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有“北方明珠”之称的辽宁大连,其西南端沿着长约42公里的黄金海岸线,是一条以绿色生态著称的旅J顷南路。这里依山傍海,草木葱茏。海风山影间,一片片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区与优美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这就是“绿色硅谷”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所在地。
锐意创新20年
大连高新区是1991年3月成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占地面积15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1%,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有“大连之肺”的美誉。
这里拥有各类企业4700余家,从业人员20万人,世界500强企业超过70家,是距市中心最近的先导区。重点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网络、动漫游、工业设计、IC设计、教育培训、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是大连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核心功能区、全域城市化的主城区,更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点支持区域和全国发展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的先行示范区。先后获得“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国家先进高新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工作先进单位”、“中国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先进园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和“全国安全社区”等多个荣誉称号,以及迄今为止国家对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设立的所有荣誉。
20年锐意开拓,20年激情创新。在中央、省、市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大连高新区始终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立区之本,强区之魂。在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积极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以绿色和低碳经济为方向、以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为核心、加快构筑高端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两个干亿产业集群,大力培育若干百亿级企业。用智慧与汗水写下了一个又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传奇神话。
20年间,年地区生产总值从11亿元发展到214亿元;年吸引外商投资金额从当初协议外资的1.46亿美元,发展到年实际利用外资的15.02亿美元,外资企业达到1200余家;年内联引进资金从12.1亿元发展到90.5亿元,内资企业达到3000余家;年出口创汇总额从0.42亿美元发展到16.44亿美元,高新区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已年均30%的速度迅速增长,现已成为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中创新能力最强、特色产业最鲜明、经济建设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成为大连市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
高端服务业全国领先
园区发展,产业先行。以软件服务外包、网络及电子商务、动漫、工业设计、集成电路、教育培训和总部经济为主的高端服务业,已成为高新区特色主导产业。其中,软件和服务产业是园区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和先导,是全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2007年9月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视察大连高新区软件企业时指出:“我对你们的期望就是争第一,在国内争第一,在世界争第一。”大连高新区的高端服务业受此鼓舞,正昂首成为代表“中国创新服务”、主导“世界产业格局”的领军者。
10多年来,高新区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以极高的成长性和鲜明的产业特色,在国内异军突起,产值从2亿元发展到337亿元,出口创汇从不足1000万美元发展到16.8亿美元,企业从100多家发展到1000多家,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达到了68.2%,成为中国唯一一个获得所有国家级软件服务外包殊荣的高新区。国际权威IDC公司公布的离岸交付指数,大连排名“全球第五,中国第一”。
高新区软件服务外包企业规模空前。大连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85%以上集中于此。这里汇聚中外软件人才超过10万人,大连市11家超干人服务外包企业均落户高新区。以东软、IBM、海辉、软通动力为代表的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将在未来3—5年内成为“万人企业”。国内十强软件出口企业中,东软、华信、海辉连续六年蝉联全国前三位。世界十大ITO和BPo服务供应商中,已有微软、IBM、甲骨文、SAP、惠普等6家在高新区开展外包业务。海辉(国际)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我国首家登陆美国纳斯达克的服务外包企业;安博教育、软通动力分别在纽交所正式挂牌交易。目前园区上市企业已达到5家,大连高新区软件产业正在成为融入全球经济链条“中国服务”的典型代表。
高新区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国际聚集效应明显。截止“十一五”末期,以IBM、英国电信、美国思科、日本松下、索尼为代表的近6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此设立了软件研发中心或BPO中心;30家企业已通过cMM认证,其中10家企业通过CMM5和UCMMl5认证,占中国的1/3;拥有200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知识与创新在产业中积累比重明显增加,产业高端化走势日益显著,大连高新区正成为世界产业新一轮产业升级的高地。
