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荏苒,初心恒在

来源 :故事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qiang_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林小姐的童年是如何度过的?”
  2018年的尾声,林纾蓝受邀参与一家媒体访谈,记者如此问道。
  林纾蓝眯起眼睛将目光移向前方,仿佛透过眼前的墙,看到过往岁月正滔滔流过。她顿了一下,说:“我父亲在我8岁那年去世……”
  林纾蓝生于中原的小县城,林父生前在国企上班,是人人艳羡的“铁饭碗”。因此,林家虽非富贵之家,但日子过得还算宁静温馨。贤惠的林母操持家务,一对儿女活泼可爱,每每听到父亲下班的脚步声,总飞奔到门口争先恐后地给父亲递上拖鞋。
  可惜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后来林父查出肺癌,一直四处辗转求医。林家不仅欠下了一笔巨债,甚至卖掉房子,搬进一间拥挤的出租屋。然而一家人的决心也没能扭转困境,病入膏肓的林父在林纾蓝8岁那年去世,留下身后弱小的孤儿寡母,仓皇地面对未来。
  林母的身体向来虚弱,从未外出工作过,如今为了生计不得不进厂当女工。林纾蓝和弟弟被留在老家,林母临走之前抹着眼泪,拜托自家亲戚多照料她们,但他人的帮助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大多時候仍是姐弟俩在一起相依为命。
  曾被林父视为掌上明珠的林纾蓝,此时被迫成长,她要煮饭洗衣,要温习功课,还要照顾弟弟。其中最难熬的是冬天,厚重的棉被无法抵挡刺骨的寒意,6岁的弟弟缩在林纾蓝怀里瑟瑟发抖:“姐,我好冷,也好饿。”
  一碗玉米糁根本无法满足两个正在发育的孩子。
  林纾蓝伸手揽过弟弟的头,在黑暗中闭上眼睛,她才10岁,已有余生都会似这漫长寒冬一般冰冷的预感。
  所幸没过多久,学校的领导不知怎么联系到上海的一家公益机构,愿意搭线资助几名贫困学生读书。班主任杨老师举着相机给林纾蓝和弟弟在家门口拍了一张合照,两个面黄肌瘦的小人儿紧紧地依偎在一起。两个月后,几笔资助从上海寄了过来,其中一份属于林纾蓝,署名为沈云天。
  沈云天为何许人也?林纾蓝问杨老师,杨老师摇头说她也不清楚,猜想许是个中年男人,为了避免闹笑话,让林纾蓝在回信里称呼沈先生即可。
  “纾蓝,这笔钱决定了你的未来。”离开前,杨老师神情凝重地嘱咐道,“这项资助会在你大学毕业时结束,如果你主动辍学,协议就自动结束了。所以,要好好读书啊。”
  大学毕业?好遥远的事情啊,林纾蓝想象不到自己那时的模样,她的成绩一般,还以为自己念完初中就要出去打工了。她声音微弱地问:“杨老师,你说我能考上大学吗?”
  “当然。”杨老师笑了,伸手拍拍她的头:“不要辜负沈叔叔的期望呀。”
  那是1997年,林纾蓝10岁。

