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评估指标对馆藏册数的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以增加图书数量为重点,组织馆藏建设,并将“数量”贯彻到各个工作层面,导致实际工作中出现质与量、低投入与优品种、供与需、有限的经费投入与无限的浪费以及大量的人力付出与低流通率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政策导向是问题出现的原因,也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途径。图书馆建设应坚持质量优先兼顾数量的原则,合理安排各种文献资源载体的经费投入比例;加大馆际合作,实现馆际互借、资源共享;规范图书剔旧与修复工作;提高馆员的文化底蕴及敏锐性,动员一切外在力量,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图书馆馆藏。
关键词:评估;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建设
一、教育部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评估指标要求
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高职高专院校评估,从本质上讲是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即对其教育目标和标准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和人才培养工作达到教育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做出价值判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高职高专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图书馆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门,在评估指标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根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图书馆藏合格标准:理工农医类为15万册,文史财经管类16万册;优秀标准:理工农医类为25万册,文史财经管类30万册。《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指出,高职基本办学条件合格指标:生均图书80册,生均年进书量3册。根据以上要求,图书馆欲达到评估指标,首先应保证馆藏图书册数。目前,各高职院校为迎评,加大馆藏建设,采取了很多应对措施。
二、评估中的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现状
馆藏是图书馆面向公众服务的物质基础。馆藏建设,是指图书馆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组织、发展、规划其藏书体系,具体到采购、加工、流通及组织管理等各个工作层面。其目标是通过精心选择与组织而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知识体系。馆藏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其读者服务工作的水准。
(一)图书馆采购现状
1.图书馆购书取向:为尽快达到评估馆藏图书册数要求,一些建校时间短,藏书册数较少的高职院校大量购置馆配图书,即通过出版界图书馆配系统,购入出版社积压或印量大的特价图书。根据出版社和出版时间不同,此类馆配图书价格一般为原书价的25-50%,平均约为原书价的三折,其中五年之前出版的特价图书占新书采购的70-80%;大量购置已多次再版的图书、往年考试类用书,如英语A、B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用书等图书;以最低的价格购进其他普通高校剔旧的图书。这类图书既能很快充满书架,又能“体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且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图书购置经费;一些高职院校大量购进影视图书、言情类图书、明星出书、穿越类内容图书等畅销书,一方面能最大化地增大馆藏量,另一方面畅销书往往折扣较大,同时迎合时尚潮流,吸收一部分年轻读者,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图书流通率。
2.采购数量:无限度扩大复本量。图书复本量的选取不是根据教学科研、读者需求,而是以评估册数为指标,尽可能快的达到册数要求,扩大复本量,致使有些书复本量在八本以上,图书馆文献资源类型多样,才会显得资源丰富,大量的复本既占空间,又浪费资源。
3.接受捐赠:据了解,图书馆普遍接受图书捐赠,但在捐赠的图书中存在着一种现象:即图书质量不高,有些无正规出版商,宗教性质图书、个人评职称出书较多,破旧图书,已不具有使用价值的教材、教学辅导类书籍占很大比例。
(二)图书馆图书加工现状
迎评中的图书馆大量购进图书,致使其采编部门工作量剧增,原编制人手不够,一方面无法及时完成分编及数据加工工作并移交书库,进而影响图书及时上架流通;另一方面为尽快完成加工,数据加工错误率提高。一些院校为赶活,将采编服务外包,即由书商派数据员到客户处帮助完成数据加工工作,但由于大部分书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紧急应对客户需求,其数据加工人员未经专业培训,匆忙上岗,对数据掌控能力不过关,技术水平较差,往往错误漏洞百出,特别是由于其对中图分类法不甚了解,对各个学校使用的图书管理系统不熟悉,错误率太高,致使文献在流通过程中,问题连连,质量实难保证。