高端制造业发展迅猛
大连高新区高端服务业风起云涌,高端制造业同样风生水起。按照企业区域化布局、集群化发展的要求,高新区大力发展数字视听、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低排放、无污染的绿色高端制造产业。
数字视听产业依托国家级(大连)数字视听产品产业园,以国内三网融合、3G、文化产业发展为契机,不断加快终端、内容、服务三大领域的融合,形成高端数字视听及互动新媒体产业集群。以中国华录、捷成、天维等一批优势企业为核心,数字视听产业链基本形成,逐步实现业务模式由“以终端制造为主”向“终端与内容、应用并重”的转型。
装备制造业是高新区高端制造业的核心产业,是高新区自主创新的平台。目前,高新区重点发展船舶、航空航天、汽车电子、通讯等产业领域,构建“海、陆、空”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九成公司研发的船舶电子设备已经成为大型船舰装备的核心部件,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发中心将成为航天武器装备的重要研发基地,奥托股份的数字汽车装备生产线成为亚洲地区唯一具有宝马白车身焊装生产线制造资质的中国供应商。
大连高新区及时把握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大发展的良机,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绿色能源,以及信息光电、纳米、精细化工等商性能新型复合节能环保材料。以融科储能、新源动力燃料电池、皿能光伏玻璃幕墙、森谷新能源薄膜太阳能、易世达能源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企业,以路明、长城光电、好利维尔、宏源照明、天邦膜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企业,正在打造领域多元化、互补性强、集群式发展的产业集群化基地。
大连高新区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目前,大连高新区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重点调整为医药研发、生物技术开发、现代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外包、数字医疗器械、健康食品、医疗人才教育培训、康复医疗等现代医疗产业高端产业链发展。
开发建设思路与机制不断创新
大连高新区的总体实力和规模水平之所以走在全国前列,根本是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的战略。
随着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凌水湾、河口湾、鲍鱼湾三湾交相辉映,将打造大连西部的总部基地、CBD中心和旅游文化区;大连软件园、七贤岭核心功能区、东软国际软件园、腾飞软件园、瑞安黄泥川天地软件园、英歌石科技园、龙头科技园各放异彩,形成了“一带三湾多园”的产业格局,成为国内产业聚集度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专业化园区。
继大连高新区开创的“官助民办”软件园运营及发展1.0版本模式,得到国家及省市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在成都、武汉、天津等地大面积推广后,近年来又提出了“旗舰+随航”的发展理念。即以旗舰企业为龙头,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和政策扶持,带动产业链企业不断聚集。2010年,高新区启动“十大园区”建设,以华信软件园、亿达信息谷、韩国IT产业基地为代表的一批软件服务外包企业自主运营园区的模式全面启动,实现了软件园区发展模式从“筑巢引凤”的2.0版本,向“引凤筑巢”3.0版本的转变。
由大连高新区管委会投资运营的中国首个境外软件园——大连(日本)软件园启动近三年来,成为大连软件品牌走向世界的窗口和平台,实现了承包与发包的零距离对接。相继建立的全国首家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海关保税中心、全国首家软件和服务外包研究院、大连物联网研发基地,以3000余项软件和服务外包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项目,确立了大连软件在全国的领军地位和持续领先的实力。
新起点实现新跨越
20年,理想与激情相伴,智慧与汗水相随,描绘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宏伟蓝图。站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间节点上,高新区将继续秉承科技创新这一时代主题,以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全国领先的知识化、国际化、生态化、创新型百万人口科技新城为己任,不断推进“两个高端”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完善“一带三湾六区十园”的主导产业发展格局,继续当好软件和外包的主力和先锋。将高新区打造成为“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创新创业的集聚地、高端要素的聚合区和战略产业的策源地”。
未来五年,高新区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6%以上,高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超过100家,新建省市级以上各类研发中心60个,专利申请达到3000个以上。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到2012年,销售收入将突破1000亿元,出口超过30亿美元。到2015年,年销售收入将达到3800亿元,年均增长50%,出口超过120亿美元,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
崭新的五年,高新区要以多样化的投资体系,打造金融创新驱动产业的新局面;以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构筑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的新架构;以“人才国际化”战略,构建人才支撑产业前行的新动力。要在创新主体上,从政府引导向企业自主研发转变;在区域定位上,从国内领先的高新园区向亚洲知名的创新园区挺进;在经济转型上,从政策扶持产业发展,向“智力、资本”双轮驱动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在产业升级上,从后台技术服务中心,向综合服务平台转变;在人才培养上,从低层次人才储备,向创新型高层次人才聚集转变;在园区建设上,从基础设施常规建设,向打造现代服务业示范工程转变。