【2】


  “沈云天是你后来努力学习的动力吗?”记者翻了一下资料,问道,“当年从小县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也很不轻松吧?”
  “对,我属于笨鸟先飞。”林纾蓝笑道。
  的确,从10岁到18岁这几年,支撑林纾蓝的只有一个信念——绝不能辜负沈云天的期望。沈先生如此之好,不仅捐钱供她读书,私底下还寄给她四大名著和糕点。那是一盒包装精美的桂花糕,自从父亲去世后,他们再也没有买过点心。
  弟弟眼巴巴地围在一旁,林纾蓝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捏一小块放入口中,桂花的清香顿时在口中弥漫开来,令她舍不得吞下。她把盒子推给弟弟:“别急,都是你的。”
  弟弟接过来,轻轻地掏出一块桂花糕,恋恋不舍地关上盒子:“姐,我们能给妈妈留着吗?”过了一会儿,他又憧憬地问:“姐,你说我们以后能天天吃桂花糕吗?”
  林纾蓝想了想,不确定地答:“沈先生说,如果我们好好读书,就什么都会有的。”
  在林纾蓝心里,沈先生说什么都是对的。沈先生每年末都会寄来一封信,林纾蓝总是翻来覆去地读,猜想他的模样,他像爸爸一样戴眼镜穿西装吗?是瘦瘦高高还是矮矮胖胖呢?有时她也会看信封上的地址,猜想沈先生在上海的哪个地方。听妈妈说,上海是很繁华的。
  林纾蓝想象不出什么是繁华。
  她只知道,自己曾视为度日如年的青春岁月,回头看日子却快得像流水。林纾蓝一路从县城的初中考入市里的重点高中,家中的经济状况始终没有好转,妈妈每个月的工资还完欠款所剩无几。也有亲戚劝母亲让她早日出去挣钱,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将来都是要嫁人的呀,不如赶快帮家里分忧解愁。
  “别听她们胡说。”林母说,“只要你想读书,我绝对支持。”
  说完,她重重地咳嗽了几声。林纾蓝望着妈妈憔悴的面容和花白的头发,眼泪涌上来模糊了视线,她实在不忍心让母亲操劳。但学校已承诺免去她的学杂费,再加上沈先生的资助,她必须继续读书。
  能够不饿肚子的读书就已是万幸,林纾蓝无心再顾及其它。16、7岁的光景,身边的女友大多有了暗恋的男生,开始偷偷地化妆,或在服饰上别有用心,她们笑林纾蓝是个不开窍的书呆子,每天只知道学习,两件校服轮流穿一个学期。
  林纾蓝笑笑,啃完手中的冷馒头,转身继续背她的历史。她最终排名全市第五,顺利地进入中国人民大学。
  “妈,我们以后有好日子了。”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林纾蓝打电话给母亲,信誓旦旦地说。
  进入大学后,林纾蓝便拼命想办法改善生活的拮据。她用功读书拿奖学金,又挤时间做家教挣生活费,一来二去也能够养活自己。于是她写信给沈先生,说自己现在能够挣钱,不好意思再接受沈先生的资助。
  但沈先生拒绝了,说一切按照协议进行。他还说女孩子需要闲钱傍身,或者出去看看大千世界也好。   于是,林纾蓝坐着绿皮火车去了西安,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旅行。她去看了兵马俑,登上大雁塔,捧着一个肉夹馍走在老城墙下。
  她感觉自己的体内正生出一种力量,能够打破命运的桎梏。
  那是2007年,林纾蓝20岁。

【3】


  “那你后来有没有见过沈云天,这个一直在帮助自己的恩人?”
  林纾蓝点头:“我去过上海。”
  她第一次给沈先生打电话,是快大学毕业时。电话那头是个苍老的女声,她怯怯地讲明来意,提出想要当面感谢沈先生的念头。
  “好呀。”奶奶细声细语地问,“囡囡打算什么时候来?”
  林纾蓝当晚就迫不及待地买票去了上海,拎着妈妈寄来的几箱特产和楼下小超市买的水果,按照沈先生的地址来到一家门前。门很快被打开,一个满头银丝的老奶奶正笑吟吟地注视着她。
  林纾蓝迟疑地问:“请问沈……”
  她忽然问不出口,自己一直期盼的沈先生呢?
  “囡囡,沈云天是我先生。”
  奶奶将林纾蓝迎进来,从冰箱里拿出桂花糕,与10年前的味道别无二致。原来奶奶姓李,今年已经82岁,沈云天是她已故的丈夫。奶奶年轻时因国内战乱去了日本留学,在大阪与沈爷爷一见倾心。后来新中国成立,两人便回到上海的一所高校任教,一教就是一辈子。
  几十年来两人恩爱如初,直到后来沈爷爷病故,女儿又定居海外,李奶奶的心中登时空荡荡的。此时她听闻一个热爱组织公益的朋友发起这个捐助项目,便与几个老同事一拍即合,决定资助这些学生,她以先生的名义捐助了林纾蓝。后来,她又通过各种途径资助了三名学生,她们目前还在读高中。
  “囡囡已经长这么大了呀。”李奶奶拿出当年杨老师拍的照片感慨道,照片中的林纾蓝眼神惶恐,紧紧拉着弟弟的手,不知道自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如果不是李奶奶,她只能早早随母亲外出打工,而后嫁人生子,在小县城里消磨掉余生。想到这里,她的鸡皮疙瘩一粒一粒地冒了出来。
  原来一个人的善意,可以成就另一个人的一生,林纾蓝对李奶奶的感激无以言表。
  “囡囡别哭。”李奶奶温柔地替她拭泪,“囡囡有能力一定也要多多帮助别人,只有这样,我们国家才会越来越好是不是?”
  要有多难得,李奶奶才能在经历了战乱和饥荒,经历了种种生离死别,还能永葆赤子之心?
  “因为我相信一切都会变好。”李奶奶的笑声爽朗,“我在你这个年纪还在啃野菜呢,你看我们现在的物质条件,精神生活,哪一个不比几十年前好嘛?”
  林纾蓝在泪水的迷蒙中,重重地点头。
  那是2009年,林纾蓝22岁。