(三)图书馆流通阅览现状
为及时达到评估指标要求,图书馆突然大量进书,各方面配套工作往往跟不上。第一,原有书库空间小、书架、书车、书例一时不能到位,导致旧书不能下架,新书不能及时上架,读者也就不可能借阅。同时基于采编加工环节中的问题,同一本书分类号不同,致使排架时东一本西一本;读者欲借的图书,借阅处管理人员扫书贴条码后,显示查无此书;流通部门通过系统制作新书推荐时,发现因数据员在加工数据时多次点击“验收”,致使一本书名下,存在十几本以上并不存在的复本量;书目信息如书名、作者、出版情况错误更多。另外未典藏、选错书库、未选价格等等问题时有发生。第二,由于图书存量小,为保证藏书数量,不敢及时剔旧,数年前的早已不具有收藏阅读价值,并停滞流通的老、旧、破书仍占据书架。第三,增加的大量图书,需要及时倒架、上架,流通部工作量陡然增加,且因为上一环节的问题,难以保证图书排架的科学性。
(四)馆藏组织和管理现状
图书馆不可能将所有文献资源收集齐全,其通常是按照目标任务和服务的读者群,来建立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能最大化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最优化满足读者信息索取要求的图书馆馆藏体系,即科学合理的馆藏组织管理在图书馆建设中必不可少。然而受制于急“评”进“书”的思路,在馆藏文献的布局规划、排架、复选剔除等方面,科学性、合理性都确难考虑且难以实现。
三、图书馆馆藏建设存在的问题
为按期达到高职评估指标,通过馆配、增大复本量、低价书、赠送书等方式能够及时扩大馆藏,但与此同时,在馆藏建设上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质与量的关系冲突
一切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质量与数量是辩证统一的。对于图书馆而言,“质”侧重指图书作为一种载体而承载的文化知识本身的品质,“量”则指作为载体的图书数量的多少。馆藏质量是基础,馆藏数量是保障,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然而一些图书馆为达到评估的硬性指标,在扩大馆藏建设上往往采取低成本大批量购进的原则,只看册数,采购人员在购买馆配书时,只告诉书商需要哪一类,哪一专业书,至于是不是具有可读性,能否提升流通率已无睱顾及。如向书商订购艺术类图书,书商却将儿童点读音乐书、1-3岁宝宝贴纸书等按艺术书籍配送;财会类图书,如基础会计,一批书中竟有十几种名为基础会计,但出版社、作者有所不同的书;多次再版的图书对于读者而言,内容往往早已烂熟于胸,自然借阅率不高;往年考试类用书,这类书本身具有时效性;它校剔旧的图书,大多是内容陈旧过时、残缺破损无法修缮的图书;而畅销书,往往内容简单,品味浅薄,且可读性不高,作为文献资源的使用价值和存储价值都很低,它所带来的流通率高是暂时的,而且读者是有限的。这样的书摆在书架上,怎能引导读者,怎能服务教学科研,只是既占空间,又无人问津,充点门面,浪费资源。
(二)低投入与优品种的冲突
从目前图书市场价格来看,由于图书成本提高,一本字数为30余万、页数为300余页的较高品质学术书平均价格在40元钱以上;计算机图书价格一般为70元以上,建筑全彩类图书百元以上者居多,其他考试类图书也是价值不菲,而言情类书价大多在20元左右,畅销书30元左右。可见,较优品质的书一般价格较高,而图书馆欲用有限的购书经费买到更多的书,即花最少的钱买到最多的书,自然高、优品质的图书难以走进图书馆的大门。
(三)供与需的矛盾
如前所述,图书馆图书购进并非根据读者需求、学科发展方向、教学科研动态,不以质量求发展,而以数量求生存,数量不够,学校就要关门,片面强调藏书册数的多少。在这种数量为根本的思路引导下,图书馆资源建设陷入供与需的矛盾。读者在图书馆查询不到所需文献,自然门外跓足,这样一来,图书利用率下降,流通率低,不但不能实现服务读者、服务教学科研的目的,还会占用购书经费,浪费书库存储空间。
(四)有限的经费投入到无限的浪费之中
以数量为导向购进的大量图书在评估合格后何去何从?据了解,不少高职院校,因这些书既占空间,流通率低,收藏价值不大,扔了卖了又可惜,只好放到地下室储存起来。以每本书10元,每年购进3万册计算,每年损耗的购书经费达30万元,而且流通率低,滞留书架本身即是一种资源浪费,财富浪费。
(五)大量的人力付出与低流通率之间的矛盾
图书馆以满足读者需求为根本,流通率高低是图书馆馆藏建设质量优劣的最显著标志。为评估达标,图书馆组织大量人力分编加工数据、排架、倒架、上架,而流通率却与人力的付出成反比,这不但不利于调动工作人员的劳动积极性,也无法彰显图书馆保存文化遗产、服务社会教育、开发信息资源的功能。
四、迎评中的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建设对策
(一)政策导向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政策导向是问题出现的原因,也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途径。高职院校应从整体、大局上正确研究政策,不应仅从字面去理解。评估的终级目标,是为了推动教育发展,是为了高质量的实用型人才辈出。一所图书馆是否能真正起到培养人的作用,不仅仅看其藏数的多少,更重要的是看其藏书质量的高低;另外,相关文件中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的评估指标不应片面强调数字,而应以是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藏书结构作为衡量、引导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标准。科学性首先强调以事实为依据,符合客观实际,不切合本馆发展需要、难以满足服务对象需求的馆藏肯定是不科学的;而合理性是指合乎道理或事理,合乎个体与整体发展规律,不顾图书馆发展的可持续性,盲目只求表面的扩大,最终会导致图书馆建设驻足不前,甚至倒退。政策文件是导向,政策文件应数、质结合,综合考虑各院校实际情况,使指标真正起到促进图书馆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目的,变硬性指标为可操作性衡量指标。
