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骶管组织复合七氟烷麻醉在小儿疝气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某院2017年1月到2019年6月收治的144例小儿疝气手术的患儿,将其随机的分为两组:研究组、对照组,每组72例患儿。研究组给予骶管阻滞复合七氟烷麻醉,对照组给予全麻麻醉。比较两组患儿的平均动脉压(MAP)、气腹前和气腹后的心率(HR)、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p02)、术后清醒时间这无项指标的情况。结果:两组患儿的气腹前比气腹后的指标有所升高,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醒的时间要长与研究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骶管阻滞复合七氟烷麻醉在小儿疝气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良好,手术安全可靠、术后清醒时间短,值得臨床推广。
【关键词】骶管阻滞;七氟烷麻醉;小儿疝气
【中图分类号】R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10-0074-01
小儿疝气即小儿腹股沟疝气,俗称脱肠,是小儿普通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疾病,在胚胎时期,腹股沟处有一处腹膜鞘状突,可以帮助睾丸降入阴囊或者子宫圆韧带的固定,有些小孩出生后,此鞘状突关闭不完全导致腹腔内的小肠、网膜、卵巢、输卵管等进入此鞘状突,成为了疝气[1]。若不能得到好的治疗小儿疝气,可能会给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极大的危害。近些年小儿疝气手术的治疗已经逐渐由传统方式改变为小儿腹腔镜手术。本次试验探究骶管阻滞复合七氟烷麻醉在小儿疝气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17年1月到2019年6月收治的144例小儿疝气手术的患儿,将其随机的分为两组:研究组、对照组,每组72例患儿。研究组患儿男孩42例,女孩30例,患儿年龄1~5岁,平均年龄为(3.561.45)岁,体重为9千克~21千克,平均体重在(16.261.46)千克。对照组患儿男孩49例,女孩23例,患儿年龄1~6岁,平均年龄(3.951.92)岁,体重为9千克~20千克,平均体重在(15.441.97)千克。两组患儿病程均为1~6个月。两组患儿在年龄、病程、体重、性别等方面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全身麻醉。患儿在手术前禁食8~12小时,进行外周静脉穿刺置入静脉留置针,静脉注射长托宁0.01mg\kg、芬太尼1微克每千克、与丙泊酚2mg\kg、阿曲库胺0.05 mg\kg诱导插管,潮气量控制在10~12ml\kg,呼吸频率18~25次\min,呼吸比1:1.5,静脉泵注瑞芬太尼3~4微克/公斤/小时,丙泊酚3~6mg/kg/h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10分钟停止泵注。研究组给予骶管阻滞复合七氟烷麻醉,开放静脉,并将七氟烷控制在6%~8%,橡胶四头带固定面罩吸氧,预充麻醉剂回路3分钟,将面罩紧扣住患儿面部,60~110秒后,等待睫毛反射消失,置入静脉留置针,静脉注射长托宁0.01mg\kg,骶管穿刺,成功后注入0.5%左旋布比卡因0.8ml\kg,齿镊钳刺激患儿,患儿无反应进行手术,吸入七氟烷1~2%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5分钟停止吸入[2]。
1.3统计学意义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收集的所有患者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X2检验,P<0.05两组患者资料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儿清醒时间为(7.563.59)分钟,对照组患儿清醒时间为(26.595.54)分钟,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气腹前后的指标对比,详见表1
3 讨论
小儿的腹腔因为容积小、对氧气的耐受性较差、腹膜吸收二氧化碳率高的特点,所以小儿麻醉手术较为复杂。全身麻醉不仅用量大,而且容易出现患儿喉头水肿引发继发性呼吸道损伤,在拔管时易造成支气管痉挛,也容易引起肺部疾病[3]。因此对于新型麻醉需求很迫切。
骶管阻滞复合七氟烷麻醉相比全身麻醉用药较少,而且对于小儿特殊的生理构造更加适用,骶管腔容积较小,硬脊膜外腔的阻滞较为松散,麻药可由胸部硬膜扩散。单独使用七氟烷来麻醉术后一般产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较高,所以需要骶管阻滞复合七氟烷进行复合麻醉。患儿术后产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减少,患儿在术后的不适度会减少,同时也可以让患儿术后更快速的清醒,此种手术方法比全麻更安全,且满足了手术中的需求。
综上所述,使用骶管阻滞复合七氟烷麻醉在小儿疝气手术中不良反应少、手术更安全、对患儿的创伤性较小,所以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何常佑, 刘炼波, 任静华. 骶管阻滞复合七氟烷麻醉在小儿疝气手术中的应用[J]. 四川医学, 2010, 31(5):642-643.
