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93年起,王忠祥教授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和“十五”前期(2001-2003年),受聘为国家社科研究外国文学学科规划小组(学科评审组)成员。曾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社联委员、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现任华中师大文学院教授、英美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外国文学研究》杂志名誉主编、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名誉理事、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研会名誉理事、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王忠祥教授从1980年以来多次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莎士比亚研究”课。共发表易卜生、莎士比亚系列、西方现代派系列及其他方面的论文共200多篇。王忠祥教授在莎士比亚系列论文中较重要的有“真、善、美的统一———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莎士比亚戏剧人物的审美意义”、“自我意识与自我观照———四大悲剧主角”、“重读莎剧《哈姆莱特》”等30多篇①。此外,还与人合作撰写了“莎士比亚在中国”,系统地评述了中国的莎士比亚翻译、演出、出版、评论方面的成就。“《外国文学研究》与莎士比亚情结”一文,评述《外国文学研究》自创刊以来积极参与中西古今“莎评对话”,由此搭建了中国莎学研究的交流平台。2006年7月,本刊特约记者张静就莎士比亚研究的相关问题对王忠祥教授作了访谈。王忠祥教授透露,他近期准备写一本《莎士比亚研究》,目前已收集到了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材料;还打算编写一本《莎士比亚故事新编》,用优美的散文形式改编包括《两位贵亲戚》和《爱德华三世》在内的39部作品。王忠祥教授认为,莎士比亚的悲剧、喜剧、历史剧、传奇剧和诗歌,在世界文学交响乐中有特殊的音色和强大的艺术魅力;这些作品教人懂得“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因为它讴歌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却不掩饰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罪恶,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可从中发掘出无限的生命力;在莎剧艺术欣赏中,再创造、再评论不是毫无根据、随心所欲的,而是有原则的,一定要以不违背原著的基本精神,不违背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为前提,不能把哈姆莱特和唐吉诃德划等号,也不能把丹麦王子当作西方的嬉皮士。王忠祥教授认为,莎士比亚戏剧混合运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方法,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凸现优化人性“以人为本”的道德伦理体系,追求终极道德伦理乌托邦,虽然由于缺乏科学发展观和主客观局限而难以兑现,却又是十分吸引人的美好幻想;要建立与发展中国莎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深入而真切地体验莎士比亚文学创作的人文关怀价值和艺术美学品质,全面理解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的困惑与前景,对莎士比亚的精神探索与艺术实践进行深入的探究。