(二)坚持质量优先兼顾数量的原则
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推动高职高专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在急“数”进书的思想驱动下,图书馆馆藏建设形成恶性循环,矛盾问题百出,而质与量的矛盾是贯穿于各个问题之间、最基本的问题。馆藏图书失去了应有的品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再多数量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了;而图书馆如果没有一定的馆藏数量作为保障,质量也就变成抽象、孤立的概念,馆藏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图书馆建设需要一定数量作为保证,但更离不开高品质的图书质量。只有确保馆藏质量,才能保证高流通率的持久性,才能全面提升图书馆馆藏建设质量。图书馆建设不应以如何增大图书数量为其首要任务,更不应以每年增加了多少图书作为主要目标。图书馆的组织管理,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过分追求数量,难以保证进书质量;但过分控制质量,也难以保证藏书发展速度,既要避免片面追求数量,也要防止孤立苛求质量,坚持质量优先兼顾数量的原则,不可本末倒置。在图书采购这一源头上严把关口,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全方位调研图书市场,了解学术动态,从长计议,克服盲目购书。
(三)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图书馆馆藏
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应为自己定好位,首先要明确藏书建设的对象是什么?文献资源。那么以什么样的文献资源作为建设对象呢,这取决于图书馆的功能、任务与读者的需求。图书馆的功能是保存文化遗产、参与社会教育、发展信息资源等,其任务与读者需求取决于学校的性质与任务,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可见,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贯穿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之中。图书馆应了解所在院校培养学生的特有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围绕目标和任务,邀请各学科专家加以论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馆藏资源建设规划和补充馆藏规划,以收藏具有高职特色的文献资源为基础,遵循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提高馆藏竞争力;其次突出职业性和应用性。培养高素质的现代职业人是高职教育的任务,职业人首先应掌握某一职业领域专门化的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那么图书馆在藏书的取向上就应侧重于职业性、实践性的文献资料;再次,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导向,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馆藏应以有助于学科问题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的图书以主,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探究实践;贯彻产学研结合思想,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根据设立专业、重点发展学科、课程建设、读者需求,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图书馆,调整馆藏结构,使馆藏结构趋于科学化,收集具有指导性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资格证书考核标准等职业岗位和职业领域的专业劳动的知识信息,[1]做到有重点,有全面,多、杂、无用不如少而精,与其面面俱到,不如适时留白,建立一个有重点、有精品、有特色的图书馆。 (四)购书经费使用原则:合理安排各种文献资源载体的经费投入比例,协调电子资源与纸本资源建设的经费投入。将经费较大比重投入到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精品(核心文献)性、学术性的高品质文献资源中去,提高经费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而提高借阅率。
(五)加大馆际合作,实现馆际互借、资源共享。兄弟院校将其馆藏文献及相关专业数据库通过文献传递或馆际互借方式,为另一方院校教学科研和学生专业学习需求提供支持服务。一方面有利于文献资源的社会化,实现知识共享,另一方面有利于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节约购书经费。