【4】


  “是从那天起,你就决定从事公益事业了吗?”
  “不。我起初留在北京上班。”
  毕业后的林纾蓝留在一家互联网公司。
  她還是从前的做派,很少打扮,埋头工作。工作之余,她也不似别的年轻女孩去逛街喝茶买首饰,通常是去养老院和福利院做志愿者。对林纾蓝而言,帮助别人的成就感比工作更为强烈。刚巧,公司也发起捐赠贫困儿童的活动,要招人带着物资出发云南,林纾蓝毫不犹豫地报名成为组织者。
  她从前只知云南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却不知其地势的偏远使得教育资源无比匮乏。当大巴车在学校门口停下时,林纾蓝透过车窗看见残破不堪的校舍,心中不禁五味陈杂。
  由于公司坚持要亲手把物品送给学生,于是志愿者们在午饭的间隙抱着箱子走进教室,林纾蓝对上他们亮晶晶的眼神,情不自禁地问道:“你们长大想做什么呢?”
  “阿姨我想当老师。”
  “我希望像阿姨一样在大城市上班。”
  “我要和阿爸一起去城里卖菜。”
  “我去种茶叶。”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答案,说完又抱在一起笑作一团。
  练习本、课外书、学习用具、还有跳绳……林纾蓝逐个分发下去,最后掏出一大袋棒棒糖:“你们喜欢这个吗?”
  “喜欢!”他们舔舔嘴唇,异口同声地答。
  棒棒糖不在物品清单之内,是林纾蓝独自买的,因为在她贫瘠的少年时期,一颗糖就足以治愈生活所有的苦。
  他们匆匆地赶来,吃完便饭,就该离开了。临走时,林纾蓝的几个女同事掏出粉底和口红补妆,女孩子们兴奋地围上来看她们化妆,是好奇又怯怯的目光。
  她认得那目光,在她14岁的时候,她也曾这样看向表姐。她虽对化妆兴趣不大,但却向往那样一种生活——不必为明天发愁的、自食其力的人生。
  回北京的路上,辞职的念头不停地在林纾蓝脑海中打转。互联网的前景如日中天,这份工作又薪水不菲,她可以轻松地供弟弟念书。倘若辞职,她将成为十二点后的灰姑娘,重新回到一无所有的状态。
  可是闭上眼,女孩子们憧憬的眼神便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情感,是因为她们都像10年前的林纾蓝,倘若得到有效的帮助,便会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李奶奶也说过,希望自己将这份善意传达出去,帮助更多的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于是林纾蓝默默在心底下定决心,回到北京后,她很快地办理离职手续,再次出发云南。
  这一次她来到昆明,就职于一家基金会做财务工作,日常兼职志愿者。林纾蓝总喜欢去山区和那些留守儿童待在一起,陪他们聊天或者为他们读书,每当下车孩子们跑过来围住她,叽叽喳喳地汇报近况时,是林纾蓝最为开心的时刻。
  “纾蓝姐,你做财务工作却这么热爱公益,为什么不考虑创立一个公益组织?”一天,前去送往物资的路上,年轻的小妹忽然问道。
  毕竟云南民间的公益组织数不胜数,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大家各尽其力。
  林纾蓝的表情一滞,转头若有所思地盯着她。
  那是2015年,林纾蓝28岁。