美好的五年,高新区将坚定不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打造“科技创新引领、高端产业聚集、绿色生态示范、人文交互共生”的综合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努力把高新区建成大连市建设世界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的主力和先锋,为加快实现软件和服务产业“中国第一、世界第一”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锐意创新20年
大连高新区是1991年3月成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占地面积15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1%,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有“大连之肺”的美誉。
这里拥有各类企业4700余家,从业人员20万人,世界500强企业超过70家,是距市中心最近的先导区。重点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网络、动漫游、工业设计、IC设计、教育培训、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是大连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核心功能区、全域城市化的主城区,更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点支持区域和全国发展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的先行示范区。先后获得“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国家先进高新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工作先进单位”、“中国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先进园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和“全国安全社区”等多个荣誉称号,以及迄今为止国家对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设立的所有荣誉。
20年锐意开拓,20年激情创新。在中央、省、市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大连高新区始终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立区之本,强区之魂。在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积极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以绿色和低碳经济为方向、以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为核心、加快构筑高端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两个干亿产业集群,大力培育若干百亿级企业。用智慧与汗水写下了一个又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传奇神话。
20年间,年地区生产总值从11亿元发展到214亿元;年吸引外商投资金额从当初协议外资的1.46亿美元,发展到年实际利用外资的15.02亿美元,外资企业达到1200余家;年内联引进资金从12.1亿元发展到90.5亿元,内资企业达到3000余家;年出口创汇总额从0.42亿美元发展到16.44亿美元,高新区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已年均30%的速度迅速增长,现已成为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中创新能力最强、特色产业最鲜明、经济建设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成为大连市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
高端服务业全国领先
园区发展,产业先行。以软件服务外包、网络及电子商务、动漫、工业设计、集成电路、教育培训和总部经济为主的高端服务业,已成为高新区特色主导产业。其中,软件和服务产业是园区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和先导,是全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2007年9月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视察大连高新区软件企业时指出:“我对你们的期望就是争第一,在国内争第一,在世界争第一。”大连高新区的高端服务业受此鼓舞,正昂首成为代表“中国创新服务”、主导“世界产业格局”的领军者。
10多年来,高新区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以极高的成长性和鲜明的产业特色,在国内异军突起,产值从2亿元发展到337亿元,出口创汇从不足1000万美元发展到16.8亿美元,企业从100多家发展到1000多家,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达到了68.2%,成为中国唯一一个获得所有国家级软件服务外包殊荣的高新区。国际权威IDC公司公布的离岸交付指数,大连排名“全球第五,中国第一”。
高新区软件服务外包企业规模空前。大连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85%以上集中于此。这里汇聚中外软件人才超过10万人,大连市11家超干人服务外包企业均落户高新区。以东软、IBM、海辉、软通动力为代表的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将在未来3—5年内成为“万人企业”。国内十强软件出口企业中,东软、华信、海辉连续六年蝉联全国前三位。世界十大ITO和BPo服务供应商中,已有微软、IBM、甲骨文、SAP、惠普等6家在高新区开展外包业务。海辉(国际)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我国首家登陆美国纳斯达克的服务外包企业;安博教育、软通动力分别在纽交所正式挂牌交易。目前园区上市企业已达到5家,大连高新区软件产业正在成为融入全球经济链条“中国服务”的典型代表。
高新区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国际聚集效应明显。截止“十一五”末期,以IBM、英国电信、美国思科、日本松下、索尼为代表的近6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此设立了软件研发中心或BPO中心;30家企业已通过cMM认证,其中10家企业通过CMM5和UCMMl5认证,占中国的1/3;拥有200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知识与创新在产业中积累比重明显增加,产业高端化走势日益显著,大连高新区正成为世界产业新一轮产业升级的高地。
高端制造业发展迅猛
大连高新区高端服务业风起云涌,高端制造业同样风生水起。按照企业区域化布局、集群化发展的要求,高新区大力发展数字视听、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低排放、无污染的绿色高端制造产业。