(六)规范图书剔旧与修复工作。确定藏书剔除的目标任务,剔除的标准和范围,规定藏书剔除的方法和程序。调整藏书结构,图书馆根据图书资料老化和新陈代谢的规律,对不具有存储价值的文献进行选择性剔除,剔旧必须注意保持藏书的系统完整性,必须保留各个时期具有经典性、代表性的著作,摒弃过时、陈旧的内容和学术观点,增强藏书活力和利用率,逐步建设成有特色、系统性、科学性的藏书体系。[2]做好破损图书的修复工作,确定修复费用的投入原则、技术标准,充分发挥图书馆现有文献资源的作用,提高每一本书的利用价值。图书修补工作既能美化图书,又能延长图书的使用寿命。让破损图书恢复其价值,节约经费,保持图书的完整性,保持合理的流通量,防止图书出现断代;同时让破破烂烂的图书重见天日,[3]在客观上能起到扩充馆藏的作用。
(七)提高馆员的文化底蕴及敏锐性
知识服务是图书馆的主要业务,技术加工及科学的组织与管理是图书馆为读者最优化利用的保障。加工、流通及组织管理工作是程序性工作,是保证图书馆馆藏建设必不可少的元素。而这一系列工作都离不开馆员,馆员是否具有较高的文化底蕴和职业的敏锐性直接影响图书馆馆藏建设的质量。如采购是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源头,采购人员必须业务熟练,熟悉馆藏,必须严格按照图书馆欲达到的目标开展工作,不能以单一的图书流通率作为图书采购的唯一标准。提高利用率的同时也要注重价值性,如畅销小说的首次利用率一般都很高,但它到底有多久的存储价值,读者看过一遍后,能否再去阅读,值得思考,有些孤本、善本仅为收藏,并不参与流通,因而需要结合图书的学术价值、长久(反复)使用价值及流通率综合考虑,这就需要采购人员知识面较宽、了解学科动态。图书流通管理等环节的人员亦应如此。爱书、懂书、识书、品书、荐书是馆员应具有的素养,善于阅读,将读书做为一种修养,对书和书背后的文化有深刻的认知,品出书中的“黄金屋”,才能收藏并为人荐出打开视野、开启心智的良书。
(八)动员一切外在力量,推动馆藏建设
1.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简称图工委)的作用发挥起来。图工委作为学校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协调机构及学科专家的咨询机构,不应该是领导者兼职的组织。图工委成立(改选)文件一公布,各部门领导人名字一挂,每年开不到一两次会,有人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是图工委的成员,其中从来没有来过图书馆者大有人在,这样的人可能具有其所在部门的管理才能,但决不能成为图书馆藏建设的参与者。图工委首先应定期开会,推陈纳新,将真正有学识的并积极参与图书馆建设的人才吸纳到委员行列;不定期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探讨与督查;根据学科发展方向、教学科研情况,对图书馆的发展规划、工作计划、组织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与建议,反映师生对图书馆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以进一步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率、服务质量与水平为目标,将工作深入到文献收集、流通等各环节之中,全面推进馆藏建设。
2.充分发挥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简称学委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学委会作为图书馆与学生之间联系与沟通的纽带,能及时反馈学生对图书馆的意见和建议,推荐与学业生活有关的图书,对促进图书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3.邀请各系各专业从事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教师及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参与图书馆建设。因其对图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效能性有较强的理解力与鉴别力,能根据学校课程设置、教材需求、教师科研状况以及学科建设情况,对采购书目、复本需求数量等方面提出独到见解,这样既可保证所需图书的快捷采选,又保障了入藏图书的较高质量,还能最大限度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4]即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最大最优化的馆藏建设当中,使图书馆馆藏建设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4.同学校科研机构保持第一联系。图书馆应成为教师从事科研、查询资料文献的保障机构,通过与科研机构随时保持联系,了解科研动态、发布学科信息,提供科技查新专题信息服务及定题跟踪服务,推动学校科技创新工作。
高职评估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才培养,评估指标不能片面强调数字,而应将量与质综合考量;迎评中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切不可急功近利,图书馆馆藏建设是建立在“质”基础上的持久性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图书馆在掌握自身发展现状的前提下,一方面加强内部各环节工作,解决各种冲突与矛盾,另一方面尽可能调动一切外在力量,集思广益,力创图书馆的最大最优化建设,使高职院校图书馆真正成为推动实用性、技能性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集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为一体的学术与服务机构。
参考文献:
[1]陈平华.产学研模式下高职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职业时空[J].2010.5.