【5】


  2018年,三十而立的林纾蓝,是“唯爱”公益组织的创始人。有别于其它公益组织,“唯爱”仅有一个帮助贫困儿童完成学业的项目。创始人并不是光鲜亮丽的身份,它意味着林纾蓝独自便是一支队伍。她要策划项目,招募志愿者,对接捐赠者,核实受助者,全然不似在基金会的轻松自在。
  可林纾蓝却异常快乐,她终于能够像当初答应李奶奶的那样,脚踏实地亲力亲为地去帮助别人。帮助贫困儿童已是她的使命,这力量虽薄弱,却永不止息。
  其实近些年来国家政策的普及以及社会各界的捐助,儿童的基础物质生活早已不成问题。林纾蓝的目标是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丰富儿童的精神生活。因此,她会定时组织志愿者和心理专家去疏通儿童的心理问题,将他们引领上正确积极的成长道路。
  从公益的受益者到创始人,这段奇特的经历经过互联网的传播和渲染,引起了大众广泛的兴趣和讨论。
  2018年的尾声,林纾蓝在采访中细细地回顾自己数十年来的旅程和所有心得,发觉这一切像串连环的锁,将自己的命运与公益事业牢牢紧扣在一起。
  “作为公益人,你的梦想是什么?”那天下午,窗外的夕阳将天空染成大片绯红,记者抛出最后一个问题。
  林纾蓝收回视线,笑着答:“我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发挥自己与生俱来的天赋,齐心协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林小姐认为,这个世界正在变得更好吗?”
  “当然,这是李奶奶坚信的事情,也是我一直以来的信念和动力。如果不相信,如何去看见呢?”
  关掉录音笔,记者眼中有掩饰不住的敬意:“林小姐是活得通透又有正能量的人。”
  “谢谢。”
  她站起身离开,看见前方办公室墙上挂起的横幅: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曾经以为,只有滚烫的、伟大的念头才能称之梦想,于是暗下决心要改变世界。但改变世界如同一场接力赛,终究不是一代人所为,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像李奶奶对于自己,就像自己对于这些需要帮助的儿童,终有一日,他们也会成为各行各业的砥柱,传递帮助下一代人的力量。
  世事维艰,唯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完】