数字视听产业依托国家级(大连)数字视听产品产业园,以国内三网融合、3G、文化产业发展为契机,不断加快终端、内容、服务三大领域的融合,形成高端数字视听及互动新媒体产业集群。以中国华录、捷成、天维等一批优势企业为核心,数字视听产业链基本形成,逐步实现业务模式由“以终端制造为主”向“终端与内容、应用并重”的转型。
装备制造业是高新区高端制造业的核心产业,是高新区自主创新的平台。目前,高新区重点发展船舶、航空航天、汽车电子、通讯等产业领域,构建“海、陆、空”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九成公司研发的船舶电子设备已经成为大型船舰装备的核心部件,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发中心将成为航天武器装备的重要研发基地,奥托股份的数字汽车装备生产线成为亚洲地区唯一具有宝马白车身焊装生产线制造资质的中国供应商。
大连高新区及时把握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大发展的良机,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绿色能源,以及信息光电、纳米、精细化工等商性能新型复合节能环保材料。以融科储能、新源动力燃料电池、皿能光伏玻璃幕墙、森谷新能源薄膜太阳能、易世达能源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企业,以路明、长城光电、好利维尔、宏源照明、天邦膜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企业,正在打造领域多元化、互补性强、集群式发展的产业集群化基地。
大连高新区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目前,大连高新区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重点调整为医药研发、生物技术开发、现代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外包、数字医疗器械、健康食品、医疗人才教育培训、康复医疗等现代医疗产业高端产业链发展。
开发建设思路与机制不断创新
大连高新区的总体实力和规模水平之所以走在全国前列,根本是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的战略。
随着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凌水湾、河口湾、鲍鱼湾三湾交相辉映,将打造大连西部的总部基地、CBD中心和旅游文化区;大连软件园、七贤岭核心功能区、东软国际软件园、腾飞软件园、瑞安黄泥川天地软件园、英歌石科技园、龙头科技园各放异彩,形成了“一带三湾多园”的产业格局,成为国内产业聚集度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专业化园区。
继大连高新区开创的“官助民办”软件园运营及发展1.0版本模式,得到国家及省市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在成都、武汉、天津等地大面积推广后,近年来又提出了“旗舰+随航”的发展理念。即以旗舰企业为龙头,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和政策扶持,带动产业链企业不断聚集。2010年,高新区启动“十大园区”建设,以华信软件园、亿达信息谷、韩国IT产业基地为代表的一批软件服务外包企业自主运营园区的模式全面启动,实现了软件园区发展模式从“筑巢引凤”的2.0版本,向“引凤筑巢”3.0版本的转变。
由大连高新区管委会投资运营的中国首个境外软件园——大连(日本)软件园启动近三年来,成为大连软件品牌走向世界的窗口和平台,实现了承包与发包的零距离对接。相继建立的全国首家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海关保税中心、全国首家软件和服务外包研究院、大连物联网研发基地,以3000余项软件和服务外包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项目,确立了大连软件在全国的领军地位和持续领先的实力。
新起点实现新跨越
20年,理想与激情相伴,智慧与汗水相随,描绘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宏伟蓝图。站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间节点上,高新区将继续秉承科技创新这一时代主题,以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全国领先的知识化、国际化、生态化、创新型百万人口科技新城为己任,不断推进“两个高端”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完善“一带三湾六区十园”的主导产业发展格局,继续当好软件和外包的主力和先锋。将高新区打造成为“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创新创业的集聚地、高端要素的聚合区和战略产业的策源地”。
未来五年,高新区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6%以上,高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超过100家,新建省市级以上各类研发中心60个,专利申请达到3000个以上。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到2012年,销售收入将突破1000亿元,出口超过30亿美元。到2015年,年销售收入将达到3800亿元,年均增长50%,出口超过120亿美元,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
崭新的五年,高新区要以多样化的投资体系,打造金融创新驱动产业的新局面;以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构筑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的新架构;以“人才国际化”战略,构建人才支撑产业前行的新动力。要在创新主体上,从政府引导向企业自主研发转变;在区域定位上,从国内领先的高新园区向亚洲知名的创新园区挺进;在经济转型上,从政策扶持产业发展,向“智力、资本”双轮驱动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在产业升级上,从后台技术服务中心,向综合服务平台转变;在人才培养上,从低层次人才储备,向创新型高层次人才聚集转变;在园区建设上,从基础设施常规建设,向打造现代服务业示范工程转变。
美好的五年,高新区将坚定不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打造“科技创新引领、高端产业聚集、绿色生态示范、人文交互共生”的综合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努力把高新区建成大连市建设世界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的主力和先锋,为加快实现软件和服务产业“中国第一、世界第一”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