[2]吴彦华.对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剔旧工作的探索.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J].2011.21卷23期.
[3]张宇彤.图书馆破损图书修补浅见.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7.3月第8卷第1期.
[4]大学一线教师为图书馆现场购书.
关键词:评估;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建设
一、教育部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评估指标要求
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高职高专院校评估,从本质上讲是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即对其教育目标和标准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和人才培养工作达到教育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做出价值判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高职高专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图书馆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门,在评估指标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根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图书馆藏合格标准:理工农医类为15万册,文史财经管类16万册;优秀标准:理工农医类为25万册,文史财经管类30万册。《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指出,高职基本办学条件合格指标:生均图书80册,生均年进书量3册。根据以上要求,图书馆欲达到评估指标,首先应保证馆藏图书册数。目前,各高职院校为迎评,加大馆藏建设,采取了很多应对措施。
二、评估中的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现状
馆藏是图书馆面向公众服务的物质基础。馆藏建设,是指图书馆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组织、发展、规划其藏书体系,具体到采购、加工、流通及组织管理等各个工作层面。其目标是通过精心选择与组织而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知识体系。馆藏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其读者服务工作的水准。
(一)图书馆采购现状
1.图书馆购书取向:为尽快达到评估馆藏图书册数要求,一些建校时间短,藏书册数较少的高职院校大量购置馆配图书,即通过出版界图书馆配系统,购入出版社积压或印量大的特价图书。根据出版社和出版时间不同,此类馆配图书价格一般为原书价的25-50%,平均约为原书价的三折,其中五年之前出版的特价图书占新书采购的70-80%;大量购置已多次再版的图书、往年考试类用书,如英语A、B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用书等图书;以最低的价格购进其他普通高校剔旧的图书。这类图书既能很快充满书架,又能“体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且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图书购置经费;一些高职院校大量购进影视图书、言情类图书、明星出书、穿越类内容图书等畅销书,一方面能最大化地增大馆藏量,另一方面畅销书往往折扣较大,同时迎合时尚潮流,吸收一部分年轻读者,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图书流通率。
2.采购数量:无限度扩大复本量。图书复本量的选取不是根据教学科研、读者需求,而是以评估册数为指标,尽可能快的达到册数要求,扩大复本量,致使有些书复本量在八本以上,图书馆文献资源类型多样,才会显得资源丰富,大量的复本既占空间,又浪费资源。
3.接受捐赠:据了解,图书馆普遍接受图书捐赠,但在捐赠的图书中存在着一种现象:即图书质量不高,有些无正规出版商,宗教性质图书、个人评职称出书较多,破旧图书,已不具有使用价值的教材、教学辅导类书籍占很大比例。
(二)图书馆图书加工现状
迎评中的图书馆大量购进图书,致使其采编部门工作量剧增,原编制人手不够,一方面无法及时完成分编及数据加工工作并移交书库,进而影响图书及时上架流通;另一方面为尽快完成加工,数据加工错误率提高。一些院校为赶活,将采编服务外包,即由书商派数据员到客户处帮助完成数据加工工作,但由于大部分书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紧急应对客户需求,其数据加工人员未经专业培训,匆忙上岗,对数据掌控能力不过关,技术水平较差,往往错误漏洞百出,特别是由于其对中图分类法不甚了解,对各个学校使用的图书管理系统不熟悉,错误率太高,致使文献在流通过程中,问题连连,质量实难保证。
(三)图书馆流通阅览现状
为及时达到评估指标要求,图书馆突然大量进书,各方面配套工作往往跟不上。第一,原有书库空间小、书架、书车、书例一时不能到位,导致旧书不能下架,新书不能及时上架,读者也就不可能借阅。同时基于采编加工环节中的问题,同一本书分类号不同,致使排架时东一本西一本;读者欲借的图书,借阅处管理人员扫书贴条码后,显示查无此书;流通部门通过系统制作新书推荐时,发现因数据员在加工数据时多次点击“验收”,致使一本书名下,存在十几本以上并不存在的复本量;书目信息如书名、作者、出版情况错误更多。另外未典藏、选错书库、未选价格等等问题时有发生。第二,由于图书存量小,为保证藏书数量,不敢及时剔旧,数年前的早已不具有收藏阅读价值,并停滞流通的老、旧、破书仍占据书架。第三,增加的大量图书,需要及时倒架、上架,流通部工作量陡然增加,且因为上一环节的问题,难以保证图书排架的科学性。