其他文献
严国仁是一名退伍军人,在抗洪救灾中立过功。复员时,地方特地给了一个名额,把他安排到林业局去工作。林业局把他分配到最偏远的解放林场去当护林员。  解放林场在大山里面,离城区200多里,离最近的村庄也有40多里。到这么偏远的地方工作,不就等于发配边塞吗?严国仁找到在政府部门工作的表哥,想让他找林业局的领导说说情,分配到城区上班。表哥托了林业局的朋友问了下,后来对严国仁说,分配方案已经定下来了,不能随意
期刊
每年的清明节前,住在永盛小巷里的人总会说:钱老板又该回来扫墓了。钱老板是谁?就是老家在这的钱宽,是远近闻名的皮鞋大王。他回来时,身边总是围着一群人,嘘寒问暖,递烟递水,有的人,脑子更活,连忙从家里拿起铁锨、铁锹前呼后拥,来到钱宽的祖坟前,添土的添土,除草的除草,摆贡的摆贡,烧纸的烧纸,点炮的点炮,磕头的磕头,作揖的作揖,钱老板不需动手,事情办得妥妥当当,风风光光。然后钱老板在大酒店摆上几桌,所有在
期刊
老邱爱好旅游,全国的名胜古迹几乎都游遍了,又把目光投向国外。他老早就想着去国外看看,自己年事已高,得有人陪着去,可儿子小邱工作太忙,一拖再拖,始终不能如愿。  近日,社区服务站搞全民体检,老邱被儿子小邱带着去了。一周后,通知家属去拿检查结果。小邱看了老爸的体检报告之后,百感交集,心情很沉重,把体检报告偷偷地藏了起来。老邱也想知道自己的体检结果,就问儿子:“听说体检结果出来了?啥情况?”  小邱勉强
期刊
黄仲昭,字以行,号未轩,福建莆田人。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年)生于莆田荔城东里一官宦人家。黄仲昭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性端谨”,“年十五、六即有志正学”,天顺三年(1459年)中举人,成化二年(1466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从七品文官),后任编修。同年十二月,宪宗皇帝为美化天下太平,宣扬自己的功绩,决定在第二年元宵节大放花灯,并命翰林院官员献《上元烟火诗》。曾接触社会实际、了解民生苦
期刊
年已古稀的李春林,住在村中心的老房子里,近段时间,他经常长吁短叹。  李春林有两个儿子,头脑活络,算得上成功人士。大儿子李熙都,前些年创办了民宿,生意红红火火,早已在村东造了小别墅。小儿子李熙久,办起小工厂,雇了10多个工人,是个实实在在的小老板,他在村西建了小洋楼。儿子事业有成,两个孙子成绩优异,半个月前考入县第一高中读书。按理说,李春林应该心满意足,安度晚年了,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李春林的担
期刊
谭明宇是镇中初二四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这天,班上的学生林小毛没来上学,也没请假。他赶紧给林小毛的爸爸林康打电话询问是怎么回事。林康直接就说,上学也没啥用,他不让林小毛读书了。  谭明宇一听就急了,跟林康讲了学知识的诸多好处,可没等他把话说完,林康就挂断了电话,他再拨,林康都不接了。他知道林康在镇尾摆了个水果摊子,就直接赶过去。  远远的,就见林小毛正在摊子前忙碌着。他看到谭明宇,放下手头的活就跑
期刊
绿岛小区的欧保安,人忠厚老实,又勤快,乐于助人,久之,成了业主们随叫随到的“听用”。  比如,家里老人出去买东西太沉,叫他,他二话不说,帮老人家扛回楼去。哪家水管啊、电路啊有故障,厕所不通,也喊。他不推辞,边学边修,久之,成熟手了!在小区业主眼中,没啥他不会的。凡有事,就说:“叫欧保安啊!”所以,家家都存了欧保安的电话号码。  这天下午5点,2栋楼老李给物管打电话,着急地说:“我车坏在路上了,离市
期刊
陈健是个局长。这天一早,他赶去上班,刚到单位门口,就看到那里聚着一堆人,都伸长脖子往里看着,不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事。他停下车,摇下了车玻璃,探出头问道:“发生什么事啦?”  一个干部幸灾乐祸地说道:“陈局,武松要到咱们局上班!”  陈健笑道:“咱们局里又没老虎让他打,他上的哪门子班啊!”  干部们一听说陈局长来了,马上就闪开了一条路。陈健这才看清楚,是保安员拦着一个小伙子,那小伙子正嚷嚷着要去上班
期刊
沈阳市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工作开展以来,相关工作有序推进、开局良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带来的是一个城市综合效益的提升。  新局面——社会各界广泛认同。活动开展以来,群众和企业的态度从最初的观望和怀疑逐步转变为关注和点赞,再发展为主动参与和建言献策,城市的文明程度得到很大提升。广大干部群众反映最多的、形成广泛共识的是——沈阳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是发展所需、企业所盼、民心所向,沈阳以此
期刊
清朝乾隆年间,江南才子匡春朗进士及第,只因没给吏部官员送礼,就被分派到北直隶临河县当了知县。到了任上,他请县丞孙成越带着他在县上转了一圈,更是大失所望,他一时心灰意冷,整天借酒浇愁,政务由此废弛懈怠。  孙成越气不过,就说道:“大人你若是啥都不想干,就辞官回去吧,省得百姓跟着你受累。”匡春朗不高兴了,说道:“不干怎样,干又怎样?这个破地方,就是天王老子来了,只怕也治不了这个穷!”  匡春朗说得也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