[2] 祁占花.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与骶管阻滞复合七氟烷麻醉在小儿疝气手术中的应用比较[J]. 青海医药杂志, 2015(7):16-18.
[3] 郑重, 赵秀华, 祁富伟.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在小儿疝气手术中的应用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17):3915-3916.
【关键词】骶管阻滞;七氟烷麻醉;小儿疝气
【中图分类号】R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10-0074-01
小儿疝气即小儿腹股沟疝气,俗称脱肠,是小儿普通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疾病,在胚胎时期,腹股沟处有一处腹膜鞘状突,可以帮助睾丸降入阴囊或者子宫圆韧带的固定,有些小孩出生后,此鞘状突关闭不完全导致腹腔内的小肠、网膜、卵巢、输卵管等进入此鞘状突,成为了疝气[1]。若不能得到好的治疗小儿疝气,可能会给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极大的危害。近些年小儿疝气手术的治疗已经逐渐由传统方式改变为小儿腹腔镜手术。本次试验探究骶管阻滞复合七氟烷麻醉在小儿疝气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17年1月到2019年6月收治的144例小儿疝气手术的患儿,将其随机的分为两组:研究组、对照组,每组72例患儿。研究组患儿男孩42例,女孩30例,患儿年龄1~5岁,平均年龄为(3.561.45)岁,体重为9千克~21千克,平均体重在(16.261.46)千克。对照组患儿男孩49例,女孩23例,患儿年龄1~6岁,平均年龄(3.951.92)岁,体重为9千克~20千克,平均体重在(15.441.97)千克。两组患儿病程均为1~6个月。两组患儿在年龄、病程、体重、性别等方面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全身麻醉。患儿在手术前禁食8~12小时,进行外周静脉穿刺置入静脉留置针,静脉注射长托宁0.01mg\kg、芬太尼1微克每千克、与丙泊酚2mg\kg、阿曲库胺0.05 mg\kg诱导插管,潮气量控制在10~12ml\kg,呼吸频率18~25次\min,呼吸比1:1.5,静脉泵注瑞芬太尼3~4微克/公斤/小时,丙泊酚3~6mg/kg/h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10分钟停止泵注。研究组给予骶管阻滞复合七氟烷麻醉,开放静脉,并将七氟烷控制在6%~8%,橡胶四头带固定面罩吸氧,预充麻醉剂回路3分钟,将面罩紧扣住患儿面部,60~110秒后,等待睫毛反射消失,置入静脉留置针,静脉注射长托宁0.01mg\kg,骶管穿刺,成功后注入0.5%左旋布比卡因0.8ml\kg,齿镊钳刺激患儿,患儿无反应进行手术,吸入七氟烷1~2%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5分钟停止吸入[2]。
1.3统计学意义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收集的所有患者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X2检验,P<0.05两组患者资料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儿清醒时间为(7.563.59)分钟,对照组患儿清醒时间为(26.595.54)分钟,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气腹前后的指标对比,详见表1
3 讨论
小儿的腹腔因为容积小、对氧气的耐受性较差、腹膜吸收二氧化碳率高的特点,所以小儿麻醉手术较为复杂。全身麻醉不仅用量大,而且容易出现患儿喉头水肿引发继发性呼吸道损伤,在拔管时易造成支气管痉挛,也容易引起肺部疾病[3]。因此对于新型麻醉需求很迫切。
骶管阻滞复合七氟烷麻醉相比全身麻醉用药较少,而且对于小儿特殊的生理构造更加适用,骶管腔容积较小,硬脊膜外腔的阻滞较为松散,麻药可由胸部硬膜扩散。单独使用七氟烷来麻醉术后一般产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较高,所以需要骶管阻滞复合七氟烷进行复合麻醉。患儿术后产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减少,患儿在术后的不适度会减少,同时也可以让患儿术后更快速的清醒,此种手术方法比全麻更安全,且满足了手术中的需求。
综上所述,使用骶管阻滞复合七氟烷麻醉在小儿疝气手术中不良反应少、手术更安全、对患儿的创伤性较小,所以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何常佑, 刘炼波, 任静华. 骶管阻滞复合七氟烷麻醉在小儿疝气手术中的应用[J]. 四川医学, 2010, 31(5):642-643.
[2] 祁占花.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与骶管阻滞复合七氟烷麻醉在小儿疝气手术中的应用比较[J]. 青海医药杂志, 2015(7):16-18.
[3] 郑重, 赵秀华, 祁富伟.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在小儿疝气手术中的应用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17):3915-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