(四)馆藏组织和管理现状
图书馆不可能将所有文献资源收集齐全,其通常是按照目标任务和服务的读者群,来建立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能最大化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最优化满足读者信息索取要求的图书馆馆藏体系,即科学合理的馆藏组织管理在图书馆建设中必不可少。然而受制于急“评”进“书”的思路,在馆藏文献的布局规划、排架、复选剔除等方面,科学性、合理性都确难考虑且难以实现。
三、图书馆馆藏建设存在的问题
为按期达到高职评估指标,通过馆配、增大复本量、低价书、赠送书等方式能够及时扩大馆藏,但与此同时,在馆藏建设上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质与量的关系冲突
一切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质量与数量是辩证统一的。对于图书馆而言,“质”侧重指图书作为一种载体而承载的文化知识本身的品质,“量”则指作为载体的图书数量的多少。馆藏质量是基础,馆藏数量是保障,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然而一些图书馆为达到评估的硬性指标,在扩大馆藏建设上往往采取低成本大批量购进的原则,只看册数,采购人员在购买馆配书时,只告诉书商需要哪一类,哪一专业书,至于是不是具有可读性,能否提升流通率已无睱顾及。如向书商订购艺术类图书,书商却将儿童点读音乐书、1-3岁宝宝贴纸书等按艺术书籍配送;财会类图书,如基础会计,一批书中竟有十几种名为基础会计,但出版社、作者有所不同的书;多次再版的图书对于读者而言,内容往往早已烂熟于胸,自然借阅率不高;往年考试类用书,这类书本身具有时效性;它校剔旧的图书,大多是内容陈旧过时、残缺破损无法修缮的图书;而畅销书,往往内容简单,品味浅薄,且可读性不高,作为文献资源的使用价值和存储价值都很低,它所带来的流通率高是暂时的,而且读者是有限的。这样的书摆在书架上,怎能引导读者,怎能服务教学科研,只是既占空间,又无人问津,充点门面,浪费资源。
(二)低投入与优品种的冲突
从目前图书市场价格来看,由于图书成本提高,一本字数为30余万、页数为300余页的较高品质学术书平均价格在40元钱以上;计算机图书价格一般为70元以上,建筑全彩类图书百元以上者居多,其他考试类图书也是价值不菲,而言情类书价大多在20元左右,畅销书30元左右。可见,较优品质的书一般价格较高,而图书馆欲用有限的购书经费买到更多的书,即花最少的钱买到最多的书,自然高、优品质的图书难以走进图书馆的大门。
(三)供与需的矛盾
如前所述,图书馆图书购进并非根据读者需求、学科发展方向、教学科研动态,不以质量求发展,而以数量求生存,数量不够,学校就要关门,片面强调藏书册数的多少。在这种数量为根本的思路引导下,图书馆资源建设陷入供与需的矛盾。读者在图书馆查询不到所需文献,自然门外跓足,这样一来,图书利用率下降,流通率低,不但不能实现服务读者、服务教学科研的目的,还会占用购书经费,浪费书库存储空间。
(四)有限的经费投入到无限的浪费之中
以数量为导向购进的大量图书在评估合格后何去何从?据了解,不少高职院校,因这些书既占空间,流通率低,收藏价值不大,扔了卖了又可惜,只好放到地下室储存起来。以每本书10元,每年购进3万册计算,每年损耗的购书经费达30万元,而且流通率低,滞留书架本身即是一种资源浪费,财富浪费。
(五)大量的人力付出与低流通率之间的矛盾
图书馆以满足读者需求为根本,流通率高低是图书馆馆藏建设质量优劣的最显著标志。为评估达标,图书馆组织大量人力分编加工数据、排架、倒架、上架,而流通率却与人力的付出成反比,这不但不利于调动工作人员的劳动积极性,也无法彰显图书馆保存文化遗产、服务社会教育、开发信息资源的功能。
四、迎评中的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建设对策
(一)政策导向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政策导向是问题出现的原因,也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途径。高职院校应从整体、大局上正确研究政策,不应仅从字面去理解。评估的终级目标,是为了推动教育发展,是为了高质量的实用型人才辈出。一所图书馆是否能真正起到培养人的作用,不仅仅看其藏数的多少,更重要的是看其藏书质量的高低;另外,相关文件中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的评估指标不应片面强调数字,而应以是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藏书结构作为衡量、引导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标准。科学性首先强调以事实为依据,符合客观实际,不切合本馆发展需要、难以满足服务对象需求的馆藏肯定是不科学的;而合理性是指合乎道理或事理,合乎个体与整体发展规律,不顾图书馆发展的可持续性,盲目只求表面的扩大,最终会导致图书馆建设驻足不前,甚至倒退。政策文件是导向,政策文件应数、质结合,综合考虑各院校实际情况,使指标真正起到促进图书馆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目的,变硬性指标为可操作性衡量指标。
(二)坚持质量优先兼顾数量的原则
