌不忙”一词。②揭示课文内容或句子意义的关键词语。如《刘胡兰》一文“那年她才·十五岁”中的“才”字。③用得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确定要理解的词语之后,还要教给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
(2)句的理解。一篇课文,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要学生一一去理解。那么,哪些句子应该重点理解呢?①描写生动或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②表现文章中心或主题的句子;③含义深刻的句子;④地位特殊的句子。理解句子的主要方法有:①抓关键词语理解。如对含义深刻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的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如对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的理解。③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如对课文中心句的理解。④变式比较理解。如对描写生动和含蓄句的理解。
(3)段的理解。要理解段的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要从全篇着眼,上下联系,又要分析构成段的词句的含义、作用,各句之间的关系以及排列的顺序。理解段的主要方法是:①抓重点段。一篇比较长的课文,应该抓重点段深入理解。②抓段内中心句子或重点句。③学一段,带他段。凡是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段,可先学一段,然后引导学生依法理解其他各段。
2.3 概括段意真正读懂一篇课文,除了能正确划分段落,理解词句段意思之外,还应该教会学生懂得概括段意和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段意的关键在于抓住每段的中心句。中心句一般是概括全段内容的句子。有些段落中心句很明显,它简明地概括了段意,这样就可以直接引用中心句作段意。如《幸福是什么》第四段,可用“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个中心句作段意。有些中心句则要加以整理才能作段意。如《长城》第一段的中心句“它号称万里,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二千多里”。可整理成“长城从东到西有一万二千多里”作为段意。如果一段内没有明显的中心句,就要各个自然段的大意归纳起来,用评价性或概括性的词句加以提炼表述,这叫做自然段意归并法。
3. 精读课文,归纳中心思想,揭示文章主旨,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 作者写文章,都有一个写作目的,通过一定的材料来表达某种感情,说明一个道理,使读者受到教育和启迪,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领会了中心思想,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课文。一般地说,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通过精读来归纳中心思想。
(1)紧扣题目。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有许多文章,看题目就知道它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如《为人民服务》、《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有的题目,形象地概括了文章的思想意义,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2)串联各段大意。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贯穿于各段之中。抓住各段的主要意思,这是归纳中心思想的基础,如《伟大的友谊》一课,每一段的内容都是紧扣着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革命导师的“友谊”来写的。因此,可把各段大意串起来,就得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3)抓中心句。课文的中心句常常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但其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文章的总起句,如《桂林山水》的开头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有的是总收句,如《新年的礼物》的结尾:“弟弟送给老师的,其实算不上什么礼物,却又是最好的礼物——是真诚的心啊!”有的是抒情句,如《一夜的工作》中“他(周总理)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有的是议论句,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最后一句:“伯父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抓住这些中心句,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其含义,便可揭示出中心思想。
(4)对比衬托。①前后对比。课文里如有作者对某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角度进行描述的内容,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以突出文章中心思想。②正反对比。如《飞夺泸定桥》一文中,通过“飞”和“夺”的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一篇课文,总有“写什么”、“怎样写”和“为什么写”的问题。阅读中,学生能自行解决了这些问题,就算真正读懂一篇课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