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推动高职高专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在急“数”进书的思想驱动下,图书馆馆藏建设形成恶性循环,矛盾问题百出,而质与量的矛盾是贯穿于各个问题之间、最基本的问题。馆藏图书失去了应有的品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再多数量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了;而图书馆如果没有一定的馆藏数量作为保障,质量也就变成抽象、孤立的概念,馆藏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图书馆建设需要一定数量作为保证,但更离不开高品质的图书质量。只有确保馆藏质量,才能保证高流通率的持久性,才能全面提升图书馆馆藏建设质量。图书馆建设不应以如何增大图书数量为其首要任务,更不应以每年增加了多少图书作为主要目标。图书馆的组织管理,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过分追求数量,难以保证进书质量;但过分控制质量,也难以保证藏书发展速度,既要避免片面追求数量,也要防止孤立苛求质量,坚持质量优先兼顾数量的原则,不可本末倒置。在图书采购这一源头上严把关口,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全方位调研图书市场,了解学术动态,从长计议,克服盲目购书。
(三)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图书馆馆藏
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应为自己定好位,首先要明确藏书建设的对象是什么?文献资源。那么以什么样的文献资源作为建设对象呢,这取决于图书馆的功能、任务与读者的需求。图书馆的功能是保存文化遗产、参与社会教育、发展信息资源等,其任务与读者需求取决于学校的性质与任务,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可见,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贯穿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之中。图书馆应了解所在院校培养学生的特有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围绕目标和任务,邀请各学科专家加以论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馆藏资源建设规划和补充馆藏规划,以收藏具有高职特色的文献资源为基础,遵循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提高馆藏竞争力;其次突出职业性和应用性。培养高素质的现代职业人是高职教育的任务,职业人首先应掌握某一职业领域专门化的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那么图书馆在藏书的取向上就应侧重于职业性、实践性的文献资料;再次,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导向,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馆藏应以有助于学科问题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的图书以主,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探究实践;贯彻产学研结合思想,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根据设立专业、重点发展学科、课程建设、读者需求,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图书馆,调整馆藏结构,使馆藏结构趋于科学化,收集具有指导性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资格证书考核标准等职业岗位和职业领域的专业劳动的知识信息,[1]做到有重点,有全面,多、杂、无用不如少而精,与其面面俱到,不如适时留白,建立一个有重点、有精品、有特色的图书馆。 (四)购书经费使用原则:合理安排各种文献资源载体的经费投入比例,协调电子资源与纸本资源建设的经费投入。将经费较大比重投入到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精品(核心文献)性、学术性的高品质文献资源中去,提高经费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而提高借阅率。
(五)加大馆际合作,实现馆际互借、资源共享。兄弟院校将其馆藏文献及相关专业数据库通过文献传递或馆际互借方式,为另一方院校教学科研和学生专业学习需求提供支持服务。一方面有利于文献资源的社会化,实现知识共享,另一方面有利于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节约购书经费。
(六)规范图书剔旧与修复工作。确定藏书剔除的目标任务,剔除的标准和范围,规定藏书剔除的方法和程序。调整藏书结构,图书馆根据图书资料老化和新陈代谢的规律,对不具有存储价值的文献进行选择性剔除,剔旧必须注意保持藏书的系统完整性,必须保留各个时期具有经典性、代表性的著作,摒弃过时、陈旧的内容和学术观点,增强藏书活力和利用率,逐步建设成有特色、系统性、科学性的藏书体系。[2]做好破损图书的修复工作,确定修复费用的投入原则、技术标准,充分发挥图书馆现有文献资源的作用,提高每一本书的利用价值。图书修补工作既能美化图书,又能延长图书的使用寿命。让破损图书恢复其价值,节约经费,保持图书的完整性,保持合理的流通量,防止图书出现断代;同时让破破烂烂的图书重见天日,[3]在客观上能起到扩充馆藏的作用。
(七)提高馆员的文化底蕴及敏锐性
知识服务是图书馆的主要业务,技术加工及科学的组织与管理是图书馆为读者最优化利用的保障。加工、流通及组织管理工作是程序性工作,是保证图书馆馆藏建设必不可少的元素。而这一系列工作都离不开馆员,馆员是否具有较高的文化底蕴和职业的敏锐性直接影响图书馆馆藏建设的质量。如采购是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源头,采购人员必须业务熟练,熟悉馆藏,必须严格按照图书馆欲达到的目标开展工作,不能以单一的图书流通率作为图书采购的唯一标准。提高利用率的同时也要注重价值性,如畅销小说的首次利用率一般都很高,但它到底有多久的存储价值,读者看过一遍后,能否再去阅读,值得思考,有些孤本、善本仅为收藏,并不参与流通,因而需要结合图书的学术价值、长久(反复)使用价值及流通率综合考虑,这就需要采购人员知识面较宽、了解学科动态。图书流通管理等环节的人员亦应如此。爱书、懂书、识书、品书、荐书是馆员应具有的素养,善于阅读,将读书做为一种修养,对书和书背后的文化有深刻的认知,品出书中的“黄金屋”,才能收藏并为人荐出打开视野、开启心智的良书。
(八)动员一切外在力量,推动馆藏建设
1.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简称图工委)的作用发挥起来。图工委作为学校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协调机构及学科专家的咨询机构,不应该是领导者兼职的组织。图工委成立(改选)文件一公布,各部门领导人名字一挂,每年开不到一两次会,有人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是图工委的成员,其中从来没有来过图书馆者大有人在,这样的人可能具有其所在部门的管理才能,但决不能成为图书馆藏建设的参与者。图工委首先应定期开会,推陈纳新,将真正有学识的并积极参与图书馆建设的人才吸纳到委员行列;不定期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探讨与督查;根据学科发展方向、教学科研情况,对图书馆的发展规划、工作计划、组织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与建议,反映师生对图书馆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以进一步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率、服务质量与水平为目标,将工作深入到文献收集、流通等各环节之中,全面推进馆藏建设。
2.充分发挥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简称学委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学委会作为图书馆与学生之间联系与沟通的纽带,能及时反馈学生对图书馆的意见和建议,推荐与学业生活有关的图书,对促进图书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3.邀请各系各专业从事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教师及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参与图书馆建设。因其对图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效能性有较强的理解力与鉴别力,能根据学校课程设置、教材需求、教师科研状况以及学科建设情况,对采购书目、复本需求数量等方面提出独到见解,这样既可保证所需图书的快捷采选,又保障了入藏图书的较高质量,还能最大限度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4]即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最大最优化的馆藏建设当中,使图书馆馆藏建设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4.同学校科研机构保持第一联系。图书馆应成为教师从事科研、查询资料文献的保障机构,通过与科研机构随时保持联系,了解科研动态、发布学科信息,提供科技查新专题信息服务及定题跟踪服务,推动学校科技创新工作。
高职评估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才培养,评估指标不能片面强调数字,而应将量与质综合考量;迎评中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切不可急功近利,图书馆馆藏建设是建立在“质”基础上的持久性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图书馆在掌握自身发展现状的前提下,一方面加强内部各环节工作,解决各种冲突与矛盾,另一方面尽可能调动一切外在力量,集思广益,力创图书馆的最大最优化建设,使高职院校图书馆真正成为推动实用性、技能性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集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为一体的学术与服务机构。
参考文献:
[1]陈平华.产学研模式下高职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职业时空[J].2010.5.
[2]吴彦华.对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剔旧工作的探索.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J].2011.21卷23期.
[3]张宇彤.图书馆破损图书修补浅见.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7.3月第8卷第1期.
[4]大学一线教师为图书馆现场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